A. 广州李小龙故居
李小龙的祖籍和祖居在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乡。李小龙祖居离李氏宗祠不远,大约有半里路左右,位于以李小龙的名字命名的“小龙巷”中部。李小龙祖居占地51.8平方米,分一房一厅一厨一天井,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
李小龙在香港的故居前后共三处:
一处是九龙弥敦道218号的一楼,此处是李小龙父母李海泉、何爱瑜夫妇的住宅,李小龙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1963年3月,李小龙首次从美国回港探亲;1965年5月,李小龙携同妻儿返港拜祭亡父时也住在这里。
二是位于窝打老道(即滑铁卢道)的“明德园”住宅。1971年9月,李小龙把妻子儿女从美国洛杉矶接来香港居住时就住在这里。“明德园”是当时嘉禾电影公司为李小龙一家所租下的一个套间的公寓名称。李小龙一家在此处居住的时间较短,只有10个月的时间。
三是九龙塘金巴伦道41号豪宅,又名“栖鹤小筑”别墅。这是李小龙从1972年7月29日迁入,直到1973年7月20日逝世前的最后寓所。因此,此处被公认为是“李小龙故居”。
B. 广州有哪些为人熟知的名人故居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名人有很多,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广州历史名人有詹天佑、邓世昌、红线女、康有为等等,而在广州居住过的历史名人有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等。以下是广州最着名的历史名人故居。
(一)中山纪念堂
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99号
(二)洪秀全故居纪念馆
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洪秀全在故居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
(三)邓世昌纪念馆
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
(四)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五)红线女广州旧居
位于享有“中国华侨第一村”之称的广州华桥新村。从1957年始直至她晚年离世,红线女一直居住于此,是红线女生前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红线女生前曾在该住所接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以及一大批文化人。红色的裙褂是红线女在2013年11月13日参加首届广府人恳亲大会,登台演唱《荔枝颂》时所穿着的服装。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华侨新村友爱路19号
(六)康有为万木草堂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着名学堂。1891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的邱氏书室部分房舍作为讲学堂(长兴学舍),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地址: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七)星海纪念馆
坐落于番禺博物馆内,是国内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博物馆,番禺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2005年,冼星海纪念馆在番禺博物馆落成,是国内唯一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地址:广州市大罗塘银平路121号番禺博物馆一楼
(八)陈寅恪故居
此楼楼高两层,坐北朝南,为美国麻金墨夫人1911年所捐建。原是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理佩住宅,其后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着作就是在此写就。现里面陈设为陈寅恪居住时的摆设以及所使用的书籍等。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校区内东北区309号2楼
C. 佛山历史上的五个着名人物的事迹简介不小于30字
1、李小龙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
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D. 蒋光鼐的故居究竟有几个啊!
东莞才算是蒋光鼐的故居,蒋光鼐将军是东莞虎门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的荔荫园是蒋光鼐将军的祖居,而位于广州茘湾区逢源北街87号的则是蒋光鼐将军在北伐期间曾居住的寓所.
东莞市虎门的荔荫园以广植荔枝得名,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抗日名将蒋光鼐祖父蒋理祥首创,后废圯。1930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洋别墅式楼房,名“红荔山房”,占地面积223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二层建筑,门廊及建筑正立面采用石米批挡,其他三面为红砖清水外墙,廊柱仿西方爱奥尼柱头装饰,正楼宽13.5米,进深12.4米;侧楼宽4.1米,长5.3米。园后山麓有蒋光鼐父母墓,墓台上,坐北朝南矗立座10米多高的“考妣碑”。左侧有前清进士张其淦为蒋父撰写的墓志铭,右侧为国民党元老胡汉北为蒋母而书的墓志铭。离碑百步有蒋光鼐为纪念其弟蒋光鲁而建的“光鲁亭”。1946年进行了重修。解放后,先后分给农户居住和改作南栅大队部。1986年,蒋光鼐家属将故居捐献给国家,1987年重修称“蒋光鼐故居”。
于广州茘湾区逢源北街87号的则是一幢三层的西式建筑,该楼房建于民国初年,占地300多平方米,今的蒋光鼐故居当年也是陈廉仲的物业,是女眷居住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之间有一道天桥相连,晚上更夫在此来回走动巡逻。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所以广州那只能算是蒋光鼐当时的居所。亦曾是莞旅中学的校舍。2002年11月,荔湾区政府已将蒋光鼐故居划定为西关民俗风情区重要景点之一。2006年签订施工合同。蒋光鼐公馆的复原方案将修建为西关大屋。一楼计划作为展厅,展示蒋光鼐等西关名人事迹;二、三楼作为蒋光鼐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二楼设将军半身塑像,展出其生前文物实物;三楼为淞沪抗战事迹展,设人物雕塑、沙盘模型、光电技术,模拟十九路军抗击日寇的场面等。现在楼房正搭着棚架进行修葺,修复后的故居将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另外,还有杨箕梅花村,不过早已经拆除了。据闻在韶关也有一个,但是早已经难寻踪迹。将军一生到过很多地方,香港、福建都有其曾经住过的地方,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社会的发展,这些地方早已面目全非,现在保存完整的,就只有上述的两个。
E. 关于西关的仁人志士的事迹
你是哪里的西关,说清楚下.
找到了些关于介绍西关的
广州市着力打造西关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有着两千年历史积淀的广州荔湾区将利用当地商端口、古刹、老街、名店、旧居、美食、书画、曲艺、国医、武术、民俗、收藏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西关风情和“水秀花香茶浓”的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今年早些时候,广州市将城西的原芳村区和原荔湾区合并组成新的荔湾区。从而使有着“千年花乡”、“岭南盆景胜地”美称的芳村区和拥有西关风情的荔湾区,得以在新的起点上整合人文、旅游资源。
据新荔湾区区长刘平介绍,未来数年内,荔湾将努力建设成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区和水秀花香的生态城区。
在文物古迹开发方面,荔湾区将引入社会资金合作,将明清时期所建的荔湾文塔打造成岭南“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一彩(彩瓷)一绣(绣品)”的展示基地。同时发挥历史人物康有为和武术技击家李小龙的名人效应,将康有为旧时读书的荔湾小蓬莱仙馆办成康有为史迹展览馆;将清朝时康有为所建的康家花园改造为“有为广场";修复李小龙在广州的祖居,并建成李小龙纪念馆。
作为广州市唯一跨越珠江、拥有“一河两岸”的城区,新荔湾将“广州一日游”中的品牌项目――“西关风情之旅”路线从原荔湾延伸过珠江到原芳村,将水网景观建设与人文文化、河涌整治与历史文脉结合起来,使其与富有欧陆情调的白鹅潭酒吧街等遥相呼应。并计划引进社会投资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珠江魅力”项目,其中有高达150米的摩天观光轮“巨眼”。
在广州,有“养生保健到西关”之说。荔湾区是广东唯一获得“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的行政区。新荔湾区将继续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有优势,并将远近闻名的超大型“国医馆”开进原芳村。同时,荔湾区政府正准备筹资开设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正骨治疗门诊,并设置李小龙武术研究室;修复孙中山先生曾经坐诊的东西药局,恢复冼基东“中医街”。
F. 概括广州西关文化!
广州西关(Xi Guan)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
现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西关地理位置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古老大屋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着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编辑本段]西关文化名人 西关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喻户晓的武打巨星李小龙和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于广州西关地区。 [编辑本段]荔湾风情 百年华端口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着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 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陈氏书院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西关·印象]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势焰薰天,盛气凌人;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这个社会的两条腿。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讲求门户之见的,西关的小姐看上的多是东山的少爷,东山的少爷泡的也多是西关的小姐,他们约会的去处多是珠江桥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们都忘不了他们间爱情的那些影像。西关由来:
很多城市都有“西关”的地名。此地名是与古城有关。据《新华字典》解释:“城关: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区。”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 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从明代起,就有不少见于官方文书、民间文学作品的有关西关的记述。如罗元焕的《粤台征雅录》记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清代,军队派驻西关之驻地称为“西关汛”。《南海县志》更明确记述:“太平门外率称西关。”在清代、民国时 期,严格的西关定义只是指上西关(今金花、龙津街一带纺织工业区)和下西关(今上下九、十八甫、杨巷、十三行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及西关大屋住宅区),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带当时尚是农村的地区。但今日西关的延伸涵义已可包括整个荔湾区。
G. 广州西关的历史建筑和人物,有多少要多少,如詹天佑故居
广州(9张)广州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和长江中游的楚 广州十三行
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三郡,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城。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大城池,后称为步骘城。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今广东封开)。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917年,刘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1680年,南明绍武帝朱聿谪在广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广州是一个历史名城,秦汉时期是着名都会,在两晋南北朝的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中唐以后“海上丝路”代而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世界性的贸易大港,直至北宋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元代的广州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着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明朝初期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1567年,明朝开放了海禁,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买办商人“十三行”,1757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欧洲商人称Canton)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当时的北京,英国的伦敦),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841年5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实施“五口通商”,广州随即失去了对外贸易的独特地位,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 咸丰三年,英国对华贸易已大部分转向上海,广州港在外贸上的中心地位被上海港所取 1910年广州规划图
代。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广州地区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式学堂,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广州还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革命政权;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委派农民部长彭素民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第一届农讲所主任)。
三城合一
唐代广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广州城市的重要时期,1068年在子城东扩筑东城,五年后为保护新兴西部商业区和外商聚居地,又扩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广州城,合宋元三城为一城,此后又进一步扩大市区,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加筑外城,使广州城形成东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线,周长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东、西两翼城,向南拓至珠江边,形成了广州今天老城区的格局。
对外交流
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史。秦汉至唐代,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着名的贸易大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地位被泉州取代,元代(约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着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对外通商的繁荣也促进了广州与海外的交流。
岭南文化
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有“五羊雕塑”,此传说已经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典故
大清王朝开国之时,一位得道的国师到了广州,看到越秀、白云山上云蒸雾罩,龙气冲天,马上察觉到了老龙王的蛛丝马迹。便立即奏明圣上,请求派兵剿灭龙王,“如无作为,他日必出天子”。此后,便有了“炮打瘦狗岭”之典故。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炮打瘦狗岭”的专项经费有限,加上主管官员层层盘剥,真正用在点子上的费用便所剩无几。每年的“炮打”都是流于形式,几十年下来,只伤了老龙王几片鳞甲。但,为了治愈受伤的几片龙鳞,老龙王却花了整整两百多年的光景。待身体恢复后,便选中了跟兴梅龙穴颇具渊源的客家才俊——孙中山先生,并冥冥之中指派何子渊、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恺等诸公,以及中华大地无数志士仁人协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报了“炮打瘦狗岭”之不共戴天之仇。 注:“瘦狗岭”位于广州东门外牛眠岗,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粤军第一师”阵亡将士陵园所在地。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西关与东山
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 绚丽的羊城
市区。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骑楼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堂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曲艺戏剧
粤曲、粤剧、南音和咸水歌。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广东、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着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郎筠玉、罗品超、着名编剧唐涤生等。
编辑本段建筑物
历史建筑
粤海关大楼、药洲遗址、庐江书院、锦纶会馆咨议局旧址、南越国宫署遗址、黄埔古港、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洪秀全故居、黄埔军校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山纪念堂、邓世昌纪念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荔湾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等。
摩天高楼
2011中国城市摩天大楼总量为44座,排行中第四(香港、上海、深圳、广州、南京、重庆、天津、武汉、北京、大连)。 广州西塔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44.8万平方米,楼高432米,加上直升机停机坪总高度达到440米,103层。 广州东塔占地面积26494平方米 ,地上约37万平方米,约530米,116层。
编辑本段购物街区
七大商圈
天河中心商圈、北京路商圈、中山六路商圈、农林下路商圈、上下九商圈、江南西商圈、广州大道南商圈
步行街
购物最为出名的当属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店铺密集,物品齐全,加上农林下路并称广州三大商业街;其他还有天河城步行街、江南西步行街等。
行花街
即逛迎春花市,花市在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花市开市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十大花市:天河花市、黄埔花市、西湖花市、东湖花市、荔湾花市、海珠花市、白云花市、萝岗花市、番禺花市、花都花市
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
以农林下路、东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湾路路口为节点依次命名,全线都有电车线网分布。
编辑本段有历史意义的路名
北京路、上下九、康王路、起义路、惠福路、解放路、人民南路及十三行、寺贝通津、沙面、西濠二马路、 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山路、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曜坊、十甫路 百子横路、万福路、法政路(法政学堂而得名)、迎宾路(清时称大茶巷,1683年改为广东巡抚衙门,1906年南部改为广州将军府,1861年今迎宾馆范围被英国强行“租”去,作为英国驻广州的领事馆)、培正路、广州起义路(原名维新路)、百子横路、万福路、六二三路、新填地、石岗街、移民市(后称宜民市)、归德门等
编辑本段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二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仅限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经济活力报告,根据城市人均收入和就业增长情况对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排名,广州在”全球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H. 广州历史悠久的地方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着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编辑本段]西关文化名人 西关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喻户晓的武打巨星李小龙和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于广州西关地区。
I. 广州的“西关”是指现在的哪里有哪些景点
http://ke..com/view/94922.htm
网络
广州西关(Xi Guan)
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
现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
[编辑本段]西关地理位置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编辑本段]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着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编辑本段]西关文化名人
西关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传户晓的武打巨星李小龙和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于广州西关地区。
[编辑本段]荔湾风情
百年华端口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着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 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陈氏书院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编辑本段][西关·印象]
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姐的精致态度。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势焰薰天,盛气凌人;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这个社会的两条腿。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讲求门户之见的,西关的小姐看上的多是东山的少爷,东山的少爷泡的也多是西关的小姐,他们约会的去处多是珠江桥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们都忘不了他们间爱情的那些影像。
[编辑本段]西关童谣
ps.广州西关童谣
西关以往有好多有趣的童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都被人遗忘了,很是可惜,所以我就贴一些出来,等那些对西关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不至于有遗憾的地方。读的时候记得要用广州话读啊。
咬蔗须:
咬蔗须,要睇毛,短毛输,长毛赢,无毛吾算数。
斗柑:
“篾”开柑,数柑核,边个核多就边个赢,吾准手赖就甘缩骨。
拍大骳:
拍大骳,唱山歌,人人话我无老婆,嘀起心肝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
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
打铜锣。
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
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吾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伏垒垒:
一就预备,二就垒埋,三就开盘,四就嚟到,彭到算数。
捉大贼:
点指兵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兵,点着谁人做大贼。
估手指:
估手指,要估中,边个吾中,就唔中用,裤浪底见个窿。
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
骑牛牛:
骑牛牛,牛牛走,牛牛响前咪回头,若然回头就打箩柚。
打波子:
大眼鸡,咸鱼头,你屙尿,吾洗手。
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
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为国牺牲炸堡垒,炸到堡垒咯咯脆,全国人民流眼泪。
碌铜仙:
碌铜仙,打铜钱,全凭眼界手出变,叮响铜钱俾个仙。
打泥炮:
打泥炮,泥炮响,唔使揸枪上战场。
飞麻鹰:
折纸机,麻鹰飞,飞来飞去唔落地,麻鹰有条尾。
踩脚趾:
咚啄,酸姜,你阿嬷,缠脚娘。
趿跛跛:
趿跛跛,跳跳脚,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
撞跛脚:
趿跛跛,跛佐蹄,无米煮,煮泥沙,无屋住,住楼梯,楼梯有只鬼,吓到你钻落床下底。
顶手掌:
伸长手,顶手掌,死人都要顶硬上,依牙崩哨就猫甘样。
劈友:
劈友,劈友,快嘀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磨,冇鼻哥。
斗远:
斗远掟石头,因住咪甩手,石头最无眼,掟亲吾好眼泪流。
掟砖头:
掟砖头,斗大够,一掟掟到西门口,溅起浪花抛浪头。
捞鱼仔:
花手巾,真引人,基边捞鱼好过瘾,一兜一条好手运,千其吾好牟(蹲)到你头晕。
黐塘尾(蜻蜓)
黐塘尾,塘尾飞,飞到菜田基,田基有条蛇,吓亲你两仔爷。
煮饭仔:
煮饭仔仔先落米,风炉透火柴对齐,千其唔好咁拿西,我哋系细蚊仔。
打马仔:
一人骑角马,两人骑猪乸,三步要埋头,撞到面就打。
斗辣椒:
红辣椒,绿辣椒,平时你镲嘴藐藐,今日你无胆同我撩。
放臭屁:
鬼叫你甘贪心,闻佐我个屁,索入佐个鼻,我要你赔返二两四。
味水底:
味水底,摸泥沙,摸到泥沙当金龟,摸吾到系契弟。
钻台底:
陈德贵,住得矮,床下底有只鬼,吓到佢钻台底。
扯大缆:
一二三,三二一,肥婆跳舞顶第一!
“雪”滑梯:
细蚊仔,雪滑梯,因住跌落嚟,咪学陈德贵,成日流鼻涕,
跌亲个箩柚唔好睇。
过天梯:
过天梯,虾矮仔,人在云东过到西,唔怕米贵就最怕矮。
做大戏:
黑面李逵,红面关公,三国水浒乱晒龙,打败清兵系英雄。
弹象棋:
打棋子,靠眼屎,全凭眼界靠本事,唔好睇错认够屎。
画乌龟:
乞儿仔,画乌龟,一人一笔咪乱嚟,最后果个人衰仔!
J. 广州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詹天佑
詹天佑(英语:Jeme Tien Yow,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潮,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西关十二甫西)人,籍贯徽州府婺源县,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着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2、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着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着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3、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4、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号天王。
5、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胡衍鹳,后改名胡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出生于广东广州番禺 ,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