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厦门大桥的桥梁历史
厦门大桥建设之前,厦 门出岛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个车道,而厦门岛内的机动车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近1万部。海堤已经不堪重负,而且经过几十年“服役”,路面坑洼不平,车速也上不去,一旦发生事故,施救车都难进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饭。当时他从岛内去同安,早上7点从轮渡出发,要到下午1点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车,尤其是海堤 。
1991年,厦门大桥通车了,以后短短数年间,厦门大桥又带动了岛内嘉禾路、厦禾路的改造和建设,岛外同集路的建设,岛内外交通网络迅速得到改善。这时他从岛内到同安,只要一个小时就到了,整整节省了5个小时。
“全国第一”不好当
厦门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这个“全国第一”不好当。厦门大桥1987年10月开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车,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沧大桥花了3年,杏林大桥花了2年多,集美大桥只花了1年多。
正因为是 “全国第一”,在建桥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了许多前人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对厦门海域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资料,为后来几座大桥和隧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建桥过程中,建设者发挥聪明才智,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后来的许多工程都从中受益。朱奖怀回忆说,在建厦门大桥之前,中国建桥一般都是立杆照明,中间一排路灯,两边两排路灯,厦门大桥就取消了两边的路灯,把灯光从下面打在扶手上,这样两面的视觉就没有了障碍,开车过桥就更顺畅了。这个做法后来在许多桥梁的建设中都得到了采用。
1.5亿元保障10年畅通
如今,对于厦门大桥当时的设计规模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当时的设计过于保守,而导致新世纪以来厦门出岛又陷于拥堵。
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任何基础设施工程都要讲求性价比,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建设厦门大桥的时候,厦门的财力还是很紧张的,最初建桥预算只有8000万元,后来几次增加,最终也不过是1.5亿元。花1.5亿元建起这样一座桥,而且管了至少10年的畅通,性价比可谓非常突出。如果一开始就搞8车道,起初的预算肯定要大大增加,而当时厦门机动车数量并没有那么多,车道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
Ⅱ 厦门交通和厦门大桥的特点
厦门交通特点:以“海湾型”城市规划范围为核心,并根据城市交通的系统特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在基础范围上进行适当扩展至市域范围和闽东南城市联盟影响区。
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上淡化年限,更加注重海湾型城市扩展的目标状态。在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扩展状态下,以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年限目标为切入点,着眼于“海湾型”城市的远景目标状态的实现。
厦门大桥特点: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由主桥,集美立交桥,高崎引道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组成。始建于1987年10月1日,1991年5月试通车。主桥长2070米,桥面宽23.5米。直通式集美立交桥由七座匝道桥组成。高崎引道长855米,路面宽23.5米,为一级公路标准。厦门大桥南侧,建有桥头公园。
Ⅲ 怎么解决厦门早晚高峰进出岛堵车情况
地铁被规划成这样 怎么解决的了,岛外人多的地方基本不走。杏林北,万科城 呀几成 甚至十几万人口的区域 竟然没地铁
短期而言:公共交通先行,减少通行车辆,提升通行效率。
1、早晚高峰期四桥一隧、成功大道、仙岳路、闽D车辆单双号限行,非闽D车辆禁止通行。
2、四桥一隧开通公交车专用车道,公交车与 社会 车辆交汇处,画黄色网格区域,堵车禁止车辆停在黄色网格区内,保证公交车道正常通行。
3、隧道区域内提升光亮度,新增更多变道区域,最大限度减少龟速车带来通行效率低下,当然能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整体车辆通行车速那自然最佳。
长期而言:政府、企业回流岛外,改善岛外居住配套软硬设施,避免人员扎堆岛内。
1、政府核心功能区逐步向岛外迁移,带动更多企业向岛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避免高中人才扎堆岛内。
2、教育、医疗等与民生软硬设施向岛外倾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居住环境。
第一,四桥中厦门大桥在改造,剩下三桥都是双向六车道,承载能力有限。第二,机动车数量暴增,过去是燃油车,现在又加上绿色牌照的新能源 汽车 !第三,汇流口太多(比如海沧大桥),交替通行效率不高,遇到刮擦事故,基本上三车道都废了。第四,部分驾驶员龟速行驶,压车速。第五,交警蜀黍实线划的太多,所谓的应急车道没有利用起来!
对于厦门这个上下班高峰堵车,我是深有体会啊,有时候堵的你想死的心都有了,所以有时候真的佩服厦门的司机,脚要不停的踩着啥车,尤其是公交司机,得有多好的耐心才能每天这样开的下去。对于解决厦门的早晚高峰进出岛堵车情况,我有几点建议:
1、多建设一条跨岛大桥,目前承接岛内岛外的桥只有集美大桥,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承载能力相当有限,每天堵车都是水泄不通,可以多建设一条跨岛大桥,可以有效缓解拥堵。
2、多建设一条跨海隧道,目前翔安隧道也是每天堵的超级要命,新的隧道可以考虑从集美出发建设,缓解集美大桥的交通压力。
3.开放厦门Brt专线轨道,厦门的brt都是专线运营,车次不多,车辆畅通无阻,路面相当空旷,每次你坐brt都能看到集美大桥拥堵要命,如果有条件的适当让部分轿车进入行驶,可以缓解一定的交通压力,但是方式如何定,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探讨了。
4、开通码头航线,可以适当在集美同安,海沧建设航线码头,连接写字楼办公区。丰富交通航线,缓解交通压力。
5、实行单双号限行,对非福建牌照可以限行,对福建非厦门市的有条件限行,对厦门牌照实行单双号限行。
1,隧道限速放开至主路速度,隧道全部虚线。2,尽量减少小的十字路红绿灯模式,直行的都采取掉头模式。3,减少路中间花坛多设掉头区。4,摄像头专拍开车玩手机、低速行驶者,绝对提高道路通行率
不要再抱着小岛思维了 分散岛内的功能 你见过哪个城市什么年代了还有那么多集装箱大货车跑啊 东渡港赶紧搬迁 迫在眉睫 机场也已经规划了 市政府赶紧搬出岛内吧 也叫政府部门人员感受一下各大桥隧的那种堵
别限快速,限慢速。许多人开车都是心不在焉,慢吞吞的,他一开慢,整个车道的人都快不了,整条路都在磨磨唧唧。归根结底,厦门人开车素质有待提高。
很大一个原因是红绿灯问题,某种意义上可推行高速路模式,减少十字路口停留,作好引流!其次是公交车问题,有的路线过长,需要中转!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海沧大桥为例,事实上大桥并不堵,堵的是在进入大桥的砸道。从漳州方向进入砸道原本四车道,挤成两车道。而且还从三个方向进入砸道,交错进入,更讨厌的是砸道出口还有红绿灯。不堵才奇怪,基本上是天天堵的,堵久了必然会有人焦躁,更容易发生事故,这样就堵上添堵。有次在那艰难缓慢前行,百米的距离用了20分钟,挪出砸道用了近个小时。后车还把我撞了,通过后视镜就能看到后保险杠裂了,摇下车窗往后看了看,终究没下车。后车看我没下车也同样没下车。我自认倒霉,不想堵上添堵。
问题主要出在砸道,首先摘掉那个红绿灯,其实没必要。很多汇入主干道的砸道口都没红绿灯。
其次裁掉最左边的那个砸道,如果当初成那样是为了近捷,那么现在已经成为添堵添乱了因素了。还不如让那个方向的来车绕远一点汇入同一砸道,而且也远不了几百米。虽然车流总量没变,可是时间变了,方向了,拥堵因素就减少了。
再次拥堵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良驾驶习惯造成的,随意变道随意加塞,特别是实线变道,前车每次变道都使后车顿挫,前车爽了后车就烦躁了,硬是不让你加塞你又能咋滴。加塞被撞全责这种意识要普及。特殊地方的实线变道须扣分罚款,别的地方能不扣罚就不扣罚,但是那里实线变道就应扣罚,目前我知道的那里实线变道都没扣分罚款。
这本是交通部门应该操心的事,不应该由司机来说。交的车船税是用来养闲人的吗?
滨海西大道改造后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滨海西大道的改造加快了上集美大桥段的拥堵,上集美大桥下穿通道是整个滨海西大道的瓶颈,原来是高峰期堵,现在是白天任何时段都堵,车辆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蚂蚁一样的爬行,有时一动不动,上个桥得1个小时,真是一道奇葩风景。此瓶颈不破滨海西永无通畅!
Ⅳ “金厦大桥”构想为何至今都未能实现这背后有何难度
引言:金厦大桥的构想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民进党的反对。从金厦大桥的初步方案中可知,如果这个桥建成,那么这座桥就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 两岸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是建设的最大地理难度。除了政治和地理的因素,还有经济的因素。这座桥的建设肯定要耗费巨资。那么,大陆和台湾怎样分配建设资金也是一大问题。提议建桥是一个好建议,但是这座桥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需要商讨的问题。虽然大陆方面很乐意去建设这座桥,但是台湾政府方面不积极配合。所以这座桥现在只能存在于构想,不能实现。
关于这座桥的建设,从提出构想到现在,各方面准备都非常充分了。在理论方面,两岸经常举行研讨会进行商议,因此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着作非常多。在民生方面,两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希望这座桥的建成。如果两岸不能和谐相处,祖国不能完成统一,那么两岸都不能够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