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什麼是北京保衛戰
擴展閱讀
深圳辦理個體戶要多少錢 2025-05-20 04:06:00
廈門職業學校哪些有葯劑 2025-05-20 03:32:10
北京mpcvd設備價格多少 2025-05-20 03:32:10

什麼是北京保衛戰

發布時間: 2022-07-10 10:34:07

A. 於謙和明朝的北京保衛戰簡介是因為什麼引起的,來詳細點簡單點

明成祖朱棣率軍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軍後,瓦剌開始接受明朝的稱號,與明朝保持著臣屬關系。但瓦剌軍仍然比蒙古族內諸部強大,他們經常發動戰爭,兼並弱小部落。到明正統年間,瓦剌的勢力空前強大,控制了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 於謙北的廣大地區,成為繼元而起的一個最大的蒙古政權,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拒絕聯姻,率四路大軍南下,前鋒直指大同,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之言,於七月十六日冒險親征。行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接連失敗,就急忙決定退兵,回師至土木堡(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上,明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
當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百官張惶失措,有人甚至主張遷都南逃。此時,兵部侍郎於謙堅決反對南遷,並對皇太後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後的支持。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於謙等人針對當時的危急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誅除宦黨,平息民憤。斬殺太監王振親信,打擊宦黨的氣焰,平息眾怒,初步穩定了內部;其次,擁立景帝,穩定政局。當時,也先挾英宗作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於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擁立朱祁鈺即位,這樣即使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又便於統一部署,共同抗擊瓦剌;再次,舉薦人才,調兵遣將,妥善安排。於謙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將領。同時,從各地調來勤王兵,日夜趕造武器,裝備軍隊。在北京周圍。 北京保衛戰兵力分布圖布置兵力,嚴把九門。注意日夜操練軍隊,迅速地提高戰鬥力。這樣,逐步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准備與瓦剌軍決戰於北京城下。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馬,經大同、陽和,佔領紫荊關。長驅進入北京地區。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逼近北京。也先將軍隊布置在西直門以西。於謙派兵迎擊瓦剌軍於彰義門,打敗也先部隊先鋒,奪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時於謙又派人率兵夜襲,以疲憊敵軍。十月十三日,瓦剌軍乘風雨大作,進攻德勝門。於謙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派遣小股騎兵佯敗誘敵。也先果然中計,親率大批部隊窮追不舍。等也先軍進入埋伏圈後,於謙一聲令下,明軍開始反擊。只見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敵軍,明軍前後夾擊,也先部隊大敗而歸。也先的弟弟勃羅、平章卯那孩等將中炮身死,瓦剌軍受到很大打擊。也先發覺明軍主力在德勝門,便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打敗也先的先頭部隊。由於也先不斷增兵圍攻孫鏜,孫鏜力戰不支,退至城下,此時,把守城頭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準開城。同時,命城上守軍發神炮,火箭轟擊瓦剌軍,明軍又從彰義門、德勝門抽兵增援,終於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為進攻彰義門。於謙命守軍將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帶埋伏好神銃手、短槍手,又派兵在彰義門外迎戰。明軍前隊用火器轟擊敵軍,後隊由弓弩壓陣跟入,擊退了瓦剌軍的進攻。而此時,景帝所派監軍太監,率數百騎兵沖擊敵陣去搶功,使明軍陣勢陷入混亂。瓦剌軍乘勢反擊,追到德勝門外。在萬分危急關頭,當地居民紛紛登上房頂,以磚石迎戰瓦剌軍。於謙派出的援軍也及時趕到,打退了瓦剌軍的反撲。
也先在進攻北京的過程中,到處遭到軍民的抵抗和不斷襲擊。各地的百姓自動組織起來,抗擊瓦剌軍的掠奪。北方邊陲重鎮的守兵,也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國土。也先進攻北京各門屢次遭到失敗,中路軍在居庸關的進攻也受挫,並獲悉明朝各援軍即將到達。唯恐後路被切斷,便於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馬,挾持英宗朱祁鎮由良鄉(今北京市房山東北)向紫荊關撤退。
於謙發現也先軍隊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瓦剌軍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燒殺搶掠,掠奪了許多物資和人口。而明軍分路追擊;石亨大破瓦剌 於謙北京保衛戰浮雕軍於清風店(今河北易縣西);范廣在固安打敗瓦剌軍。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東路的脫脫不花軍,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並於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也先率軍退至塞外,數次南下,都因明軍防範嚴密而未得逞。鑒於政治誘降落空,軍事進攻又遭失敗。在長期的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與明朝經商的機會。萬般無奈之下,於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無條件地釋放了明英宗。其後,在蒙古族內部的相王爭斗中,也先的勢力一落千丈,日漸衰竭。
土木堡之敗,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北部的重鎮、關隘大部失守,北京的防務門戶洞開,幾乎導致了京師陷落、政權瓦解的嚴重結果。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外,也與明朝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有很大的關系。英宗昏庸無道,偏聽偏信,開始時步步退讓,消極迎戰,到倉促北上迎敵,又甘讓宦官擺布,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隊打得大敗。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首先是由於以於謙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堅決抗戰,他們誅殺宦黨,穩定局面,激發了廣大軍民抗擊瓦剌軍的勇氣。同時,注意發現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於謙為首的主戰派,在情況萬分危急時,能夠抓住問題的關健,即時擁立新君,使也先以為奇貨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實際的意義,從而使抗敵軍民能夠放開手腳,一心保城殺敵。再加上於謙能夠知己知彼,冷靜地分析敵我雙方長處和短處。瓦剌軍隊擅長騎射和野外作戰,但是存在著兵力有限,不善於攻堅,並且火器很少等弱點。而明軍在於謙的帶領下,士氣高漲,以城池為依靠,以戰代守,充分發揮自己火器多,裝備精良的優勢,在與敵對陣中,先以少數兵力引誘敵軍,待敵迫近時,再突然以火銃、火炮火箭等進攻。等敵人陣勢被火器打亂之時,用步兵、騎兵發起猛烈反擊。這就較充分地發揮了己之所長,削弱了瓦剌軍隊的優勢,從而使明軍能夠迅速地變被動為主動,僅在五天時間內便迅速地擊敗敵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為什麼不頭我,我表示很無語呀

B. 北京保衛戰讀後感什麼寫

明軍人數在20-22萬。
瓦剌軍隊大概在5-8萬人左右。
京師保衛戰或稱北京保衛戰是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於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明軍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覆沒後,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隊。為了迎接戰斗,於謙重組京軍。他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以及浙江兵來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數萬人迅速增加到22萬多人。
瓦剌軍隊大概在5-8萬人左右。

出自《明朝那些事兒》的描寫
雖然現在京城內的士兵數量已經將近二十萬,但畢竟作戰經驗不足,為以防萬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徵集士兵充任預備隊。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畢,總計二十二萬人。
勉強夠用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也先的兵力總計也不過幾萬人,為什麼城內有二十幾萬人還只是勉強夠用呢?

C. 於謙對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了什麼貢獻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就在土木之變後僅僅三個月,也先經過充分准備,親率大軍,挾持英宗,在太監喜寧的引導下,揚言送英宗回京,南下進抵大同城下,要求大同守將去瓦剌軍營朝見明朝皇帝英宗。也先的如意算盤是用英宗做招牌,脅迫邊防守將出見,乘機將其扣留,迫使邊關守軍不戰而降。大同總兵早已識破其陰謀,派人告知也先「明朝已有國君」,使也先無計可施。也先在大同詐騙不成,未敢強攻大同,就率軍從大同城東門外南下,分兵兩路,一路攻陷居庸關西南的白羊口,另一路攻破紫荊關。兩路瓦剌軍隊,兵鋒直指北京。

於謙接到大同總兵關於瓦剌入侵的戰報後,就積極進行北京保衛戰的准備。

明廷下令各地的宗室諸王,急率精兵來京勤王,並任命於謙提督各營兵馬,都指揮以下不聽從於謙命令者,可以先斬後奏。又赦王安、王通等出獄,要他們協助守衛京城,戴罪立功。同時還宣布了分奇功、頭功、齊力的三等賞功辦法,鼓勵將士衛國殺敵。

如何才能守衛北京?當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兵馬司建議,拆毀城門外民房,以便屯駐軍隊,利於戰守;都督王通主張,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據守;總兵石亨認為,軍隊全部撤入城內,堅壁據守。於謙都不同意這些意見。他認為:「瓦剌現在非常囂張,據守不戰,表示我們害怕他們,更會助長敵人的氣焰。」因而主張列陣城外,堅決迎戰敵人。他分別將二十多萬明軍,列陣北京的九個城門外面,具體的部署是:於謙自己和石亨及副總兵范廣、武興等率主力列陣德勝門外,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外,廣安伯劉安在東直門外,武進伯朱瑛在朝陽門外,都督劉聚在西直門外,副總兵顧興祖在阜成門外,都指揮李瑞在正陽門外,都督劉德新在崇文門外,都指揮湯節在宣武門外。部署到位後,關閉九個城門,以示斷絕退路決一死戰的決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的大軍進抵北京城下。也先率主力列陣西直門外,而讓英宗前往德勝門。英宗在瓦剌的指使下,給皇太後、景泰帝和文武大臣各寫了一封勸降信。瓦剌把英宗擁到德勝門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迎駕」。明廷臨時升通政司參議王復做禮部侍郎、中書舍人趙榮做鴻臚寺卿,派他們二人出城去見英宗。瓦剌為了誇耀自己的武力,在接見明朝這兩個使者時,大擺兵仗,殺氣騰騰,並借口這兩個人的官職小,不與他們談判,要明朝派於謙、石亨、胡熒、王直前來談判,並開出大量金帛的價碼。

這時,景泰帝和一些朝臣,畏於瓦剌的軍勢,想派大臣去與瓦剌進行和談。他們派人去問於謙的意見,於謙果斷地回答說:「現在我只知道抗擊瓦剌,和談的事我不願聽到。」大家見於謙沒有商量的餘地,也就再沒有人敢提和談的動議了。

於謙密切注意瓦剌軍隊的動向,尋機加以襲擊。瓦剌軍抵達北京城外的當天,於謙就派副總兵高禮、毛福壽等率軍至彰儀門北進行迎擊,斬其前鋒數百人。明軍首戰獲勝,士氣大振。

接著,於謙又在夜間派兵偷襲瓦剌軍營,也取得小勝。十三日,瓦剌軍和明軍在德勝門外展開決戰。於謙先派石亨率軍埋伏在道旁的空房內,然後派騎兵誘使數千敵騎進入埋伏圈內,伏兵發射火炮火銃,敵軍死傷無數,連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孛羅,也被火炮擊斃。瓦剌的主力轉攻西直門。南北的明朝援軍趕到,與駐守的明軍三面夾擊,當地百姓也升屋呼號助戰,投擲磚石擊敵。瓦剌軍不支,向西南退去。圍攻居庸關的瓦剌鐵騎五萬,由於明朝守軍汲水灌城,水結成冰,他們根本無法接近城垣。也先見瓦剌軍在明軍的頑強抗擊之下,屢戰不利,手中的英宗失去誘降作用,又聽說各路援軍即將到達北京,擔心後路被切斷,只得下令退兵。十五日夜間,瓦剌軍偷偷拔營,帶著英宗,經過良鄉西,向北退去。於謙得知瓦剌撤退的消息,立即派石亨率各路軍發火炮襲擊敵營,並乘機追擊,殺傷瓦剌軍一萬餘人。

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後,明廷論功行賞,晉升於謙為少保,總督軍務。於謙辭讓說:「邊境還有敵人的營壘,這是我們做大臣的恥辱,還有什麼臉得到國家的賞賜呢!」表明他保衛國家的赤誠之心。

D. 明朝的北京保衛戰慘烈到什麼程度

並不慘烈。但是有些曲折。除了我們熟知的西直門孫鏜單騎戰虜將外,在彰義門,一位都督和一位勛貴武官戰死了。

背景:

明成祖率軍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軍後,瓦剌開始接受明朝的稱號,與明朝保持著臣屬關系。但瓦剌軍仍然比蒙古族內諸部強大,他們經常發動戰爭,兼並弱小部落。

到明正統年間,瓦剌的勢力空前強大,控制了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繼元而起的一個最大的蒙古政權,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北部安全。

瓦剌是當時蒙古三部之一,另外兩部是韃靼和兀良哈。明正統年間,瓦剌逐漸強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邊塞;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拒絕聯姻,率四路大軍南下,統率所部大舉進犯明朝邊境,前鋒直指大同。

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七月十六日冒險親征;明朝大軍剛到山西大同,前線即傳來各路明軍潰敗的消息,王振不敢進軍,便令大軍撤退。退至土木堡時,瓦剌軍追來,明軍潰敗,王振及眾多將領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被俘,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也先乘明軍主力潰散、京師空虛,率軍南進,企圖攻佔明朝都城北京。

E. 北京保衛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歷史上稱作「北元」。後來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北元瓦解,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到了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控制地域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逼大明疆土,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這時候,明朝統治集團內部宦官王振專權,政治黑暗,貪污成風,土地兼並日益加劇,農民大量流亡。政治的腐敗與經濟的蕭條,導致了明朝軍事力量的不斷削弱,北部防線逐漸南移。也先看到明朝邊境防禦日漸空虛,就不斷派兵南下襲擾,並乘勢步步進逼,把自己的疆域逐步向南擴展。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派使者向明朝貢馬,謊報朝貢人數,企圖多領賞品,王振由此下令削減馬價,雙方引起糾紛。也先早就想發兵南下,於是便抓住這次機會,以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為借口,糾集大軍進犯大同,並分兵向遼東、宣府、甘肅等地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邊報傳至朝廷,王振不顧眾臣的勸阻,竭力慫恿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打算借皇帝親征之名,嚇退瓦剌軍隊,也趁機抬高自己的聲望。明英宗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在王振的挾持下決定出征。

八月十四日,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遭到瓦剌軍的堵截包圍。翌日,瓦剌軍佯退,王振下令移營就水,陣勢大亂。瓦剌騎兵乘機進攻,明軍倉猝應戰,將士傷亡過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上下一片驚慌。十七日,皇太後孫氏和皇後錢氏接到英宗派人送來的密信,信中要求多送金帛贖回自己。皇太後急忙命人搜索宮中珍寶,裝了八車送往瓦剌,結果毫無迴音。皇太後沒有辦法,只好命鄖王朱祁鈺(英宗弟)代理朝政,召集眾臣商議戰守對策。

朝議中,翰林侍講徐理說:「我觀驗星象,看出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解救國難。」徐理話一出口,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辭嚴地斥責道:「倡議南遷的人,該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教訓難道大家忘了么?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於謙的意見得到了皇太後、郵王以及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這時,北京城內疲兵羸馬不足十萬,政局動盪,人心惶惶,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針對這種形勢,決定先從穩定政局入手。

一天,鄖王臨朝理事,眾臣哭訴王振的罪行,紛紛提出族誅王振以安人心的要求,朱祁鈺遲疑不敢答復。王振的黨羽馬順上前喝斥,激起眾怒,被群臣一擁而上當場打死。同時被打死的還有宦官毛貴、王長。又有人乘勢捉住王振的侄子錦衣衛指揮王山,一時群情激憤,朝班大亂。郕王嚇得六神無主,正要退避。於謙挺身而出,上前拉住郕王,勸他當眾宣布馬順等人當死,百官無罪,這才將混亂的局面安定下來。接著郕王下令處斬王山,誅王振黨羽及全族。朝中的宦黨勢力受到打擊,人心漸漸趨於穩定。

內患既除,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郕王監國攝政,遇大事總不敢決斷,這對明王朝的戰守非常不利。於謙等文武大臣多次勸諫,說服了皇太後和郕王,擁立郕王即位稱帝,統一朝政號令,從而扭轉了動亂的局面。同時,這也從政治上打擊了也先,使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詭計不能得逞。

穩定了政局,於謙又從各地選拔出有才乾的將領,組成抗戰的指揮集團,開始著手調兵籌餉,整軍備戰。於謙等人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今北京通縣)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經過這些措施實施,短時間內就組織起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十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兩萬人馬取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制力量;中路五萬人馬,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十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佔北京。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

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九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兇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沖鋒來迎戰他們。」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制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

於謙隨即將調集的二十二萬軍隊依城列陣於九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

布置完畢,於謙下令閉門誓師,宣布任何人即使戰敗也不得退入城內。並規定,將領臨陣不顧軍隊先退的,斬首;軍士不聽將領指揮先退的,後隊斬前隊。於謙躬擐甲胄,身先士卒,眼噙淚花,號召守城三軍:「要用我們的頭顱與熱血,來雪皇帝被俘的奇恥大恨!」十月十一日,瓦剌軍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軍隊列陣於西直門,而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想要迫使明廷獻城投降。於謙不為所動,決定先發制敵,打一打也先的氣焰,於是命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軍出擊,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十餘里)北,打敗了瓦剌軍先鋒,斬殺數百人,奪回被俘者千餘人。這天晚上,於謙又派薛斌率軍潛入瓦剌軍營,偷襲成功。瓦剌軍受此兩挫,士氣大為折損。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沒想到北京守軍陣嚴氣盛,戰鬥力這么強,開始感到有點驚恐。也先料想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己不利,便採納了降閹喜寧的計策,遣使入城,邀明廷派大臣「迎駕」議和,妄圖誘於謙、石亨等人前來,將其扣留,使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於謙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為了揭穿也先的詭計,掌握主動,遂派趙榮、王復前往談判,同時,於謙下令守城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

也先見於謙、石亨等重要將領未到,就借口來使官小,不與談判,要明廷派於謙、石亨、王直等人前來。這時朝中主和派又乘機大倡和議之策,景帝一時難以決斷,就派人徵求於謙的意見。於謙堅定地回答:「現在我只知道有戰事,其他事一概不願聽到。」並勸景帝說:「當前應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於謙的一番話,堅定了景帝抗戰的決心,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十三日,也先撕下了議和的偽裝,集中主力向德勝門發動進攻。於謙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設置伏兵,派小隊精騎主動迎擊,交戰後佯裝敗退,誘敵進入設伏地域。也先果然中計,率萬名騎兵緊追不舍。范廣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然發射神銃、火箭,打得瓦剌軍暈頭轉向。石亨乘機率伏兵投入戰斗,前後夾攻,瓦剌軍死傷無數。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勃羅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這時才發現明軍主力就在德勝門,於是急忙撤軍,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

都督孫鏜率西直門部隊迎擊瓦剌軍,殺敗了瓦剌軍先鋒。但也先不斷增兵,孫鏜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負責監軍西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城門,讓城上守軍發射火器轟擊瓦剌軍,配合孫鏜守軍戰斗。這時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援兵從彰義門、德勝門趕到,會合孫鏜三面圍攻瓦剌軍。瓦剌軍抵擋不住,在也先的率領下倉皇向西南方向退去。

十四日,也先整頓兵馬,再次進攻彰義門,於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明軍前隊以神銃轟擊,後隊列弓弩繼進,將瓦剌軍擊退。這時,景帝所派的監軍太監率數百騎企圖搶前爭功,沖亂了明軍的陣勢,副總兵武興中箭犧牲。瓦剌軍乘勢反擊,追至土城(在德勝門外)。在此危急時刻,土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大聲呼喊,向瓦剌軍投擲磚石,配合明軍打擊瓦剌軍。僉都御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壽又率援軍趕到,再次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此時,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也遭到守關明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撤退。也先見北京城防守嚴密,屢戰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要挾作用,在得到中路軍兵敗居庸關的消息後,又獲悉各地勤王軍即將到達,他害怕後路被切斷,於十五日夜間偷偷拔營撤走。於謙發現也先撤軍,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並急令明軍乘勝追擊,又在固安(今河北固安)、霸州(今河北霸縣)殲滅瓦剌軍萬餘人,擒獲其將領四十八個,奪回被擄人口、牲畜數以萬計。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瓦剌敗退後,於謙繼續加強北方邊鎮的防務。也先幾次出兵南犯,都被擊退。在武戰不勝、求和不成的情況下,瓦剌被迫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無條件釋放英宗回朝,恢復了對明朝的臣屬關系。其後,瓦剌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勢力漸漸衰敗下去,明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才得以解除。

F. 在京師保衛戰中,於謙在其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公元1449年十月,一場戰爭的陰雲籠罩在繁華的大明都城北京城上空,這場戰爭差點就讓北京成為蒙古人的都城,大明也差點要改朝換代。這場戰爭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北京德勝門外陸陸續續來了一些狼狽不堪的士兵,這些人正是跟著明英宗征討瓦剌的士兵,他們帶回來一個令人十分震驚的消息:五十萬大軍被瓦剌的兩萬騎兵大敗,士兵所剩無幾,這些人是從河北的土木堡逃回北京來的。

就在大明王朝從上到下人心惶惶的時候,瓦剌首領也先此時率兵退回蒙古草原,想著休整過後一鼓作氣席捲明朝江山,重建大元帝國。也先想利用俘虜的朱祁鎮對明廷進行訛詐,企圖不戰而勝,於是決定讓自己的弟弟伯顏帖木兒看管朱祁鎮,盡量地好好照顧加以拉攏。此時的朱祁鎮想的是也先應該只是想要一點錢財,於是向伯顏帖木兒請求寫一封信給朝廷讓他們用錢來贖回自己。太後和皇後接到信才知道皇帝被俘,並且還在人世的消息,皇宮此時已經亂作一團。第二天太後和皇後就把宮中的奇珍異寶裝了八匹馬運到了也先那裡,但是朱祁鎮並沒有回來,金銀財寶也石沉大海。皇宮之外,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也都傳遍了,城中的富豪紛紛將財產運到南方,街頭巷尾混亂不堪,人心惶惶。

次日,於謙派副總兵武興、都督王敬主動出擊,先後猛攻瓦剌軍營。瓦剌軍拚命抵抗,在激戰中,武興被流矢射中陣亡,明軍小挫。但是附近的百姓得到消息後,自發前來支援,用磚石猛擊敵人,由僉都御史王竑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率領的援兵及時趕到,四面猛攻,敵人全面潰退。

從十一日到十五日,戰事相持了五天,瓦剌的進攻受到堅決的反擊,死傷慘重。也先覺得攻城無望,有探聽到明朝各路勤王兵馬就要來到,自己的後路很可能被切斷,無奈之下決定撤兵。十五日夜間,瓦剌軍全部撤退,早已准備好的明軍將士馬不停蹄,連夜猛追,在霸州附近追上了瓦剌兵,奪回了被虜走的一萬多明朝百姓和大批的牲口。十七日,也先殘軍狼狽逃出紫荊關,退回漠北。

北京保衛戰一共只有五天,就是這短短五天,於謙和他領導的眾將士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挽救了大明王朝。

G. 京師保衛戰中,於謙起到了什麼作用

在明朝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明英宗朱祁鎮帶兵攻打瓦刺部落被俘虜,隨後便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京師保衛戰。在這場戰爭中,明朝最終獲得了絕對勝利,而這場戰爭能夠大獲全勝,都是因為當時的大臣於謙,是他計劃了整場戰爭,並且帶兵取得了勝利。

後來,因為瓦刺部落並沒有直接離開,所以於謙便下令讓大軍裝作打不過了,准備要撤退,瓦刺部落果然上當了,並且發起了猛追,結果卻遭到了明朝大軍的猛烈攻擊,瓦刺部落的大軍因此潰敗,瓦刺部落的首領只好下令退回到北部去了,而於謙帶領的京師保衛戰,因此獲得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