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在歷史上有多少個地名,最早叫什麼
最早的「幽燕」可以說是作為北京歷史地名的一個統稱了
北京是聞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在歷史上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可謂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地名最多的一個。她的歷史名稱有二十七個薊、燕、廣陽、廣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陽、幽都、薊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順天府、行在、京師、京兆。此外,還有三十多個別稱,如薊門、薊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華、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等。
㈡ 北京地名中帶「門」的地名有哪些
宣武門、德勝門、安定門、前門、門頭溝。
1、宣武門
宣武門位於西城區南部。明、清時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附近。建於明代,初稱順承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
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
2、德勝門
德勝門是古代城門名稱,就全國而言,在北京、南昌、沈陽、吉林、合肥、銀川等地均出現過德勝門。北京德勝門,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
3、安定門
安定門,西安城牆正西門,位於西城牆中部偏南。原為隋唐長安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韓建改築新城時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擴建西安府城,此門沿用為西門,易名「安定門」。
今安定門存瓮城、箭樓、正樓及二重門洞。另於城門兩側各開辟三個券洞,供車輛行人通行。
4、前門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
5、門頭溝
門頭溝區是北京市下轄的市轄區,地處北京西部山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革命傳統的老區。早在一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胡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燕昭王二十九年設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今區境分屬上谷、漁陽二郡。
此後,區境的隸屬行政建制屢經變遷,直到1958年5月定名為門頭溝區至今。2016年門頭溝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㈢ 北京有哪些帶數字的地名
以下均為北京帶有數字的地名
半步橋
一畝園 一尺大街、一棵松、一頃庄
二龍路、二里庄、二龍路、二里溝 二龍閘、二里庄、二道溝、二閘村 二堡子、二甲地、二老莊、二合庄、二撥子
三眼井胡同、三源胡同、三塔村 三不老胡同、三座橋、三道柵欄 三元街、三轉橋胡同、三川柳胡同 三福巷、三合里、三廟街 三井胡同、三富胡同、三義廟三才堂、三星庄、三虎橋 三里屯、三岔河、三間房 三豐胡同、三台山、三順 三路居、三營門、三頃地
四道灣、四井胡同、四環胡同、四根柏胡同 四根旗桿、四塊玉、四川營胡同、四平巷 四平園胡同、四勝胡同、四王府 四槐居、四撥子、四道口、四統碑 四公村、四路居、四合庄、四頃村、四道口
五道營胡同、五老胡同、五四大街 五福里、五根檀胡同、五路通街 五道街、五棵松、五道口、五路居 五塔寺、五孔橋、五路居、五斗村 五里溝、石五里坨、五里店 五愛屯、五里店、五間樓
六鋪炕 六部口、六合胡同 六郎庄、六道口、六里屯 六王村、六座屯、六里屯 六里橋、六營門 六圈
七賢巷、七井胡同、七王墳 七聖廟、七棵樹、七里庄
八寶樓胡同、八寶坑、八步口 八寶胡同、八道灣、八個門胡同 八角胡同、八寶甸胡同、八寶庄 八家村、八里庄、八棵楊 八里橋、八王墳 八里河、八大排、八寶山、八大處、八角村
九道灣、九灣胡同、九畝地 九龍山、九江口、九孔閘
十字坡、十方院、十王墳 十間房、十里堡、十八里店 十里河、十里居、十字口村 、十八里店 什(十)剎海
百萬庄、百花深處、百代胡同 百子胡同、百戶胡同、百果園 百順胡同、百合園胡同、百子灣
千福巷、千竿胡同、千章胡同
萬年胡同、萬明巷、萬明路 萬壽里、萬福巷、萬壽路 萬壽寺、萬泉庄、萬泉河 萬安里、萬家村、萬紅里 萬子營、萬泉寺
㈣ 北京作為都城它有過哪些地名稱謂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㈤ 北京有哪些區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16個市轄區,共147個街道、38個鄉和144個鎮。
1、東城區,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地處北京市中心城區的東部,東、北與朝陽區接壤,南與豐台區相連,西與西城區毗鄰 。東西最大距離5.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2010年,東城區合並崇文區,成立新東城區,轄區面積擴大到41.84平方千米。
2、西城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中心城區西部。東與東城區相連;北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與海淀區、豐台區接壤;南與豐台區相連。
2010年7月1日,宣武區並入西城區,成立新西城區。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幅員面積50.70平方千米。
3、朝陽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市的東部,西與東城區、豐台區、海淀區相毗鄰,北連昌平區、順義區,東與通州區接壤,南與大興區相鄰,幅員面積470.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
4、豐台區,隸屬於北京市,是北京市主城區城六區之一,位於北京市南部,東面與朝陽區接壤,北面與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石景山區接壤,西北面與門頭溝區,西南面與房山區,東南面與大興區接壤。
5、淀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城區西部和西北部,東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南與豐台區毗連,西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交界,北與昌平區接壤。幅員面積430.8平方千米。
㈥ 北京的全部地名有哪些
北京地名如下:
北京市 -東城區 - 景山街道
北京市 -石景山區- 魯谷街道
北京市 -海淀區- 海淀街道
北京市 -門頭溝區 -大峪街道
北京市 -西城區 -金融街街道
北京市 -朝陽區 -朝外街道
北京市 -豐台區- 豐台街道
北京市 -房山區-拱辰街道
北京市- 通州區- 北苑街道
北京市 -順義區-勝利街道
北京市 -昌平區 - 城北街道
北京市 -大興區- 興豐街道
北京市 -密雲縣 -鼓樓街道
北京市- 延慶縣 -儒林街道
北京市- 懷柔區 -龍山街道
北京市- 平谷區- 濱河街道
㈦ 北京的地名
1.「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地名來源
原來那裡有牌樓(牌坊),東單牌樓,西單牌樓,西四東四也有後來被拆了。
東四和西四元朝時叫大市街,熱鬧紅火。這里在元代就已形成為繁華商業區,元大都城建立以後,此地叫做「舊樞密院角市」,屬明照坊。當年的「棹樞密院角市」已有不少商號、店鋪,買賣興隆,交易活躍,異常繁華,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之一。東四十字路口的東西南北四個街口各有一座「三間四柱三樓」的沖天式大牌坊,分別叫做「思誠坊」、「仁壽坊」、「保大坊」和「明照坊」。而西四十字路口的四個牌樓南北朝向各書「大市街」仨字兒,東邊的牌樓取名「行仁」,西邊的稱作「履義」。往後,這四個牌樓又有了新名:「金成坊」、「鳴玉坊」、「積慶坊」和「安福坊」。
東四和西四自打有了分別的四座牌樓後,老百姓就不說「大市街」了,乾脆直稱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再往後更省事,直呼「四牌樓」。到北平解放的時候,這些牌樓還健在。20世紀50年代為了擴建馬路才拆掉。牌樓沒了,叫法也就省事了:「東四」、「西四」。
東單和西單也是這么來的。這個「單」字,那是因為這兒的牌樓就是單崩兒一個。西單的牌樓叫「瞻雲」,東單的叫「就日」。這樣,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就叫開了。同樣,20世紀50年代擴路,牌樓拆了,於是也就剩了「東單」和「西單」。
2.「大柵欄」地名來源
大柵欄的名字在康熙年間開始流傳的,那時候,康熙住在紫禁城內,老百姓住在城外,為了搞好治安工作,康皇帝下了個命令,規定城外的胡同也要在胡同口修上柵欄,前門往南的一塊地由於靠近紫禁城,柵欄比別的地方要修得高大,於是,叫這一帶叫「大柵欄」。
大柵欄兒(dashilaner)是北京的方言,但是這個名字已經叫了幾百年了,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名詞,一種概念。這和一般的日常用語中的方言是不同的。北京是有一個地方叫大柵欄(dazhalan),但是那是西長街的一條胡同,另外 一個地方。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現代漢語的周一民教授認為:大柵欄的讀音屬於地名的特殊讀音,歷史悠久的「DASHILAN」讀法屬於保留古音。雖然目前國家還沒有專門的地名名詞規范,但播音教材中都專門談到應讀為「DASHILANER」。
㈧ 「宋家莊」、"馬家堡」、"姚家園」……這些北京地名有什麼特點有何來歷
宋家莊的特點是由村莊發展為城市地名的,並且來歷是一個由菜園形成的村落,馬家堡則是位於北京西南方向,隸屬豐台區,在歷史上曾是京南著名的村莊,現為南苑鄉行政村,曾是北京最早的火車總站,姚家園則是村子因姓得名,村內原有一座清末廣州將軍風山墓,因此成為姚家園。以下是宋家莊的具體來歷,宋家莊離劉家窯不遠,它的由來其實和磚窯也有關系,清朝時左安門外方圓數十里多為荒地和舊窯坑,最早來此耕種的是姓宋的山東人,在此開辟菜園種植多種蔬菜,並把剛下地的新鮮蔬菜拉到左安門內出售。
因他種的菜品種多、價格低又新鮮,菜地往東北不遠就是左安門,所以來此買菜的人較多,稱其為宋家菜園,此後形成村落稱宋家莊。
馬家堡是北京城最早的火車總站,也是最早通有軌電車的地方,馬家堡原名馬家鋪,鋪通堡,本為驛站,馬家堡大約明末清初成村,是個大村莊。
地處京城南邊,清代時緊臨南苑皇家園林圍牆,馬家堡在圍牆西北部,南苑共有13座角門,馬家堡角門舊址在馬家堡南街西口。南苑的角門都已無存,只留馬家堡角門今簡化為角門一地名。
姚家園則是因為相傳,成村前有一姚姓大戶在此跑馬圈地,劃為姚氏墓地,定名姚家園,成村後故名,沿用至今,七十年代將村南部的原板橋村、和尚墳兩個自然村並入該村,成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