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有效的治疗脾胃湿热的症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脾胃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脾胃给我们发出来的信号,那当我们有了脾胃 湿热 怎么办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如何调理脾胃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
一、 按摩 法:
1、摩腹
【方法】先把这两个手叠在肚脐这个位置, 顺时针摩三十六,再逆时针摩三十六。 顺时针要越来越大,一圈比一圈大,然后逆时针,要一圈比一圈小,最后还要捂到这个肚脐上。
【功效】顺时针主要是泻法,用来去湿热。 逆时针是补法,可以起到健脾胃的效果。
2、提肛
【方法】把拇指放到中指根,攥起来,这个叫握固。 然后用劲儿收缩肛门就行了。
【功效】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动作,不但能健脾,还能 补肾 。这是咱们老祖宗,最长寿的那个老人叫彭祖 养生 健康 的方法,几千年前就发明出来了,现在外国人也把咱这个学走了,为啥啊?
有许多 疾病 ,像 糖尿病 以后, 神经 源膀胱经常有尿不尽,残余尿,滴滴嗒嗒, 甚至严重的尿失禁 。
像糖尿病病人,也经常有 拉肚子 的,一天拉几十次,也有合并 便秘 ,大便不通的 。
还有像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女性的阴道脱垂,子宫脱垂。
女的还经常有一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经常想尿,尿不尽、尿急、尿失禁,有的人一听水管的水声就想尿,有的一 咳嗽 就尿出来了。
这些情况都可以练握固和提肛。
3、点压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有强壮的作用,就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有一句话叫“肚腹三里求”,肚子有毛病,腹部有毛病,都是扎足三里。实际上 感冒 、脑血管病,也可以扎足三里。
尤其到冬季的时候,推荐用艾条灸足三里。如果你没法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揉足三里,空闲的时候,就去点揉足三里就行了。
【方法】点揉足三里2~3分钟。
二、 食疗 法:
补养脾胃经典名方——四君子汤
若脾胃虚症日久,可服用四君子汤调节。四君子汤主要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党参能够健脾益气,为君药;脾胃气虚的人体内多湿,茯苓可健脾祛湿;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甘草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四味药材配伍在一起,可使我们的脾胃气充足、祛除湿邪、充实肌肉,让人体的气力变得强壮,同时还可改善神疲、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
面色青黄是肝气犯胃的表现
中医 五行 五色对应五脏理论,面色又青又黄,为肝脾之色,是肝气犯胃的表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经常情绪紧张会造成肝气郁结,肝气郁结造成肝的气机紊乱,横逆犯胃。而胃气主降浊,肝气犯胃后胃气不降,就会出现打嗝、恶心或者胃疼等症。
玫瑰陈皮饮可舒肝和胃
玫瑰陈皮饮具有疏肝和胃之功效。玫瑰,能够疏肝理气、和血止痛、调理肝脏。陈皮是一味常用 中药 ,味辛苦、性温,具有通气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和胃降逆的作用。而肝气犯胃主要表现为打嗝、恶心,胃气上逆,陈皮有降胃气的作用。
因此,玫瑰陈皮饮既能够疏肝,又能和胃止呕,是疏肝和胃的最佳代茶饮。我们取玫瑰花、陈皮、炒麦芽各5克,泡水饮用,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油光满面多是脾胃湿热
一般来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便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在体内停留,久了就会阻滞气机。而气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能量,气机堵在局部不动,淤久便会化热,所以湿热蕴结在脾胃之后,反映在脸上就是油光满面。除了满面油光之外,脾胃湿热还表现为胃脘痞满、口甜口腻等。
脾胃湿热和人的生活习惯脱离不了关系。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豆腐豆芽保平安”,即经常吃鱼易生火,吃肉容易生痰,而痰和湿都是水液不正常代谢的产物。另外,饮食辛辣、情绪紧张以及过于劳累都能产生湿热。酒为熟谷之液,性热而质湿,过量饮酒必助阳热、生痰湿,酿成湿热。
冬瓜能 清热 化湿。冬瓜甘凉,能祛风逐湿,将冬瓜带皮煮汤,或喝冬瓜小豆饮,这些都可以调理脾胃湿热。以冬瓜小豆饮为例,我们取冬瓜皮、西瓜皮、白茅根各20克,玉米须15克,赤小豆30克熬水食用,具有清热、止咳、利水的功效。
产生脾胃湿热的原因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Ⅱ 脾胃湿热怎么根治
脾胃湿热可以口服参苓白术散、清胃散、二陈汤等药物调理。同时也可以在饮食上多吃红豆、山药、薏仁、白术、冬瓜等食物,尽量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禁止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Ⅲ 脾胃湿热的体质如何调理
脾胃湿热属于一种实证,患者表现为口干口苦、舌苔厚腻、口中黏腻、恶心、纳呆、小便发黄、大便不爽等。一般采用食疗的方法进行调理:
1、红豆薏米粥:生薏米与红豆按1:1比例,加大米煮粥,一天一次。20-30天以后,生薏米与红豆改2:1比例,一半薏米和红豆,一半大米,煮粥,一天一次服用;
2、冬瓜汤:连皮的冬瓜加水顿服,有清热祛湿作用,夏季较适用;
3、麦冬菊花茶:麦冬6-10克泡菊花茶,一天一杯,茶水喝淡为止。
Ⅳ 脾胃湿热应该怎么调理回来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它是“脾湿脏”与“胃燥腑”相济共营烂谷、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脾湿与胃热交蒸”的病理变化。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等。
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糯米小麦粥,都有健脾益气之功效。
沙参麦冬白扁豆粥,更适用于脾胃虚弱并有湿热者者,除健脾外还有清热的功效。
2.适当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另外,也要靠运动排除湿气,但不宜过度,宜选择不太激烈的运动,微微见汗即可。
3.药物
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酌情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每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酌用附子理中丸。
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选用参梅养胃颗粒。
盗汗者,宜用泻黄散。
4.代茶饮
可适当饮用兰香子泡水。
5.还要注意其他生活习惯,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要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冬季来临,注意保暖。
Ⅳ 脾胃湿热怎么调理身体
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相关中药主要有: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 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 但要注意配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中成药可以吃:归脾丸,香砂养胃丸,加味藿香正气丸。 脾胃弱,土生金,影响到心肺,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 脾胃湿热也可能引起皮肤湿疹,这种情况可以在肺俞、大椎等处敲梅花针、拔罐、刮痧等,帮助把湿气病气排出。 日常饮食有禁忌:不可吃冷饮、生冷瓜果,油腻、烧烤类,酒助湿热要禁绝,鱼虾、花椒、辣椒、葱、姜、蒜是发物,尽量避免,鸡蛋、牛奶也生热,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发酵的,茶对脾胃伤害很大,古人对其评价很低。 另外比较好的食物: 醪糟:健脾,利水肿 海带:泄热,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热,健脾,利尿 豆腐:清热,排毒 这几样搭配很好。 红糖:性温,入肝经、脾经,逐湿 老冰糖:性平,入肺经、脾经,维族人以冰糖为健脾胃之药。单晶的无效。 白糖:会助湿热,不宜吃。 鸡内金:鸡胃能消化沙子,可见很强大,能补脾健胃。 多吃粗粮,多吃面食,少吃电饭锅煮的米饭,湿气大。 对了还有小米: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熬粥喝对脾胃特别好,听一当过兵的说部队上因吃饭不规律多有胃病发生,喝小米粥就能治好。) 因为细分还可以再分多种,所以也要看医生,但一般中医没多大意思,除非口口相传的着名老中医,常常一付药汤下去或几个银针扎下去就见效。 自己的一点经验,希望采纳。
Ⅵ 脾胃湿热怎么调理
脾胃湿热的治疗,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湿热的重要方法。治疗时应掌握的原则有: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易耗伤脏腑阳气,损其功能;热为阳邪,其性燥烈,易耗伤脏腑阴液,伤其形质。所以
1
偏于热重的治疗,应注意清热护阴,否则,苦燥或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使热更甚;2
偏于湿重的治疗,应注意化湿护阳,否则苦寒太过会损伤阳气,使湿反难化;另外,调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具体有
:1
热重于湿—症状有壮热烦渴,心中懊侬,呕恶纳呆,溲赤便秘,胁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宜清热利湿佐以通腑,可用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2
湿重于热—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苔黄厚腻,脉濡缓弦滑,宜除湿化浊、泄热除黄用茵陈四苓汤加味。3
湿热并重的治疗,可选用三仁汤或王氏连朴饮;若属胆腑郁热型的可见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等证,治宜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可选用大柴胡汤。
防止湿热的产生,应做到1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肥甘油腻辛辣食品;2
平时可多吃一些利湿的食品,如红小豆、冬瓜皮、苡米、山药、荷叶、绿豆、西瓜、、及茯苓熬粥等食
脾胃湿热的治疗,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湿热的重要方法。治疗时应掌握的原则有: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易耗伤脏腑阳气,损其功能;热为阳邪,其性燥烈,易耗伤脏腑阴液,伤其形质。所以
1
偏于热重的治疗,应注意清热护阴,否则,苦燥或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使热更甚;2
偏于湿重的治疗,应注意化湿护阳,否则苦寒太过会损伤阳气,使湿反难化;另外,调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具体有
:1
热重于湿—症状有壮热烦渴,心中懊侬,呕恶纳呆,溲赤便秘,胁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宜清热利湿佐以通腑,可用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2
湿重于热—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苔黄厚腻,脉濡缓弦滑,宜除湿化浊、泄热除黄用茵陈四苓汤加味。3
湿热并重的治疗,可选用三仁汤或王氏连朴饮;若属胆腑郁热型的可见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等证,治宜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可选用大柴胡汤。
防止湿热的产生,应做到1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肥甘油腻辛辣食品;2
平时可多吃一些利湿的食品,如红小豆、冬瓜皮、苡米、山药、荷叶、绿豆、西瓜、、及茯苓熬粥等食
Ⅶ 脾胃湿热的体质如何调理
脾胃湿热应多喝常渭保茶调理。饮食上面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
1、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Ⅷ 脾胃湿热怎么调理
湿气首责之于脾,却不局限于脾。对内调理脾,胃,肺,肾调和五脏六腑。对外消除湿气,可服用中药,比如,蒲公英,淡竹叶,马齿笕,红豆,薏仁,槐米,芡实,绿茶,栀子,茯苓,山药等均可用来煮水,或熬粥,现在大多数人喝红豆薏米粉,或煮红豆薏米粥,效果比较好,你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