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天壇祈年殿是什麼朝代的
擴展閱讀
廣州自動篩砂設備哪裡有 2025-05-14 20:40:42
廣州市如何月入5萬 2025-05-14 20:25:34
福州洗剪吹哪裡便宜 2025-05-14 20:19:55

北京天壇祈年殿是什麼朝代的

發布時間: 2022-07-21 15:31:27

1. 天壇建於哪個朝代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公園在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2018年7月12日消息,天壇公園將再增加2.24公頃開放面積。2018年9月,下調公園每日最大承載量,5.8萬人調至5萬人。

(1)北京天壇祈年殿是什麼朝代的擴展閱讀:

天壇公園的建築特點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

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

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2. 清代皇帝為什麼要建造北京天壇祈年殿

天壇不是清朝建的,而是明朝永樂年間建的。

天壇祈年殿是祈谷的專用建築

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古代皇帝有很多祭祀活動,因此北京也有很多」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壇等等。

3. 關於"祈年殿"的典故有什麼故事

每年孟春(正月)親自到該殿舉行祈谷大典, 祈禱上天以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世間雖然已大變,朝廷雖然已更迭,可這殿內的一龍一鳳只顧談情說愛,對外面的巨變卻渾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一天,這對情侶正專心在圓石上約會, 突然殿門大開,皇帝在百官簇擁之下,步入殿內,徑直走向大殿中心,在圓石位置對天地行跪拜禮。

這龍鳳情侶毫無准備,躲避 不及,被皇帝跪在腿下,壓在了石上,不能動彈了,從此這塊圓石上,就有了一龍一鳳的紋樣了,這圓石,也就被人稱作「龍鳳 呈祥石」了。與其相對應的殿頂也由「金龍藻井」變成了 「龍鳳藻井「。

(3)北京天壇祈年殿是什麼朝代的擴展閱讀:

祈年殿的建築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

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

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

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銅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六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

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

壇北有皇乾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4. 天壇的祈年殿是一個什麼樣的建築

祈年殿建於1420年,當時取名大祀殿,是一座寬12間、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

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的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了三重頂的圓殿,取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1751年,大享殿修繕後,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

當時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1889年,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而焚燒了。因楹柱為檀香木,而燃燒時香飄數里。

據傳,當時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的沉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的沉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

後來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之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第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後來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重建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

祈年殿為磚木結構,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28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

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28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徵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12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

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這就是祈谷壇。台基分三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氣勢巍峨。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

從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

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

祈年殿原來在1889年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了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了。

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9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在原來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

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盡管祈年殿已歷經350年,但殿宇不斜,木架不朽,巍然屹立,真可謂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建築史上傑出的工程!

雄偉壯觀的祈年殿

5. 天壇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呢它有著怎麼樣的發展歷史呢

天壇最初修建好的時間是在1420年,也就是明永樂18年,天壇主要是指天壇公園,它是北京市境內國家級的旅遊景區,它被評為國家級五A旅遊景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天壇這個古建築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6. 天壇祈年殿的建築特色及其象徵意義是什麼

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十二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前身為大祈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6)北京天壇祈年殿是什麼朝代的擴展閱讀:

一、建築歷史

祈年殿(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前身為「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二、建築結構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

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

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

三、相關報道

天壇文物修繕工程被分為八個修繕項目,即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及祈谷壇檯面、祈年門、祈年殿東西廡及其圍牆、南磚門及成貞門、皇乾殿和外壇西牆,耗資達77萬元(法幣)。

在修繕圜丘壇時,施工人員將地坪翻開,剔除雜草與樹根,重做了三合土基礎,並將殘損石塊換掉,找出排水坡度,使整個圜丘壇的3034塊石面平整密縫。皇穹宇雖然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過,但效果不佳。

工作人員對樑柱、牆面等原有裝飾進行了彩繪,將柱子瀝粉貼金,牆面花邊紋樣照原樣補齊。同時,皇穹宇前的三闕門和圓形圍牆、琉璃、磚瓦等也一一精確磨製對縫。遺憾的是,1934年被大風吹折的望燈桿,因木料稀缺,未能修復。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曾焚毀於雷火,此後清政府雖用了七年時間重修,而未能完成。此次修繕,施工人員從地面到寶頂搭起腳手架,先將屋面全部卸下,修整三層外檐。

寶頂用銅皮焊成,磨光鎦金,套在雷公柱外,修理時工人鑽入寶頂,兩人在內操作,把歪斜的雷公柱修正,使寶頂端正地落在由大塊琉璃磚拼成的須彌座上。

殿匾額經當時市政府同意,僅留下了「祈年殿」三個漢字,略去了滿文。此外,祈年門、東西配殿(木料均系楠木)和宰牲亭等建築也修繕一新。

7. 祈年殿的建築歷史

祈年殿(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前身為「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
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8. 祈年殿是什麼做的

祈年殿的用途: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位於北京天壇的北部,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的建築歷史:

祈年殿前身為「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

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9. 天壇中的祈年殿是什麼時候建的

祈年殿祈年殿(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三重頂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
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鎦金寶頂、藍瓦紅柱、彩繪金碧輝煌的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童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