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所谓的“小资生活”是什么
所谓的“小资生活”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
小资是指一种专属个人的浪漫思想,它原本独立于社会群体而存在。但是,在当今这个年代却演变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专门称谓。更确切的说,小资被看作是中产阶层文化的别称,它已经演变成社会时尚的潮流。
小资能成为社会主流,就因为这个群体有着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媚俗也罢,另类也罢,颓废也罢,只要小资们喜欢,就能形成气候。
体现小资的十大标准:
一、大穿衣镜
二、宜家家居用品
宜家最会赚小资的钱,它提供了小资梦寐以求的与国际接轨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现在小资也明白其实宜家不过是为欧美的下中农准备的,所以小资会一边享受着宜家一边自嘲,亩肆这也是一种时髦的符合小资身份的生活态度。
三、笔记本电脑
电脑要笔记本的,都数字化生存了,地球都变成咱村了,一闹耐唯定要与数字化有个接口,台式电脑就不够小资了,至少不太优雅。
四、宠物
宠物是小资特别富有爱心的标签,视其为家庭成员,而且会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比如“旺财”,洋名也非比寻常,如“克林顿”、“布什”之类。
五、吉他
也许是电吉他,或者萨克斯风,通常挂在壁炉上面的墙上,作为青春的纪念品。
六、时尚杂志
小资的咖啡桌上,时尚类杂志,绝对都是印刷精美的,它们无声地提醒着客人时尚杂志中的生活与主人的息息相关。
七、音响
小资家里绝不会没有音响,并且会有一个非常漂亮的cd架,音乐对小资生活情调不可或缺,但多数情况下只作为背景。
八、黑白照片
在欧美只有有钱人才拍黑白照片,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经典、有品位,影调和层次特别丰富,非一般匠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九、艺术品
绝对是小资生活中的点睛之笔,最好是朋友做的雕塑、境外的旅游纪念品、大师作品的限量复制品或者小古董液培,恰如其分又不过于招摇,符合小资的虚荣心。
十、餐具
小资很懂吃,都是美食家,虽不经常生火做饭,但一套精致的餐具不可少,通常是西餐具,配着漂亮的鲜花、蜡烛和玲珑的酒具,规规矩矩摆着,几乎从来不用,是用来养眼的。
Ⅱ 什么是所谓的小资生活
小资生活
所谓的小资首先要有个硬件水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小资的。 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 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一般工薪阶层。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小资最重要的软件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
简介
小资,全称小资产阶级,又称布尔乔亚阶级,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知识阶层的习惯用语,
小资情调
原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分支,如今指代一些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尤指年轻人群体,这些人拥有一定却又有限的经济基础、生活品味、思想水准和族樱液艺术鉴赏力,他们衣着整洁,收入可观,有着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他们可兆物以是穿梭在都市中的知识精英,也可以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丽人,可以是月光下忧郁的诗人,也可以是酒吧里狂野的歌手,他们有着相当的生活水准,但又与财大气粗、金碧辉煌的富豪有所区别。
特征
小资群体有着干净,优雅,博学,讲究等特征,从衣衫穿着到生活用度,
小资风尚
从家居装潢到床头摆设,从书刊阅读到音乐欣赏,从环球旅游到商场购物都坚持自己的独有风格,他们钟情艺术,融合流行与经典,在时尚潮流涌来的前夜倾力追捧,又在这股潮流沦为大众文化之前及时颂运远离,他们喜欢用咖啡、红酒、巧克力、茶、玫瑰、百合等元素点缀生活,喜欢古典、爵士、轻摇滚等音乐,喜欢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村上春树、徐志摩等人的文学作品,向往丽江、西藏、马尔代夫、澳大利亚等旅游胜地,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一门或多门外语,懂得利用互联网作为生活的工具,笔记本、上网本、平板、智能机使用信手捏来。小资情调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的微妙平衡,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Ⅲ 所谓的“小资生活”是什么
小资生活是有文化修养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欧美文化熏染,英文未必精,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小资是属个人的浪漫思想,原本独立于社会群体而存在,成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专门称谓。
小资被看作是中产阶层文化的别称,已经演变成社会时尚的潮流。小资成为社会主流,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媚俗也罢,另类也罢,颓废也罢,只要小资们喜欢,就能形成气候。
小资生活穿着
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品牌服装,但很少有人会穿招摇的大众名牌,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塌穗大众名牌。
选择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差衫巧,这不仅是服饰标准,也是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虚键用标准。既要跃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小资生活
Ⅳ 小资生活什么样
小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喜欢追求情调,更加注重品质的生活,这样说可能不够细致,那么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例如,你在生活当中,过生日的时候,过情人节的时候,喜欢和你的男朋友一起吃饭,但这个吃饭肯定不是像民工大叔一样穿个大短裤,端个大海碗,蹲在地上猛吃,而是要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最好是能点一份牛排,配上名贵的红酒,听着舒缓的音乐,再来一束蓝色妖姬,这种生活一看就特别有情调,特别的西化,这就是小资生活的一种表现。
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只要你不是小太妹,实际上都想要追求一点点小资情调,其实这没什么可指摘的,只要你有那个实力来支付自己的花费就行,也不过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一种更加闲适慵懒的生活的追求罢了。这也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及需求之后,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表现。
所以小资情调,并没有什么,我自己也有一些轻微的小资追求!既能提高生活品质,同时又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只要不过分,和乐不为呢。
Ⅳ 上海咖啡馆茶馆数量全球50大城市第一,为何上海咖啡文化这么浓厚
上海咖啡馆茶馆的数量,全球50大城市里面排名第一,因为上海的外籍人士差不多占常住总人口的1%,以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为例,深圳是在0.1%左右,两者差了好几倍,而且上海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大城市。
因为上海本来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历史文化信息类的底蕴还是有的,再加上有很多的外籍人士居住,在这些地方,就造成了上海的文化具有很大的交流性,既有国内人民的习惯,又有国外人民的生活习惯,咖啡馆或茶馆就会并存,而且数量还都比较多,因为一个象征着外国人的习惯,一个象征着我们国人的习惯。
Ⅵ 小资是什么意思
释义: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
拼音氏喊:xiǎo zī
小资原本是“小资产阶级”的简称,是二十世纪九十或核孝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
小资一般为都市白领,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又与“中产阶级”相差一定距离——主要在经济方面。
(6)上海为什么那么喜欢小资生活扩展阅读:
小资是一种存在,也许短暂,但却真实。我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关注社会。
我们坚持一种价值观——社会价值大于企业价值;衫稿我们倡导一种方式——关爱生命;启迪心智,分享智慧——这就是小资理念。
Ⅶ 北京和上海哪个好,各有什么长处,适合什么样的人
谈不上哪个好,这两个虽然都是大城市,都是直辖市,但是不同类型,不好比,就好像男人和女人都是人类,但你没法拿这两个去比较。
北京就是个粗线条的城市,它的一切都是表现出强壮,威严,粗犷,盛大的气势。犹如狂草,泼墨。
上海相比来讲就是个细线条的,处处谨小慎微,一丝不苟,想得很周到,细腻精致。婉如宋体,素描。
北京的一切都是为政治开道的,整个城市运作都是为了中央,导致这个城市剔除了很多应有的功能和产业。导致北京不是那么绚丽多彩的城市,而是威严庄重的政治大都会。
上海就没有这个问题,乱七八糟的产业、活动、夜生活都有,琳琅满目,五光十色。
可很奇怪的是,恰恰是北京人的思想比较活泼发散,而上海人的思维相对保守拘谨。北京人要比上海人显得狂很多,恃才放旷的现象较多。而上海人的傲慢大多是小资生活有点钱看不起穷人的势利眼。
在北京,你有真本事比你有钱更硬气,更受北京人尊重。(北京城区人的组成大多祖辈是军公教以及知识分子读书人,还有些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艺人,城市文化就是敬重德才兼备的强者。)
在上海,你没钱容易备受冷眼,笑贫不笑娼的多。(上海市区人组成大多祖上是来自小手工艺者,劳动者,小商人,苦力,没有北京那种文人气息。)
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古色古香。
上海的街道建筑很多细节都西洋化,国际化。
北京是个有艺术性的城市,适合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家。
上海是个循规蹈矩的城市,百姓只要守规则就能很快适应。
北京是我国顶尖人才(政治军事电子信息银行保险工程师科学家院士演艺人员等)云集的城市,没有点真本事,只能被这座城市吞噬掉你的青春。
上海是个勤奋守己的城市,只要勤劳节约,也能换来一份小康生活。
在北京不能没文化没知识,会被北京人耻笑“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在上海别露穷,否则“赤佬,瘪三”就会用在你身上。
Ⅷ 在上海生活,如何快速的融入“小资”该何去何从
如果在上海生活姿亮液想要快速的融入,首先就要听懂上海话,而且穿着要比较迹物得体。对于上海人,他们比较喜欢讨论很多家长里短,却很少去谈论一些政治。而且对于上海做菜的口味要能够接受,他们做菜的时候会是浓油赤酱。而且很多菜都会放糖,很少吃辣的。一般在上海,如果他们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不会用人情。而且不喜欢麻烦别人,欠了人情债之后就会还。
而且各方面都比较的细致,所以小编觉得还是要提升自己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地。而在上海也有一些人过着小资的生活,尤其是当地的一些叔叔、阿姨。在很多年前就会有歌舞厅,参加宴会。但是现在,在小编看来小资还是存在的,当然也要看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小资的生活或者打扮,相对来说都会比较的精致。
Ⅸ 小资生活的四种风格要素(一)
如果要讨论一下白领的小资文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四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怀旧的,感伤的。这种怀旧的情绪包含了两种元素,一是对自己过去的岁月的一种缅怀,就像校园民谣红极一时的阶段,其白描大学生活的歌词倒是赚了不少白领的辛酸泪;二是对上海的辉煌年代的一种追溯,其代表即为这城市白领们对二、三十年代的津津乐道,以及老洋房、石库门的回归。前者的产生应该说是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高速机械化运作的一种既不屑又无奈的态度,作为无产者,小白领们只能在这样的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讨一口饭吃,但受过相当教育,在纯净的象牙塔中待了不少年头的他们,也曾经是有过美好的梦想的:也曾想浪迹天涯,过无牵无挂的生活;也曾经沉迷过一段段干净单纯的爱情故事;也曾经为一些简单而直白的感觉快乐过。然而当曾经的那些梦想统统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之后,激卖多年的教育自然使得他们不会有太过激的行为,但是在一副安于现状、日渐世故的外表下,他们的内心依然带着对过去纯真的怀念而前行,那段回不去的学生时代,那些青涩的年少过往,不是被丢弃了,只是统统在心灵一个尘封的抽屉里收藏,有一些怀旧的由头,它们就会被翻出来晒太阳,顺便感动一下。而对上海过往的怀念,则是源于向这个城市的辉煌历史的一种致敬,二、三十年代的岁月,是上海城的鼎盛时期,是这个城市永远值得怀念的时刻,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曾经不逊色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我们明族逗业已一再提及,上海的经历,其实颇有几分类似于这城市里的白领们,曾经胸怀大志过,也的确曾经片刻辉煌过,但最终历史的、生活的无奈使它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状况,于是在都市白领们对于自己的将来十分迷茫的时候,回忆这个城市的昨天就像在感伤一夜盛放的昙花,精致与美丽,只在昨夜。
然后它又是崇尚精致的,优雅的。我们其实也很明白,白领小资们的消费也好,生活也好,其自我标榜的作用更甚于实用性,因此他们的生活,必须是能够把他们与一般平民的将就与粗糙区别开来的,他们并非为讲究而讲究,而是在为与众不同而讲究。单看一些白领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每一件事物,一直精细到一个打火机或是一张餐巾纸,均具有刻意的品牌标示,而这些却的的确确是白领生活的写照。他们对自己的地位与身份其实是很迷茫的,他们需要一些东西和行为,能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他们一直是这样自认的,他们比这个城市底层的小市民要有钱,比那些大富翁要有文化,比那些暴发户要有气质,比那些老权威要年轻,他们其实是很有些可以自傲的资本的,但是不上不下的地位却让他们尴尬。于是他们希望通过消费精致的行为,在这个人群中能使自己的不凡气质可视化,用一些与自己相关的精良的物质给别人一个高贵身份的名片;也同样希望这种针对富人的消费氛围给予自己足够的底气,那样的环境兼之周到的服务能使他们有自己是上层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们为老板打工的时候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他们很少去大型超市买一些便宜而大量的东西,(除非跟伴侣一起,这样做能显示一穗碰种温馨的气氛)平时他们更多光顾的是24小时的便利店,尤其是干净整洁的罗森,而且它的全天候服务更适合工作繁忙,生活不一定有规律的白领们;他们也不会在一些路边的小摊大排挡吃饭,喝茶,会友,而必定到一些能显示他们身份的国际知名连锁咖啡屋或是形形色色精致的中餐馆吃那些样子比味道更漂亮的东西;他们定点定时去一个很知名的理发师那里打理头发,或是去一个使用全天然材料的美容院护理皮肤;他们总是能充分的享受这个城市里一切的先进与高贵。他们其实无非借此告诉别人以及自己,我是这个城市的上等人。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去一些低档的地方,故意过一些简朴的生活,那只是一种自上向下的俯视,一种有了底气故意过穷日子的尝鲜,标示着他的平易近人而已。
Ⅹ 所谓小资,是指什么小资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正如衣服可以分为大码、中码、小码一样,人群其实也可以按照大中小的结构来划分,比如在目前的城市,就存在着这样三种社会群体:大款、中产阶级、小资。 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里对当时的小资评价说:“商业交易和信贷业务的细小规模,深深地影响到这个阶级的性格,使它缺乏魄力和进取心,所以它在政治上也自然具有这个特点。” 今天的小资概念虽然只是一种时尚话语而不是政治话语,不过,“商业交易和信贷业务的细小规模”,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小资性格:他们虽然像中产阶级一样追求品位、讲究格调,但碧丛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通常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而不可能像中产阶级那样从容、体面、游刃有余。这就注定小资们的品位与格调常常是尴尬地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比如—— 小资十分向往欧陆风情的生态园林住宅,广告上说,那里有“夏威夷的沙滩”、“加勒比海的阳光”、“巴厘岛的热带风情”、“富士山的樱花味道”……但是以小资目前的购买能力来看,恐怕最多也只够买三房两厅中的一个阳台或者半个卫生间。可是小资又不甘心悔芹樱像打工仔那样租房子,于是就搞出了“异性同租”的新概念,并且美其名曰“新同居时代”。 小资没有条件承办“周末派对”、“音乐沙龙”之类的家庭社交活动,但又嫌“AA制”俗了,于是便搞起了“起源于澳洲、风靡于美国”的“六人晚餐”,多一个人不行,少一个人也不行。 小资对中产阶级的“上海别克”或者“广州雅阁”望尘莫及,不过他从环保的角度认为:买家庭轿车是中国人的一大恶俗。但小资又不肯坐公共汽车——受不了普罗大众那个挤呀!所以小资特别喜欢坐地铁,并且还常常会自作多情地进入《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那种角色。 据说,在“宜家”家具店门口,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看,这东西太大了,首肆我的‘奥迪’放不下,你的‘高尔夫’也不行……”不过,这两位开车来的顾客很可能是中产阶级,对于坐地铁而来的小资来说,他们才不会买大件呢!小资的情趣和购买力决定了他们只会买一些百八十块的小摆设,比如花瓶啦,果盘啦,像框啦,CD架啦,香皂盒啦,浴帘啦,杯垫啦……这些小巧玲珑的“宜家”小摆设,已经足够小资们自娱自乐啦! 坦率地说,对于相当一部分小资来说,他们现在甚至买一套阿曼尼西装也比较吃力,所以小资对那些身穿阿曼尼的中产阶级嘲笑道:“不打领带像民工,打上领带像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