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老北京人玩什麼
擴展閱讀
廣州自動篩砂設備哪裡有 2025-05-14 20:40:42
廣州市如何月入5萬 2025-05-14 20:25:34
福州洗剪吹哪裡便宜 2025-05-14 20:19:55

老北京人玩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1 15:45:07

① 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

② 北京有哪些地方是當地人喜歡去,也值得剛來北京的人去的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很受國人和國際友人的喜歡。在北京隨意走走都能碰到一些好玩的景點。好比是五道營、各種胡同、南鑼鼓巷、後海等等,這些都是受年輕人喜歡的地方。

到了北京就應該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圍,好好玩。

③ 除了斗蛐蛐、提著鳥籠聽吆喝……北京人還有哪些娛樂方式

北京也有好多可以免費休閑娛樂的地方,基礎設施完善,像頤和園等等。作為一個老北京人們閑來無事約上幾個好友,泡上一壺茶,下上一盤棋。妙哉妙哉,生活本該如此美好。或者去個茶樓聽上一會戲,也是不錯噠。

④ 老北京人小時候都玩什麼東西有什麼玩具是老北京獨有地

九連環,推鐵環,抽漢奸

⑤ 北京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西單

西單它有每天都打折的大商場們,有圖書中心,有電影城,還有渝信、麻辣誘惑這兩家不錯的川菜館子,東邊的老陝總店、西邊的花江狗肉和巴西烤肉也都還不錯。如果你開始墜入情網,那西單可以作為你的「一站式戀愛服務中心」。

2、箭扣長城

那裡不僅僅有長城,還有雲海,有驚險和艱難的山路,還有淳樸的農民。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3、泛工體地區

那裡相對來說更安靜,更安靜。泛工體地區,我最留戀的是那家「老北平羊肉湯」,那墨綠色的羊肉湯。還有老陝工體店,還有紅玫瑰餐廳,還有那個鐵皮房子建的檯球城,保利劇院,太平洋百貨也算。

4、密雲水庫

北京不靠海,缺水,所以密雲水庫是最大的一片水面。北岸水面開闊的就像海,岸邊有一排仰天長嘯的射電望遠鏡;南岸是魚塘、高腳屋、遊船。東岸有一條公路繞湖而過,西岸是蜿蜒的山路和峽谷。

5、朗潤園

朗潤園位於北京大學校內,居鳴鶴園、鏡春園之北,萬泉河之南。其前身在清朝嘉慶時期曾為慶親王永璘的賜園,舊名「春和園」,咸豐年間改賜恭親王奕欣,並改稱「朗潤園」,是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周邊四大公園環繞、五大名校為鄰,奢想生活繁華便捷。

⑥ 老北京有哪些小眾值得去玩的地方

‍‍靈山,這里是北京最高的山峰,坐落在門頭溝區,有很多驢友成群結隊開車上靈山,之後又騎著山地自行車從山上飛奔而下,可以說是非常刺激了。靈山的雨霧風景,只看照片是無法get到震撼人心的,銀河彷彿就掛在眼前,語言無法描述真實的感受,它的美,簡直浪漫死了!!!總之,一定要去。‍‍

⑦ 老北京的游戲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塊三四米長、兩米多寬的空場地,在約兩米寬的外側各劃一條白線,再縫制一個兩寸見方的布包,布包內放些沙土或綠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塊,以免傷人。
玩法:此游戲可3至4人參加。三人玩法是在兩條線外各站一人負責拿包砍,中間站一人面對手中拿包的人,游戲開始後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間人的身上,又要不讓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間的人沒接住包,她就輸了,就要「下台」,換那個砍包的人上場,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過來的包,那麼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減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兩人一組,線中間站兩人,砍法規則相同,兩人都被砍下為輸,「下台」,由另一組人上場做被砍包人。
這個游戲不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為負責砍包的人,要想方設法把包砍在中間人難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間的人要想方設法靈活轉身躲包,隨時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還想接包。此游戲既在戶外鍛煉了身體,又加深了小夥伴間的情感,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們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約流行在上世紀的50至70年代。此游戲只需准備一副長皮筋即可,皮筋來源於膠皮或廢自行車內胎鉸成細長條,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當時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連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先由倆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長,其他人輪流跳,按規定動作,完成者為勝,中途跳錯或沒鉤好皮筋時,就換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從腳踝處開始到膝蓋,到腰到胸到肩頭,再到耳朵頭頂,然後舉高「小舉」、「大舉」,難度越來越大,跳者用腳(不許用手)去鉤皮筋邊舞邊唱著自編的歌謠。記得那時女孩們常唱的歌謠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為革命灑熱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個大草包。」「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敵人來抓我,我就跳高牆,高牆不頂用,我就鑽地洞,地洞射出槍子兒,炸死小日本兒。」「一朵紅花紅又紅,劉胡蘭姐姐是英雄,從小是個苦孩子,長大當了女英雄」等。
這個邊歌邊舞的跳皮筋游戲,既在游樂中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質,又通過自編自唱的歌,從中學習了英雄先烈們的崇高品質與革命思想,使孩子們在德智體中健康成長。
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們非常愛玩的游戲。所謂「拐」就是羊後腿踝骨的俗稱,是表面較光滑又不規則的六面體,其中四面是兩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備四個,孩子們把它們洗凈並染上紅或綠的顏色。另外,還要縫制一個一寸多見方的布包,裡面裝入綠豆或小石子。
玩法:參賽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階上或小飯桌上進行。那時有多種玩法不同規則,平常的一種玩法是,先將四個羊拐抓在手裡,一轉手腕將拐撒在地上,並同時抓起布包,然後在每拋起一次布包時,要順序把拐扶正或按倒,並要接著布包不能落地,最後要一次把羊拐抓起,並接住布包即為贏,如果有一次沒接著布包或沒按規則順序扶好拐就為輸,就由另一人接著玩,輪流進行直到賽出結果和名次。
這個游戲使孩子們用全身心投入,不僅錘煉了頭腦的應變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靈活多巧。抓羊拐曾風靡流行,讓女孩們無比歡樂,在陶冶情趣中成長。
抽陀螺
抽陀螺的游戲歷史久遠,據《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此游戲從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種木質旋出的,像個漏鬥上圓下尖樣的一個錐形體,在尖頭上安有一個小鋼珠。為了轉起來好看,亦可在陀螺上著幾圈環形色彩,轉起來就非常好看,另外還需製作一個鞭子,即用約二尺長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頭繫上一根繩或細皮條、布條即可。
玩法:玩時先將鞭子的繩在陀螺上繞幾下,然後用勁把陀螺放在較平的場地上,讓鋼珠著地旋轉,玩者應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轉。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時抽打2至3個陀螺,亦可2至3人同時各抽陀螺,比誰轉的時間最長者為勝利者。
抽陀螺游戲是一項盛行於上世紀40年代的男孩游戲,當時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漢奸」,因那時日本人侵佔了北京城,不少漢奸助紂為虐,他們跟日本鬼子一樣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時出氣兒,一邊抽一邊說:「抽漢奸,打漢奸,打敗日本,打漢奸。」「抽漢奸,打漢奸,棒子麵漲一千。」以解心頭之憤恨。
抽陀螺是一項很適合少兒們的室外游戲,很值得推廣。
撞拐
撞拐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游戲,男女少年均可參加「戰斗」。只需選一塊平整的場地,並在地面上用粉筆劃出幾個一米左右的圓圈作為「陣地」即可。
玩法:此游戲可用一對一或組對組的比賽法。一對一兩人玩法是在地上的兩個圈內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隻腳的腳腕,將這條腿盤起來,只留另一條腿著地跳躍行走。游戲開始,由一人出圈「攻擊」,一人守「陣地」,出擊者蹦到對方圓圈邊,兩個人互用膝蓋撞擊對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當被撞出圈(陣地)或另一條腿著地時,即為戰敗,如出擊者被守陣地者撞下另一條腿出擊者即為失敗。然後再輪流當「出擊」者或「守陣地者」。如果多人分兩組玩時,則以最後仍堅守陣地沒被撞出圈,而出擊者均被擊敗時即為勝者。
此游戲雙方都要機智、敏捷、沉穩、勇敢,這是決勝的關鍵。這個撞拐游戲可在一片歡笑中鍛煉了孩子們的身體、信心和毅力。
邀人過河
至今我記憶猶新的還有個「邀人過河」游戲。這個游戲還配有動聽的曲調,邊唱邊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將參加游戲的人均分成兩隊,每個隊以4至6人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筆在平整的場地上劃兩條直線,兩線間留的一米寬作為界線亦稱「河」。游戲開始兩隊的人都對臉站在兩條線後,先由任意一隊的人拉起手邊揮動手臂邊前後走動,同時齊唱道:「我們邀請一個人呀!我們邀請一個人呀!」另一隊的人拉著手邊舞手腳緊跟問道:「你們邀請什麼人呀?你們邀請什麼人呀?」(曲譜同)那一隊就唱道,「我們邀請×××(一對方隊員姓名)呀!我們邀請×××呀?」被邀的隊又唱道「什麼人來同她賽呀!什麼人來同她賽呀?」邀請的隊答唱「×××(本隊的一隊員名)來同她賽呀!×××來同她賽呀!」唱畢兩隊參賽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線後邊緣,腿腳不能過線,倆人友好握手後,相互用一隻手使勁拉,不許用兩只手拉,其他兩隊隊員則高喊:「×××加油,加油」為自己的隊員鼓勵。倆人看誰能把對方拉出對方白線外過「河」,拉到自己隊線內時即為勝。然後另一隊為邀人方,按同樣規則邊歌邊舞,往返互邀直到一個隊把另一隊隊員全部拉過「河」時即為勝利者。
玩此游戲的竅門是,邀人一方要選力氣大些,年歲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選被邀的人則挑該隊中臂力小年歲小些體弱的。此游戲很適合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既歡樂有趣又鍛煉了孩子們的臂力、毅力和勇氣。
滾鐵環
滾鐵環是一項盛行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男孩們愛玩的游戲。鐵環是個約一尺多周圓的鐵圈,其厚約一厘米,另有一個一尺多長的鐵鉤。
玩法:可選一平整的場地,玩者手握鐵鉤鉤住鐵環,從場地一頭邊跑邊推,讓鐵環不倒並不斷向前滾動,一直滾向場地的終點。滾鐵環亦可二三人一起進行比賽,誰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終點者為勝。
此游戲推滾時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戲可使孩子們在跑動同時鍛煉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項很適合少兒們的健身運動。
選冠軍
選冠軍游戲老北京時又稱選「總統」、選「領袖」。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孩子們在胡同里或上體育課時愛玩的游戲。玩具只要准備一個排球或大皮球即可,記得筆者少年時就有一個膠皮氣球,常同鄰居的小夥伴一起玩這個游戲。
玩法:參加人數不限,先分成兩組,一個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個大圓圈,另一組的人散站在圈內。游戲開始後由外圈的孩子輪流用球向內拋扔,每擊中一個內圈的人被擊中者即退出圈外,經往返多次最後沒被擊中的那個人即為「冠軍」。然後外圈與內圈兩組的人交換場地,重新再進行。
這個游戲孩子們在跳動中鍛煉了身體為躲閃擊來的球機智靈活了頭腦,是一項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戲。

⑧ 老北京的玩家們是怎麼玩兒的

清朝時,八旗子弟游手好閑。為了打發時間,他們不僅泡茶館、逛妓院,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玩意兒。所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特別講究玩。
作為一個單獨的詞彙,「玩」在北京話中的構詞能力一直比較強,如「玩兒去、玩兒鬧、玩兒活兒、玩兒稀的、玩主、玩家」等等。最有特色的,當然還是北京的玩家們。在北京,有很多流傳在民間的「玩藝」,如鬥蟋蟀、抖空竹、放風箏等。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有些玩藝早已絕跡,有些卻煥發出新的生機,如:鬥蟋蟀參加在金秋時節舉行的蟋蟀大賽,抖空竹的想把空竹抖進2008年奧運會等。
玩花鳥魚蟲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生活情趣。清代養鳥成風,不僅養的鳥品種多,訓鳥更是北京人的一大喜好。如今,北京離退休的老年人還是喜歡在清晨提著鳥籠到街頭公園或綠地樹林內散步,有的還蹬著小三輪車,累了就把鳥籠掛在樹枝上。
北京人養寵物的歷史不算短,學問和講究也多,甚至把養寵物當作和弈棋、品茗、論畫一樣的雅事。他們喜愛養狗斗狗,護國寺廟會就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觀賞狗,如袖狗、叭狗。袖狗只有一巴掌大小,但生性好鬥,又叫「斗狗兒」,可藏在袖間。斗狗時,兩位養狗者將狗放在桌案上觀其爭斗、撕咬,只為博得一樂。北京有一句俗話:「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被寵愛的狗比主人家中僕人的地位要高得多。
老北京人還喜歡養貓,而且講究品種,大多以毛長者為貴,「柔毛有四五寸者為珍」。這種貓頭大、威武,且披肩長毛下垂,貌似獅子,故稱「獅子貓」。北京人認為養貓是高尚的情趣,來源多是親朋間互相贈送以為禮品。通常,老北京人不賣貓,還把賣貓、賣狗視為破產的象徵。
生活在北京的名人也愛貓,如著名畫家豐子愷就養貓、畫貓,著名作家冰心的咪咪在貓譜上名為「雪裡送炭」,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喜歡養貓……此外,一些愛貓者還賦予某個品種的貓以特殊的意義——貓王。據說「貓王」的條件是體重要達到4公斤以上,其膚色限於純黃或純狸,有虎紋、頭扁圓、耳小而薄,且眼睛必須是所謂的「金眼夜明燈」者。臉譜要是白嘴盔子、紅鼻頭,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塊黃點,稱「蝴蝶斑」,觸須堅如鋼針。不論黃、狸毛色,肚皮都必須是純白色。尾巴由長毛組成,狀如「火焰」,叫「麒麟尾」,不認識的往往稱其為「禿尾巴根子」。總結起來即是獅頭、虎身、麒麟尾。另外,貓王都是雄性的,雌性的一律不上譜。
老北京玩蟲蟻賭博的人主要以斗雞、斗鵪鶉、鬥蟋蟀為代表。斗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唐代文人陳鴻所著的《東城老父傳》載:許多世家貴主,傾帑破產,市雞以償其值。到了宋代,四川張詠還寫出了「斗雞破百萬」的詩句,從中不難看出人們對斗雞的熱衷。除了斗雞之外,人們還斗鵪鶉,情形和斗雞相類似。幾十年前,北京的大井、小井、廣安門外、香山等都有蟋蟀的蹤跡,但現在北京本地很難有上好的蟋蟀,「蟲迷」們斗的蟋蟀大都從山東運來,那裡現在也是全國名蟋蟀的主要輸出地。
老北京人好逗鳥、鬥蟋蟀、養花,也喜好玩石頭。拿雨花石而論,雖產自南京雨花台,但老北京人的家中大多藏有珍品。觀賞雨花石歷來被視為高雅之舉。雨花石素以質、色、形、紋的精、奇、巧、美著稱於世。上等雨花石玉質天章,或天然成畫、景色迷人,或似人若馬、栩栩傳神。歷代名士如文學家蘇東坡、書法家米萬鍾、詩人郝經、戲劇家孔尚任以及現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徐悲鴻等都對雨花石抱有極大興趣。當年北京的遺老遺少以及名醫、名尤、名作家、名畫家等都曾不惜重金購買,並題上雅名,藏之秘室,不肯輕易示人。
玩票老北京人愛「玩票兒」,也叫「顯擺」,不好聽點叫「得瑟」,就是喜歡張揚的意思。最早「玩票」指的是戲劇業余愛好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玩票」的范圍也逐漸擴大。比如:一個演員在音樂演唱會上進行表演性質的唱歌,那麼他的這個演唱就會被定義成「玩票」。所以從廣義上來說,「玩票」是「認真」的反義詞。
玩票起源於何時沒有非常明確的記載,據說是起源於清道光前後。當時有一些皇親貴族子弟或者三五同好自由結合起來,定期在一起聚會演唱,互相觀摩,磋商戲曲藝術,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形式。當時舉行這種活動必須呈請內務府立案,經過批準的都發給一張執照,蓋有正式大印,票上印有兩條大龍,叫「龍票」。但它只發給團體,不發給個人。後來這種演唱自娛的班子開始被人們稱為「票房」,長期參加票房演唱的叫「票友」。最初,票房以演唱清口大鼓、京韻大鼓、八角鼓、單弦等「子弟書」為主,且大多是自編自演,許多鼓詞都是八旗子弟票友們親自編撰的。同治、光緒之交,八旗子弟的興趣逐漸由「子弟書」轉到京劇上來,票房的活動內容也變成了以演唱京劇為主。
老北京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票房有清同治、光緒年間旗人安敬之創辦的「翠峰庵票房」、光緒年間肅親王善耆創辦的「肅王府票房」以及民國初年建立的「春陽友會」和「果子觀票房」、「南月牙票房」、「麻花胡同」、「繼家票房」等。清唱茶社有「達王府票房」、「欣蚨來茶社」、「和順茶社」、「民生茶社」、「柳園茶館」、「三佛寺茶館」、「觀音寺第一樓」等。老北京最後一個清唱茶館是「西大院茶館」。如今,以演唱戲曲消遣的票房已經被各區文化館附設的文化站所代替。
票房是八旗子弟消遣娛樂的產物。最初,票友登台演唱全憑自己興趣。通常,北方票友叫走票,南方叫票戲,很少有人說玩票,因為怕讓別人誤會自己佔便宜。
老北京票房裡的演唱無演員、觀眾之分,完全是互相觀摩。除設在茶館里的票房外,一般不招待非票友。富戶人家有喜慶事也邀請票友清唱。京劇清唱的堂會稱「清音桌」,起初參加堂會的票友不要事主報酬,甚至還會將自己特製的沏好茶水的大銅茶壺也一起挑了去,俗稱「玩票」。後來逐漸形成「票友」,接受事主家的酒席招待。
民國後,隨著京劇的不斷發展,票房逐漸增多,開始出現了清唱茶樓、茶社。許多機關、團體、學校也紛紛建立票房,如老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郵政局、京漢鐵路局、電車公司、金城銀行、交通大學、輔仁大學、中國大學等等,都有票友的活動。
鬥蟋蟀蟋蟀是一種分布廣泛的昆蟲,北京人稱之為「蛐蛐」,又名促織。民間就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俚語。北京蛐蛐以蘇家坨的「伏地兒蛐蛐」和福壽嶺的「青麻頭」為佳。玩蟋蟀的行家統稱之為「蟲」。關於蟋蟀,我國古人對它的記載比較早,如問世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記載。《聊齋志異》中鬥蟋蟀的故事《促織》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今,鬥蟋蟀沒有舊時鼎盛,但在北京仍有上萬名鐵桿「蟲迷」。
據記載:唐天寶年間,就已經有人開始養斗蟋與鳴蟲。至南宋,一代權相賈似道因酷愛鬥蟋蟀畜養鳴蟲,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明清兩代是斗蟋史的鼎盛時期,斗蟋之風經久不衰,以明宣德年代尤盛。老北京時,蟋蟀通常養在或大或小的葫蘆中,但有錢的主一般都是放在用象牙、玳瑁、黃楊、紫檀精工細製成罐子里。冬至前放蟋蟀用的稱之為澄漿罐,是先用澄漿泥淀製成型,然後入窯燒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