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孔廟開花樹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室內裝修 2025-08-18 21:01:59
北京如何舉報報廢車輛 2025-08-18 20:53:28

北京孔廟開花樹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7-18 15:57:45

A. 孔林的樹叫什麼樹

那種樹叫胡楊,英雄是在額濟納旗那裡拍攝的,已經快到內外蒙古邊界了 時間和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山東省曲阜市春秋時期為魯國都城,也是孔子的

B. 國槐是什麼樹

國槐概況 學名Sophora japonica Linn,科屬蝶形花科槐屬。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黑槐(山東)、豆槐(湖南)、細葉槐(江西)、金葯槐(廣東)等等。落葉喬木,國槐樹冠球形龐大,枝多葉密,花期較長,綠蔭如蓋。花兩性,頂生,蝶形,黃白色,7-8月開花,11月果實成熟,莢果肉質,串珠狀,成熟後乾涸不開裂,常見掛樹梢,經冬不落。種子千粒重為125克,每公斤8000粒左右,發芽率70-85%。種子干藏發芽力可保持2-3年以上。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窪積水處生長不良,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石灰及輕度鹽鹼地(含鹽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佳。用途:材質堅硬,有彈性,耐水濕,為北方優良用材,路旁綠化樹種;2類商品木,優良蜜源樹種。花可作黃色染料。花、果葯用,有收斂、止血之效,根皮煎水,治燙火傷。 繁殖培育。主要播種繁殖,也可扦插。春播,因種皮有細胞緊密結合的柵欄層,透水性差,播種前,用始溫85-90度的水浸種24小時,余硬粒再處理1-2次。種子吸水膨脹可播種。條播行距20-25厘米,覆土厚度1.5-2厘米,每畝播種量8-10公斤,7-10天幼苗出土,幼苗期合理密植,防止樹干彎曲,一般每米長留苗6-8株,一年生苗高達1米以上。也可早春集中營養缽育苗後移植定苗。國槐萌芽力較強,若培養大苗形成良好的干形,可在第二年早春截干,加大株行距,當年苗高3-4米,樹干通直,粗壯光滑。 樹姿俊美 渾身是寶。國槐樹姿美觀,對二氧化硫、氯氣、硫化氫及煙塵等抗性較強,深根性,抗風力強,宜用作城市綠化樹種。槐樹木材的材質優良,花期長,盛開顏色乳白、形似蝴蝶的美麗花朵,惹人喜歡。國槐渾身是寶,是優良的蜜源樹種;花可做黃色染料,花果葯用,中醫認為槐花性微苦、涼,有清熱涼血和收斂、止血之功效,對尿血、吐血、血淋、痔瘡出血等有顯著療效,李時珍著曰「槐花,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癖」;槐角、槐葉、槐枝的葯用功效也不小;槐樹也是製作除臭劑的好材料,將槐的花蕾、果實、葉、枝幹,以及它們的乾燥物粉碎後用水、低級醇,或低級多元醇作溶劑進行提取,其提取液提取殘渣以及脫色用過的脫色劑,均是優良的除臭劑。槐葉和槐花可食,古人常采其嫩葉,焯後以冷水浸泡除澀,再以姜蔥調味後食用,杜甫詩中就有「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的詩句。幼樹可做嫁接龍爪槐的砧木。 歷史久遠 底蘊深厚。我國關於槐樹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民間關於槐樹的傳說也廣為流傳。在2000多年以前,《山海經》中有「首山其木多槐,條谷之山,其木多槐」的記載,其後的《本草圖經》記載:「槐,今處處有之」。此外,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例如,北京、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省市存留的古槐樹和關於古槐樹的傳說很多。亳州市古井貢酒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注冊商標,便是古槐樹下一口井。在我國古代,國槐是宮中必栽之樹,所以,又有「宮槐」之稱。遠在周代的朝廷里要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後世遂以槐棘比喻三公九卿;到漢朝,稱皇帝宮殿為「槐宸」,京城長安的大道兩側盡植槐樹,稱槐路。漢朝起,行道樹改用槐樹,一直持續到唐宋,所以現在不少地方留存的古樹多為唐宋年間所栽。南朝梁元帝《長安道》詩雲:「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紅塵」,說明南朝的道仍以槐路為特色。南朝陳後主《洛陽道》詩:「柳花塵里暗,槐色露中光。」說明洛陽當時的行道樹也是槐樹。唐代王維《送邱為往唐州》詩:「槐色陰清晝,楊花若暮春」(唐州,今河南省唐縣),唐代鄭谷《感懷投時》詩:「孤吟馬跡拋槐陌,遠夢魚竿擲筆鄉」,詩中的槐色、槐陌都是指行道樹為槐樹。由於唐朝河南各地的行道槐樹十分普遍,才有李公佐所著的《南柯記》,這個故事說,一個人醉卧在宅旁古槐邊,夢見進入大槐安國,娶公主為妻,做南柯太守20年,生五男二女,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卻是南柯一夢。這里所謂南柯國,就是槐樹干下的蟻穴。毛澤東的詩句「螞蟻緣槐誇大國」也是這個意思。 到宋金時代,槐樹做行道樹仍有所見。長安的大街稱為「天街」,由於有槐樹夾道,又名「槐街」,蘇軾有「槐街綠暗雨初勻,瑞霧香風滿後塵」(《次韻曾子開別駕》)的詞句;金代劉著詩「古道陰陰槐樹老,歸鴻杳杳荻花秋」,詩中的玉田指河北省玉田縣,位於北京與秦皇島之間,可見那時這段路上的行道樹也多為槐樹。 在現存的名木古樹中,古槐樹十分常見。 遍布京城的古槐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人們往往把「古槐、紫藤、四合院」和古都風貌聯系在一起,它們是北京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北京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故宮武英殿斷虹橋邊有著名的「紫禁十八槐」。國槐又是「公卿大夫之樹」,過去的貢院里就有一棵馳名京城的「文昌槐」,現在的國子監里古槐成片,如彝倫堂前有一棵名氣很大的「吉祥槐」(又名「雙干槐」)。在北京的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皇家園林北海公園畫舫齋古柯庭前的「唐槐」,有北京「古槐之最」之稱,其干周長5.3米。乾隆皇帝曾為它題詩「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若尋嘉樹傳,當賦角弓歌,繕」。而真正以年齡而論的北京「古槐之最」,是懷柔縣柏崖廠村東邊、雁棲湖上游北岸距今已2000餘年、巍然屹立的巨大古槐,其周長7.5米,據考證應為「漢槐」。在密雲縣也有「漢槐」,昌平縣有「唐槐」。 河南封丘縣的陳橋鎮,有一棵古槐,胸圍5.4米,相傳是趙匡胤陳橋驛兵變時常拴馬的一棵樹,故叫「系馬槐」。山東省鄒縣南關的孟廟內,生長著古老的槐以及銀杏和松柏等,門外有一棵巨槐,生長在古柏之中,人稱「柏抱槐」;泰山的斗母宮有一棵「卧龍槐」,它虯枝撲地,競又盤根生干,另成一樹,可謂奇妙;孔廟的古槐千姿百態。甘肅風景名勝區瑞應寺前古槐年齡在1000多年,天水伏羲廟的古槐,有1300多年。山西省平定縣西瑣簧村的一棵漢代古槐樹,系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種植,該樹高30餘米,直徑2.9米,相伴古槐旁的三眼呈品字形的水井,與古槐相映成輝。山西省文物管理局已將其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這棵樹可能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古槐。 國槐文化 北京市市樹--國槐 國槐在北京落葉樹種中,存在百年以上的古槐數量最多,是北京「活的文物」,這些古槐見證著北京悠久的歷史。北京在1986年評選市樹市花時,國槐獲得的選票最多和側柏一起被選為市樹。 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風貌,總離不開「古槐、紫藤、四合院。」無論是公園名勝,還是街巷庭院,到處都能看到國槐的身影。據1980年普查,全市城近郊區共有國槐141796株,其中行道樹75201株,城區行道樹34978株,佔到國槐行道樹總數的46%,是街巷中大樹數量最多的樹種。這是因為國槐在北京栽培的歷史悠久,自元代建大都城起,國槐就一直是北京行道樹的當家樹,到明清兩代北京的行道樹基本上都為國槐,現在北京二環路以內的正義路、東交民巷、西交民巷、南池子、北池子、南長街、北長街等保存最古老的行道樹多為1935年至1938年期間栽植的。現在京郊的很多村莊也分布著古槐,它們或屹立在村口,或生長在村內的古廟前、古井旁,像西郊萬壽寺門前的元代「萬壽槐」、香山門前小橋南的金代「香山槐」、卧佛寺西和櫻桃溝交接處的古柯院的「明槐」(當地人稱「姜家槐」)、京西戒台寺山門里的「遼槐」、延慶縣八達嶺林場門前小橋旁的「元槐」、懷柔柏崖廠村口河畔(雁棲湖上游)的「柏崖廠漢槐」(北京的「古槐之最」)、密雲燕落村的「槐抱榆」(寓意「懷抱余」)、通州區皇木廠的「元槐」、房山紫草務鄉張庄村的「唐槐」、大石窩村的「明槐」、弘恩寺的明代「紫藤寄槐」、上方山上的「槐樹王」等,都是北京地區的名槐。在香山腳下,卧佛寺東南正白旗村的曹雪芹故居門前,矗立著三棵巨大古槐。其中門西第一棵干周長達4.9米,是北京地區干周長在5米左右的十幾棵粗大古槐之一。門東邊的古槐就是著名的「歪脖槐」,因此香山一帶有「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流水野芹麻」的小曲,在曹雪芹故居北邊的龍王廟前也屹立一棵「龍王槐」,干周長近5米。北京城悠久的建城史,加之長期和豐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這座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座歷史上曾經為五個封建王朝的古都城,給北京的許多古槐樹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這些古槐也成了文化名城的見證。 在北京眾多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要數北海畫舫齋古柯亭院內的「唐槐」了。它屹立在院西南角的假山上,猶如一個巨大的盆景。其樹高15米,干周長達5.3米,為唐代種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是北京城區樹齡最大的古槐。古柯亭就是清乾隆皇帝下旨為此槐而建,乾隆還寫有《御制古槐詩》。詩中雲:「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若尋嘉樹傳,當賦角弓歌」。 槐樹古樸典雅,吉祥昌瑞。我國自周代起就在皇宮種植槐樹,故槐樹又有「宮槐」之稱,因此故宮里的古槐很多。故宮內最著名的古槐是武英殿斷虹橋畔的十八棵元代的「紫禁十八槐」。據《舊都文物略》載:「橋北地廣數畝,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蔭,頗飽幽致」。這十八槐棵棵雄壯,氣宇非凡。它們所以出名,是因為在明清兩代,王公大臣和宮人們出入西華門都要走這里,慈禧去頤和園也要經過十八槐。在故宮御花園的東南角,有一棵巨大的龍爪槐,為北京的「龍爪槐之最」。它樹冠上的幾個大枝向外沿水平彎曲延伸,似數條巨龍凌空飛舞,無數的小枝彎曲如鉤,像虯爪拿空,其造型優美,自然成趣,人稱「蟠龍槐」。 自古以來槐樹就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周禮中有「三公面三槐」的記載。所以在歷代的國子監和貢院里都植槐樹,過去在北京的貢院里有一棵馳名京城的「文昌槐」,相傳它和考生的文運有關。國子監里古槐成片,其中在彝倫堂前西側有一棵雙干古槐,就是京城內馳名的「吉祥槐」。據說它是元代國子監第一任祭酒許衡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又相傳它在明末已枯,但到清乾隆年間忽又萌發。時正值慈寧太後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所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乾隆也作《御制太學古槐詩》,詩雲:「皇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未年」。此事在《日下舊聞考》中有記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未一枝,再茁之出,適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所以此槐又稱「復甦槐」。 國槐之所以能成為古城風貌的形象樹種,還因為國槐為北京地區的鄉土樹種,對北京的土壤氣候非常適應。它的根能在土壤中扎得很深,有很強的吸水肥的能力;國槐喜歡陽光,但又比較耐蔭;具有抗寒性強,喜歡乾冷氣候,又耐高溫的特性;對土壤通氣性能要求不嚴格,在較密實的土壤中也能頑強地生長,是北京市區最耐土壤密實的樹種之一;該樹種在北京土壤 PH值為7.5至8.5這樣的鹼性土壤中,能較好地生長,在PH值達到9.71時,還能生存;另外,國槐在城市夾雜物混雜的土壤上,仍能繼續生長,在砂礫石含量達到70%的時候,土壤中仍能見到大量的根系分布。 國槐這一北京地區栽培歷史悠久的鄉土樹種,它喜光、抗旱、抗高溫、耐鹽鹼、耐土壤密實、耐城市土壤多夾雜物的高度適應的生態特性,最能反映和代表北京城區的氣象、土壤的特徵,因此在北京民國時期栽植過的國槐、洋槐、美楊、欒樹、柳樹、合歡、芩葉楓、元寶楓、黃金樹、榆樹、龍爪槐、桑、龍須柳、椿樹等14種中,到今天也只有它能成為北京「行道樹之王」--最古老的行道樹。

C. 北京最出名的是那棵樹有兩顆樹交叉在一起的那棵「樹」叫什麼

北京最出名的樹也不太好說啊,出名的樹很多啊,上面也說了不少了。最出名的還不好定。

你的照片上的樹叫 「連理樹」 在北京就很是著名,連戰和他夫人來的時候就在這樹前合影留念了。

樹就在 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園 裡面。

謝謝

D. 孔子廟里最大的一棵樹叫什麼

先師手植檜

位於大成門內石階東側。古檜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據記載,古檜原為孔子親手所植,幾經枯榮毀於火難。今存檜樹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於古樹樁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樹東有明人楊光訓"先師手植檜"被人視為孔子思想和孔子後裔興衰的象徵,倍受敬仰。
大成門里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檜樹原有三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
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檜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於此地,即為第四代手植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著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著火,燒毀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檜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
現手植檜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為什麼,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曆年間的聖跡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系,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檜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詩為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望採納

E. <<我們>>我心中的孔子最後王利芬老師說孔廟前的兩棵樹...誰記得啊

最後她在節目中說了:
二十多年前,我參觀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的時候,院內千年金黃的銀杏和老根交錯的松柏,給了我極深的印象,我現在還記得.
兩種古樹的風采:
參天古柏,蔭蔽全宇
斗寒傲雪,百木之長
素為正氣,高尚,長壽,不朽的象徵
孔子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滿意呢?

F. 孔子杏壇講學的杏壇種的是什麼樹杏子樹還是銀杏樹還是純屬杜撰

原先可能只是地名,後來附會的人在今日杏壇種植了杏樹。

「杏壇」,是傳說中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後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後代又曲阜祖廟築壇,球植杏樹,遂以「杏壇」為名字。 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該壇建於宋代,四周環植以杏,故名;金代又於壇上建亭。明代後期重修,即今日杏壇。
杏壇在山東省典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於緇帷(即黑惟,假託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處為大成殿,天聖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於是,「杏壇」,成為教育聖地的代名詞。 金代於杏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題匾。此杏壇方亭重檐,黃瓦朱柱,十字結脊。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彩繪金龍,絢麗多姿。亭下有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碑及乾隆「杏壇贊碑」。亭四周有石欄圍護,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爐,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樹,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開,燦然如火。孔子後裔六十代衍聖公《題杏壇》詩雲:「魯城遺跡已成空,點瑟回琴想像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說:「孔子游於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本來,按晉人司馬彪的注釋,杏壇只是指「澤中高處也」,清代顧炎武也認為《莊子》書中凡是講孔子的,採用的都是寓言的寫法,杏壇不必實有其地。
但一種流行的附會說法卻以為杏壇就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宋時,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故現在的曲阜孔廟實有杏壇。由此可見,「杏壇」實際是指「孔子講學的地方」,現在也多指教書授人的地方。
清朝中州著名學者耿介主持倡興嵩陽書院,循孔杏壇講學舊說,在地除地為壇。講學期間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今石護壇,周匝平台欄桿,恢復舊貌。
孔子杏壇講學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以扶正搖搖欲墜的殿堂,改變「禮崩樂壞」的現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民本思想,「有教無類」: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兼收並蓄。這一天,孔家小院熱鬧非常,孔子帶領一群青少年壘土築壇,並移來一棵小銀杏樹栽在壇邊。孔子撫摸著銀杏樹說:「銀杏多果,象徵著弟子滿天下。樹桿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徵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葯治病,象徵弟子們學成後可以有利於社稷民生。此講壇就取名杏壇吧!」 此後,孔子每日杏壇講學,四方弟子雲集。《禮記大學》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大凡都有道德、學問的追求,即使處於困境,仕途不達,亦能保持操守, 《孟子·盡心上》 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相傳孔子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進而又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徵,列入孔廟的建築體系之中,這種格局甚至影響到了儒學所及的東南亞諸國。
「杏壇贊」御碑孔子杏壇設教之事,後世頌者雖眾,卻不見於《論語》、《孟子》、《荀子》,以及《左傳》、大小戴《禮記》,這些與孔子相去未遠的先秦諸子文獻之中,甚至連「杏壇」之名都未曾出現過,令人頗為費解。那麼,杏壇設教之事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揆諸史記,記此事最古者,當屬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傳作於南宋紹興年間的《東家雜記》,其中有《杏壇說》一文,略曰:昔周靈王之世,魯哀公之時,夫子車從出國東門,因睹杏壇,逡巡而至,歷級而上。弟子侍列,顧謂之曰:「茲魯將臧文仲誓盟之壇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來春復秋,夕陽西去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文末孔子所歌為七言絕句,這種新體詩肇始於南朝齊梁間,孔子之世絕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戰,都是車兵,一部《左傳》說得明白。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有騎兵,此時已入戰國之世。臧文仲為春秋魯人,孔子何以有「戰馬今何在」之嘆?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說,杏壇則為臧文仲所首創,孔子只不過因其地,襲其名而已矣。據此三點,可知此文當是出於好事者的偽托,不可據信。
「杏壇」一名,在先秦文獻中僅見於《莊子·漁父》篇:
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孔子)乃下求之,至於澤畔……
司馬彪注雲:「緇幃,黑林也。杏壇,澤中高處也。」
明末顧炎武考證認為:《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壇,乃宋乾興間四十五代孫道輔增修祖廟,移大殿於後,因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耳。
顧炎武以《漁父》為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並進一步考證認為,最初坐實杏壇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輔。今曲阜大成殿南,本為講堂舊址,漢明帝東巡過孔子宅,曾御此說經。孔道輔擴修祖廟,不欲毀棄,即以瓴甓為壇,環植以杏,而成杏壇。顧氏之論,除去定宋乾興年間建杏壇可商之外,其餘可謂正本清源,實屬不移。
《曲阜縣志》指為道輔建於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也指天禧間建杏壇說:
杏壇在宋以前,本為殿廟舊址。宋天禧間,四十五代孫道監修祖廟,移殿於北。不欲毀其古跡,因莊子有「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語,乃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對照《闕里志》所錄孔道輔墓表原文,杏壇初建之年可定於北宋天禧二年。
石香爐無楊奐《謁聖廟》詩雲:「會見春風入杏壇,奎文閣上獨憑欄。」
明李傑《廟陵詩》有句:「文廟地靈松柏古,講壇春暖杏花香。」
明陳鳳梧《恭謁闕里朝廷,行釋菜禮,敬用紀事》詩曰:「杏花香散壇前雨,檜樹光凌殿外雲。」
明郭正域《謁聖廟恭記》詩有句:「壇上杏花紅,林前洙水黑。」
明姚文炤《謁聖廟》詩有句:「繞壇紅杏垂垂發,依樹白雲冉冉飛。」
明鄭威《謁林廟》詩雲:「春回古檜花開杏,道詠元和天地通。」
明王在晉《杏壇詩》雲:「松柏郁交翠,紅杏倚孤亭。」
清朱彝尊《謁孔林賦》有「杏壇花繁,庭檜甲坼」之語,《曲阜遠眺同劉中丞》詩有「夕陽新雨過,春杏舊壇開」之句。
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有《六十代贈衍聖公題杏壇》詩曰:「魯城遺跡已成空,點瓏、回琴想像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今孔廟杏壇有《杏壇贊碑》,正面為清乾隆帝手書之《杏壇》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 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 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 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 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 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