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衚衕的胡同的數量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字型大小人說: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意思是說多得數不清。胡同浩繁以千計,若問到底北 京有多少胡同,我看,最好的回答也是這個。
北京的胡同形成於元朝,明、清以後又不斷發展,所以具數目也不一樣。就元朝來講,從《析津志輯佚》中記載:三 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也就是說共有街巷胡同四百十三 條,其中二十九條直接稱為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條火巷,其 實也是廣義上的胡同。
明朝北京城胡同又有變化,據明朝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 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一千一百七 十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四百五十九條。
清朝北京的胡同比明朝又有所發展。據清朝朱一新在《京 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提到當時北京街巷胡同名字可以推出,清 朝大約已有街巷胡同二千零七十七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 有九百七十八條之多。
到解放前的1944年北京有多少胡同呢? 據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書中所記,當時北京共有三千三百條胡同。
解放後城市的胡同隨著人的增加又在增加,據1982年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古今北京》一書說:至今,北京城區的胡同 約有四千五百五十多條。
198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一書所記,四個城區有胡同三千六百六十五條。
1990年張清常寫《再說胡同》一文時統計,1980年北京街巷胡同總數為六千零二十九條,其中胡同為一千三百二十條。
北京胡同有多少?這么簡單的問題,答案有多少,我也不敢說誰統計不對,因為各個所根據的資料不一樣,反映的數字也不一樣,所以答案就會不同了。
你說哪個對?我看都對。北京變化更大,胡同在一天天減少,有的建了居民小區,有的建了許多新路,有的胡同夷為平地,蓋起了商廈和辦公大樓, 我想許多胡同已有三匹百年歷史了,要保護北京的古都風貌,就應該保護北京的胡同,但願它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從此絕滅!
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北京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三倍多。新建各類房屋面積,相當於建了10個舊北京城。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
B. 清朝北京大街與現在的差別及變遷
關於胡同文化變遷
來北京旅遊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因為北京的胡同不集中,一般也不通車,游覽起來比較累,本站選擇了一些胡同的照片,以供了解胡同的一般情況。
「錢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左圖和下圖),位於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胡同里都是錢庄,所以叫錢市胡同。胡同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胡同長約三四十米。
老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胡同的廢墟上拔地而起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因為提出了新觀點,所以今天再把舊話重說說。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歡迎各國遊客前來參觀游覽!
9北京西祠胡同10北京八大胡同11北京胡同文化12北京胡同地圖13北京胡同照片14北京的胡同 馮雪梅15北京著名胡同16北京胡同圖片17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學18老北京的小胡同19北京胡同 夏炎20北京菊兒胡同21北京府學胡同小學22北京胡同一日游23北京的胡同 教案24北京胡同游公司25北京羊肉胡同26北京胡同旅遊27北京夏家胡同28北京禮士胡同29北京販毒胡同30北京胡同資料31人在北京西祠胡同32前門地區胡同 北京33北京細管胡同34北京胡同的伴奏35北京e龍西祠胡同網36游北京胡同的三輪車37北京市府學胡同小學38北京胡同吉他譜39北京 散文 胡同40北京 胡同 後海41北京胡同公司42北京 胡同 整治43明朝 北京 胡同44北京胡同的歷史45老北京胡同照片46老北京胡同圖片47北京胡同介紹48北京胡同的圖片49北京凈土胡同50北京胡同查詢51北京胡同女孩52北京 門框胡同53北京胡同 flash54關於北京的胡同55北京胡同的消失56北京磚塔胡同57北京胡同的特點58北京胡同文化公司59北京的胡同照片60北京胡同傳說61北京胡同詩62北京胡同小學63北京後海胡同游64北京八大胡同名字65北京胡同住宿66北京東城區乾麵胡同67北京西絨線胡同68北京胡同 論文69北京胡同觀光70北京最寬的胡同71北京最窄的胡同72北京胡同咖啡館73老北京八大胡同建築74北京胡同的起源75北京胡同mp3下載76北京市東堂子胡同77胡同里的北京娃78北京史家胡同51號79北京胡同的文化內涵80北京 興華胡同46號81北京山老胡同82北京棉花胡同棉花糖83北京西城正覺胡同84北京 一中 寶鈔胡同85北京的胡同 ppt86北京建築名稱的胡同87老北京胡同觀賞圖88北京胡同 公益講座89北京的胡同 京歌90北京胡同觀賞圖91北京西四塔磚胡同92北京市按院胡同小學93北京胡同mp3 夏炎
> 北京民俗數字博物館 > 胡同面面觀
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稱"弄"。明代以後被官方規范為"胡同"。過去一般認為"胡同"是蒙古語城鎮的音譯或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因為凡有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區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由來已久。過去的北京就是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有序地組成的。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從而形成了胡同。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由於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後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雖然看起包羅萬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廠胡同、團結湖、海濱胡同)、山川日月(圖樣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張自忠路、賈家胡同)、市場商品(菜市口胡同、銀碗胡同)、工廠作坊(打磨廠、油漆作胡同)、花草魚蟲(花枝胡同、草園胡同、金魚胡同、養蜂夾道)、雲雨星空(雲居胡同、雨兒胡同、大星胡同、空廠)、雞鴨魚肉(雞爪胡同、鴨子店、鮮魚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著眼花緣亂,但如果認真分析,還是有其自個兒內在的規律的。多以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梁、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胡同、街巷的名稱,其中許多沿用至今。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薈萃萬千的京城.胡同深深 .胡同深處是無數溫暖的家,這就是北京人對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北京民俗數字博物館版權所有.
北京胡同名稱的由來
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北京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三倍多。新建各類房屋面積,相當於建了10個舊北京城。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稱"弄"。明代以後被官方規范為"胡同"。過去一般認為"胡同"是蒙古語城鎮的音譯或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因為凡有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區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由來以久。最近《北京晚報》又刊登了新的考證文章,認為"胡同"不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是漢語。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
由於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後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雖然看起包羅萬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廠胡同、團結湖、海濱胡同)、山川日月(圖樣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張自忠路、賈家胡同)、市場商品(菜市口胡同、銀碗胡同)、工廠作坊(打磨廠、油漆作胡同)、花草魚蟲(花枝胡同、草園胡同、金魚胡同、養蜂夾道)、雲雨星空(雲居胡同、雨兒胡同、大星胡同、空廠)、雞鴨魚肉(雞爪胡同、鴨子店、鮮魚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著眼花緣亂,但如果認真分析,還是有其自個兒內在的規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梁、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胡同、街巷的名稱,其中許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窪的有「下窪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後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後泥窪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6、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願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麼「喜」啊、「福」啊、「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於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機構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場貿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9、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業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後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後撫屍痛哭,他即位後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於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後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後商業經濟發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後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網站簡介|聯系方法|幫助信息|用戶留言
版權所有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信息中心
Copyright 2003 by www.bjstb.gov.cn
中華門 (北京)
永定門
正陽門
德勝門
西直門
安定門
阜成門
天安門
東直門
哈德門
建國門
午門
德勝門
潮陽門
里九外七皇城四
C. 老北京城的面積有多大誰能知道
所謂老北京城值得是二環老城牆以內的面積。64.68平方公里。(我自己測的)
D. 現在的北京比82年的北京大了多少倍
面積一樣大!但是82年的北京沒有現在的經濟好,82年的北京城市沒有現在的繁華,只是82年的北京跟現在相比變化太大了,面積沒有變
E. 北京城的面積有多大(清朝到民國時期的)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F. 有關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問題
常聽北京的老人講:「北京的胡同呀,是有名的三百六,無名的似牛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北京的胡同多得數不清。這話雖說不免有些誇張,卻反映出北京胡同的浩繁散亂,多姿多彩。那麼我們北京的胡同是不是真的數不清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一同數一數歷史上北京胡同的數量。
北京胡同的變化是隨著北京城的形成而變化發展的。要說北京這地界兒5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可是真正發展起來的確是在元朝。元朝於公元1276年在金中都原址東北部按《周禮》建立了「狀如棋盤」的大都城。於是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據元末《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巷通。巷通為本地方言。」可見當時北京的胡同僅有29條。堂堂的元大都怎麼就只有29條胡同呢?原來當時有明確的規定,寬9.24米的才叫胡同,達到18米的就叫小街,到了36米就叫大街了。
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當上了「永樂大帝」並正式興建北京城。1420年北京城建造完成,並遷都於北京。1553年,又興建了城南外垣,北京的「凸」字結構正式形成。據《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那時有街巷711條,胡同459條,共為1170條。
清朝定都北京後,完全沿襲了明朝的北京城。但由於滿洲貴族實行了空前絕後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使得內城的漢人全部外遷到外城,這樣就促使了外城的發展,新建了許多的民房,也就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新胡同。對於元朝規定的只有寬9.24米的才叫胡同也漸漸地模糊了。胡同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大約2077條之多。
民國初年,隨著紫禁城的開放,行人可以橫穿東西長安街。這樣,北京就有了一條和南北中軸線直角相交的東西長緯線。經天安門前形成了一個特大的「十」字。於是街巷胡同就以此為中心發展開來。幾條新幹道的打通帶動了胡同的發展,到了40年代末北京的街巷胡同已達到了3200多條。
解放以後,北京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從此北京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全市總面積是過去老北京的24倍,其中市區建成區比解放前擴大了三倍多。新建各類房屋面積相當於建了5個舊北京城。胡同的條數也比解放前增長了一倍,達到了6104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有1316條。北京的發展再一次迎來了歷史的春天。
G. 胡同為什麼叫胡同
對胡同含義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第一,蒙古語、突厥語、女真語、滿語等少數民族「水井」大致是huto這樣的音,井泉是居民生命之源,所以胡同的引申意就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後又被引申為街巷;
第二,元朝時把街巷稱為「火弄」、「弄通」,所以「胡同」是由「火弄」、「弄通」演變而來的;
第三,這種解釋有點政治色彩,說「胡同」一詞是元朝的詞語,意思是胡人大同的意思。
H. 北京原來有多大
以前的北京(明朝嘉靖年間-民國)只包含內城和外城,大體上是現在二環路以內,但在西便門和東便門一帶比二環要更大一些。以城牆為界,總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內城裡100%都是市區,外城的城區部分只佔60%,天壇、先農壇、陶然亭、龍潭湖、南下窪子等湖泊、園林就占據了30%左右的土地,另有10%是農田。
因此以前北京的城區面積大約為52平方公里。
I. 最初北京城有多大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
元大都位於金中都舊城東北。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動工,歷時二十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二城分別設有居民坊七十五處及六十二處。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宋東京的面積。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一半,火巷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牆用土夯築而成,外表覆以葦簾。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