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有什么庆祝活动
深圳,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切的变化,源自于1980年8月26日的一纸批文——就在那一天,深圳获批设立经济特区,从那时起,深圳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那一天对于深圳、对于深圳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40岁,对于人来说,方入不惑,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对于城市来说,一样是快马加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好时机。祝福深圳,在下一个40年,创造更耀眼的辉煌!
‘贰’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变化
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可以总结现在概括,那就是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各种层面上,对比前后的深圳,你都会发现如今是一个崭新的深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我们具体来说一下深圳发生的较为大的变化吧。顺便是深圳在经济上的变化以及甚至在城市面容上的变化。
深圳的变化是其实力的增强最为突出的表现。上文所说的经济变化以及在城市面容的变化,这是深圳翻天覆地变化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深圳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都有着较为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这两个突出的变化来侧面展示了深圳在这十几年中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叁’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是否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第40周年,40年来深圳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到现在一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给深圳带来的,同时也是不断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改革的措施,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同时也有在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方位的发展,这些好的政策在 深圳特区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成效,那么促使了深圳的发展。同时深圳的发展也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现在的珠三角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经济的重要中心。所以经济特区的成立是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肆’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现在的区域与以往有何不同
时间进入8月,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即将来临,深圳及临深人士翘首以盼的“生日大礼包”,进入揭晓倒计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亚湾作为临深首站,在深圳40周年纪念月,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释放下,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本月,龙光城将为大家奉上及时、有效的解析,为临深置业的人士注入一剂“强心剂”。
其中,深惠城际前海保税区至惠城南段(含大鹏支线)、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均与大亚湾关系密切,总投资达1216亿,而且均在2022年前能启动。随着深汕高铁、广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的加速建设,与厦深高铁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路网,融深蓝图正实现。而2条地铁线1站进深,将大幅缩短出行时间。
“2城际”多条线路动态更新,大亚湾即将进入轨道交通时代,融深发展更快!
从地理位置上,作为距离上最临深的区域,大亚湾处于“深圳东进”战略首站,优先接收深圳40周年“大礼包”的红利。四横一纵立体交通网络横跨,让整个大亚湾随时实现深惠双城生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深圳仅一线之隔”。
“扩权”赋能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如火如荼开展,而715深圳+725东莞调控政策出台,令惠州成为深圳外溢需求涌入的潜力区,短短14天创下了成交8200多套房的记录,让大亚湾西区成为“销量+房价”的双料冠军。而大亚湾西区处于“深圳东进”战略首站,在40周年纪念月的开端,便迎来了超大利好!随着来自深圳庞大的实力消费群体在大亚湾安家,必然对生活配套有更高的需求。
‘伍’ 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自诞生之日起,经济特区就肩负着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行探路的特殊使命。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身发展遇到多大困难,经济特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全国其它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来,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率先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改革开放一次次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经济特区30年的历史性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30年来,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圳GDP年均增速达25.8%,从昔日的边陲小县崛起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最大说服力所在,也成为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就的精彩缩影。30年来,从引进外资企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到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追求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到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效益的科学发展,一次次发展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推动着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展现着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
‘陆’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这些年深圳发生了哪些大事
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在这40年的时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成就。当然,在这40年间,也发生了无数大事,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在深圳发展历史上重要的节点大事。
一.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40年前,经中央政府决定,在深圳成立经济特区,这是深圳发展历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也正是因为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深圳从此进入“开挂”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也成就了今天深圳的辉煌。
深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个超大城市,在深圳这40年的发展中,离不开深圳地方政府的万众一心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生日,我们希望深圳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再创辉煌。
‘柒’ 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重大好处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深圳特区位于广东省的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区将建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工、商、农、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
‘捌’ 深圳特区庆祝40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特区庆祝四十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邓小平爷爷在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当今的深圳经济特区。很久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经过国家的重点培养,当今我们经过深圳的时候,都能看到许多的摩天大楼。除此之外,也有许多的上市公司聚集在深圳当中。曾经有个说法是这么说的,深圳的一条街的GDP可以顶过别人的一个省。的确如此,在这条街上,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正屹立在此,包括着名的腾讯以及华为。这些都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企业排面。
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深圳能够带动其他地方一起发展,共同富裕。
‘玖’ 特区40年新突破: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市“统筹合作”箭在弦上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
2020年8月,深圳特区将迎来设立40周年。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一线城市。
伴随高速发展而凸显的是土地空间不足等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针对深圳土地紧缺等瓶颈问题,囊括周边东莞、惠州等市相关区域的统筹合作发展大方向已经确定。
“小空间、大作为”
201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以接近2.7万亿元紧随京沪两城排名全国第三。从1979年到2019年40年间,深圳GDP增长超过1万倍。
作为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深圳的城市面积相比其他一线城市较小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深圳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公里,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
伴随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城市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小空间、大作为”,但难持续,已经成为制约深圳今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行政区划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林拓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分析称,当前,深圳可供建设的新增土地所剩无几,进而引发的是房价高企、经营成本上升、创业型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等严峻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城市永续发展。
“深圳的空间确实太狭小了,所以土地就很珍贵,深圳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经济密度全国第一的奇迹,很了不起。但也应该看到,空间太小,发展到今天,深圳如果再这么小下去,对来这个城市创业的年轻人和这座城市本身都很不利。”林拓说。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近年也撰文指出,正因为土地、房地产价格高涨带来厂房租金快速增长,导致2015年前后深圳高端制造业发生大规模外迁,“加重了深圳产业空心化的风险,给未来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长远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2018年,“华为要搬离深圳迁往东莞”就曾引发热议,当是有分析认为正是因为深圳土地供应不足等问题才导致华为将部分部门外迁。最终华为表示总部基地将永远留在深圳。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锣密鼓进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满一周年,“双区”叠加下的深圳有望迎来新一波政策红利。
“大统筹、深合作”
一般说来,扩大一座城市发展空间的常用方法是进行区划调整,如撤县设区等。但林拓对记者分析称,深圳这么做的难度极大,深圳早已无县可撤。
“当时深圳作为改革 探索 的先锋,特区设立之初规模确实应该适度。”林拓说,“现在深圳面临的问题是,要扩容,但举步维艰。珠三角城市群的特点是密集型城市格局,地级市多且强市林立。”
林拓认为,“其实,路走远了,有的时候反而忘了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理想的做法是深圳不仅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周边城市也能够更好发展。做好发挥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既要基于行政区划,但又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划,综合多种策略打好‘组合拳’,切实有效地推动跨市域的合作协同发展,具有更大的示范意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目前深圳与周边东莞、惠州等市相关区域的统筹合作发展大方向已经确定,不过具体范围与合作模式尚未最终敲定。
林拓表示,所谓“统筹合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般化的做法可能流于形式,还可能加大协调成本,实际上,要做到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充分汇聚各方面的优势、智慧与能量,相向而行,统筹发展。
但他同时提醒称,“这个统筹合作不宜理解为深圳一家独大,而是大家在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动深圳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新境界,为周边城市注入更强劲的发展新动力。”
虽然最终方案尚未确定,但其重点之一必然是统筹合作的新型利益平衡机制。财政如何分配是其中一个关键内容,林拓分析称,“不能以原来零和博弈的思维来思考了,统筹合作后必将在广东省内形成一个更为强劲的新增长极。如果说,当年深圳是改革先锋,那么,新一轮统筹合作将为全国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再树新标杆”。
无独有偶,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浩等三人撰写的《“三区”叠加扩权赋能 探索 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一文。
该文提出,深圳应与周围的东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统筹合作发展, 探索 “一个跨行政区域的资源统筹、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统筹合作新模式”。
其实,深圳市自身早已明确认识到相关问题的存在,深圳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思路近年来也多次被官方提及。如在在《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深圳官方坦言,深圳地域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要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
再如,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公布的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要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呼吁持续深化深莞惠一体化进程, 探索 在临深区域试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多区联动模式。
“深莞惠汕河”
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这是近期广东省公开文件中首次透露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具体范围。
如果以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为“深圳都市圈”范围,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约为42747亿元,占广东省的39.7%;常住人口约为3290万人,占广东省的28.56%;土地面积约为36312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0.2%。
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统筹合作的发展想法也并非没有 历史 背景。
改革开放前,深圳一度归原“惠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7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此后1988年,惠阳地区行政公署拆分为四个地级市:东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2019年深圳GDP以2.69万亿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东莞(9482.5亿元)、惠州(4177.41亿元)经济体量分别在广东省内排名第四、第五,汕尾(1080.3亿元)、河源(1080.03亿元)则相对落后。
近日,东莞、惠州当地的两份政策文件也引发广泛讨论。东莞市政府发布“关于暂停滨海湾新区范围内各类建设行为的通告”、惠州市惠阳区则发布“关于废止相关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通告”。
校对:栾梦
‘拾’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有哪些重大的改变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一个国内一流的大都市。具体来说,深圳的40年来有以下的重大改变。第三个改变是教育更加先进,吸引更多人才。
现在的深圳不仅仅经济发达而且科技进步,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才保障。现在深圳吸引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高校在这里建立分校,培养了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人都留在了深圳,为这座城市贡献他们的聪明智慧。时深圳还有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对于人才英雄不问出处,这些人才成为了推动深圳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