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雜技有什麼
中國傳統雜技節目
一、頂碗
柔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正式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於隋代,唐代進入宮廷,漢代百戲曾經一度鼎盛。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正式命名為雜技柔術,她與中國的戲劇藝術一樣,門派、品種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② 盛京五種老雜技是什麼
中國的雜技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各種雜技,稱作「百戲」,表演舞盤、弄丸、翻筋斗等節目。遼金時代,雜技藝術已經傳到東北各地。清代盛京的雜技已有馬戲、戲法等門類。
《陪都紀略》一書中「諸般技藝」門記述了五種雜技。
戲法
戲法妙,變得俏。
搬運童,又來到。
有女彩,更可笑。
無羞恥,不害臊。
樂大爺,准要叫。
文武全套。
撂地戲法藝人演絕活
耍猴、耍熊及馴羊、馴狗等,均屬馴獸類雜技。此行藝人,有時是以耍熊吸引觀眾,然後靠賣膏葯或大力丸賺錢。行話把賣葯者叫「挑漢兒」。賣膏葯的叫「挑爐啃的」。
清代的雜技表演場所有三種地方:一是在雜耍園子,與相聲、大鼓、八角鼓、時調小曲同台演出的打把式、變戲法等,包括說學逗唱吹打彈拉練變十種形式,人稱為「十樣雜耍」;二是在街頭巷口;三是在集市空場撂地演出。藝人都為一家一戶,師徒數人表演跑馬戲、上刀山、耍中幡等節目。
此外,清末還有一些雜技節目被戲曲、曲藝、舞蹈所吸收。如京劇《大賣藝》是描寫夫妻二人闖盪江湖,街頭賣藝,表演上高桌翻跟頭、耍流星等絕技。京劇「八大拿」等武打戲,也都有武術雜技成分。不僅好聽,而且好看。梆子戲《頂燈》中,丑角頭上頂油燈鑽凳子,也是絕技。蹦蹦戲《小天台》中有老道變戲法,許多蹦蹦的丑角都有掏燈花、端蠟台等絕技。有的丑角翻跟頭身輕如燕,因此人稱「三兩六」。高蹺秧歌中也有丑角的蠍子倒爬城、多人搭樓疊羅漢等雜技表演,這是舞蹈雜技的巧妙結合。
民國初年,沈陽的雜技班子有四大堂:四合堂、益合堂、雙彩堂和撫順堂。
到了20世紀20年代前後,就沈陽流行的雜技節目,可以說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既有舞台上的表演,又有茶園內的玩耍;既有大棚中的耍練,又有街頭上的把戲;外國魔術和新的雜技不斷出現,傳統節目也一應俱全。藝人們為了謀生,被迫從事凶險殘酷的表演,穿插低級庸俗的動作,畸形節目產生,雜技中的「苦刑術」迅速發展起來,有的甚至以展示生理缺陷來掙錢。
③ 中國雜技的雜技之鄉
中國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周口、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歷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志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 省級雜技之鄉
在河南歷史上,不僅產生過中國最早的雜技表演藝術家,而且舉行過中國最大的「百戲」匯演。《列子》一書記載:「宋有蘭子,以技於宋元君,召見,以雙技長倍其身屬其徑並趨;並馳弄七劍,選而躍之」,這是見之於記載的河南省最早出現的雜技女演員。隋大業六年,又出現了我國最大的「百戲」匯演,不僅有18000人的樂隊,3萬餘人的表演隊伍,而且還有綿亘八里、周圍2500丈的巨大戲場。據《隋書》記述,這次在洛陽端門外舉行的「總追四方散樂」的演出活動,「從昏達旦」,「終月而罷」,其營費鉅億萬」,民眾「三百里皆來觀」,達到了歷史上「百戲」活動的頂峰。北宋以後,雜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間,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區所難以比擬的。例如,太康縣馬廠鄉的「王老家雜技村」,僅百戶村民即有8個雜技團。寶豐縣趙庄鄉的「周營魔術村」,僅千戶人家即有33個魔術團,從藝人員達百餘名;新野縣僅施庵、沙堰、范集三個鄉,即有玩猴專業戶1200餘人;淮陽縣太昊陵古廟會上,從農歷二月到三月三,上會演出的雜技團常多達二三十個,「人祖爺」的「節」竟成了自發的「雜技節」。
市級雜技之鄉
2004年10月21日,中國文聯將「中國雜技之鄉」的榮譽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吳橋縣,使周口成為全國唯一的市級「中國雜技之鄉」。 周口的雜技歷史悠久,是我國雜技藝術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史志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雖經時代變遷,但雜技藝術在周口大地歷久不衰,每年一度的淮陽縣太昊陵古廟會就是雜技大展演的舞台。濃厚的雜技藝術氛圍,催生了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鄉。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市范圍內,目前有專業雜技團體100多個,業余雜技團體201個,從業人員近15000人。從市、縣到鄉、村,從基礎培訓到高精尖競技,各類雜技團、魔術團、馴獸表演團、飛車表演團等猶如朵朵鮮花,開遍周口大地。
村級雜技之鄉
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上,河北省肅寧縣窩北鎮大王莊村和河南濮陽市東北庄村被首次命名為首批村級「中國雜技之鄉」。
大王莊村現有3080人,從事雜技的就達1600人,佔全村人口的1/2多。當地的雜技班、團有15個。說起大王莊人玩雜技的歷史,就不能不說到我國著名的雜技藝人、人稱「畫眉張」的張增財。張增財生於1890年,卒於1964年,他以口技著稱,尤其擅長模仿畫眉鳥的叫聲,故藝名叫「畫眉張」。
濮陽素來被稱為河南的「雜技之鄉」,濮陽的東北庄和河北的吳橋自古就有「雜技南北兩故里」之說。濮陽雜技藝術源遠流長,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東北庄村人酷愛雜技,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到3歲的頑童,幾乎人人都會耍上幾個把式。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該村為國內外輸送雜技人才400多人,演出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市及朝鮮、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在國內外雜技團中,擔任過團長的東北庄村籍人就有37人,在近10年的國內和國際大賽中捧回獎杯達30多個,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中國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④ 在中國雜技中有那些表演項目
(一)力技。狹義的角抵就是指角力,爭交相撲之類以力量較量為主的節目,在漢代百戲中佔有重要地位。漢畫中常可看到人與人,人與獸,獸與獸之間角抵的圖像。百戲表演者中有一類為「象人」,研究者認為就是專業的斗獸士。河南南陽一處出土的漢墓畫像石中,就有二十多處「象人鬥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圖繪。「載竿」節目中同樣顯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東安丘漢墓百戲圖中的「載竿」一人舉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達千鈞。
(二)形體技巧。中國雜技早在漢代就形成以「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頂功就要求有過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這種傳統一直至今。漢代表現頂功技巧的畫像磚石很多,山東嘉祥武氏祠的這兩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漢代的「跳丸弄劍」、「舞輪」都是經常表演的節目,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磚「丸劍樂舞宴飲圖」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節目:漢代文獻和文物圖像中都有高空節目的記載,像撞技,走索和戲車,皆有高空表演,緣竿之技在漢代很盛行,基本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車上表演前面「百戲圖」中戲車上樹立雙竿雙台,表演的少年演員,正從前撞翻跟斗落到後撞的小台上。今天雜技中仍保留此類技巧,「跟斗過車」就是一種。
⑤ 古代 雜技都有那些例:胸口碎大石、、、、、、、
1、跳丸
跳丸也叫「弄丸」或「飛丸」,是雜技藝人用手熟練而巧妙地拋接玩弄丸鈴的一種游戲。表演者快速地用兩手把若干個丸鈴連續拋接,一個在手,多個在空中。當時已有能拋接九個丸鈴的技巧。又有拋接劍的,稱為「跳劍」,技術高的可拋接七把劍。這類雜技流傳至今,成為手技的組成部分。
2、走索
繩技,中國古老雜技的一種。俗稱走索。中國的繩技,由西域傳入。天竺國人舍利,不但是魔術祖師,而且還是繩技的祖師爺。在《晉書·樂志》里,便有舍利玩繩技的記載。
記載說:「後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戲於殿前,以兩大繩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據此可見,當時舍利還訓練到「倡女」踏繩索歌舞。但這卻無非只是雜技表演而已,不足為異。
3、戲獅
中國傳統的地面獅,若依整套舞法來說,則從獅出洞說起來,配合大頭獅俏皮又可愛的動作,整個劇情表演下來,需要將近一個小時,儼然就如一出舞台劇。而常看到的舞獅表演,往往只是將整套表演當中的一部份,擷取出來,至於如何組合運用,全看舞獅者的智能。
傳統地面獅包括:基本舞法、戲獅、過橋、采青、睡醒等。
4、抖空竹
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戲,後經加工提高,有了競技性質,並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分雙軸、單軸;軸,輪和輪面用木製成,輪圈用竹製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產生旋轉。
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鈴便發出鳴聲。
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稱作「雞上架」、「仙人跳」、「滿天飛」、「放捻轉」等。也有用壺蓋、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5、耍壇子
耍弄壇子是進行各種技巧表演的一種雜技。「耍壇子」演員頭頂都有一塊磨得溜光不長頭發的地方,這是苦練的印痕,而更為高超的「耍壇子」演員在輕重感覺通靈入化時,才留起長發來。
古樸的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相結合的雜耍。「耍壇子」、「轉碟」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溶在一起,那彩繪著龍鳳圖案的花壇、彩碟,上下翻飛,姿態蹁躚,真是彩鳳飛鳴、游龍戲珠一般。
⑥ 雜技表演都有哪些
雜技表演有爬桿、鑽圈、跳板、飛人、轉碟、草帽、蹬人、杠桿、車技、水流星、空竹、綢調、繩技等。
最喜歡水流星,夜空的流星,總是一劃而過。「舞流星」是中國雜技的傳統節目,常見的有《水流星》、《火流星》兩種。《水流星》是在一根彩繩的兩端,各系一隻玻璃碗,內盛色水。演員甩繩舞弄,晶瑩的玻璃碗飛快地旋轉飛舞,而碗中之水不灑點滴。
《火流星》是在彩繩的兩端各系一隻鐵絲絡,裡面裝滿燃著的木炭,舞動時,象兩團火球上下跳動,互相追逐。
水流星原理:
雜技演員用一根繩子兜著兩個碗,裡面倒上水,迅速地旋轉著做各種精彩表演,即使碗底朝上,碗里的水也不會灑出來。這裡面的道理,可用圓周運動來解釋。當碗繞著手旋轉時,碗里的水就做離心運動,使水緊壓著碗底;同時水還有它自身向下的重力。
當碗底朝天時,重力產生一個使水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水就不會從碗里流出來。向心力的大小與物體作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有關,運動速度越大,向心力越大。
因為轉動的頻率越高,轉動半徑越大,線速度就越大。所以雜技演員在表演時,都是用較長的繩子,以較高的頻率來轉動。
⑦ 天橋雜技劇場的發展壯大
北京雜技團誕生於北京的雜技之鄉--天橋。四十年來,秉承天橋傳統雜技的精髓,吸收,借鑒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大膽創新排除了一大批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藝術雜技之精品,多次入選國家重大慶典活動的演出,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曾先後出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亞洲。非洲等四十多個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其水平不謹遠遠超出了五十年前的老天橋,而且已經身於國內和世界雜技藝術的領先水平,的確是推陳出新,的確是青出與藍而勝於藍。有了「萬勝劇場「這一古老而新興的演出場所,有了北京雜技團令人嘆為觀止的雜技節目,城南定會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