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冬奧會中的地理知識有哪些
冬奧會中的地理知識有:
1、舉辦地區位1960年以來,歷屆承辦冬奧會的東道主城市們都位於北半球,大致分布的緯度范圍是35°N—65°N。這是冬奧會的舉辦的時間所決定的,當然更是氣候條件驅使的。
2、冬奧東道主區位特點位置最南的是日本長野(1998),最北的是挪威(1994)。在「個頭」方面,美國斯闊谷(1960)海拔最高(1880米)。加拿大溫哥華海拔最低(21米)。北京海拔55米左右,但是協辦城市張家口的海拔接近716米,二者的「平均身高」不算矮哦。
北京是溫帶季風氣候,近12年來二月平均最高氣溫為6℃、最底為-5℃,降水量均值為5.1毫米,是東道主當中比較愁水的城市。俄羅斯索契在辦奧運會時二月最高溫度達到了20℃,成為最暖和的奧運舉辦地。而日本札幌則以100多毫米的月降水成為了東道主中最不缺水的城市。
3、北京「雙奧之城」的優勢北京的地理緯度為40°N左右,屬北溫帶地區,又處亞歐大陸東部、華北北部,為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徵表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所以從奧會比賽項目來看,夏季、冬季的賽事均適合在北京的冬夏季舉辦。
4、張家口區位冬季氣候寒冷,降雪量大,存雪期長;山地地形條件適宜開展滑雪運動;距離北京較近,交通通達度高,能夠保障兩地間的聯系;張家口冬季運動設施完善;多次舉辦冬季運動國際大賽,經驗豐富。
Ⅱ 有關北京地理的知識,北京的廟算人文地理嗎
摘要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Ⅲ 北京地理知識
直接網路一下北京地理就行了!我們口述肯定不如網上准確和專業!樓主你這個補充有點刁啊!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總面積16,8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地區有「北京灣」之稱,從地理位置上看,其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瀕渤海,南向華北大平原,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縱橫,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這里是溝通我國中原地區和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的西、北、東北面群山環繞、連綿不斷,東南面為開闊的平原。西部山地統稱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兩條山脈在關溝附近交匯。東北部平谷縣境的造山為燕山的西緣,與軍都山交會於潮白河谷。西、北、東北面連綿不斷的諸山嶺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區面積為10,418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2%,最高峰為位於西境的東靈山,海拔高度2,303米。
境內主要河流有屬於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屬於薊運河水系的泃河。這些河流都發源於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別經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馬河、北運河都匯入海河注入渤海。
「四季俱可喜,最佳新秋時」,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在8—12攝氏度。冬季寒冷乾燥,時有風沙;夏季潮濕多雨。年均降水量600多毫米,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最好的季節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形象地稱北京山環水繞的形勝是「山川峙濯,險甲寰區」,「山水一大交匯」,「誠萬古帝王之都」的「天府」、「神京」
Ⅳ 北京冬奧會地理知識點有哪些
北京冬奧會地理知識點有:
1、國際奧委會在確定冬奧會舉辦國家和地點時,除了考慮經濟水平、國際地位外,從地理角度還要考慮什麼因素:冬奧會的選址對地理環境要求較高,不宜在熱帶城市舉辦(理由顯而易見,不必多說);高緯度地區尤其是極地氣候區也沒有(極低溫度滿足冰雪存在的條件,但對運動員來說,影響發揮水平,也容易導致凍傷)。
2、冬奧會舉辦地選址大有講究,為什麼申請冬奧會的選址選在北京和張家口而不是降雪豐富的東北冬奧會舉辦地並非越北越好、越冷越好,因此歷屆冬奧會幾乎所有主辦城市都位於北緯30度到北緯60度之間,舉辦時間一般在2月份。氣溫-17℃—10℃是冬奧會舉辦最為理想的溫度。
3、從氣象角度,主要考慮如下:與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項目,尤其是室外舉辦的雪上運動項目,本身受氣象條件影響更大,風速、風力、氣溫、雪溫等甚至直接考驗著運動員的技術發揮。
4、另外國際奧委會在主辦城市的選擇上也有嚴苛的要求。其中核心氣象指標有兩條,2月份平均氣溫是否低於0℃,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於30厘米。如果主辦城市兩項指標中有其中一項可能性低於75%,則沒有申請冬奧會主辦地的權利。如果有一項或有兩項指標的可能性在75%-89%之間,則該城市屬於高風險城市,在申辦的競爭中將處於相對的劣勢。
5、舉辦冬奧會的城市也不是越冷越好。作為中國緯度最高、冬季運動項目開展最為發達活躍的城市之一,哈爾濱早在1996年就承辦了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然而,2002年哈爾濱申辦2010年冬奧會卻無緣進入第二輪投票。據冰雪界專業人士介紹,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過低的溫度。溫度太低不利於運動員發揮水平,也容易導致凍傷。
Ⅳ 北京人文地理介紹
地理: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氣候: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飲食:北京被《福布斯》列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
京味小吃: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
建築: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Ⅵ 2022年北京冬奧會地理知識點有哪些
2022年北京冬奧會地理知識點有:
1、冬奧會天氣並不是越冷越好,冬奧項目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更大,風速、風力、氣溫、能見度都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發揮。,比賽核心氣象指標有兩條,一是2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攝氏度,二是2月份降雪量大於30厘米。
2、溫度太低既不利於運動員水平的發揮,也容易導致凍傷。國際奧組委要求,冬奧會舉辦地的極限溫度不能低於零下17攝氏度。
3、考慮到自然界天氣過程尤其是降雪的不確定性,且雪上競技項目對場地雪量的嚴格要求,國際賽事尤其是冬奧會,一般都會使用人工造雪來鋪設雪地賽道。除了有助減少「靠天吃飯」的不穩定因素,人造雪密度大,比天然雪更能抵禦風、雨以及溫度變化的影響,更為穩定和持久。
4、人造雪和自然雪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都是水或者水汽構成,區別在於密度,自然雪為328公斤/立方,人造雪為856公斤/立方,密度更大,在相同條件下,同體積的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慢。
5、人工造雪通常是指在一定氣象條件下,人為模擬天然降雪的過程,將微細的水滴噴射或噴灑到冷空氣中,實現由水滴到雪花的轉變。
6、北京冬奧會所使用的雪炮製出的人工雪,分為9種型號,號越小越接近粉雪,號越大雪則越濕。白天溫度較高時,使用含水量少的小號雪。當夜間達到零下二十幾度時,則使用7號雪、8號雪,這樣出來的雪質更好。
7、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賽道成35°陡坡狀,為了使噴上去的雪不滑落,還要把人工雪經過重約六噸的壓雪機反復碾壓,雪才能逐漸變得緊實,變身成為華麗的冰狀雪。
8、滑雪比賽反而怕下雪,首先,下雪會對賽道造成影響,一是下雪時伴隨升溫會影響賽道的雪溫和雪質,因此運動員雪板打蠟的種類和多少需要做好相應調整;二是新增積雪會使賽道表面松軟、摩擦力增大,不利於運動員發揮。
其次,降雪天氣下能見度較低,會影響運動員和裁判的視線,尤其對於高速滑行的運動員來說是非常危險的。24h內無降雪更適合滑雪運動。
Ⅶ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有什麼特徵
北京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北京的經緯度位置是40°N,116°E,位於北半球、東半球,屬於北溫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故答案為:北京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北京的經緯度位置是40°N,116°E,位於北半球、東半球,屬於北溫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Ⅷ 首都北京共幾環是如何分布的環中心又有些什麼
1.北京一共有7條環路,即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七環路。其中的七環路也稱為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全長940公里,其中890公里都在河北地區。
2.這七條環路是從中心一圈一圈往外擴的,每個環以橋隔開。
3.北京內城中心是景山萬春亭
景山的萬春亭是北京城的最高點,山上一一塊圓盤,北京城中心點。圓盤的圓心正是景山萬春亭。景山萬春亭在地理位置上是北京內城的中心,老北京凸字形的城市,北部稱為內城,南北稱為外城,內城的地理中心正是景山。
(8)北京的地理知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
北京市山區面積10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Ⅸ 北京地理概況有哪些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之一,簡稱京,位於華北地區,面積1.680萬平方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北部為燕山、太行山山地。北溫帶亞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9℃~4℃,7月約25℃。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回、滿、蒙古等民族。工農業發達,傳統工藝品生產歷史悠久,技藝精湛。70萬年前北京猿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南京、金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庭、園囿、朝壇及宗教建築遍布,且大多保存完好。更兼長城麗,古運河以此為北端,故文物古跡薈萃是北京旅遊資源的最大優勢。40多年來新建築如雨後春筍,北京是了解新中國的窗口。北京亦不乏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溫泉、湖泊不一而足。因此,北京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按中央對北京的要求,北京將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建設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誠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35平方公里。下轄10個區、8個縣。城區: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近郊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遠郊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遠郊縣:昌平縣、順義縣、通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雲縣、延慶縣。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里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為藏龍卧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公元前三世紀後,此地歷為秦、漢、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鎮。公元十世紀初,我國東北的契丹族建立遼朝,將這里作為陪都,名南京。1125年,女真族興起,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並大興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華的宮殿。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但1215年毀於兵火。這一年,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舉兵南下,相繼滅了金朝和避於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為大都,此是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設於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為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各朝在此建都共達800多年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古老的北京城,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此留下了中華民族極其光輝燦爛的文化。全城的建築布局以紫禁城為中心,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全長8公里的中軸線。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與社稷壇);街道縱橫,殿宇輝煌;壇廟神奇,園陵壯美;河湖穿繞,風光如畫。全城既有平面布局,又有立體造型,這不僅是中國古都的典範,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