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信上的紅十字基金會是真的嗎
引言:大家對於微信上的紅十字基金會又有多少了解呢?可能會有疑惑認為他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或者他是否有保障,因為這樣才能夠讓那些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能夠通過這個基金會得到幫助。對於自身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能夠了解了,它本身就是一個官方的微信。希望能夠通過點擊故事,然後對於人道和不愛宣傳紅十字精神,這個時候就需要發揚這個精神。然後改善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近況,就能夠呵護那些生命的希望。在這里小編有以下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如果自己的朋友對於相關的紅十字基金會有了解的話,就可以通過慈善信託有關的情況能夠了解到相關的名稱以及處理的情況和財務的情況。就能夠有效的分辨出是否有保障和學校相關的資助標准,也能夠查缺補漏。所以從民政部提供的信息平台能夠發現,本身微信上面的紅十字基金會就是有安全保障的。
㈡ 如何才能把微信里轉給紅十字基金會的錢退回來
打電話給紅十字會,看能夠解決的了,否則不可以
㈢ 微信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能不能退款
你可以去查一下,款項沒按你的要求使用,你可以要求退款
㈣ 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微信有公眾號嗎
有,關注方法:這個只要你打開微信。發現界面。有一個搜一搜,點進去。 搜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便會出現。
㈤ 公戶怎麼能轉錢到紅十字基金會
若持有銀聯標志的銀行卡,就可通過該平台為紅十字人道事業奉獻您的愛心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主管、經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具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其宗旨是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致力於改善人的生存與發展境況,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促進世界和平與社會進步。
2008年、2013年和2018年,連續三次在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中獲評「5A級基金會」。
㈥ 紅十字會救助申請條件
法律分析: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員,在享受各種醫療保險和救助待遇以外仍有困難的;民政部門公布的低收入人員,享受醫療保險和臨時救助待遇以外仍有困難的;原參加紅十字會少兒住院醫療互助金項目人員;紅十字會認定的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等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人員。
法律依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四十七條 國家對因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的家庭,給予臨時救助。
第四十八 條申請臨時救助的,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經審核、公示後,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救助金額較小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委託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批。情況緊急的,可以按照規定簡化審批手續。
㈦ 誤轉給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錢可以退回嗎
2020年8月4日,上海定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的醫護人員在社區內幫忙搬運物件。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疫情期間,社區是主戰場。過去幾個月,我們一直關注著中國社區基金會的行動,也在同步觀察國際社區基金會的行動,並做了一個調研,試圖去看見社區基金會在應急實踐中的表現。
目前,全球有記錄在案的社區基金會有1876家(數據來源:克利夫蘭基金會,社區基金會地圖),而根據我們的爬蟲數據,中國的社區基金會有210多家,其中包括名字里有社區基金會,或名字里沒有但實際上在行使社區基金會職能的組織。
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文化環境下,社區基金會的運作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也有不同類型的社區基金會,基於其背景、發起方、服務對象、所在領域等。目前,中國的社區基金會仍處於發展初期,還面臨很多挑戰。
此次調研,我們找到了22家社區基金會做訪談,調研還在進行中,以下是截至目前的一個初步信息分享。
抗疫期間的基金會行動方向
第一類:物資資金的募集和捐贈
社區基金會在疫情期間,為醫院、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社區等抗疫一線捐贈防疫物資以及部分生活必需品。這是最常見的一個功能,募集資金和物資,然後對接到一線。
第二類:社區抗疫的資金支持
通過開設公益項目、設立專項基金的方式,為缺乏資金的社區抗疫一線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很多基金會都在做面向自己社區服務對象的資助類項目,背後涉及基金會的資源整合能力——在應急狀態下快速籌集並展開一個資助的專項基金。
第三類:社區抗疫志願活動
通過召集社區志願者,參與社區抗疫一線,為社區工作者減輕負擔,以及通過舉辦相關活動慰問社區抗疫工作者。上海有好幾家社區基金會都在組織人做翻譯志願者,也有的組織社區成員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
第四類:線上公益活動
通過舉辦各類線上公益活動,包括一線工作人員助力以及緩解隔離期間的心理壓力等。比如宅家運動會、線上講故事之類。盡管其他平台也可以辦類似活動,但對於社區基金會來說,這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手段,可以通過特定的推送去維系自己的社群,比如捐贈人的社群等等。
第五類:配合性防疫指揮
通過建立行動網路或成立專項基金的方式,聯合社區行動者,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提升社區應對安全健康問題的能力。這一類行動更多是配合性的,比如支持政府和街道的工作,幫忙傳達政策、進行社區排查,展開這類行動的是以政府發起類的社區基金會為主。
從以上不同行動可以看出,社區基金會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社區基金會更加關注社區發展(不在具體某一個領域),強調本地資源、本地利益相關者、本地解決。
社會基金會發揮的作用
1)資源鏈接,提供服務
社區基金會所提供的服務,在社區內部和外部資源之間充當了一個橋梁作用。比如抗疫前期的物資類募集與捐贈,也有一些社區基金會和專業機構一起做了高質量的在線心理咨詢。
2)社區組織的培育和支持
支持社區組織發揮專業解決本土問題,開展專項資助,支持社區去做事,充當一種培育支持組織的作用。在疫情中,有社區基金會除了資助社區組織,也會對個人項目進行資助。
3)動員社區力量
動員社區積極分子去參與社區互助和志願活動。
4)社區困難人群資助
對某些困難人群進行支持,比如給低保人群送食物包。從全球經驗看,這都是很需要的,因為困難人群進行買菜等日常活動都不方便。
非公募基金會如何籌錢?
我們看到的大多數社區基金會都是非公募的。非公募基金會不能上街籌錢,也不能在微信上公開募捐,那麼非公募基金會怎麼籌錢?
途徑1:爭取大額個人捐款,與企業或其他基金會合作。
就目前看到的情況來說,以幾家資金體量相對較大的社區基金會為例,他們的基金來源於企業,或者跟其他基金會合作,當然也有大額的個人捐款。
途徑2:與公募基金會合作。
也有一些基金會,如蛇口基金會,他們在疫情期間跟公募基金會合作,上了騰訊平台,動作很快,公開透明也做得很好。今年慈善會和紅十字會在騰訊及公益寶平台(註:公益寶平台是慈善會系統的常用工具)上的籌款信息也很多。
途徑3:將非公募身份轉為公募。
如果已經拿到慈善組織認定,而且在財務情況不錯的條件下,可以考慮把非公募身份轉成公募基金會。當然這需要時間,需要理事會同意,也需要跟上級民政部門取得協商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將社區居民理解為一個特定范圍內的群體,這樣一來,募集就算是正常業務。
這里需要主要的是,街道辦事處可以接受捐贈嗎?
根據中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十一條 規定,「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或者境外捐贈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受贈人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接受捐贈」。
今年的防疫捐贈,尤其是免稅的 相關規定也強調,如果捐贈者想拿到免稅抵稅,必須將款項給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
因此,街道辦事處是不符合這個要求的,所以沒有基金會或其專項基金去支持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雖然可以直接收一些錢或物資,但無法抵稅,這對於一些捐贈人來說會有損失。
同時,法規里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將受贈財產轉交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也可以按照捐贈人的意願分發或者興辦公益事業,但是不得以本機關為受益對象。」
也就是說,如果街道辦事處把捐贈的物資或錢用在其工作人員的防疫上是違規的。
然而,如果街道辦事處下面有社區基金會,那麼基金會可以提供免稅的相關文件,而且對於捐款物資如何使用,也會有更多協商的空間。
中美社區基金會對比
這次紐約不幸成為了疫情風暴的中心點,有很多復雜的變化。紐約州大概有21家社區基金會,而上海目前注冊的是81家。紐約市注冊登記的非營利機構有4.6萬家,而上海有1.7萬家,這包括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及民間團體。另外,根據去年的一個 數據報告,上海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是43萬人,而紐約為60萬人。其實在從業規模上,上海和紐約是比較接近的。
但我也發現,上海市有公開募捐資格的非營利機構只有21家,但紐約的很多公開慈善團體都可以直接走上街頭募款,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
美國的社區基金會籌錢力度也很大,但他們花錢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們花錢主要不是買防疫物資,而是以資助的方式給到各種組織,尤其是幫助弱勢群體的一線草根組織和社區組織。例如給流浪者發盒飯的食物銀行、為受虐待的婦女兒童提供的庇護所、幫助癮君子戒斷、幫助各種病患和自閉症群體做康復性治療的組織。
紐約有一些社區基金會並不是以地域范圍來劃分邊界,而是根據一些特定人群進行劃分。比如,有一家2018年成立的餐飲工人社區基金會,針對紐約市餐飲行業的工人,直接給他們個人救濟金。同時也會給餐飲機構一些無息貸款,幫助他們度過疫情。此外,他們也會資助那些幫助餐飲工人的非營利機構。
另一個例子是石頭牆社區基金會,專注於LGBTQ,關注性少數人群社群的生存發展問題,他們也都第一時間成立了抗疫基金,然後跟關注的社群和非營利組織一起工作。
紐約的一些老牌機構疫情中做得很好,比如紐約社區信託基金,它有近100年的歷史,當年在911事件的第二天就成立了災後復原基金。這一次,他們在一個月的起步時間里,聯合了18家大企業,以7500萬美金為基礎來推動防疫專項基金的成立。目前為止,已經募集到1.05億美金,並發放了6900萬美金的資助款,資助了500多家非營利機構。
這樣的放款速度,其實在以前也是很難想像的。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工作流程和規則,從背景調研到修改項目書,再到放款,都是快速運行。他們的放款中,並不全是捐款,也有的是提供無息借款,給一些社會服務提供資金周轉,這跟他們以前的工作流程完全不一樣。
可以看出,疫情中的對標資助很考驗原本資助體系的成熟度,紐約已有百年的積累,而上海的社區基金會歷史才10多年,能快速制定出針對疫情的專項資助,已經做得不錯了。
社區基金會的捐贈如何用在刀刃上?
短期大額資助能馬上產生效果,但不一定能解決根本問題。
曾經有官方背景的社區基金會小夥伴來問我,說領導覺得錢給個人才放心,給組織不是容易出問題嗎?
這就是信任的問題,不信任中間組織,但是專業公益組織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的捐贈能夠通過中間組織,也許可以放大你的資源,同時帶進其他資源。比如,幫助一個殘障人員的家庭,可以直接給一個月1000塊的補助金,也可以在給補助金的同時,提供其他技能培訓,解決生計問題。或者也可以給他一些夥伴扶持,讓他看到希望,幫助他慢慢走出困境。這就要引入第三方的專業組織,光靠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社區基金會與居委會合作,可以用靈活身份進行社會資源募集。
社區居委會不是政府基層部門而是群眾自治團體,他們了解社區情況,老百姓對他們的信任度也高。很多人以為居委會不缺錢,事實並非如此。居委會一年的資金是申報制,所有項目活動的資金開銷都是固定的,使用時要走行政資金流程,所以用錢不方便,靈活性較差。
而社區基金會作為第三部門,可以以社會組織的方式在資金上提供一些靈活性,並且第一時間去解決社區的需要。其實,居委會是社區基金會非常好的合作夥伴,只是沒人去走這條路。我們一直在說基金會在中國的發展要跟政府多互動,居委會就是一個切入點。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上海梅隴三村的綠主婦,就是居委會成立的一家社會組織,跟居委會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背後就有很多空間。有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去參觀綠主婦,從一個新角度來看社區治理,繼而撬動更多社會資源。
還有一個老話題,以往基金會的錢只能資助一些非常規范的注冊登記組織,如果是還沒注冊的草根組織,就不能給錢。但如果他們本身要做的事用不了太多錢呢?
其實,社區的每個社群總會潛移默化形成一些帶頭人,如果這些帶頭人能組織大家去幫助殘障人解決買菜、口罩等防疫生活需要,就應該得到支持,哪怕沒有組織。只要他非常明確地知道,要服務哪些人,需要提供什麼,需要多少錢。就像這次武漢的 快遞小哥,他也是一個人,沒有成立組織。
小結
這次疫情對基金會的考驗在於幾點。
首先,考驗基金會有沒有一個靈活應變的機制解決當下的需求,能否及時回應並作出判斷。對社區里的需求,有沒有敏感度和快速反應的能力。
其次,考驗社區基金會原有支柱體系的完善問題。
最後,考驗社區基金會跟社區的鏈接和信任度。包括社區內部的信任,以及外部資源對基金會的信任。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積淀,就沒法建立這種信任,也沒法快速集中資源。
因此,我們建議社區基金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視你的財商。
怎麼看錢就決定了怎麼花錢,花錢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非常考驗基金會背後的價值觀。作為社區基金會,面臨的社區問題很多。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還是要拉著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一個人去做是一種做法,跟政府合作也是一個做法,而拉著更多的人一起去解決問題,便是另外一種做法。
2、關注「人」。
很多社區基金會的微信公眾號上,信息里只有冷冰冰的數據,沒有「人」。很少看到背後的故事,別人為什麼捐錢,捐錢的人是怎麼想的,因為什麼樣的經歷才願意來捐錢。這些都可以幫助建立大家對基金會的信任。
3、關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對象。
社區基金會都關注居民區,可是除了居民區,還有街頭的小商販,還有流浪漢、流浪動物。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
4、增強靈活性。
在應對緊急事件時,靈活性意味著可以去嘗試原本不擅長或不太專注的一些事情。當社區有新需求,但基金會自身沒有對應體制時,能不能只靠原本的信任積累去解決問題?或者為了當下的需求,從捐款和受益者利益的角度考慮,能否嘗試突破現有系統?
總之,怎樣看待錢,怎樣看待人,如何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去靈活處理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考驗社區基金會工作最終成效的重要指標。
(講者諸昳系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顧問,馮小娟系正榮公益基金會禾平台項目經理。本文根據「看見社區」欄目5月24日的直播分享整理而成,「看見社區」欄目小組每周邀請社區一線從業人員分享社區實踐,致力於聽到不同聲音,看到真實視角下社區的樣子。)關於「後疫情社區」
2019年,「社區更新觀察團」走進上海5個社區,聽社區實踐者分享在地經驗,與關注社區議題的人,一起漫步、觀察和討論。2020年,社區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一線,後疫情社區將有哪些變化?社區治理會有哪些轉向?我們將在「融合」、「治理」和「數據」三個主題下,繼續觀察,探討社區的未來。
㈧ 紅心相通公益基金會可靠嗎
北京紅心相通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的社會性慈善組織,基金會的前身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紅心相通公益基金(紅基會用於開展葯品公益援助計劃、基層醫生技能培訓的專項基金),基金會秉承「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傳遞社會愛心,持續開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患者及家庭的援助工作,並在援助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響應黨和國家關於健康扶貧、精準扶貧的號召,對我國數量龐大的大病、慢病患者群體進行可持續性的公益援助,在紅基會領導和北京相關政府部門支持下,2016年12月紅心相通正式注冊為獨立法人基金會。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先後開展了援助慢粒白血病患者、慢乙肝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哮喘患者等一系列公益援助項目,幫助我國貧困患者減輕用葯負擔一半以上,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廣泛好評。
基金會核心業務
1.開展葯品公益援助計劃:減少基層患者用葯負擔,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社會現象。
2.開展政府葯品福利計劃:幫助各地政府醫保部門減輕本地貧困患者的葯品費用,節省本地醫保資金支出。
3.開展基層醫生培訓計劃:幫助基層醫生提升診療水平、提升基層公立衛生醫療機構管理水平。
4.開展可持續的助老、助殘活動。【拓展資料】
基金會優勢
1.充足的人力資源。北京紅心相通公益基金會有各地誌願者近六萬人,這為公益援助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2.穩定的資金在。基金會建立了穩定的資金募集渠道,具備了持續運行的基礎。
3.高效的運營管理。基金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成果,建立了高效、全面、精準的公益執行網路,不斷降低公益執行成本,將更多公益資源使用於援助目標。
4.全透明的運營流程。基於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平台,全部公益執行過程透明可控,保證公益信息公開。
5.成熟的項目運營經驗。基金會目前已成功運營包括伊馬替尼、恩替卡韋、嗎替麥考酚酯、峰流速儀等多個公益援助項目,建立了完整的線下援助點網路,發展了大量的志願者醫生,具有嚴格的SOP體系,確保項目能夠高效、穩定運行。
基金會作用
1.極大減輕患者負擔。援助貧困患者,緩解貧富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促進全國的社會和諧與穩定;
2.節約公共醫療資源開支。通過高效運營的PBM體系,在維護公共醫療體系穩定的前提下可為政府節約大量醫保資源支出,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
3.廣泛宣傳提升政府形象。公益項目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患者中傳播,極大提升了政府實干為民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