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是什麼時候建的
擴展閱讀
杭州社保轉出哪裡辦 2025-05-15 13:36:52

北京城是什麼時候建的

發布時間: 2022-07-24 04:39:09

㈠ 北京城什麼時修建

北京城,據我所知,在唐朝還稱幽州,現在的北京,是明成祖朱棣在元朝舊都的基礎上建的,主要防備蒙古人卷土重來,後來的歷史證明他是對的。後世對北京又經過幾次大的擴建,在這里很感謝清軍入京後沒有效仿項羽的"壯舉".

㈡ 中國的北京市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和多少年的建都史

北京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800多年的建都史。

建城史的來源: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建都史的來源:

元朝: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2)北京城是什麼時候建的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㈢ 北京是什麼時候建的

建於1420年的故宮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中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中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後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7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㈣ 北京城修在什麼年代

金中都是金朝都城。天輔六年(1122),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稱燕京,先後設置樞密院和行台尚書省。金海陵王完顏亮弒金熙宗後即位,於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頒布詔書決定自上京遷都燕京。完顏亮任命張浩、蘇保衡等營建都城,參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劃和建築式樣,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個方嚮往外擴展,共動用了120萬人,歷經兩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始告完成。於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正式遷都,改元貞元。改燕京為中都,定名為中都大興府。金中都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㈤ 北京城建於什麼時期

B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鍾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余,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除了中國現在的首都北京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曾經被稱為北京:

西晉時的洛陽
十六國時的統萬城(內蒙古烏審旗白城子)

北魏時的平城(山西大同)

唐朝的太原府
北宋時的大名府
金朝的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

明朝初年的開封府

現北京在元代被稱為大都。

㈥ 北京皇城城牆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明清北京皇城是明永樂十五年(1417)修建的,其包含面積比元代皇城廣泛,其城牆向外擴展了許多。牆體用明代大城磚砌就,內外牆面抹麻刀灰,刷塗為紅色,牆頂覆黃琉璃瓦;牆高6米,牆基厚2米,牆頂厚1.7米。明清皇城牆周長近1.1萬米,呈不規則方形,西南缺角。

據民國出版《北平實測圖》記載:北城牆長2506米;東城牆長2756米;西城牆曲折較多,總長為3274米;南城牆(未計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內所挾天安門及其兩側牆長度)約為1701米。

從1912年開始,至20世紀50年代,明清北京皇城牆陸續拆除殆盡,目前,北城牆僅保留北海後門左右兩小段;東城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已盪然無存,2001年通過挖掘東城牆基礎,已建成"皇城牆遺址公園";南城牆僅中南海南牆及天安門東西側尚有局部數段保存;西城牆在府右街南口處及其以北尚有局部遺存。

㈦ 北京是什麼年代開始建都的

戰國時期的燕國最早建都。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7)北京城是什麼時候建的擴展閱讀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㈧ 北京城是哪位皇帝修建的

北京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所建,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8)北京城是什麼時候建的擴展閱讀:

整體格局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

北京故宮的北面是萬歲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面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建築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