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gdp2021总值
3月15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2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4.8%。
公报显示,2021年,上海全市新设市场主体52.73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新设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27494.07亿元,减少0.7%。其中,新设企业47.15万户,增长12.8%;新设个体工商户5.56万户,减少5.9%;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23户,增长4.2%。
简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19.54万户,比上年增长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38.92万亿元,增长36.1%。其中,企业267.72万户,增长10.7%;个体工商户50.79万户,增长1.7%;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万户,减少1.2%。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7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非税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0.86亿元,增长4.1%。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15318.35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17.4%。
2.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多少在哪个资料中有披露
如果不限制规模,2019 年的市场主体有 12339.5 万个,信息来源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综合规划司
(2)上海市有多少市场主体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综合规划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综合规划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内设机构。
机构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综合规划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内设机构。
机构职责:
承担协调推进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深化改革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综合分析。拟订市场监督管理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重要综合性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并指导市场监督管理统计工作。
企业:
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3. 上海2021年gdp
2021年上海GDP首度突破4万亿,达到4.32万亿,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新增就业岗位63.5万个。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全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6%。
上海2020年GDP
2020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38700.58亿,比上年增长1.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7亿,下降8.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89.47亿,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07.54亿,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20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位居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