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祖母在北京地區應叫什麼
擴展閱讀
杭州十人聚餐多少錢 2025-05-20 13:37:50
北京哪個街道最小 2025-05-20 13:37:08

祖母在北京地區應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09 04:50:32

1. 對外祖母的稱呼,為何有的地方叫外婆,有的地方叫姥姥

在我們的記憶中,從小父母就首先交給我們認識身邊的人,並且會一遍遍地交給我們如何稱呼她們,而有趣的是,對外祖母的稱呼,有的地方叫外婆,有的地方叫姥姥。這是因為南北方的差異。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們中國人無論南北,稱呼媽媽的媽媽應該是外婆居多。因為「外」這個詞歷史非常悠久,比如我們東漢時期有個詞叫「外戚專權」,那麼這個外就是娘家的親戚。所以,當時我們稱媽媽的媽媽是外祖母,這個外祖母是書面用語,外婆應該是口頭用語。

由於文化的融合和和歷史的發展,人們的語言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而「外婆」和「姥姥」都是其實都是對長輩的稱呼,由於南北方的差異,和歷史的因素,一般北方用「姥姥」來稱呼的比較多,而南方大多都是用「外婆」來稱呼,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的思想和語言都在不停的變化,但是尊敬長輩的傳統美德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即便是稱呼不一樣,但是我們依舊愛我們的家人,這是文化差異的必然產物,也是人們在不斷進行文化融合的產物。

2. 姥姥的稱呼

古代對姥姥的稱呼:

外婆、阿奶、外婆阿奶、奶奶:外祖母(奶,音nā;奶奶,音nānā)。

將外公叫「大大」,將外婆稱「奶奶(音nānā)」,可顯得更親近些。在中國北方,入贅的上門女婿,生了孩子,外孫、外孫女叫外公外婆一般也叫「爺爺奶奶」。

另外,因現在獨生子女多,女兒出嫁後,往往公婆和父母兩面設婚房,女兒仍將娘家視作自己家,而不像以前那樣當作親戚,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稱呼自己父母親為「大大、奶奶(音nānā)」,或者是「爺爺、奶奶」(交流用普通話時)。

(2)祖母在北京地區應叫什麼擴展閱讀

「姥姥」和「外婆」及相關問題

在我國親屬稱謂系統中,母親、妻子、姐妹及女兒方面母系親屬稱「外」,「婆」有「祖母」義,「公」「婆」相對,「公」有對應的「祖父」義,「外公」「外婆」與「外祖父」「外祖母」、「外孫」「外孫女」等組成了親屬詞詞群,語義顯豁,出現時間也較早。

相對而言,「姥姥」語源較為隱晦,引發人們的猜測。其實,作為外祖母的稱謂,「姥姥」是由「姥娘」演變而來的。俞敏(1999)推斷,北京話中原來外祖母的稱謂方式是「姥娘」,而小孩子喜歡用疊字稱呼,「姥姥」就產生了,而「姥娘」則專指接生婆。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姥姥」收有兩個義項,其中「外祖母」義為普通話詞彙,「接生婆」義為方言詞,標〈方〉。「姥姥」(老老)的出現比「外婆」要晚得多,大概在明代以後。

其實,《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姥姥」是外祖母稱謂的泛化用法,猶如「奶奶」也有類似用法。這也表明「姥姥」早就進入有影響的書面語了。

「姥娘」原寫作「老娘」,《現代漢語詞典》一直只立「老娘」條,未立「姥娘」條,其中「外祖母」義標〈方〉。「姥爺」原寫作「老爺」,《現代漢語詞典》原先只有「老爺」條,第3版才立「姥爺」條。揭去字形遮蔽的面紗,「姥姥」的語義也變得顯豁。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有廣泛的地域優勢,普通話還是書面語的基礎。「姥姥」是北京話詞彙,變成普通話語匯的機會較多,能在活生生的語言運用中優先被確定下來。「姥姥」在《現代漢語詞典》第1、2版中標〈口〉,第3版以後去掉了〈口〉,變為普通話通用詞。

「外婆」雖然歷史悠久且分布廣泛,但在北京話及周邊大片官話區確實不說,標〈方〉是可以的。但「外婆」通過大量文學作品、流行歌歌詞廣為人知,甚至也被部分北方作家接受,加上「姥姥」類稱呼不像其他普通話稱謂那麼通行,據此取消「外婆」標〈方〉也有理由。

3. ·北京人叫奶奶爺爺都是叫做什麼的阿

我就是北京人

媽媽的父母叫姥爺、姥姥

爸爸的父母叫爺爺、奶奶

4. 北方爺爺奶奶怎麼叫

爺爺、奶奶。在北方,北方人叫爺爺奶奶就叫奶、爺,祖母、祖父,但是叫爺爺和奶奶的還是多一點。而且北方人遇到年齡大了的老人一般尊稱對方爺爺、奶奶。

5. 這種情況到底是稱呼祖太姥姥還是祖太奶奶求解

如果是太奶奶的媽媽,那就是祖太姥姥。

6. 奶奶用北京話叫什麼

奶奶。。。

7. 北方人都管外婆外公叫姥姥姥爺還是外祖父外祖母

北方人叫姥姥,姥爺的多一些,但不是絕對的,也有其他的叫法。現在能夠講滿語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滿族現在都漢化了,叫法和漢族是一樣的。

8. 北京話里的「姥姥」,是什麼意思

姥姥是指媽媽的媽媽。

姥,本意母親的意思,引申義,母輩值得尊敬的女人的意思。又指,從母(姨媽),母之母(姥姥),母之從母(姨姥姥)。引申義,老年婦女的尊稱,後來成為老年婦女的俗稱。

中國北方稱祖母、祖父為奶奶、奶爺,稱外母、外父為姥姥、姥爺。粵語稱祖父母為爺爺、嫲嫲或阿爺、阿嫲,稱外母、外父為婆婆、公公。

(8)祖母在北京地區應叫什麼擴展閱讀:

明代的湖南臨湘人沈榜,在其《宛署雜記》卷十七中第一次明確使用了「姥姥」二字: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母之母曰姥姥。

晚於沈榜的明代江西宜春人張自烈,在其《正字通·女部》中說:嫽,即媼之轉聲,義與媼通。今北人稱外祖母為嫽嫽。沈榜用「姥」,張自烈用「嫽」,用字不同,讀音釋義全同。

今北方諸多地方以「姥姥」稱外祖母,至晚在明代之前,即已在今北京一帶流行。此由沈榜的《宛署雜記》可證。張正烈的《正字通》更說「北人」如此稱呼,或許以「嫽嫽」稱外祖母,經過有明一代,進而流傳擴展至北方更多的地區。

9. 「奶奶」在中國還有哪幾種叫法

祖母,通稱奶奶,不同地方亦有不同方言稱謂。如下:
阿嬤(阿嫲)(ā mà):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潮汕話、台灣話中稱奶奶;
嫲嫲:廣東、山東濰坊等部分地區稱奶奶為「嫲嫲」。
婆婆:四川、廣東等地方言稱奶奶。
阿婆:浙江溫州一帶吳語稱奶奶。
娭毑(āi jiě):湘方言稱奶奶。
唔奶/嗯娘/親娘/阿娘:吳語稱奶奶。
嬢嬢/娘娘:山西、四川部分地區稱奶奶。

10. 北京話爺爺奶奶怎麼叫

父親的爸爸叫 爺爺 媽媽叫 奶奶

母親的爸爸叫 老爺 媽媽叫 姥姥

北京人在稱呼上 很正規 這些稱呼其實最早是從北京傳過去的

可以追溯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