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書什麼府
擴展閱讀
深圳民辦職業學院哪個好 2025-05-15 22:05:00
廈門塔什麼時候建 2025-05-15 22:03:30

北京書什麼府

發布時間: 2022-07-19 18:39:45

㈠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如下:

1、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2、燕、薊、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3、薊縣。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4、燕郡。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5、涿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7、燕。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8、南京、燕京、析津府。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興府、中都路大興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13、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14、順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也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1)北京書什麼府擴展閱讀: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歷史——戰國時期燕昭王修黃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積水潭,聚的是物資;明成祖朱棣從全國招來20萬工匠、上百萬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製造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和高等院校落戶北京,人口和優質資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異的同時,也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源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

「攤大餅式」的發展,使城市如同一個體形越來越龐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57輛增至目前的570餘萬輛;常住人口從200萬增至目前的2170餘萬;城市歷次總體規劃中,1000萬、1250萬、1800萬的人口紅線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開始下降,毗鄰動物園的「動批」周邊環境嘈雜混亂,兒童醫院門口常有家長帶著患兒支著帳篷等待排隊掛號……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來襲的霧霾,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應有的樣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總書記所說,「光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經不行了」,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找到治根兒的良方。

功能太多——總書記對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為國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經濟、金融、產業發展、教育、科研、醫療等幾乎所有方面「全面發展」,樣樣做到最好,自然會導致攤子越鋪越大,聚集的資源和人口越來越多,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越來越尖銳。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總書記為北京開出的「治病」處方,從根本上著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霧霾、堵塞、擁擠中困頓的北京豁然開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麼都搞;解困局,疏解勢在必行。

疏解之於北京,不僅是空間所迫,更是發展所需。全市上下統一思想,「讓城市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迅速成為共識,一場有序疏解的攻堅戰由此打響。城市,特別是城六區開始由聚到疏,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從一直做「加法」到引入「減法」,走內涵式集約發展的新路。

新的規劃圖緊鑼密鼓進行調整修訂,勾勒出城市未來的發展路徑:設定城市總人口紅線——2300萬;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明確五環內不再新建大型綜合醫院,不再大規模開發商業項目;設定水資源紅線——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漫灌農業徹底退出北京。

㈡ 北京恭親王府介紹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規模宏大,佔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

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在周恩來、谷牧和李嵐清三代國務院領導人的關心下,恭王府騰退修繕工作歷28年完成,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

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輔仁大學,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為被8家單位割據、數百住戶聚居的大雜院,有200餘住戶。要修復恭王府,首要任務是搬遷。1988年,恭王府花園對外開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繕工程後,全面對外開放。

2017年,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北京書什麼府擴展閱讀:

歷史

恭王府及花園原是固倫和孝公主在和珅作為二品戶部侍郎邸的規制基礎上,花六年增建的公主府,相當於郡王府規制,西路建築是大臣和珅的府邸以一品大員建造,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賜死,四月「和珅之宅,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園,賞給成親王永瑆居住。

咸豐元年後由於慶親王的孫子奕劻世襲降低為輔國將軍,換至得定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宅,原王府由內務府收回,後於咸豐年間賜予奕䜣作為府邸,稱為恭王府。

1921年,恭親王奕䜣的孫子溥偉、溥儒(溥心畲)將恭王府和花園抵押給天主教會,後由輔仁大學買去作為校舍,後先後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的校舍。恭王府建築曾部分為北京空調機廠佔用,1980年代騰退。1996年10月起,恭王府花園作為旅遊景點供公眾參觀。2008年8月20日,修復後的恭王府全部對外開放。

建築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餘米,佔地面積約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佔地32260平方米,花園佔地28860平方米。

恭王府王府在南,花園在北,由高高的後罩樓將王府與花園分開。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

恭王府花園也分為三路。中路是西洋門,獨樂峰,蝠池,安善堂及左右配殿明道堂,棣華軒,福字碑,邀月台,蝠廳。東路是怡神所垂花門,大戲樓,芭蕉院,西路是湖心亭,澄懷擷秀。此外還有龍王廟、榆關、妙香亭、流杯亭、藝蔬圃。

㈢ 北宋時期,經常出現的北京大名府,究竟在何處

北宋時期
的北京
大名府
,實際上是現代
河北邯鄲大名縣
東南一帶。
在提到北宋時期的文學作品或歷史記載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地理名詞「
北京大名府
」,其在北宋時期與東京
開封府
和南京
應天府
並稱為三大都,是北宋階段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
大名府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是北方著名的軍事重鎮。春秋時期的大名府屬於衛國,晉滅衛後稱之為魏,
隋煬帝開大運河
時,因其地理因素,盡得
水韻
之力,
在唐朝
時就已經成為非常著名的經濟和軍事重鎮。
之後因為歷史因素,宋朝只有屯兵於大名府,才能夠阻擋契丹南侵,
大明湖
的地理位置愈發重要。
在宋朝時期,大名府雖然只是北宋的
陪讀
,但因為其軍事職能被看中,宋朝有許多名人都曾經在大名府任職過,如我們所熟悉的
寇準

歐陽修
等等。
曾經的軍事重鎮大名府,已經在新時代中成為一處頗具歷史底蘊的文化地域。大名府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
墨彩
的一筆,但是因為其距離黃河太近,與公元1401年黃河泛濫時被淹沒,大名府1000多年的歷史被河水覆蓋。
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因為是一次性被河水淹沒,從而保留下來了許多完整的文化底蘊,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現在的大名府遺址已經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和修繕,曾經在歷史上歷經千年時光的古城,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時光的流逝不可阻擋,很多東西已經在
時光中
被淹沒,可是依舊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曾經的大名府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現代也依舊能為我們展現一部分
千年古城
的風采。
有時間到曾經的大名府去看看,或許你能發覺到很多在電視劇中看不到的東西。

㈣ 北京的王府都有哪些

恭王府在西城區前海西街(什剎海)17號。是目前現存王府中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一座。據說恭王府總面積為一百多畝,相當於中山公園。1996年10月起開放的只是恭王府的後花園,佔地9畝,但其規模已經是非常可觀的。

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進紫禁城的。因此皇親國戚們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為家居之所。於是,王府便產生了。今日的北京城裡,還有60餘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內城區里,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關。城牆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裡麵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宮,外面的第二層是皇城,為政府衙門,第三層是內城,為清代八旗王公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層,才是漢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內城漫步,還能時時看見深宅大院。

位於什剎海北岸的恭王府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築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後殿,三是延樓,延樓東西長160米,有40餘間房屋。東路和西路各有3個院落,和中路建築遙相呼應。王府的最後部分是花園,20多個景區各不相同,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

恭王府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親王府第。前身為乾隆時大學士和珅的邸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邸宅入官,嘉慶帝將其一部分賜給其弟慶僖親王永磷,是為慶王府。以後咸豐將慶王府收回,轉賜其弟奕沂,是為恭王府。咸豐、同治年間曾整修,並在府後添建花園。

恭王府的建築,可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佔地46.5畝,分為中東西三路,各由多進四合院組成,後面環抱著長160餘米的通脊二層後罩樓。樓後為花園,佔地38.6畝,園內建築也約略形成中東西三路,園中散置了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

中路前部是面闊3間的大門和面闊5間的二門,門里原有正殿銀安殿,已毀,現存後殿,即嘉樂堂;東路由三進四合院組成,是恭親王奕折的起居生活用房;西路正房為錫晉齋,院宇宏大,廊點周接,氣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後,環抱東西長160米的40餘間兩層後樓,東邊名瞻霧樓,西邊名寶約樓。樓後即花園--蘋錦園,俗稱恭王府花園,佔地2.8萬平方米。園內建築分中東酉三路,也有約略的軸線,散置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築有蠍殿、邀月台、大戲台、沁秋亭等。

由於恭王府邸及花園設計富麗堂皇,齋室軒院曲折變幻,風景幽深秀麗,加以昔日有碧水瀠洄並流經園內,因此,一向被傳稱為《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及大觀園。大觀園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里描繪的一大園林。《紅樓夢》成書於北京,有中國封建社會秘史之稱。根據書中的描寫,人們在北京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園林。這處取名大觀園的新園是今日北京的一大勝景,每天遊人不斷。由於恭王府有著《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某些景物,因此有人說恭王府花園是大觀園的藍本。但是,許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恭王府到底是不是大觀園的藍本呢?這可能也是一個永遠的秘密了。

恭王府的主人,是一等貴族,所以他的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格制。明顯的標志是門臉和房屋數量。親王府有門臉5間正殿7間,後殿5間,後寢7間,左右有配殿。低於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於這些數字。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門口聳立著石獅,你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於五品的官員;如果你再仔細數一數石獅頭上的捲毛疙瘩,你就會進一步認定品極;皇帝門口的石獅上有13排疙瘩,親王12排,爵位越低,數量遞減。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奸相和坤,他修建了慶頤堂,模仿了皇帝的寧壽宮。皇帝「加恩賜令自盡」時,這是其中的一條罪狀。

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環山銜水、正處在「蟠龍水」環抱之中,距銀定橋不遠。恭王府及其花園早為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宅第,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實際上從園中的康熙御筆「福」字碑和木結構建築及山石疊砌的技法來看是具有明代工藝特色的。嘉慶四年和珅獲罪,宅第沒收賜與慶郡王永磷,實為慶王府。咸豐元年改賜給恭親王奕,從此稱為恭親王府及恭王府花園。

恭親王奕忻為了重建花園調集百名能工巧匠藝人,融江南園林藝術與北方建築格局為一體,匯西洋建築及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為一園,增置山石林木,彩畫斑斕絢麗。花草鋪地,樹木成蔭。明廊通道,鳥鳴蟬唱。這別致典雅的園林,恭親王喜題為「萃錦園」,此園曾為京師一百多座王府之冠,可以稱之「人間神仙府,什剎海的明珠」。恭王府花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

㈤ 北京有幾個王府

王府是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區現存的王府均為清代所遺,分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共4個等級。

清代北京內城有滿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清順治帝進關定都北京後,所封諸王和以後各朝所封的親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達30座,其中有親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

㈥ 北京古代叫什麼名字

北京古稱先後有: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3、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6)北京書什麼府擴展閱讀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㈦ 北京有幾個王府

從明永樂19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拓城開始,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就按照公、侯、伯、子、男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的等級差別建造了許多王府、宅邸。其中清代王府有數十處,無論從建築風格、文物價值、旅遊景觀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不同爵位居住著不同等級的府第。在北京的清王府中最為著名的,至今尚未完全毀棄的有八家大"鐵帽子"王府和清同治以後封賜修建的四大家王府。

八家大"鐵帽子"王府是:

一、 禮親王府:在今西黃城根南街路西大醬坊胡同東口。
二、 睿親王府:有兩處,一在東華門池南普度寺,另一在外交部街今124中學。
三、 豫親王府:在東單三條今協和醫院處。
四、 肅親王府:原在東交民巷,《辛丑條約》簽訂後劃為使館界,王府遷至北新橋南船板胡同。
五、 鄭親王府:在西城大木倉胡同。
六、 庄親王府:在"西四牌樓毛家灣"。該府老建築現基本無存。
七、 順承郡王府:在西城太平橋大街,現全國政協所在地。
八、 克勤郡王府:在宣內新文化街中部路北。

以上六家親王府和兩家郡王府,即"八大家",均系"世襲罔替"。在清朝,一般的世襲爵位都是降一級承襲,如親王之子襲郡王,郡王之子襲貝勒�1�7"世襲罔替 "只限於被認為有"特殊功勞"的,如清初參加"開國"戰爭的八大家鐵帽子王。還有四家王府也是世襲罔替,但賜封年代較晚。它們是:

一、 怡親王府:在朝內大街路北科學出版社所在地。
二、 慶親王府:在西城定阜街。
三、 醇親王府:有兩處,一是西城太平湖,另一是後海北沿
四、 恭親王府:有兩處,一在鐵獅子胡同,另一在前海西街17號,是目前王府中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一座王府。經修繕目前已部分對外開放。

除上述王府外,目前在北京還有一些殿宇外觀尚好,尚有一定規模的王府。以及許多目前仍有名稱但已無建築或尚有部分遺址,遺跡的王府。

㈧ 北京在古代有哪些稱呼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