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講什麼話
中國話即為漢語,是全球華人的母語,以北京話為源發展的語言。在台灣地區,又稱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又稱華語。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產生於中國中部,定型於漢朝,最初是漢民族的通用語,後來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除了中國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13億(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2.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因此說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對嗎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但北京話不是普通話,北京話里有京腔,普通話是國家統一規定的發音。
3. 中國人講什麼話
中國話啊!不過中國話也分了很多種類,中國八大方言語系
中國有八大方言(新近又發現一種叫「平語」的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一帶)。也有人把中國方言劃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實,我們所說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還只是國內的漢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中國的方言還可以劃得更多、更細。
一、北方方言
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北部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70 %以上。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北方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北方方言。
二、吳方言
吳方言被譽為「吳儂細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一說以蘇州話為代表)。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8.4%左右。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吳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吳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 右。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湘方言。
四、贛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2.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贛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歸類為贛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 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六、閩北方言
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七、閩南方言
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3%左右 .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八、粵方言
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
至於新近發現的「平語方言」,多分布於廣西一帶,其特點為是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地區侵蝕的產物!
在這里特別談談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來都是個「移民地區」,因而島上語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說,海南島上的語言是中國八大方言的縮影。現在,海南島上住了幾代人漢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話」外,還通行十幾種方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如:海南話(閩南方言)、軍話(西南官話——北方方言)、 「艾話」(客家方言)、白話(粵方言)。此外,海南的漢族居民還有:儋州話(疑為粵方言變異)、邁話(疑為粵方言變異)、臨高話(疑為廣西壯語變異)、村話(語種不詳)等。
4. 北京話有什麼特點
1、詞尾可加「個」字
無實際意義,如「今天」叫「今兒個」,同理還有「昨兒個」、「明兒個」、「後兒個」、「大後兒個」,於是,一個星期都說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個兒」或「自己個兒」等。
2、疊詞詞尾變音
有時變輕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爺爺」叫「爺業」、把「哥哥」叫「哥個」,把「姐姐」叫「姐介」,詞尾都讀輕音。有時疊詞詞尾變重音。同樣是以上的稱號,大聲叫時把「爺爺」叫「爺耶」。
把「哥哥」叫「哥該」記得何冰在演京味兒電視劇時,就大聲喊張國立為「哥該!」有時不是疊詞,詞尾也可變音,比如「白話」,「話」要讀輕音「或」,即花言巧語之意,如「你瞎白話什麼呀?」再如「嘀咕」,要讀輕音「嘀故」,而不能讀成重音「嘀姑」。
3、同一個字的尾音輕重不同
輕重不同含意就不同,比如「大爺」,詞尾讀輕音,就是對父親的兄長的稱呼,比如二大爺,張大爺等。如讀重音,就是稱呼父親的長輩了。
如父親的父親、伯父、叔父等,又如「姑爺」的尾音讀輕音時是「女婿」的意思,如「新姑爺」,「爺」字讀「葉」輕音。讀重音時,就是長輩姑奶奶的丈夫了,如「二姑爺」。
4、約定俗成的特點
把挑擔子賣菜的叫「八根繩兒」(四根繩兒系一個菜筐,兩個菜筐八根繩子)。還比如,把說媒的、幫人租房的中介叫「拉纖兒」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陽叫「老陽兒」、「陽」發「姨」的聲,有的人貪睡,別人就會喊:「老姨(陽)兒都曬屁股啦!」
5、愛用象聲詞
比如「七嚓咔嚓」(幹完了活兒);「唏了呼嚕」(吃一碗炸醬面);「叭嘰」(摔個大馬趴)「叮了咣?」(全灑了)。各種象聲詞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
6、後綴詞尾的應用
無實際意義,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嘰」、「甜巴絲兒絲兒」、「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兒」、「滑不機溜」、「熱乎乎兒」、「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說這東西苦、甜、黑……更生動,使人感受更深切。
7、愛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羊上樹」。羊本不會上樹,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態,刁難別人,求他辦事,他就「拿糖」,把別人惹急了就會對他說:「你小子還別羊上樹!」
還比如「籮圈兒架」,籮圈兒是圓形的,找不到缺口兒,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團了,情況復雜,無法勸解,就叫「籮圈兒架」。再比如有人長臉形,就成了「驢臉刮搭」了。
5. 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嗎
現在的普通話是北京話嗎,普通話是怎麼定下來的
張紹凱
4 人贊同了該文章
其實現在的普通話也是方言,只不過推行大家都說,方便交流。據說四川話差點成為普通話。普通話也就是在1955年才定下來,當年參選方言15種,207位代表投票,看一下選票佔比。
第一名:北京官話(北京語音):52票;第二名:西南官話(成都語音):51票;第三名:吳語(上海語音):46票;第四名:粵語(廣州語音):25票。看看,北方方言僅以一票之差險勝西南方言。大家不妨腦補一下如果西南方言勝出會是什麼結果,全國人民操著一口標准而又親切的四川話進行交流:娃娃,好聰明呦!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當年全國各大城市競選新中國的首都時,西安也是僅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不過西安雖然歷史足夠厚重,但是位置過於偏西,隨著時間推移經濟重心必然像東部移動,西安實在是難以輻射全國。但是我真的覺得四川話聽著很親切啊,東北話個人覺得不好聽。
如果說首都在北京就以北京方言作為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那這個投票顯然是多此一舉。但是首都畢竟是首都,多少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代表們投票的時候會不會優先考慮北京?再者,代表們投票的時候會不會優先考慮自己家鄉的方言?不過就事論事而言,北京方言成為普通話是比較合理的。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民族語言不同,即使是漢族之前也是因地域不同存在很多方言。長江以北一馬平川,故而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方言種類不多;而長江以南人們被大量丘陵、河流、湖泊所阻隔,於是南方地區方言種類非常多。
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也要交流,因此也有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的通用語言,這種通用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稱為雅言;漢代稱通語;明清稱官話;民國稱國語;新中國稱普通話。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北京是京師,故官話大體上等於北方方言;但是民國雖定都南京,國語卻不是吳語,而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民
6. 中國的首都、語言、國歌分別是什麼
中國,首都:北京;語言:中文普通話;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