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震研究所是什麼性質,賬務處理要怎麼做
應該算是事業性單位吧 財務處理當然按照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
②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是我國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研究所現有中科院院士2人、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7人。現有研究生導師38人,在學碩士生59人,博士生14人。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8項,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22項;在地震預測的理論與實踐和測震儀器的研製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注冊資本:1390萬人民幣
③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哪
和中國地震局在一起,沒有門牌,找到中國地震局就找到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63號 。
望採納
④ 北京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哪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質所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⑤ 中外地震研究機構有哪些
隨著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築高度的增加,地震一旦發生,給人類造成的創痛就非常巨大,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地震研究與應對地震上不敢鬆懈,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組織了地震學會並建立了地震網路。
中國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的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立於1971年,當時叫做國家地震局,1998年更為現名。中國地震局負責擬定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地震行業標准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擬定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建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指導全國地震災害預測和預防,研究提出地震災區重建防震規劃的意見。中國地震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並負責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中國地震局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實施領導,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報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中國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職責,對地震震情和災情進行速報,組織地震災害調查與損失評估,向國務院提出對國內外發生破壞性地震做出快速反應的措施建議。
中國地震局還負責確定地震科技的發展規劃,組織地震科技研究和國家重點地震科技項目攻關,組織協調地震應急、救助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承擔地震科技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承擔國際禁止核試驗的地震核查工作,並對地震研究和建設的經費與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此外,中國地震局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指導。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1月1日,是國務院針對我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嚴峻的地震形勢決策組建的。地震預測研究所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地震預測研究所主要在地震科學研究、地震預測研究、地震觀測方法與技術研究和其他相關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
通過開展震源環境、地震過程和震源破裂機理等地震科學的基礎研究,地震預測研究所為地震預測提供理論依據。地震預測研究所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探索短期與臨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
地震預測研究所還負責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地震台——北京西郊鷲峰地震台,目前研究所已經納入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單位。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學和工程地震學四個主要學科的研究工作。
地球物理研究所設有可以獲取首都圈地區全部地震台網數據的北京數字地震台網中心,研究所內的中美合作中國數字地震台網(CDSN)為全球地震台網(GSN)重要組成部分,能實時獲取全球地震數據。研究所建立了地震信息節點,具有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大型磁碟陣列數據存儲能力。研究所擁有先進的地震深部探測設備系統和寬頻帶流動地震觀測設備,在青藏高原等地球科學熱點地區開展了多項重大國際合作科學探測項目。
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零磁空間實驗室、標准低頻震動計量實驗室、地震電磁關系模擬和岩石磁學實驗室,以及高溫高壓震源物理實驗室。依託這些完備的基礎科研條件,研究所在地震孕育與發生機制、地震災害預測與工程應用領域,開展了地球物理學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另外,地球物理研究所還是很多國際地震委員會中國機構的所在地,中國地震學會、全國地震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組織也設在研究所。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成立於2006年9月2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所儀器廠、中國地震局宣教中心及北京香山地震綜合實驗台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是國家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建設的技術支撐、條件保障和隊伍培訓機構。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承擔全國地震災害防禦工作發展規劃的調研,負責全國地震災害防禦業務的牽頭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震災預防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的編制和項目實施工作;承擔防震減災法規及技術標准編制工作;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標準的編制、推廣與應用工作。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負責注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繼續教育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地震計量標准檢定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構造調查、基礎探測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和民居抗震能力評價和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工作;承擔震害防禦相關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工作和國際合作項目。另外,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還參與制訂全國防震減災科學普及、宣傳教育規劃及計劃,參與策劃和實施全國性重大宣傳活動,負責科普宣傳及創作活動的協調指導和培訓,指導科普基地建設工作。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成立於2004年10月1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技術部及預報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台和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台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處理與服務;地震信息網路和通訊服務以及地震科技情報研究與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震情值班、災情速報和地震快速反應工作,形成應急觸發、指揮系統啟動、災情收集一條龍工作模式;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系統維護和運行,大震應急與指揮決策的技術支持;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地震應急的基礎數據收集、整理與入庫。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國外7級、我國周邊地區6級和國內5級以上地震、首都圈有感地震的速報和首都圈強震烈度速報;承擔全國各類地震台網業務協調、技術指導和服務;承擔觀測資料質量監控和技術牽頭工作;承擔國家地震台網設計、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承擔中國全球地震台網設計、建設、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負責國家數字地震台網中心和首都圈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全國各類測震台網數據匯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全國地震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全國地震資料和首都圈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開展數字地震觀測技術、台網(台陣)技術、數字地震資料解釋與地震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全國地殼形變、電磁、地下流體資料的匯集、分析處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重大前兆異常落實工作;負責地震前兆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負責全國地震科技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集成和共享。
中國地震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是由我國從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參與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結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公益性的、全國性的學術團體,成立於1979年11月21日。中國地震學會是發展我國地震科技事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國地震學會通過開展地震科學技術的學術交流和討論,推動了地震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在發掘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學技術知識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在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重大決策中的科技咨詢作用,為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貢獻。
中國地震學會圍繞地震科技和防震減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學術討論會、報告會和各種講座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編輯出版《地震學報》等學術刊物、科技教材、科技音像製品、科普宣傳等資料;開展防震減災科學普及活動,宣傳地震科學技術經驗,推廣地震科學技術成果,舉辦有關科技展覽;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同國外地震科學技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交往與合作。
中國地震學會可以對國家政策制定和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一定的科技咨詢作用,通過對會員防震減災工作建議和意見的收集與上報,保證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在政策制定中起到參考作用。
全球地震台網
全球地震台網(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簡稱GSN),是一個由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和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IRIS)合作成立的地震研究機構,這個機構致力於與國際社會一道進行用於地球觀察、監測、研究和教育等多用途的科學設備的安裝和運行維護。全球地震台網由150多個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監測器構成,這些監測器能實時記錄地震,然後將數據傳送到人造衛星或輸送到網路。最後,這些數據會匯集到一個地震活動資料庫,對這些數據進行集中分析,進而總結地震發生前表現出來的趨勢和模式。
全球地震台網設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檢測器,可以高保真地測量和記錄地震發生的情況,包括高頻度的強烈地震到由這樣的地震所引起的周圍發生的地震和餘震。全球地震台網監測點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地震學的研究,但這些檢測設備對於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有幫助,並且其應用有延伸到其他學科的趨勢。很多地震台網的監測站同時也用於氣壓、氣候等氣候情況的監測和記錄。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簡稱ANSS)是美國地震觀測台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由7 000個左右布設在地面和建築物內的振動測量系統組成的美國全國性的觀測網路。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提供給個人實時地震信息以備地震應急響應;提供給工程師關於建築物和場地效應信息;提供給科學家高質量的地震數據來更好地了解地震過程、固體地球結構及動力學過程。
ANSS致力於建立和維持一個貫穿全美國的高質量的現代化地震觀測網路。收集關鍵技術數據,提供有效的信息產品和服務;持續記錄和分析地震數據,以及時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和其他地震擾動信息;連續監測美國國內的地震,以及其他地震擾動,如地震造成的海嘯、火山爆發等;全面的測量場地,以及建築物和關鍵建築結構的強地震震動,力量集中在城市及靠近活斷層的地區,當地震發生時,對於離震中一段距離的地區,可能的話在強震到達幾秒鍾前給出警告,對海嘯和火山爆發自動給出警報。
日本地震研究部門
日本的地震管理機構為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其下設置了地震海嘯監測科和地震預測情報科兩個科所,對地震進行監測並負責發布地震預報信息。日本的地震研究機構主要為設置在各大學里的地震研究所,其中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和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地震研究方面比較有影響力。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致力於探索地震火山運動的成因,並在減小地震災害上做全面的研究工作。在基礎研究中,通過對重力場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觀測和衛星監測等新技術手段的充分運用,以及關於地震與潮汐現象的聯系,來研究地震的產生機理;在地震預報上,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依託於地震監測儀器的記錄,來做出地震的預測預報工作。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是於1990年6月整合了多個地震研究部門而成立的,研究所作為地球科學的研究基地,在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地震預測預報方面注意與其他研究機構密切合作,在闡明地震發生機制、建立地震預測技術系統、減小地震災害損失上做出了許多貢獻。研究所設立的觀測站,重新安裝了許多地震災害監測的儀器,在地震監測方面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⑥ 各級地震部門是不是行政單位
各級地震部門是各級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不是行政單位。行政單位是國家機關,而事業單位是實施政府某項公共服務的部門,是社會服務組織。
中國地震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級別是正部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震局實行由中國地震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以中國地震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
它既是中國地震局的派出單位,又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級別是正廳(局)級。副省級市的地震局為副省級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級別是副廳(局)級。地區、地級市的地震局為地區行署、地級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級別是正處級。
縣、旗、縣級市、縣級區的地震局為該級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級別是正科級。
(6)北京地震預測研究所屬什麼單位擴展閱讀:
以四川地震局為例,主要職責
1、組織編制四川省防震減災規劃和計劃;推進防震減災計劃體制和相應經費渠道的建立和完善;組織年度防震減災工作計劃的實施;管理、監督事業費、基本建設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
2、負責建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體系。按照全國地震監測台網(站)建設規劃,負責統一規劃四川省地震台網(站)及信息系統的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制定全省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管理省級地震監測台網(站)。
負責提出地震預報意見;強化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震情跟蹤;對市(州)、縣地震監測台網(站)和群測群防工作實行行業管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
3、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震災預防工作體系。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按職責許可權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地震災害預測;制定四川省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檢查落實情況;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並按照有關規定審核防震減災宣傳報道。
4、承擔四川省人民政府防震減災指揮機構辦事機構的職能;負責震情和災情速報,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地震災害調查與損失評估;參與制定地震災區重建規劃。
5、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地震緊急救援工作體系。開展地震應急、救援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與生產;在有條件的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會同有關部門組建和培訓省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協助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系統。
6、組織開展水庫地震的監測和研究工作,會同有關部門防範地震次生災害。
7、承擔四川省的地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工作,負責地震行業質量與技術監督管理工作;負責地震技術標準的宣傳、貫徹、實施和監督;管理地震計量工作。
8、推進地震科學技術現代化;組織開展地震科學技術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開展地震科學技術國際合作與交流;指導和管理與防震減災事業有關的學會、協會工作。
9、領導下屬單位;管理市(州)、縣防震減災工作。
10、承擔中國地震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⑦ 中國地震監測局在哪裡
中國地震局只有一個監測預報司(在北京) 沒有中國地震監測局
監測預報司負責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擬訂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和信息網路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和地震趨勢判定,組織全國震情監視跟蹤和重大震情會商;組織指導震後趨勢判定和現場監測工作;負責管理地震預測意見;負責監測預報、信息網路系統的建設、運行與管理;負責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的建設、管理及烈度速報工作;管理火山活動、水庫和海域地震的監測預測工作;負責全國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工作;承擔境外台網建設、運行與管理;承擔地震監測預報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
中國國家數字地震台網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是中國地震局直屬事業單位,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台和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台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處理與服務;地震信息網路和通訊服務以及地震科技情報研究與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於2004年10月18日成立,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更名,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技術部及預報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根據工作職能及任務,中心內設14個部門。
⑧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是什麼級別
正廳級
⑨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主要任務
承擔地震中期和長期預報任務;
承擔地震預報攻關研究任務;
開展地震數值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
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基於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基礎學科,開展強震孕育、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前兆機理等方面的理論問題研究,探索短期與臨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服務於地震短臨預測工作; 承擔現場流動觀測任務;
開展對構造活動、地震過程的觀測方法研究,發展流動觀測技術,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 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承擔中國地震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⑩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機構設置
辦公室
人才資源部
計劃財務部
科技發展部(外事辦公室)
黨群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審計監察室、工會)
離退休工作辦公室 地震中長期綜合預測研究室
地震構造研究室
地震流體研究室
數字地震學應用研究室
地震形變研究室
地震電磁研究室
地震觀測技術研究中心
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
計算與網路中心
地震災害信息研究中心
蘭州基地。 圖書資料館
《地震》期刊編輯部
十三陵地震中心台
財務室
後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