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藻井的藻井分類
按其方井結構和中心紋樣可分為五類:①方井套疊藻井:是北朝平棋圖案的遺風,只得保留了方井套疊框架的結構,井內紋樣卻有多樣變化。②盤莖蓮花藻井:是隋代獨有的一種藻井,特徵為井內是一八瓣大蓮花,蓮花周圍盤繞變形莖蔓忍冬紋,紋樣傾向自然形態。井外有圓形連珠紋、忍冬紋、白珠紋三道邊飾,長、大精美的三角紋垂幔。 隋代藻井作品沒有程式,形象新穎,千邊萬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③飛天蓮花藻井:井心較寬大,大蓮花周圍畫若干飛天繞蓮花飛翔,此類藻井裝飾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間,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④雙龍蓮花藻井:井心蓮花兩側畫作二龍戲珠狀,藻井四周畫十六飛天撒花奏樂,內外呼應,有強烈的動感。⑤大蓮花藻井:井內只畫一朵大蓮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邊飾層次較多,簡練清新。漢族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設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
2. 北京市香山公園-碧雲寺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原名碧雲庵,始建於元代,為西山風景區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頗像西湖的靈隱寺。全寺面積4萬平方米,內有羅漢堂、孫中山紀念堂、水泉院、金剛寶座塔等名勝。寺里風景秀麗,松柏參天。山門外邊是一座懸空石橋,溝旁高槐大柳,溝底水聲潺潺,四季不涸。殿後是孫中山先生紀念堂。碧雲寺創建於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稱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1514年),太監於經在寺後山上修建了生壙改名為碧雲寺。明天啟年間,魏忠賢大加擴修碧雲寺。清康熙四十年江南巡視張瑗得知碧雲寺是逆臣魏忠賢之生壙而鏟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加擴建,在碧雲寺後建起了一座印度式的金剛寶座塔,在寺右部仿杭州凈慈寺羅漢堂修建了碧雲寺羅漢堂,形成軸線對稱的格局,奠定了碧雲寺今日規模。碧雲寺依山勢而建,它的建築逐層升起,六進院落自成格局。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禪宗特點,又吸收和發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築風格。山門上有蘭地金字匾一面,上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書寫「碧雲寺」,為乾隆手書。寺門兩旁石獅峙立,雕琢精細,是明代留下的較好的石獅之一。碧雲寺從山門到寺頂共分六層。山門內的中軸線上有四層大殿,殿後兩廂是生動高大、威武勇猛的哼哈二將。前殿是胖乎乎的彌勒佛。中間為釋迦牟尼殿。殿內有雕飾精美的金龍藻井、金色蟠龍,正中是釋迦牟尼講經時的雕像,周圍是他的門徒和羅漢。碧雲寺大殿後面是裝飾一新的孫中山紀念堂,院內松柏合抱,草地如茵。堂上是孫中山先生的塑像。院里還有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展覽室。從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拾級而上,經過長達34米的牌坊小徑,是全寺最高的建築——金剛寶座塔,塔高34.7米,建築宏偉,雕琢精緻,是京郊的名塔,也是西山東麓的致高點。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香山公園-碧雲寺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3. 北京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首推密雲,北京的水源、山清水秀、風景迷人。
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倫加固。這段長城被長城研究專家羅哲文教授譽稱為:「長城是中國的建築之最,而司馬台長城是中國的長城之最。」因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其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工程浩繁,綿延19公里,敵樓多達135座。單說樓頂,就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等6種,牆體也有單邊牆、雙邊牆、垛口障礙牆等7種。經過1987年開始復修,已對外開放。中外遊客競相慕名而游。
霧靈山:因其山高、峰美而有「京東第一峰」的美譽。
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擁有森林近20萬畝,被專家譽為「華北物種基因庫」和「京東綠色明珠」,是全球北溫帶風光的極佳代表。這里森林呈現5個明顯的垂直分布帶,且處在一種動態的良性演替之中,森林結構較為復雜和富於變化。其陽坡叫萬花台,陰坡叫清涼界。分為歪桃峰、仙人塔、龍潭、清涼界四大景區,有霧靈雲海、霧靈日出、霧靈積雪、霧靈佛光、霧靈林海、霧靈晚霞、霧靈秋色七大景觀,蓮花台、仙人塔、龍潭瀑布、霧靈櫻花、氣不忿峰等一百多處景點。歪桃峰煙籠霧鎖,崢嶸雲上,雄偉險峻,氣象萬千;主峰西側,雲峰寺 遺址的七盤井,泉水清涼甘冽,蔚為奇觀;主峰南側,海拔1800米處的蓮花池,奇花異草,爭芳斗妍,山之東北麓,清涼界峽谷中,有一巨石高20餘米,上刻明代劉伯溫所書「霧靈山清涼界」六個大字及近千字碑文,雖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迄今猶氣勢雄渾,宏偉壯觀。
黑龍潭:坐落在北京密雲縣石城鄉鹿皮關西北面的一條全長四公里,水位落差220多米的峽谷里,,潭多、水奇、石怪,共有三瀑十八潭,距北京100公里。春花秋月,平沙落雁曲疊沉懸,十八個名潭撒落在幽深的大峽谷里,千姿百態、各領風搔,另人目不瑕接。這條峽谷俗稱軲轆谷,窈窕峽長,蜿蜒曲折,峽谷兩壁陡峭奇聳,峰巒疊嶂。三瀑十八潭貫穿其中,人們對黑龍潭的品評是新、奇、險。
雲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208公頃,主峰海拔1414米,園內景觀資源豐富,森林茂密,百花漫山,空氣清新,氣清水甜,而且具備非常適宜的氣候海拔條件,據測定雲蒙山的氣溫一般比山下平原區低6-7℃,空氣濕度與通風條件優越。被稱為「小黃山」的雲蒙山位於密雲縣和懷柔縣交界處,古稱「雲夢山」,是京郊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北京市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山勢聳拔,溝谷切割幽深,奇峰異石多姿,飛瀑流泉遍布,雲霧變幻莫測,林木花草馥郁,自然風景十分優美。
咨詢電話:51626273 陳雲杉
4. 北京市石景山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北京石景山游樂園
北京石景山游樂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距天安門15公里,一線地鐵和多條公交線直達園區。有大、中型游藝項目100餘項,目前是亞洲游藝項目最多的主題樂園。
2、石景山八大處公園
八大處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北京西山風景區南麓,是一座歷史悠久、文脈豐厚的佛教寺廟園林和距市中心最近的現代都市山林。八座古剎分別創建於唐宋元明各朝,經歷代重修,迄今古建築群仍保存完好。
3、靈光寺
靈光寺始建於唐代大歷年間(766-779),是一座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剎。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4、石景山法海寺
石景山法海寺介紹及高清壁畫圖片鑒賞,法海寺有五絕,即明代壁畫、古銅鍾、白皮鬆、藻井曼陀羅和四柏。尤其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北京靈光寺供奉之佛牙舍利
靈光寺所供奉之佛牙確為佛陀涅盤後存留世間的兩顆佛牙之一,極為珍貴。1955年在中國佛教界倡議與中國政府支持下,將舍利迎至北京廣濟寺供奉。
5. 北京有什麼地方好玩
北京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旅遊景點達200餘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世界遺產六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十九處(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三百二十六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百二十六處。
1、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的大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安門位於北京城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城樓通高37.4米,建於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台上,紅牆、黃瓦、五個拱形券門,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它由此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新中國的象徵,是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2、故宮--紫禁城:地處北京市城區中心點的故宮,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代帝王的宮殿,也是世界上最 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的建造歷時14年,是明永樂年間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明初主持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五百多年的歷史,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3、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長城的精華,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距離市區70多公里。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興建了八達嶺飯店和中國長城博物館等功能齊全的旅遊服務設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 4、北海公園: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這里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是一座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古老園林,被譽為"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城御園",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 5、頤和園(皇家園林)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佔地二百九十公頃,清末皇室夏季在此坐朝聽政,亦有"夏宮"之稱,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原為清代的行宮花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園中的長廊、石舫、佛香閣、寶雲閣、大戲樓、十七孔橋、玉帶橋等建築堪稱世界建築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 全園分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6、天壇公園: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之處,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與故宮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清單"。天壇公園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天壇路,在北京正陽門外,永定門內路東。是明朝、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群。總面積273萬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
7、香山公園(香山紅葉) 香山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佔地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山上著名的景點有昭廟、雙清別墅、鬼見愁、靜翠湖、望蜂亭、西山晴雪、森玉笛、朝陽洞等。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峰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園內各類樹木26萬余株,僅古樹名木就達5800多株,公園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這里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妝素裹。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8、十渡風景區:位於北京西南部,距市區70餘公里,轄區面積301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岩溶峰林、峰叢、河谷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十渡有主要景點20餘處,一渡在東頭的張坊,這里山青水秀,景色清麗。順流而下即是二至六渡,沿岸山岩如削,各具秀色,主景有石筍峰、筆架山、千尺窗等。從七至十渡一帶,群峰如林,江河似錦,山水風光最為雄奇壯美。十渡的整體清幽俊雅,河灘作伴,傍偎青山,顯得格外清秀,獨具一格。是春秋郊遊、特別是夏日避暑的勝地。 9、周口店遺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距市區48公里,是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附近建成的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人」遺址位於周口店村西,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山丘,東邊的一座有一個大山洞,俗稱猿人洞,1929年後,叫周口店第一地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時間,大約從距今60多萬年開始,一直到距今20多萬年;「北京人」文化早期從距今60多萬年到距今40多萬年前,中期為距今40—30萬年,晚期為距今30到20多萬年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10、龍慶峽:龍慶峽自然風景區位於延慶縣城東北15公里處(古城村),距市區85公里,是古城河流經的一道天然峽谷。 被人們稱譽為"塞外小灕江"、"中國小三峽"。龍慶峽古稱「古城九曲」,其水源於海坨山東麓,經玉都山匯入古城水庫。該景區集南方山水的嫵媚秀麗和北方山水的雄渾壯觀於一體,峽谷曲折蜿蜒,河水幽長碧綠。兩岸山崖險峻,森林茂密,裸露的石灰岩形成奇特造型,特別是長年被水浸蝕所形成的溶洞和洞中的石筍、石柱、石斷層,與灕江山石極相似,只是當您抬頭觀望山峰時,才可感到北方峰崖的雄偉峻峭。 龍慶峽景點 雞冠山:又稱獨秀峰、鳳冠島。三面環水,一峰獨處。山頂至水面約70米,從正面看酷似一隻卧著的公雞,是龍慶峽的標志性景觀。
神仙院:位於景區最高峰,距水面200多米,院內有古松,高24.7米,胸徑約0.6米,樹齡約300年。神仙院分為上下兩院,玉皇閣和神茶館。
百花洞:長320米,展區面積3000平方米,人造花草樹木1650種,以鳥獸動物點綴其中。百花洞分為繁花似錦、熱帶雨林、北國風光、江南小景、百花朝凰等景觀。
11、覺生寺(大鍾寺)(大鍾聲遠)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它是以鍾文化為載體,開展學術研究、展覽展示、科普宣傳、社會教育活動的專題性博物館。是北京市認定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 12、白龍潭(龍潭漱玉) 美麗迷人的白龍潭風景區內山靈水秀、疊潭垂瀑、峰多石怪、松柏滿坡,景區內的龍泉寺、五龍祠始建於宋代,現保存有戚繼光、乾隆、康有為、李鴻章、袁世凱等名人的碑刻。白龍潭深不可測,傳說潭中住有一條白龍,廣布細雨,為庶民耕耘造福,有求必應,極為靈驗。"白龍晝飲潭,修尾掛石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留在這里的詩句。 1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遷都北京以後的13個皇帝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最著名的陵要數長陵和定陵。 14、盧溝橋: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15、慕田峪長城:"東連渤海仙源台,西映居庸紫翠迭",北京著名長城景點之一的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境內,距北京城73公里。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據文獻考證,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督造而成 ,是明代最先建築的長城。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慕田峪長城旅遊區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春季,群芳爭妍,山花爛漫;夏季,滿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紅葉漫山,果實累累;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慕田峪長城1987 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 2002年被評為 4A 級風景區。
16、北京大觀園:大觀園位於右安門西護城河畔。是一座再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景觀的仿古園林,位於宣武區南菜園(市區西南隅護城河畔)。原址為明清兩代皇家菜園,明代曾在此設「嘉疏署」。1984年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經紅學家、古建築家、園林學家和清史專家共同商討,按作者在書中的描述,採用中國古典建築的技法和傳統的造園藝術手法建造。園中的園林建築、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小品點綴等,均力圖忠實於原著的時代風尚和細節描寫,《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為賈府大小姐元春而建的省親別墅,因此園中定期舉辦「元妃省親」古裝表演。大觀園總面積12.5公頃,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開辟水系24000平方米,堆山疊石6萬土石方。全園有庭院景區五處、自然景區三處、佛寺景區一處、殿宇景區一處,共有景點四十多個,成為北京新十六景和中國旅遊勝地四十家之一。大觀園位於右安門西護城河畔。
6. 北京石景山區有什麼好玩的
八大處公園AAAA
介紹八大處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精品公園,位於北京西山風景區南麓。八大處公園為太行余脈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所環抱。方圓253公頃,最高峰海拔464米,植被覆蓋率97.4%。冬季山暖風和,夏季涼爽宜人。八座古剎即指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分別創建於唐宋元明各朝,經歷代重修,迄今古建築群仍保存完好。
石景山游樂園AAAA
看點北京石景山游樂園是以格林童話中的灰城堡為中心,這里哥特式的灰姑娘城堡、阿拉伯式的餐廳、歐陸風格的藍橋等風采各異,散發著濃郁浪漫的異國風情。 介 紹 『石景山游樂園佔地27公頃,是一座以歐洲園林為主要特色的大型現代化游樂園,被譽為北京迪斯尼。取材於德國格林童話的灰姑娘城堡和俄羅斯式的快餐廳、 英格蘭式的倫敦塔橋等濃郁歐洲風格的建築群在寬敞的疏林、草坪、廣場和幾泓碧波盪漾的湖水襯映下,構成了樂園夢幻般的異國情調,為假日郊遊提供了最佳去處。
法海寺AAA
介紹明正統四年至八年(公元1439年),由明英宗寵宦御用太監李童集資在原龍泉寺址上修建。明英宗皇帝欽額曰:法海禪寺。法海即佛法廣大難題,譬之以海。法海寺的重大價值和精華乃是保存下來的明代大型壁畫,位於大雄寶殿內,完成於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由宮廷書畫官宛福清、王恕等15人所繪。壁畫的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畫中的人物像想像豐富,雖為宗教人事,但卻被畫家賦予了深刻的內在感情,純潔而真摯的人情味打動人心。對於花草、禽獸的描繪也是輕描細染,精心繪制。壁畫中的圖案則反映了高超的繪畫水平。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AA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北京西郊小西山,地跨海淀、石景山、門頭溝三區,她以北京西山試驗林場為基礎,總面積5970公頃,是京郊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距北京市區最近的一座國家級森林公園。
十方普覺寺
十方普覺寺又名卧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安山南麓,距市區20公里。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妙足」、「知足」。 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餘年。初建時名兜率寺,內供有香檀雕制的卧佛像。
7. 北京天壇的旅景點講述是什麼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牆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內壇西牆內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牆內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圜丘檯面石板、攔板及各層台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如檯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台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迴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迴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迴音。這就是為什麼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
迴音壁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迴音壁」。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牆的表面直徑651米,圍牆高3.27米。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
祈谷壇
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築有內外壝牆、具服台、丹陛橋,內壇牆上東南西北各設天門,西外壇牆設祈谷壇門,內壇東部有七星石。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皇乾殿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七十二連房
祈年殿東邊在內牆東門外,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里製作供饌和糕點。祈谷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
天壇祈年殿
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徵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徵24節氣。
丹陛橋
丹陛橋
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齋宮
無梁殿(齋宮正殿)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鍾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採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牆、兩道御溝圍護。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台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
南神廚院
南神廚院
位於圜丘東,座北朝南,院門南開,主要建築有神庫、神廚、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製作圜丘壇各種祭品的場所。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建築規整莊重,是中國祭祀建築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
神樂署
天壇公園神樂署全景示意圖
是天壇建築之一,位於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眾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葯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向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辟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鍾、磬的主要展館。
原天壇公園內有一土山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丹陛橋西側,對天壇的總體景觀造成了極大破壞。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恢復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系。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壇壇域寬廣,氣勢宏大,建築集中,在主體建築周圍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形成一種莊重、肅穆、寧靜、純潔的祭壇氛圍。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天壇菊花以品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
8. 建築上的「藻井」是什麼意思
網路說很詳細。
藻井的出現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墓室頂上已有藻井裝飾,上面刻畫著藕莖類的水草植物,常見的有菱角、荷花或蓮葉。古人迷信,認為水草可以壓火。《風俗通》雲:"井者,東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當然,這只是一種良好的意願。
中國古代常畫蓮花作為藻井的主要裝飾內容,這是因為蓮花是佛教凈土的象徵,素稱藻井"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敦煌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420個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蓮花圖案一直延續了千餘年之久。
中國古代宮殿多為木結構,常有火災之患,所以也常用藻井裝飾。中國現存最華麗的藻井應推北京故宮太和殿內的那座藻井。太和殿乃是明清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這座藻井位於大殿的正中央,共分上、中、下三層,上為圓井,下為方井,中為八角井。這種設計體現了中國"上天下地"、"天圓地方"的傳統說法。藻井內雕有一條俯首下視的巨龍,口銜一銀白寶珠,雕刻精細,與大殿內巨柱上的金色蟠龍互相映襯,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宮闕的庄嚴和華貴。
藻井能壓火,這當然是不可信的。但藻井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建築上的一種獨創藝術,後人以此引為驕傲。
中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藻井
(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設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因和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簡化了中國傳統古建層層疊木藻井的結構,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主題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內,周圍的圖案層層展開。由於藻井處於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
藻井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由於它高踞石窟頂部,受風沙及惡劣自然環境的損壞較少,同時也免除了許多人為的損壞,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達四百餘頂,繪制十分精緻。
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和裝飾手法。
藻井形狀
藻井的形狀有圓形、四方形、橢圓形成螺紋迴旋形以及八卦形等。藻井
這些藻井,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因為匠人不必用鐵釘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圓形藻井的直徑是十八尺。頂端最小圓圈內有蟠龍一隻,口銜吊燈。
蟠龍圓圈外較大的圓周上,則雕有二十四個黃梨花頭燈座。由燈座底部又名自引出一條紅色飛帶,托看一個黃底青葉紅花的環形頂蓋。這二十四條放射線狀的飛帶,把圖形藻井襯托得更有深度感。再由黃梨花頭燈座向外擴張,另有個由內向外漸次而大的圓周。這些圓周上有蓮花燈九十六盞,媽祖神像一百二十座。這些燈座及神像由外圈到內圈逐圈縮小匠人處心積慮的安排。主要使它和飛帶同樣具有深度感的藻井作用。二十四條飛帶的發源處,雕有二十四隻古獅。而每兩獅之間又立媽祖神像一座。使古獅帶有守獲的意味。
圓形藻井左右兩旁另設長方形藻並各一。這兩座藻並各長二十一尺,闊十六尺,深三尺六寸。
每座雕有蓮花燈六十盞。媽祖神像八十八座,古獅二十八隻。
中間較大的長方形藻井,長二十一尺,闊七尺六寸,深三尺。雕有蓮花燈三十二盞,媽祖神像五十座,古獅二十二隻。
大長方形藻井左右兩旁,又有小長方形藻井各一座。每座長十五尺六寸,闊七尺六寸,深三尺。
每座雕有蓮花燈二十四盞,媽祖神像四十二座,古獅十八隻。
所有長方形藻井和圓形藻井的媽祖神像,和圓形藻並四方角落的八隻祥鶴,加上中央頂部的蟠龍。都被貼上真金箔。使這些藻井看起來。在華麗中。又帶有高貴的格調。實在令人嘆為觀上。
藻井分類
總論
藻井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由於它高踞石窟頂部,受風沙及惡劣自然環境的損壞較少,同時也免除了許多人為的損壞,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達四百餘頂,繪制十分精緻。
分類
按其方井結構和中心紋樣可分為五類:
①方井套疊藻井:是北朝平棋圖案的遺風,只得保留了方井套疊框架的結構,井內紋樣卻有多樣變化。②盤莖蓮花藻井:是隋代獨有的一種藻井,特徵為井內是一八瓣大蓮花,蓮花周圍盤繞變形莖蔓忍冬紋,紋樣傾向自然形態。井外有圓形連珠紋、忍冬紋、白珠紋三道邊飾,長、大精美的三角紋垂幔。隋代藻井作品沒有程式,形象新穎,千邊萬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③飛天蓮花藻井:井心較寬大,大蓮花周圍畫若干飛天繞蓮花飛翔,此類藻井裝飾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間,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④雙龍蓮花藻井:井心蓮花兩側畫作二龍戲珠狀,藻井四周畫十六飛天撒花奏樂,內外呼應,有強烈的動感。⑤大蓮花藻井:井內只畫一朵大蓮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邊飾層次較多,簡練清新。
紋樣分類
①方井套疊藻井:是北朝平棋圖案的遺風,只得保留了方井套疊框架的結構,井內紋樣卻有多樣變化。②盤莖蓮花藻井:是隋代獨有的一種藻井,特徵為井內是一八瓣大蓮花,蓮花周圍盤繞變形莖蔓忍冬紋,紋樣傾向自然形態。井外有圓形連珠紋、忍冬紋、白珠紋三道邊飾,長、大精美的三角紋垂幔。隋代藻井作品沒有程式,形象新穎,千邊萬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③飛天蓮花藻井:井心較寬大,大蓮花周圍畫若干飛天繞蓮花飛翔,此類藻井裝飾藻井
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間,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④雙龍蓮花藻井:井心蓮花兩側畫作二龍戲珠狀,藻井四周畫十六飛天撒花奏樂,內外呼應,有強烈的動感。⑤大蓮花藻井:井內只畫一朵大蓮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邊飾層次較多,簡練清新。中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設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
象徵設計
在傳統的觀念上藻井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築中應用。在中華建築中它也稱得上是一種特殊的形制,它的發展由簡而繁,由實用結構形狀而演變為裝飾的構造。明代之後,藻井的構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極盡精巧和富麗堂皇的能事,除了規模增大之外,頂心用以象徵天國的明鏡開始增大,周圍放置蓮瓣,中心繪雲龍。後來這中心的雲龍愈來愈得到強調。到了清代就成為了一團雕刻生動的蟠龍。蟠龍口中懸垂吊燈,不失原來明鏡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能為頂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稱為龍井了。藻井的形狀有圓形、四方形、橢圓形成螺紋迴旋形以及八卦形等。
裝飾技術
這些藻井,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因為匠人不必用鐵釘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天後宮的藻井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圓形藻井,一種是四方形藻井。圓形藻藻井
井的構造更是精采絕倫。雖然它是以水泥雕的姿態出現,但與木雕的細致手法也不遑多讓。圓形藻井的直徑是十八尺。頂端最小圓圈內有蟠龍一隻,口銜吊燈。蟠龍圓圈外較大的圓周上,則雕有二十四個黃梨花頭燈座。由燈座底部又名自引出一條紅色飛帶,托看一個黃底青葉紅花的環形頂蓋。這二十四條放射線狀的飛帶,把圖形藻井襯托得更有深度感。再由黃梨花頭燈座向外擴張,另有個由內向外漸次而大的圓周。這些圓周上有蓮花燈九十六盞,媽祖神像一百二十座。這些燈座及神像由外圈到內圈逐圈縮小匠人處心積慮的安排。主要使它和飛帶同樣具有深度感的作用。二十四條飛帶的發源處,雕有二十四隻古獅。而每兩獅之間又立媽祖神像一座。使古獅帶有守獲的意味。圓形藻井左右兩旁另設長方形藻並各一。這兩座藻並各長二十一尺,闊十六尺,深三尺六寸。每座雕有蓮花燈六十盞。媽祖神像八十八座,古獅二十八隻。中間較大的長方形藻井,長二十一尺,闊七尺六寸,深三尺。雕有蓮花燈三十二盞,媽祖神像五十座,古獅二十二隻。大長方形藻井左右兩旁,又有小長方形藻井各一座。每座長十五尺六寸,闊七尺六寸,深三尺。每座雕有蓮花燈二十四盞,媽祖神像四十二座,古獅十八隻。所有長方形藻井和圓形藻井的媽祖神像,和圓形藻並四方角落的八隻祥鶴,加上中央頂部的蟠龍。都被貼上真金箔。使這些藻井看起來。在華麗中。又帶有高貴的格調。實在令人嘆為觀上。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和裝飾手法。中國古代建築對天花板的裝飾很注意,常在天花板中最顯眼的位置作一個或多角形、或圓形、或方形的凹陷部分,然後裝修斗拱、描繪圖案或雕刻花紋。由於這個部分產生精美華麗的視覺效果。藻井是中國建築民族風格在室內裝飾上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發展歷史
藻井在中華建築中它也稱得上是一種特殊的形制,它的發展由簡而繁,由實用結構形狀而演變為裝飾的構造。明代之後,藻井的構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極盡精巧和富麗堂皇的能事,除了規模增大之外,頂心用以象徵天國的明鏡開始增大,周圍放置蓮瓣,中心繪雲龍。後來這中心的雲龍愈來愈得到強調。到了清代就成為了一團雕刻生動的蟠龍。蟠龍口中懸垂吊燈,不失原來明鏡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藻井
能為頂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稱為龍井了。在傳統的觀念上藻井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築中應用。所以藻井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設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因和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簡化了中國傳統古建層層疊木藻井的結構,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主題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內,周圍的圖案層層展開。由於藻井處於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
防火功能
當你有機會漫步神州大地,遨遊名勝古跡,步入金碧輝煌、巍峨壯麗的各式殿堂、樓閣時,你可曾注意到它的某些建築特色,並探尋其中蘊涵的特殊意義,比如一些殿堂、樓閣內天花板的正中,有像倒扣的斗或平底碗似的,在交錯重疊的長短梁椽之上,構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的凹面,並在它的平面(即底)和邊框上,或精雕,或細鏤,或彩繪著各式圖案花紋,其中又多系藻類的形象,這就是藻井。關於藻井這類特殊裝飾,史料上有許多描寫。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在他描述京都景象的著名作品《西京賦)中寫道:「亘雄虹之長梁,結棼鐐以相接,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飾華榱與壁當,流景曜之樺曄。」薛綜註:「茄蕅(藕)莖也。以莖倒殖於藻中,其華下向反披。狎獵,重接貌。藻井當棟中交,木方為之,如今井干也。」三國魏時玄學家何晏在他描寫宮殿建築的《景福殿賦》中也稱:「茄密倒植,吐被芙蕖,繚以藻井,編以縊疏。以上這些都是說明棟、梁如椽如何架接著藻井,並具體描寫,在藻井之中深植藕根,掩映的紅荷向下披垂,雕繪的框邊就像井欄,四旁短椽、梁露出的頂端用壁裝飾,像晨曦一樣閃爍著日輝。藻井的這種裝飾,其含義與象徵還和消防有關呢。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關於東井,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所著我國現存較早的天文文獻《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綜上所述,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藉以壓伏火魔的作祟。自從人類發現火以後,同時也了解到火的危害,人們已懂得了為了生存和發展要避害,但由於當時生產力的低下,人們還缺乏制服自然災害的有效手段,於是只能努力從多方面表達自己的願望。殿堂樓閣建築中對藻井的特殊處理就屬此類,雖然是唯心的,但也反映了古人對防火的良好願望
9. 「藻井"是什麼意思
藻井是常見於漢族宮殿,壇廟建築中的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藻井通常位於室內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象徵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繪有彩畫、浮雕。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藉以壓伏火魔的作祟,以護祐建築物的安全。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因和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簡化了漢族傳統古建層層疊木藻井的結構,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主題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內,周圍的圖案層層展開。由於藻井處於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
藻井是敦煌圖案中的精華,由於它高踞石窟頂部,受風沙及惡劣自然環境的損壞較少,同時也免除了許多人為的損壞,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達四百餘頂,繪制十分精緻。
分類
按其方井結構和中心紋樣可分為五類:
①方井套疊藻井:是北朝平棋圖案的遺風,只得保留了方井套疊框架的結構,井內紋樣卻有多樣變化。②盤莖蓮花藻井:是隋代獨有的一種藻井,特徵為井內是一八瓣大蓮花,蓮花周圍盤繞變形莖蔓忍冬紋,紋樣傾向自然形態。井外有圓形連珠紋、忍冬紋、白珠紋三道邊飾,長、大精美的三角紋垂幔。 隋代藻井作品沒有程式,形象新穎,千邊萬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③飛天蓮花藻井:井心較寬大,大蓮花周圍畫若干飛天繞蓮花飛翔,此類藻井裝飾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間,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④雙龍蓮花藻井:井心蓮花兩側畫作二龍戲珠狀,藻井四周畫十六飛天撒花奏樂,內外呼應,有強烈的動感。⑤大蓮花藻井:井內只畫一朵大蓮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邊飾層次較多,簡練清新。漢族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設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