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浦东70年代的火葬场地址
上海浦东70年灶滑做代的火葬场地址是位于浦东新区浦兴路的上海浦东火葬场,它是上海市唯一的火葬场。火葬场位于浦东新区浦兴路,距离浦东新区政府大楼仅有两公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仅有五公里。火葬场总占地面积约为六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了六万平方米,有较大的规模。火葬场的建设工作在70年代开始,在1982年完成。火葬场设有火葬炉、火葬台、火葬室、停尸房、洗身房、安葬室等其他设施,拥有完善的设施,并配让槐有专业的火葬人员。火葬场的设施隐衡设备齐备,环境幽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火葬需求。
㈡ 上海宝山殡仪馆几点开始火化
上海宝山殡仪橡燃馆营业时间是24小时。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显示,宝山区殡仪轮搜馆坚持全年365天无休,24小时为民服务腊如历。
㈢ 2016年上海人死的人必须火化吗
不是从2016年开始的,上海很早就开始实行火葬政策了,死后当然必须火化。
㈣ 上海宝兴殡仪馆进行遗体火化吗
上海宝兴殡仪馆进行遗体火化。上海市宝兴瞎颂殡仪馆是全国建馆历埋神洞史最悠久的殡仪馆之一,弯枯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是全国殡仪馆业务规模名列前茅的其中一个。
㈤ 中国是什么时候推行火葬的
中国是1956年4月27日兴起火葬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保护耕地、节省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贯倡导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名高级官员联合签名,以个人名义倡导火葬。
这些官员去世后基本为火葬,其中周恩来和邓小平根据其遗愿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泽东的遗体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首次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推行火葬、
并对不遵守该规定的国家职工实行处分,1997年7月21日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也有同样规定。
(5)上海城市什么时候进行火化的扩展阅读:
有文字记载的火昌哪葬最早见之于先秦时期的文献,《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记述。如《荀子》的《大略篇》说氐羌的俘虏,不担忧其被捆绑系累,而担忧死后不被焚烧。
《墨子·节葬下》说秦之耐察码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上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其意是说秦国的西方,有一个叫仪渠的国家,那里的人在亲属死后,就堆积柴草把尸体烧了。
烧的时候,青烟升天,这才算是孝子。此外,古代甘肃、青海地区的羌人亦有此葬俗。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僧人和信徒都实行火葬,逐渐影响到全国没肆。
唐、五代、宋、元时期,民间火葬比较普遍,尤其风行于江南各省。隋唐以后,火葬之俗逐渐由夷狄之地传入中原汉人居住区。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宋以来,此风日盛,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成俗。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
或贫贱之家无钱又无地埋葬时往往如此,《水浒传》中就有关于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写。现代社会文明开放,移风易俗,国家大力提倡火葬。
㈥ 上海宝兴殡仪馆遗体告别之后尸体什么时候火化的
一般情况下,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会立即送至火化间火化的。
像北京的八宝山殡仪馆、东郊殡仪馆,桐橘告别仪式结束后亩渗遗体会立即入火化炉火化局耐团。部分殡仪馆会根据家属预约的火化时间决定遗体的入炉时间,像北京的昌平殡仪馆、通州区殡仪馆就是根据家属预约的火化时间决定遗体的入炉时间。
㈦ 中国最早实行火葬的省份
中国最早实行火葬的省份?答案如下:中国最早实行火葬的省份是河北
㈧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火葬
中国是在商代开始有火葬的,具体发展过程如下:
一、火葬的起源与发展
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应该说火葬的原因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响的结果。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火化其尸,各取骨灰保存起来,称之为舍利(梵语,意为佛骨),后世僧众死后,也都火化其尸,将骨灰装入匣内,藏之塔中(寺庙塔林即为此而设)。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边远少数民族中流汪碰行,火葬在中原地区大量涌现,即至宋辽金时代比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时 。北京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火葬。
燕京一带火葬习俗的出现,与契丹、女真等兄弟民族火葬习俗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据《北史·契丹传》上说他们的丧葬习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见,他们很早的时候即已有火葬之俗。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有不少火葬墓均能找到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物证。金代在金太宗时,佛教传入女真部落,佛教的普遍传入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后,从目前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金代盛行火葬也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后,这与佛教的传入与盛行是相一致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凡是盛行火葬的城市,其居民都崇尚佛教。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契丹人在佛教没有传入以前既已有火葬的记录,契丹人先辈的墓葬中就已留下火葬的痕迹,而女真人又继承了契丹人的火葬传统,因此可以说:女真人出于原始信仰的火葬习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佛教的影响。至建立王朝,占领幽州之后,被掠夺到辽地的汉人也从其俗而实行火葬。到1990年为止,从北京地区墓葬发掘来看,至唐尚未发现一例火葬墓,而辽代墓葬中,却有不少火葬墓,且墓主人都是汉族人。
汉人实行火葬,明显是受到契丹民俗的影响。而契丹人素有死不葬的习俗,《旧唐书》载:契丹人是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示无服祀。即使实行火葬,仍不入土。但公元926年,辽太祖死后,则采用了建筑陵墓入土下葬的方式,整个陵墓仿汉族帝王陵墓的形式,又显然是汉化的表现;而且契丹人并不都用火葬。实际上,辽统治的北京地区,岁陵郑是土葬、火葬并行。
宋初,火葬不仅在北方汉族地区流行,除北京外的其它地区如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都发现了火葬墓。以致于在公元962年(宋建隆三年)皇帝乎颂不得不下诏禁止: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元代时,北京还有火葬。
明代时期,朝廷还设立净乐堂等火葬场所,死去的妃嫔、宫女等还在实行火葬,也有放置这些骨灰的胥井。。洪武五年,明太祖谕礼部曰:古者掩骨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以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清朝初期,满族依照其旧俗(沿袭女真族的习俗)仍实行火葬,清太宗皇太极等都是火葬的。顺治九年还议定了火葬制度。清代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火化,国制也。无贵贱皆然,平时服御各物,殁后尽焚之。遇大丧,则所化者积如山阜。火葬的隆重不象土葬那样看出殡的规模,而是看所焚化的东西的多少和贵贱。雍正皇帝曾说过: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 大量的史实也证明清代初期北京盛行火葬。但自雍正帝以后,却很难找到火葬的史实,因为雍正帝已明确严禁火葬而效汉族的土葬了。从康熙帝开始,各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并列入国法,以致于这之后的官修史书中对前代皇族火葬的事实忌讳莫深。自此以后,从满族到汉族、从上到下无不实行土葬,满族古老的火葬习俗基本被革除。
近代以来至1956年,北京的火葬极少,大都只存在于僧众、居士等佛教徒中;一些家乡遥远而客死京城的外地人也有火葬的,为的是便于带回去。一些办理丧葬事宜的寺庙设有自制的焚尸炉(即化身窑),这些寺庙化身窑并不对外经营。当时最有名的化身窑是阜成门外白堆子村广济寺的塔院,这个化身窑建立于1929年,到1941年也只有200余人在此火化。1949年前,除上述广济寺外,另有德胜门内大石桥拈花寺和阜成门外下关慈慧寺。
过去北京冬天要饭的倒卧街头,除一部分被慈善机构、政府部门和善主捐棺葬入义地外,也有一部分由寺庙收去火化的。昔年有寺庙专设名叫陆地慈航的马车,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专门收殓街头弃婴尸骨,这些弃婴也都为寺庙火化。1954年东郊火葬场火化了2000余具尸体,其中儿童尸体为最多。
二、现代火葬在北京的确立
北京火葬的逐步流行和确立,是在1956年以后。1956年,中央领导倡导火葬以来,北京现代的火葬观念才逐步确立起来,并成为新的丧葬习俗。那时候,人民政府除建立火葬场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火葬,改革丧葬习俗。应该说这是北京火葬的新的真正的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的火化率极高,个别年达到了90%以上,但文革后又进入低谷。1982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其主旨是积极推行火葬,严格限制土葬。并在全市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火化率迅速上升,并稳定下来。通过多年的努力,火葬已完全彻底地代替遗体土葬,成为现代北京的最主要的丧葬习俗。
古代的火葬仪式:
1、女真人火葬习俗中有两项重要的仪式,即烧饭和嫠额。《大金国志》上说: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其祀祭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1) 这是一种祭奠送丧的仪式。烧饭可以在停灵之间或亲友来吊时进行,可以在墓地同死者一起焚化,也可以在死者祭日焚化,《金史·镐王永中传》:明昌二年正月辛酉(十二日),孝懿皇后崩……辛卯(十二月)始克行烧饭礼。这是死后一个月行烧饭礼。1975年8月,在北京通县城关公社发现的两座金代石椁墓均系火葬墓,墓主人石宗壁系金朝官员,死于公元1177年(即金大定十五年),它的妻子是女真贵族;另一墓系石氏家属,在该墓骨灰盒内发现了经火焚变形的银簪金饰等,这些东西正是烧饭之俗的遗存。这种习俗实际上就是火葬的衍生物,尸体通过火化可以登遐升天,祭祀之物何尝不可以这样。嫠额也是一种送丧仪式:其亲友死,则以刃嫠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1) 这种悼念方式看来特别壮烈。
2、元代的火葬在《析津志辑佚》中有一些纪录(引文见上)。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可以知道当时的火葬习俗有:(1)请和尚念经超度,并用音乐(属音乐佛事之类);(2)在家停灵一二天;(3)停灵后即在门外入殓;(4)然后出殡,孝子扶辕,亲友挽送;(5)至寺庙内火化,并就地宴请亲友;(6)火化后再入葬;(7)孝子归家,一哭而止。(8)葬后祭奠,向火化方向洒以酒饭等。有一点可以肯定,火葬礼仪比土葬要简单得多。
2、清代帝后的火葬仪式较为复杂。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福临因患天花,死于紫禁城养心殿(正月初七),第二天一大早,天安门外的金水桥畔,宣诏官向守侯在那里的众臣宣读哀诏,要求官员们头九天每天要到乾清门外哭丧,在治丧期内的三九二十七天内不得私自回家。福临的灵堂布置在乾清宫,大殿和东西两庑挂着白幔,乾清门两边遍插旌旗幡幢,建了佛、道两个道场,和尚、道士们日夜念经焚香不断。第七天,举行小丢纸仪式,皇太后身着黑色长袍,宫女们全身缟素,拥着太后来到乾清门,面南二立,乾清门两旁黑压压地跪着文武百官,在阵阵哭声和哀乐声中,将福临御用的冠袍带履及珍玩器皿一并焚烧。
㈨ 上海火葬场在哪里怎么预约
火葬场的工作时间07:30-16:30,前往火葬场办理火化业务的家属,建议提前一天致电火葬场进行预约,以便家属做好入场前的准备工作。家铅谈属预约完毕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火葬场办理相关业务。
由于火葬场下午火化量比较少,前往火葬场开追悼会或参加火化告别仪式的家属槐腔碰,建议在上午布置告别厅并安排火化事宜。根据疫情期间防控工作的需要,前往火葬场参加告别仪式的亲属,不能超过规定的人数,而且葬礼仪式要一切从简,以免因人员聚集造成的不必要麻烦。
火葬场基本特点
1、尸体在火化机炉膛内于一定温度下焚烧。在焚烧过程中不断地供应燃料和助氧风,以满足尸体在各个燃烧阶段所需要的圆洞热量。
2、尸体在焚烧过程中,根据不同尸体的不同焚烧状态,不断调节燃料和助氧风供量,使尸体在各个燃烧阶段尽可能都处于最佳燃烧状态;
3、火化机的燃烧对象是尸体和随葬品,本身就是可燃物,而尸体和随葬品的轻重、胖瘦、性别、成分等又各不相同。所以说火化机的燃烧对象是可燃的、多变的。因此,燃料和助氧风的供给以及焚烧时间等都因尸体的不同而不同。
4、火化机的炉膛应在微负压下工作,因为尸体在焚化过程中产生烟尘、恶臭等有毒有害气体,如在焚烧过程中炉膛内出现正压,则上述有毒有害气体容易溢出炉门外,污染车间工作环境。如负压过大,又会过多地损失热量,造成能源的浪费。
㈩ 火化政策什么时候开始的
1985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强制火葬,1997年全面施行强制火葬。(除少数有特殊原因的人群)《丧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发稀缺,逐渐成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在198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之前,推行火葬的工作并不顺利,尤其是在农村,不少地区不具备建立火葬厂的条件,不少农民都是先火葬,然后再入棺土葬,非但没有节约成本,反而有些劳民伤财。
1997年,《丧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该条例规定:1、人中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2、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3、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10)上海城市什么时候进行火化的扩展阅读:殡葬管理条例罚则第十八条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塌拆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枝拆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第十九条墓穴占地面积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团搭枣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 建造坟墓 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第二十一条办理丧事活动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由民政部门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制造、销售,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殡仪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索取财物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退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