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杭州值得一去的地方都是哪里呢
西湖
在杭州首先 旅游 景点肯定是西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只因为有西湖。
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的游览胜地,周围有很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西冷印社、冷泉亭、苏堤、白堤,以及“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岳飞墓等。
清朝的康熙皇帝还亲自题写了西湖十景:“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菏”、“三潭印月”、“南屏晚钟”、“花港观鱼”、“双峰插云”、“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
西湖是三面环山,在船上可以看到断桥,也就是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地方。
西湖边上有才貌双全的名妓苏小小和武松之墓。
白堤苏堤上游人如织,两边的柳树沿堤排列,柳枝随风摇曳,仿佛在欢快地舞蹈。西湖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风时吹起的小浪会轻轻地拍打湖岸,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在轻声地欢唱。
西湖就像人间仙境一样。 旅游 了西湖一定会被那里的美景吸引住的,让您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杭州是中国着名的 旅游 胜地,杭州西湖早就闻名于世界天下皆知,杭州这座人间天堂城市值得一去的地方数不胜数。
笔者今天把杭州值得一去的地方给你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你以后杭州之旅带来小小的帮助。
杭州西湖 杭州湘湖景区杭州除了上面两个地方值得一去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一游,像杭州六合塔文化公园,杭州半山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等地方都是着名 旅游 景区,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杭州地处嘉兴湖平原,是着名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值得游玩的地方有很多,但我首推西湖风景名胜区。不要以为就是一个湖,西湖风景名胜区包括了西湖在内的附近景点。主要分为水面景区和环湖景区。下面我重点介绍几个景点:
1.孤山是外西湖最大的自然岛屿,是西湖文物荟萃处。
2.苏堤是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筑成的。“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3.白居易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将白沙堤称为白堤。大家还记得《白蛇传》里面许仙和白素贞相会的断桥吧?它就是白堤的一个景观。
4.灵隐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面对飞来峰。 历史 悠久,有清康熙的手笔“云林禅寺”的匾额。灵隐寺是整个西湖景区最负盛名的景点。
5.虎跑泉位于西湖西南的大慈山下。有“天下第三泉”之称,“龙井茶虎跑水”为西湖“双绝”。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见解。感谢阅读!
您好,作为一个 旅游 行业从业者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杭州是着名的 旅游 城市,有非常多着名的景点,接下来我将一一为您介绍。
1、 西湖风景名胜区
2、千岛湖风景名胜区
3、西溪湿地 旅游 区
4、灵隐寺
5、雷峰塔景区
6、宋城
7、瑶琳仙境 旅游 区
8、临安天目山
临安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浙皖两省交界处,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黄山黄金 旅游 线中段。
9、双溪竹海漂流景区
杭州双溪漂流 旅游 景区有“江南第一漂”之称的杭州双溪漂流位于杭州市西北30公里处的径山镇,杭州双溪漂流景区范围7.5平方公里,杭州双溪漂流景区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10、杭州富春桃源风景区
富春桃源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杭州至千岛湖黄金 旅游 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富春桃源风景区山水林洞村的自然组合。
1、杭州西湖
说起杭州很多人就会想起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山塘,杭州有西湖”,由此来表达人们对西湖的喜爱,西湖是中国的十大风景名胜景区之一。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10个,称为“西湖十景”,如今西湖又新增了西湖十景,称为“新西湖十景”。游西湖游客们必去的景点有苏提春晓、断桥残雪、雷锋夕照、三潭映月、双峰插云。
2、京杭大运河(杭州)
京杭大运河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那个时候吴国为了讨伐齐国,而开砸的河流,隋朝的时候,人们为了出行方便,于是大力修建京杭大运河,元朝的时候,对大运河进行了修缮,放弃了洛阳那段运河,直达北京,因此叫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途径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全长1797公里。 杭州城的京杭大运河,如今免费对外开放,河流两岸,小吃众多。
3、太子湾公园
太子湾公园距离杭州西湖只有5公里左右,这是一座以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相结合的特色园林。太子湾公园以“爱”为主题,主要有“忠心不渝”、“比翼齐飞”这两个项目。公园里栽有大量的鲜花,主要有樱花、海棠花、牡丹、郁金香,此时此刻正是太子湾公园郁金香盛开的时节,有许多的新人来这个公园拍摄婚纱照。
4、河坊街
河坊街是杭州的老城区,这条河坊街是杭州很有名的一条老街,建筑物都是古典古风的,富有年代 历史 感,走在这条百年老街上,能看到各种特色的小吃,甚至还能看到南宋时期景点的定胜糕。河坊街是最受杭州人们喜爱的老街,夜晚的河坊街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美。
5、九溪十八涧
九溪十八涧是杭州一个免费的国家5A风景区,在杭州西湖的群山里,溪水清澈见底,溪水看起来比矿泉水还要清澈,山里空气非常新鲜,树木郁郁葱葱。主要景点有溪流、瀑布、秋叶,秋叶指的是红枫叶。九溪十八涧很适合游山玩水,走走停停赏风景。
6、龙井村
龙井村就是中国最着名的茶乡,有“茶乡第一村”之美誉,盛产西湖龙井,顶尖的西湖龙井就是产自这个村子里。龙井村生态环境特别好,有“天然氧吧”之称,现如今龙井村是4A 旅游 景区,免费对外开放。龙井村四面环山,有800多亩的高山茶园,常住人口约有800人。
7、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的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它是我国自主研究设计的第一座双层桁架桥梁,始建于1934年,那个时候是民国23年,1937年竣工通车,后来为了抵御日本军队南下,不得不炸毁,1948年对炸毁的钱塘江大桥进行修复成功,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8、孤山
孤山是杭州西湖最大的一个岛屿,占地面积有20公顷,山高38米,这里汇集了大量的文物,是杭州名胜古迹众多的一个景区。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已经很有名了,是文人墨客汇集的场所,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的就是这里的孤山。孤山主要景点有:六一泉、放鹤亭、中山公园、半壁亭、敬一书院等知名景点。
我个人觉得如果去杭州如下几个地方可以去游玩一下
西湖
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西湖肯定是要去的,但去西湖一定要避开 旅游 旺季,挑人少的月份和时间去才能尽情观赏美景,着名的“西湖十景”可以去看看,你不必执着于走遍每个景点,倒可以花上半天或一天在湖边徜徉一番,无论怎么玩,都让人心情舒畅。
灵隐寺
到杭州 旅游 ,一看西湖,二看灵隐。创建于东晋年间的灵隐寺,又名云林寺,是杭州 历史 最为悠久的江南古刹,据说也是济公出家的地方。这里珍藏了许多珍贵的宝物,比如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龙藏等佛教文物。每逢佛教节日,这里都是香烟萦绕,香火不绝。
杭州宋城景区
杭州宋城一定要安排进行程中,有太多表演,除了千古情还有不少其他小型表演,千古情表演太精彩,看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街上有木偶戏、皮影戏、打擂台等表演,还会遇到披甲士兵巡街或是缉拿逃犯,给人一种奇妙的穿越感。
清河坊街
这种商业街各大城市都有,风格也都差不多,清河坊街是杭州人气最高的街区之一,想要品尝当地 美食 ,淘点伴手礼就可以来这里,这个商业步行街区不算太大,商铺种类很全,除了小吃和购物,清河坊也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场馆。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市区西面,这里环境清幽、水道纵横,是城市中少有的天然湿地,有“杭州之肾”之称。坐船漫游芦苇荡、寻迹《非诚勿扰》取景处,或是探访隐于林中的秋雪庵、梅竹山庄等古迹,都是非常享受的体验。
钱塘江
钱塘江大潮是能错的自然景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就是观潮的最佳时间,杭州的萧山观潮城、嘉兴的盐官都是观看钱塘潮的理想地点,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是俯瞰钱塘江绝佳观景台,入夜后两岸灯火辉煌,是摄影爱好者捕捉夜景的好时机。
太子湾公园
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的西南角,花港观鱼景区南门正对面,离苏堤、杨公堤都不远。这里春天的郁金香最为出名,此外,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能看到不少拍婚纱照的新人和约会的情侣,让整个公园充满了浪漫气息。
千岛湖
千岛湖的自然风光不错,虽说是人工湖,但是景色还是挺不错的,游玩千岛湖主要是坐游船登岛游览,你也可以选择骑行,这里湖水清澈,湖面上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且景致各具特色。
大明山
大明山位于临安西部,邻近安徽省。这里属黄山余脉,既承袭了黄山的奇峰怪石,又拥有浙西山水的明秀。春夏可踏青避暑,冬季的大明山滑雪场是滑雪胜地。穿越万米岩洞、走悬空栈道,或坐旱滑道下山,都是不错的体验。
九溪烟树
这应该是杭州秋天最美的地方了,是一个环境很清幽的地方,一棵棵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漫步在古老的青石路上,欣赏着潺潺溪水,有种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感觉,逢雨后,附近八觉山上的树林烟雾升腾,满谷迷蒙,形成好看的“烟树”景观。
到了杭州必游西湖,推荐几个必去的景点,
必去的热门景点:断桥,雷锋塔,苏堤,灵隐。小众的景点:九溪,云栖,六和塔
。吃饭推荐:新周记,百都。价格不贵口味佳。买丝绸建议丝绸市场,买茶叶建议翁家山村农户家,买特产糕点建议大卖场,不建议去河坊街购物,高银街吃饭。有时间可以去逛下湖滨步行街。
杭州西湖。
如果是第一次来,首选当然还是西湖及周边景点。
如果是想避开人流,去人少及有特色的地方,可以试试去运河及附近的小河直街、梅家坞及云栖竹径也不错。
杭州清河坊街位于上城区,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建筑与街道,呈现出清末明初风貌,重现了早年的市井小民的生活文化,是杭州市内保存最完整、极具 历史 价值的仿古街道。
河坊街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因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住宅就在此巷,故而得名清河坊。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当时,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这里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杭州的百年老店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均集中在这一带。
全球众多度假酒店之中,唯独杭州的安缦法云最接近佛寺。“佛”指的是“开悟之人”,虽离这般的境界相聚甚远,但透过安缦法云,却可不惑尘间俗事,心气平和,这便是生活的禅修。
安缦法云,是安缦酒店集团旗下的24家度假村之一,安缦“Aman” 是梵语里和平、庇护的意思,杭州的安缦法云,则是改造于西湖西侧山谷中的古村落——法云村,是一个在永福寺、灵隐寺、法喜寺等七座寺院庇护下的空灵之地。这里延续了传统布局与气息,砖墙瓦顶、土木结构,石头小路串起了林荫幽蔽的院落、古朴典雅的餐馆和平和宁静的居所。亦可通过石头小路来往于永福寺与灵隐寺庙。
⑵ 经堂是什么意思
佛教称藏经之堂和诵经、做佛事之堂。 就是存放经书、诵经和做佛事的地方。
⑶ 白龙寺(浙江省杭州市白龙寺)详细资料大全
白龙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东恩村航坞山巅。始建于北宋熙宁年(1066—1070)间。传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南宋绍兴三年(1133)募创寺宇,供观音、白龙像,故名“白龙寺”。
2014年2月1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二)凌晨,航坞山顶的白龙寺部分被烧了,而毁掉的正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最核心的明代建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白龙寺
-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
- 所属地区 :东恩村山林区
- 始建时间 :北宋熙宁年
寺庙简介
清嘉定初年先后修建,曾为进士沈北海隐居之所,后改设禅院。清初单隆周诗称“龙王庙”,道光间重修。民国20年至30年先后整修大殿。全寺分前、中、后三座大殿,附设长生殿、六和堂、戒堂、经堂、禅堂、客堂、斋堂、百子堂等,共40余间。现存前、中、后三殿,南向。后殿三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面宽11米,进深9.14米,硬山顶。明间五架梁,双步廊,檐柱卷杀,石板墁地。中、前殿分别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重修。东墙嵌有“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了寺庙沿革。大雄宝殿佛座西侧有龙湫,又名白龙井,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干。元代诗人萨都刺有《登航坞山》诗曰“龙池浸白云”。清沈成烈有联曰:“华雨注龙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昙云来鹫岭,试看兹坞,即是慈航”。该寺为本市东部地区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萧山县人民 ***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缮白龙寺。寺前新铺宽阔平坦的水泥板台阶,中轴线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门窗按原样雕刻装饰,石柱上楹联字迹清晰闪光,东、西厢房及附属设施亦相应完善,成为萧山市东部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寺庙。白龙寺附近,群峰起伏,树木葱郁,是一自然风景处。地理位置
千年古刹白龙禅寺就位于海拔300米高的航坞山主峰。从航坞山东麓上去有1300多石级,寺宇现属东恩村山林区。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白龙禅寺建筑结构
寺门是一座倒台楼一一戏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白龙天子”祝寿演戏的地方(第二、三天则移到寺外演出)。戏台前的天井是一四方形的水池,象征龙潭。戏台对面为白龙殿。殿内供有用檀香木雕刻成的白龙天子与阮氏娘娘偶像。支撑大殿的两棵柱子和中堂上分别塑有三条龙,殿内外墙壁上,嵌有碑刻,有名人题字,有水规碑、功德碑。白龙殿前,建筑师别具匠心,引清澈的泉水穿寺庙过厨房,体现了神话中白龙求亲时阮氏姑娘的母亲害怕独女远嫁无人挑水,白龙为阮母解除后顾之忧的美好愿望。龙殿的后面是“三教同源殿”。殿前天井中的缅桂与桂花树中间,立有一大石香炉,每支脚上都雕有狮子头。左侧墙上嵌着“斋戏大头管事碑”,记述了当年为白龙祝寿时,演戏的盛况。右侧墙壁嵌着清雍正13年杨天成所立的“白龙祠功德碑”。寺庙最后一层是“观音殿”。白龙殿与戏台的两侧,系厢房。旧时于各殿及厢房楼下,还分别雕塑有各种偶像。历史沿革
据明代《会稽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萧山市东南四十里航坞山上巅,山北临钱塘江,登顶可望及海宁县,航坞山又名“王爬山”。 白龙寺新建庙宇 据传越王勾践和吴王开战,需寻找有一百个山头的山建越王城,当他登航坞山之顶往下数山头一连数次只有九十九个,忘记加入自己站着山头,因此放弃了在航坞山屯兵操练的打算,以后越王打败吴王,此山当地百姓叫“王步山”一直至今。白龙寺之始究竟建于何时,各种说法不一,据《干隆绍兴府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航坞山之巅。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内有白龙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龙寺,吴越钱武肃王尝屯兵于此。明嘉靖三十二年,总兵汤克宽、胡宗宪等在此山大破倭寇于此。” 又据《越铎日报》记载:“白龙寺创始于赵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为进士沈北海先生隐居之所,厥后改建禅院,中设观音大士像。人杰地灵,蔚为古刹。” 按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载:“在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种说法是碑文为最早、最为实际,故确定白龙寺建寺为大宋熙宁年间。 1980年前后,当地 *** 拨款,大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之风,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龙寺也修葺一新,山门前台阶进行重新改造,并建仿古路亭四个。 白龙禅寺 2005年,白龙寺又耗巨资建造第四进“大雄宝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宽建造成石板路,当地 *** 又拨款数百万元正在修筑一条由山下至山上的盘山公路,预计到2006年6月可以竣工通车。人行上山道旁又种植大面积的樟树,每天清晨有数百人上山晨练,平时游人不绝,一个风景优美,风光秀丽,树木林荫,空气新鲜,而千年古刹白龙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焕发了昔日光辉。每年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大士”生日,万人上山烧香,其香火旺盛,呈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而必将成为我区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名景看点
白龙寺年代久远,又几经沧桑,时毁时建,据重建碑文记载,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重建至今已166年,前殿属清代古建筑,寺内石刻、木雕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 白龙寺在航坞山之巅,海拔298米,有石板小道自山下逶迤而上,总台阶为1886阶,中途设路亭二个,头路亭二间,二路亭一间,供上山之人中途休息,二个路亭之间,因其路险要,旁设扶手二处,走完二个路亭之后,其地势平坦,两旁密林,奇松垒现,古木参天,至寺前,有一片竹林,白龙寺便呈眼前,头进为九开间,正门口上悬有沈成烈书“白龙禅寺”匾一块,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佚,东侧三间为财神殿,西侧三间为“百子堂”、“闹海观音”,其中一块“海藏龙宫”匾已佚,头进北门口有明代文学家徐渭书“珠林道重”匾一块。二进大殿供奉观音大士,系宋代香樟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其暖阁雕刻九天重宇,精致玲珑,大殿内设钟、鼓法器供和尚法事所用。观音大士背后供护法韦驮,有“威镇九洲”匾一块。后进三间为明代建筑,内供奉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两旁东侧为斋房,方丈室约房二十余间,西侧为禅房以及净头约二十余间,白龙寺最兴旺时约有房近百间。白龙寺坐北朝南,寺内大殿中有“白龙井”一口,寺后有湫,常年不涸,可供寺内生活用水,值得奇者,每逢久旱无雨,即使山下江河露底, 井中无水,但山上“白龙井”久晴无雨而不涸,站寺前望四周,即群山起伏,树木葱郁,风光优美,至后山望海顶看钱塘江,白帆片片,乘风前进。白龙寺至今保存完好有前殿、大殿、后殿,二侧厢房部分毁于“文革”,也就是萧山现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古刹 白龙寺大殿石柱有楹联一副,其文为上联:华雨注龙湫此山便成香海。下联为:昙云来鹫岭兹坞即是慈航。此楹联系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年谷旦,赐进士出身,兵部车驾司主事加四品衔军机处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沈成烈书(萧山瓜沥人)。 又有沈成烈纪倂书,重建白龙寺碑文为:粤稽有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白龙圣像,因此白龙寺名焉。佛力神庥,屡着灵应,遐尔闻之,罔不舞悦,逮今六百余年,归然古刹唉!祖英师者,积行僧也,道光十二年应檀那之请来此山,是年为其徒印清、印良,师祝发披度,且谓殿宇年久将圮,发愿雯庀材重建,运石布地由是,梵宇院寮。顿成华丽,庭除阶碱,不患崎岖,四方缁俗,来瞻礼者,皆大欢喜。而三师之修持,聿加精进,绅士耆英,请其开山说戒,以广佛传,因辞不获,遂于咸丰四年各传戒,以付众望,积年以来近十期,三师复以所蓄,经、忏、香烛资,备以戒期,套用陈设器具,水陆道场,法物经卷画帙,无不周至,并以余资,购得民田十余亩,沙地若干亩,为供奉香火永远之计,诚可尚矣!于戏兹寺之固兴,赖佛光普照,贶遐敷而可以,玖十方崇作,历史不替……千年古刹
檀越沈、王二族,暨众姓施主议建,住持祖英同徒印清、印良立石。 另据《会稽志》记载:元代诗人萨都刺,游航坞山时,夜宿白龙寺作诗一首: 拂衣登绝顶,石磴渍苔纹。 乌道悬青壁,龙池浸白云。 树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群。 更爱禅房宿,泉声沏夜闻。 2014年重建后的白龙寺 明代诗人来三聘,夜宿白龙寺乃作诗一首: 古寺高悬万仞山,苍崖绝壁倦路攀。 云连沧海檐楹下,天接银河咫尺间。 江上潮声来客枕,峰头月色映禅关。 孤眠顿觉尘心静,半夜松风野鹤还。 清代诗人单隆周,在游白龙寺时,见山奇松迭现,千姿百态,便作诗一首: 我爱苍松十数丈,托根盘形石似石。 日影琴丽车盖翻,苔痕班驳龙磷碧。 临风偃蹇山之阿,仿佛山鬼带女萝。 其余碌碌道旁者,速枝俗鬣樵人多。 从古人诗中可以看到,元、明、清时期,航坞山是树木葱天、花鹿成群、野兽出没的地方,一半山沉浸在江潮水中,有水连天、山连山、水连山、千帆竞过一片诗情画意的好地方。 小时候,我经常去航坞山采中草药,可谓踏遍山上山下,那时候古木参天,草木丛生,从山下上山一片林荫之中。而山上有野生中草药一百多种。可惜在“大跃进”炼钢铁时大片森林被毁,由此元气大损,只存光秃秃一座石头山了。
⑷ 明清两代杭州四大书院是什么
中国四大书院
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着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着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
(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四山环台,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别有洞天,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着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着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干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着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着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着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干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着《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 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着称于世,以文化瞻富,景观奇特名扬古今。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着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着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着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着天下”。仁宗景佑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⑸ 杭州旅游景点介绍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苏堤春晓
苏堤全长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构筑而成的。故名之以“苏堤”。
早春四月,迎着熹微晨光,沿修长的湖堤漫步,但觉轻风徐来,十里垂柳飘忽。在轻烟薄雾中,灼灼红桃含露开放,宛若喷霞,景色着实娇媚迷人,而当春雨霏霏,透过袅娜柳丝眺望西湖,但见薄霭弥漫,渐远渐淡,景色更是奇幻诱人,被人称为“六桥烟柳”。苏堤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且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若画的迷人风光,成了人们长年游玩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前身是南宋的皇家花园--聚景园。解放后经整修,已扩建成为占地三百多亩的大型公园。这里以柳叶葱葱,莺声婉转而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春天的花园柳树荫荫,枝枝翠柳婀娜多姿,有些随风摇曳,更有临湖而植者,枝叶俯垂水面,远望如少女浣纱的“浣纱柳”。步履其间,浓荫深处的柳树给人以阵阵思绪,悦耳的莺啼声更是撩人遐想。柳浪闻莺现共分三组园景,即闻莺馆、友谊园和聚景园。这里引进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使园内景色越具诱人之处,以景寓意,情景交融,别有一番情趣。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花港观鱼
“卢园”是南宋内侍卢允升的私人花园,因其处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花港观鱼,与苏堤前接,西山在北为其护屏,还有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个景区。公园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红鱼池。池中满蓄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现公园的主景区为牡丹园,用牡丹、湖石等组成,小径迂回,布置紧凑有致。仲春时节,站在耸峙高处的牡丹亭向下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妍,令人流连忘返。不久将再辟芍药圃,与牡丹亭相媲美。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在灵隐路洪春桥畔,据说南宋时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清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题为“曲院风荷”,此景遂复。今天的“曲院风荷”仍以荷花为主景,建有五个荷花池,分别栽植红莲、粉莲、白莲以及重瓣的“重台”等多种品种。全园又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每当夏日,荷花开放,满眼翠盖红妆,香飘数里,池和池之间筑小桥相连,便于游人流连观赏,可以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双峰插云
在洪春桥畔。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旧时人们游湖多在春秋两季,每当欲雨未雨时,从湖上眺望南、北两高峰,但见云雾袅绕,双峰时隐时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气象万千,景观十分吸引人,便定为“西湖十景”之一,名两峰插云。后“两峰”改为“双峰”,从此这湖中之景便成为陆上之景。南高峰“揽长江若带,俯平湖如杯”北高峰称“钱塘之柱”,山间林木苍翠,有石磴数百级,曲折盘上山顶。张岱《西湖十景两(双)峰插云》: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它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岛是明万历年间用疏浚的湖泥堆积而成,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由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个湖中岛、岛中湖的胜似仙境的着名旅游胜地,其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是我国水上景园的典范,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品,中秋之时,在塔中置灯烛,洞口蒙以薄纸,灯光外透,月光、灯光、湖光,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恍惚迷离,说不尽的诗情画意。登上小瀛洲,一路更有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木香榭、迎翠轩、花鸟厅等,最后是我心相印这亭。这些建筑错落布置,极尽巧思,一路游赏,意趣无穷。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濒临外西湖,此地商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方,视野开阔,中秋之夜,月白风清,湖水盈盈,坐在平台茶座上,仰看天上月轮当空,俯视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两圆月,交相辉映,有使人如入方寒宫之感。所以前人题有“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而且假山叠起,四季花木,构成一处诗趣盎然的游览胜景。更令人寻访和体味的是其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令人想到南宋的望月亭,明代的龙王祠,和清初的御书楼。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雷峰夕照
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相传为吴越王为庆黄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黄妃塔”。但民间因塔在雷峰,均呼之为雷峰塔。塔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旧时雷峰塔与保叔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纳,保叔如美人”之誉。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倾圮。今政府批准复建。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将重现雷峰塔与保叔塔隔湖对峙的景观。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南屏晚钟
南屏山横亘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山上有一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永明禅院”,饱经沧桑。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寺院原有铜钟一口,每天傍晚,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山回谷鸣,发人悠远的沉思,“南屏晚钟”因此得名。南屏山麓另一座着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晨钟暮鼓,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断桥残雪
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着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⑹ 杭州西径山有什么寺庙杭州西径山的寺庙介绍
西径山有什么寺庙?西径山的寺庙介绍
千年古刹双林寺
双林寺始建于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初名宝林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英宗皇帝诏改为双林寺:
“双林”之名取意于佛经《涅盘经》中“双林入灭”之说,意为佛祖如来涅盘功成之地,具有非常神圣的佛教纪念意义。又因寺前旧有古桂二株,干霄蔽日,垂荫寺门,花开时天香飘远,更与佛意之“双林”相契合。
双林寺坐落于山间小盆地,寺周围有天掌、骊珠、云笔、娥眉等九峰环抱,寺院如居莲花之蕊,在风水中有“九龙戏珠”之美称:
古诗赞云“双林名刹隐诸峰,天目西来一派雄”。寺院布局分为寺门、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经堂、钟鼓楼、万菊轩、放生池、厨库等,结构严整,气势恢弘,俨然是一派大寺风范。
千余年来,双林寺历经兴废沧桑,如今其主殿虽已倾圮,但寺基、台阶、石墩等总体形制依然清晰完整,还保存有三对唐代石狮、三处佛骨塔林等遗迹,地表文物丰富,修复基础较好。
古寺虽已成遗址,但遗而不废,仍然延续着千年的香火,依然接纳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的祈祝,并且为虔诚的人们默祷着人生的祝福。
江南第一天然卧佛——成功大佛
双林寺之侧山崖葱秀,峭拔兀立,天然而成一万吨卧佛,规模可谓江南第一,名为“成功大佛”:
传说佛祖如来在双林涅盘之时,天地悲戚,四周山崖亦为之动容。佛祖卧睡之姿映照山崖,崖势遂变为佛祖卧睡之形。因涅盘为佛教修为最高之境因此卧佛得名“成功”。
千万年来,卧佛沉睡谷中,默默守护双林圣地,不为世人所知:
西径名山一朝东山再起,沉睡的卧佛也将重见天光,以佑助天下苍生家和事兴,国泰民安。
佛心之路——西径古道
由西径山山麓西侧入山至双林寺的通道,便是闻名远近的“西径古道”:
古道全长四华里,多为块石垒砌,历经千余年,仍完好如初。因“双林”意谓佛祖涅盘之地,因此西径古道便被称为“佛心之路”,苍老古朴,是自古至今到双林寺礼佛敬香的朝圣之路。
尽管双林寺主殿已无存,但至今香火仍颇盛,每临佛事之日,香客便纷杳而至。
百步成功梯
生生不息的后来者为探寻西径山的秘密,寻找人类的福祉,建造了通向西径山绝胜处的百步成功云梯。
百步云梯陡峭壁立,巍峨高耸:
因此,攀登百步云梯既是一种户外健身,更是对人的心智和勇气的一种考验。只有向往成功并且愿意为成功付出努力的虔诚者才能征服168级云梯的考验。
而一旦走完云梯,看着脚下飞流的瀑布、静淌的湖水,不由得便会产生一种如释负重、轻松自如而踌躇满志的成就感,也一定会多了一层人生的感悟。这就像是一次生活的经历,在克服了人生的困难后,面对生活的纷纭反而会变得心平气和,变得更加从容不迫。
以上仅供参考
⑺ 杭州汴州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直把杭州作汴州说明了什么问题
杭州就是现在的杭州,而汴州是指开封。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
(7)杭州和经堂在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题临安邸
宋代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
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