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開國將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既然說開國了那就只有那十大元帥十大將
許世友上將
許世友,1906年出生於河南省新縣。1927年參加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歷任班長、排長、營長、團長、副軍長兼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進入紅軍大學深造。
抗日戰爭開始,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副旅長。1940調任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1942年任山東縱隊參謀長,10月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歸國後歷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等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4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期間指揮西沙自衛反擊戰。1979年又在廣西方向指揮邊防部隊勝利地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
楊得志上將
楊得志, 1911年生,湖南醴陵人。1928年2月參加工農革命軍。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團長、副師長、師長。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長征途中曾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團長,在威震中外的平型關戰斗中,殲敵1000餘人。後任第344旅副旅長、代理旅長。1939年春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1940年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4年4月率部返回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擔負守衛黃河河防、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重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第2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濟南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爆發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楊得志再次受命負責西線雲南邊境的戰事,軍事界普遍認為西線戰績優於廣西邊境由許世友負責的東線,單從戰果上比較,我東線集團軍的戰績要強於西線部隊,東線集團軍諒山戰役全殲敵王牌13師,更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大戰果。但說到傷亡,東線集團軍卻遠遠大於西線,甚至還出現了整個一支連隊被敵人俘虜的局面。也正是由於西線戰功的卓越,楊得志事後得以晉升總參謀長。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與楊得志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敵人近6萬人,其中擊斃敵人42000多人,擊傷10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另外約有50000越南平民傷亡,在當時越南全名皆兵的情況下,可算作戰斗人員傷亡)。但是我們也為勝利付出了27000人傷亡的代價,其中陣亡將士為6000多人,負傷戰士為21000多人。
另外,先後參預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還有33歲就被授予少將軍銜而晚年又挎起卡賓槍出現在亞熱帶叢林指揮作戰的「中國巴頓」吳忠將軍。
吳忠將軍(1921—1990),原名吳光珠,字寶山。四川省蒼溪縣人。家住四川省蒼溪縣東溪鎮小龍山。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軍第九十師二六八團排長,團政治處幹事。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排長、副連長,晉西獨立支隊第二團連長、副營長,教導第三旅八團營長,魯西軍區第八軍分區地區支隊支隊長,第五團副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二十旅五十八團團長、副旅長、旅長,第二野戰軍五十二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機械化師師長,副軍長,軍長,北京衛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77年9月,34歲時就成為我軍第一次授銜時最年輕的開國將軍的吳忠少將,在擔任了7年北京衛戍區司令後奉調到廣州軍區,給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上將當副手,任副司令員。
1979年1月,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有位年愈六旬的老將軍指揮人民解放軍第40軍全部、42軍、54軍各一部和兩個坦克團協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克高平等6城,嚴懲了越軍,為捍衛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貢獻了力量。他就是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的吳忠將軍。
1979年3月5日,中國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回中國境內。在1個月的作戰中,吳忠指揮南集團部隊轉戰越北山區,連克數城,殲滅越軍近萬人。回國後,吳忠繼續接受了長達8年的審查。
1987年6月18日,經中央軍委批准,北京軍區黨委對吳忠做出最後結論:「經審查,吳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市委書記期間,沒有參與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 1990年2月26日,吳忠在海南島不幸逝世,終年71歲。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7年離休後,仍在為部隊建設貢獻餘力。
⑵ 至今到底有多少位百歲開國將軍
按照中國傳統,截止目前,開國將帥中已經有57位「百歲將軍」:
1、吳西少將(1900.10.6—2005.7.21)享年105歲,原海軍後勤部副政委,我國第一位百歲開國將軍。但檔案記載是1903年出生,即使這樣也享壽102周歲。
2、童陸生少將(1901.1.3—2001.2.27)享年102歲,原軍事圖書館館長。
3、呂正操上將(1904.1.4—2009.10.13)享年106歲,原鐵道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目前為止最長壽的將軍,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4、孫 毅中將(1904.5.12—2003.7.4)享年100虛歲,原總參顧問。
5、曹廣化少將(1905.1.13—2004.4.21)享年100虛歲,原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6、閻捷三少將(1905.12.1-2006.1.29)享年102歲,原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7、陳銳霆少將 (1906.11.10—2010.6.13) 享年105歲,原炮兵副司令員。
8、肖 克上將(1907.7.14—2008.10.24)享年102歲,歷任紅六軍團軍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四野參謀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9、李懋之少將(1907.12.25—2009.2.11)享年103歲,原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
10、魏天祿少將 (1908.2.16—2011.5.21)享年104歲,原海軍工程兵政委。
11、陳 波少將(1908.12.20—2009.12.3)享年102歲,二炮後勤部原顧問,獨臂將軍。
12、阮賢榜少將 (1909—2011.4)享年103歲,長期擔任華東各省的軍區副司令員。
13、王兆相少將(1909.10.16—2009.6.3)享年101歲,原軍委工程兵顧問。
14、張 瑞少將 (1909.3—健在)原總參軍務部副部長,現已104歲,為目前健在的最長壽將軍。
15、湯光恢少將 (1909-2008.3.4) 享年100虛歲,原江西軍區顧問。
16、李丕功少將(1910.2.16—健在)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17、阿沛•阿旺晉美中將(1910.2—2009.12)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享年100歲。
18、胡定千少將(1910.3.15—2011.2)享年101歲,原江西軍區副司令員。
19、羅元發中將(1910.11—2010.5.10)享年101歲,原雁北支隊政治委員、第六軍首任軍長。 20、譚佑銘少將(1910.12—健在)曾任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
21、方 強中將(1911.1.26—2012.2.8) 享年102歲,原海軍副司令員。
22、曾思玉中將(1911.2.2—2012.12.31)原64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和濟南軍區司令員。
23、王茂全少將(1911.2.22—健在)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
24、孔慶德中將(1911.3.4—2010.9.29)享年100歲,原58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25、方 震少將(1911—健在)原二軍大副政委。
26、殷國洪少將(1911—健在)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
27、熊兆仁少將(1912.2.2—健在)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28、陳茂輝少將(1912.8.22—健在)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
29、高先貴少將(1912.10.14—健在)原廣州軍區後勤部顧問。
30、裴周玉少將(1912.12) ,再過一個多月就迎來百歲壽誕,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
31、方國安少將(1913.1-2011.05.08)湖南平江人,原廣東軍區副政委,虛歲100歲。
32、吳瑞山少將(1913.5-2012.10.24),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享年100歲。
33、王 曉少將(1913-2013.3.11)山西定襄人,海軍後勤部原部長,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享年100歲。
34、江鴻海 (1913) 原湖北軍區副政委。湖北麻城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第46軍136師政治部主任。
35、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36、曹中南 (1914—2014.2.7) 享年100歲,原天津警備區政委。河北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
(註:以下將軍在寫此博文時仍健在)
37、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今年是老將軍百歲華誕。
38、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39、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40、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41、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42、曾 美 (1914) 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43、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4、李孔亮(1914)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45、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
46、李中權 (1915) 原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四川達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任東北野戰軍九縱政委,1949年46軍政委。
47、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48、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9、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50、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51、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52、雷 欽 (1915) 原64軍190師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3、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54、汪運祖(1915)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55、胡立信(1915)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6、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7、顏文斌(1915—2014.4.1)享年100虛歲。原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⑶ 一個團有多少人一個師有多少人一個連有多少人一個排有多少人
中國人們解放軍
目前在解放軍部隊里邊,一個連一般有三個排組成.而一個排一般有三個班組成,一個班一般有十個人左右.所以這樣算來,一個排有30人左右.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員,司務長,三個排長、副連長、連長、指導員.大約在120人左右.
圖片
解放軍的一個連隊
解放軍的一個營配有四個連左右,人數大約在500人左右;一個團配有三個營,一個標准團人數事1500人;一個師包括五到六個團,再加上隸屬於師後勤處的二線非戰斗單位,比如養殖場等,隸屬於師偵察處的特種偵察連、雷達站等,再加上師部以及其他單位,所以這樣算來一個師是一萬人左右,而一個標准師的兵力也就是一萬人.
圖片
解放軍基層連隊正在訓練
一個旅比一個師少一個團左右,而一個標准師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數大約在7000人左右.每個軍的兵力是不一樣的,會按照各個部隊的需求做另外調整。
圖片
解放軍戰士在執行任務
在我們內地的一些部隊也有一個軍只管三個旅的情況.解放軍在1985年裁軍以後組建了合成化集團軍,每個軍大都包括坦克旅、高炮旅、陸航團(陸軍航空兵部隊)等合成化兵種.所以人數都是不一樣的.以上的這些數據都是屬於中國陸軍的。解放軍戰士在執行任務
由於中國海軍和中國空軍由於其特殊性,不能按照這個來劃分的。看完這個大家對軍隊是不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中國的軍隊平時和戰時是不一樣的,有個特別的詞叫「加強」經常會有比如加強排加強連這樣的字眼,有時一個加強排的兵力可能就可以抵得上一個連隊
⑷ 吳忠將軍簡歷
吳忠將軍簡歷
吳忠(1921—1990),原名吳光珠,字寶山,四川省廣元市人,出生於廣元市蒼溪縣東溪鎮小龍山。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軍第九十師二六八團排長,團政治處幹事。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排長、副連長,晉西獨立支隊第二團連長、副營長,教導第三旅八團營長,魯西軍區第八軍分區地區支隊支隊長,第五團副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二十旅五十八團團長、副旅長、旅長,第二野戰軍五十二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機械化師師長,副軍長,軍長,北京衛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年34歲的吳忠少將成為我軍第一次授銜時最年輕的開國將軍。
吳忠將軍人生經歷
年,吳忠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被任命為志願軍第12軍第31師師長,率部入朝參加了1952年冬季和1953年的春季戰役。他歸國後又歷任解放軍機械化師師長、第40軍副軍長、軍長。
1955年,34歲時成為我軍最年輕的開國少將,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以後任北京衛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
1976年,奉命抓捕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等「四人幫」。
1977年9月,在擔任了7年北京衛戍區司令後奉調到廣州軍區,給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上將當副手,任副司令員。
1979年1月,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將軍指揮人民解放軍第40軍全部、42軍、54軍各一部和兩個坦克團協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克高平等6城,嚴懲了越軍,為捍衛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貢獻了力量。
1979年3月5日,中國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回中國境內。在1個月的作戰中,吳忠指揮南集團部隊轉戰越北山區,連克數城,殲滅越軍近萬人。回國後,吳忠繼續接受了長達8年的審查。
1987年6月18日,經中央軍委批准,北京軍區黨委對吳忠做出最後結論:「經審查,吳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市委書記期間,沒有參與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
1987年離休後,仍在為部隊建設貢獻餘力。
⑸ 北京衛戍區一師三團師干什麼的
負責警衛工作,站崗或者糾察。
⑹ 開國將軍還有多少健在
53位開國將軍健在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將。任廣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體育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政治委員,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截至2015年4月,開國將帥(1964年前)僅剩53位。
1955年至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授銜將軍以上1614人,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1360名,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殊勛,我們稱之為開國將帥。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星們也一一隕落,目前上將以上全部逝世,開國中將只剩下1位,開國少將僅52位,當年的著名戰將已廖若晨星。
一、開國中將1人
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二、55開國少將(55年少將共806人,健在21人)
開國將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開國將帥共1614人,而狹義的開國將帥則不包括遲至1964年才晉升的少將,55少將無論如何都是無可爭議的開國將軍。55開國少將幾乎成了「百歲將軍」的搖籃。
汪東興 (1916) 江西弋陽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期任毛主席的警衛員。解放後歷任公安部副部長、江西省副省長、中央辦公廳主任兼警衛局局長;最高職務是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副主席,系中共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中顧委委員。
向守志(1917)原二炮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四川宣漢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二野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88年授上將軍銜,系中共12屆中央委員。
李耀文 (1918) 原海軍政治委員。山東榮城人,1937年參加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1949年任3野26軍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系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3屆中共中央中顧委委員。
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方槐(1917)原空軍第2軍軍長。江西於都人,原名賴芳槐(曾用名賴世祿),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1949年任軍委航空局作戰教育處處長。
任榮(1917)曾任38軍政委、成都軍區和武漢軍區副政委,出任過西藏自治區第一書記。四川蒼溪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遼東軍區171師政治委員。系中共中央第11屆中央委員,第10屆、12屆中央候補委員。
劉中華(1917)原海軍高級專科學校校長。山東文登人,1932年入黨,1937年入伍;解放時任三野9兵團30軍政治部主任。
劉居英(1917)原鐵道兵副司令員。吉林長春人,參加過「一二九運動」,解放時任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總局長。
李布德 (1919) 原山西省軍區政委。四川營山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199師政治委員。
楊永松 (1918) 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廣東大埔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戰車師政委。
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三野22軍副軍長。
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盛治華 (1916) 原二炮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戰時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1949年任67軍200師長。
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裴周玉 (1913) 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裝甲兵顧問。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一野8軍政治部主任。系第9、10屆中央候補委員。
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熊兆仁 (1912) 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福建永定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皖南軍區副司令員。
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在以上開國將軍中,熊兆仁、盛治華從軍最早,1929年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而李耀文遲至抗日時才入伍,但解放時已經擔任野戰軍政委職務,比起其它將軍的職務更高。在解放前擔任野戰軍高級指揮員的戰將有張秀龍(22軍副軍長)、李耀文(三野26軍政委)、向守志(44師師長)、胡繼成(126師師長)、黎光(198師師長)、盛治華(200師師長)、詹大南(第209師師長)
三、1961年授銜少將(當年晉升少將218人,健在9人)
王硯泉 (1917) 原昆明軍區副政委。河北雄縣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解放時任二野14軍40師副師長。
孫干卿 (1919) 原昆明軍區參謀長。山東淄博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43軍128師383團團長、師參謀長。
楊思祿 (1917) 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江西於都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二野直屬教導隊2師師長。
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胡煒(1920)原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河南新蔡人,1937年參加抗日。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1977年被解除職務。
姜 鍾 (1919) 原總參三部部長。四川平昌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殷國洪 (1911) 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湖北紅安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高 銳 (1919) 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山東萊陽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
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註:1962年、1963年兩批授銜少將16人,無人健在。
四、1964年授銜少將(共320人,健在22人)
64開國少將中,有一些是身經百戰的資歷很老的老紅軍,比如方震「大革命」時期就參加農民協會,幾乎是「國寶」級。有些是抗戰以後才參加革命的(以山東籍為多),1955年授銜時大多為大校,甚至是上校,能躋身開國將軍行列是十分榮幸的。目前地位最高的是1988年晉升上將軍銜的劉振華,王扶之將軍則是所有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百歲將軍」有9位。
劉振華(1921)山東泰安人,原沈陽、北京軍區政委,12、13屆中央委員,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
王扶之(1923)原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別名王碩,陝西延安人,1935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系四野39軍115師343團團長。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少將。
王茂全(1911)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20兵團66軍198師副師長。
文擊(1918)原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原名劉樹棠,河北霸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炮兵一師副師長。
方 震(1911)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政委。江西弋陽人,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華北軍區運輸部分部部長。
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陽自碧(1918)原四川軍區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華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處處長。
李丕功(1910)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山東淄博人,1937年參加抗戰隊伍,1949年任四野43軍128師副師長。
楊斯德(1921)原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山東滕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任3野34軍100師副政政治委員。
張英(1916)原吉林省軍區政委。遼寧蓋平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任四野炮兵一師政委。
張翼(1918)原空軍學院副政委。山東諸城人,1937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49年任四野38軍政治部秘書長。
張中如(1919)原總參二部部長。山西原平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
張玉華(1916)原武漢軍區、南京軍區副政委。山東文登人,1937年入伍。系11屆中央委員。
張志勇(1916)原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張實傑(1922)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山東鄒平人,原名趙浩然,1938年參加八路軍。
陳紹昆(1921)原沈陽軍區副政委,冶金工業部部長。江蘇宿遷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
周建平(1919)原空4軍軍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江蘇吳縣人,1938年參加抗戰。
姜林東(1918)原廣州軍區副政委。山東牟平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1949年任三野21軍62師政治部主任。
賈乾瑞(1916)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陝西大荔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高先貴(1912)原廣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顧問。安徽六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健在的唯一「博士將軍」。
2015年離世的將軍(10位):
胡立信(1915-2015.1.24)64少將。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旅政治部主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二十四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防空軍預備學校政治委員,空軍高射炮兵學校政治委員等職。
曾美 (1914-2015.1.31) 55少將。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曾美,原名曾昭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了五次「反圍剿」,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並親歷遵義會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5次擔任國慶閱兵副總指揮。
瞿道文(1919-2015.2.4)64少將、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第二主任、空軍第四軍副政委瞿道文同志於2015年2月4日在上海逝世。瞿道文 1919年出生於達縣羅江口。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乓。二級解放勛章。
譚佑銘 (1910-2015.2.14) 55少將。原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四機部副部長。四川雲陽人,原名譚林,1933年入黨,1937年參加犧盟會;1949年任三野27軍79師政委。
汪運祖(1915-2015.2.23)64少將。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華楠(1921-2015.2.27)64少將。原總政副主任、解放軍報社社長。山東牟平人,原名孫寶楠,1936年參加革命;解放時任三野9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方子翼(1917-2015.3.17)55少將。原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學院顧問。安徽金寨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某飛行大隊政治委員。
陳茂輝 (1912-2015.3.24) 55少將。原江蘇省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福建上杭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三野23軍副政委。
丁釗(1920.12.14-2015.03.28)64少將。山東黃縣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原空降兵第十五軍副政委。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將。任廣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體育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政治委員,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⑺ 請問一個司令管多少個軍長,師長,團長,營長,各管多少人
一般說來,一個司令管三個軍,一個軍管三個師,一個師管三個團,一個團管三個營,一個營管三個連,一個連管三個排,一個排管三個班,一個班有十一二個兵,這么一換算就清楚了。
⑻ 衛戍區警衛一師六團是什麼
1、警衛一師的前身是中央警備團,是解放軍編制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主要是以3、4、5、6個團。其中六團是北京唯一的防暴團,5團是保護中央黨、政、軍、機關和首長家屬的安全其他的也是保護重要目標為主。
2、衛戍區直屬於北京軍區和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可以說是御林軍,算是王牌。一師擔負主要首長的駐地安全,以及特殊部門,特殊會議的絕對安全任務。
3、三師12團為老虎團,也是外事表演團,其主要為外國來賓展現中國軍人的素質。起擔負主要是北京周邊地區的穩定,配合警衛一師保衛首都北京的絕對穩定與安全。
4、北戴河暑期臨時警衛,由一師特務連多所擔負。特種作戰大隊為北京衛戍警衛一師六團擔負全天戰備任務幹部大隊為北京衛戍區直屬單位,簡稱幹部隊,主要負責首長的外出的安全任務。
(8)北京衛戍區師長有多少擴展閱讀:
1、衛戍部隊是擔負首都警衛和勤務的部隊,屬正規軍。武警屬於內衛部隊,負責的是國內的保衛任務。兩者的職責不同,編制也不同。
從編制上來說,衛戍部隊直接服從中央軍委指揮,不受北京軍區限制;武警屬於警察部隊,歸地方行政指揮。
從資金來源上來說,衛戍部隊是從財政部專項撥款,武警由地方財政撥款。
從使命和工作上來說倒是差不多的,衛戍部隊三軍糾察管理京畿的兵員軍官,巡視國家核心要害部門的防禦和安全,武警也有三軍糾察管理地方的兵員軍官,並輔助警察穩定地方。
2、北京衛戍區隸屬於北京軍區,理論上說和河南省軍區、四川省軍區沒什麼區別——正軍級,下轄少量地方守備部隊。但是關鍵在於它是負責首都地區的守備。所以北京衛戍區麾下的部隊比較強一些,也比較風光,自然訓練也就辛苦一些。
中央的幹活,基本沒有比較舒服的差事哦。北京衛戍區的部隊最有名是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北京衛戍區的部隊最神秘的是中央警衛團,直接負責黨中央的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於1949年6月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1959年1月,改為北京衛戍區。
3、北京衛戍區屬北京軍區(七大軍區之一,不是省級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共北京市委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北京軍區和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
下轄衛戍部隊,領導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維護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治安等。
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和武警北京總隊是平級的,沒有互相的隸屬關系。但是武警北京第一總隊的前身就是北京衛戍區警衛第二師。1999年,原武警北京市第一總隊(1993年升格為副軍級)和第二總隊合並,重新組建武警北京市總隊(正軍級,下轄第1、第2、第3師及若干*級直屬支隊)。
這是武警內衛部隊中唯一的一個正軍級單位。北京衛戍區衛戍區,中國擔負首都警衛和守備勤務的軍隊組織。許多國家武裝力量都設衛戍區。
中國歷代都設有保衛、戍守京師的軍隊組織,但稱謂不一。辛亥革命後,警衛、守備首都或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軍隊組織開始稱為衛戍司令部、衛戍總督府等。
北京衛戍區特警標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設衛戍區,隸屬於北京軍區,同時又是北京市委的軍事工作部門,大區副級。設有領導機關,轄若幹警備部隊。
主要任務是: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勤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維護首都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等。
北京衛戍區的責任重大,起著保衛首都的作用,外界稱之為御林軍。下北京衛戍區特警風采轄兩個常規機械化步兵師和一個預備役高炮師,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儀仗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衛戎區
⑼ 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是什麼級別
北京衛戍區級別為正軍級,司令員和政委高配一級,所以衛戍區司令員的級別是副大軍區級,軍銜中將或少將。
⑽ 一個排,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一個旅,一個師,一個司分別有多少人
軍,一般3-5個師,總計4-10萬人。 師,一般3-5個旅,總計1-2萬人。 旅,一般3個團,總計約3000-5000人。 團,一般3個營,總計約1200-2000人。 營,一般3個連,總計300-500人。 連,一般3個排,總計120-150人。 排,一般3個班,總計30-45人。 班,一般為10名戰士 這個是部隊的標准編制,還有其他情況,比如特種部隊之類的各級單位的人數編制都不一樣的,情況很多,至於那個司令部情況有點復雜,當然最大的大軍區一級是最高的,最低級別的司令部有很多都是師級單位,期間人數波動就比較大了,像大軍區級別人數至少都能超過四十萬,下一級別的省軍區一般對部隊沒有直接管轄的權利,主要負責地方工作,直接管轄的現役部隊人數一般不太多,而警備區一般管轄幾個師級單位或者旅團級單位,人數和對應的師級和軍級單位人數差不多,還有衛戍區人數大概和一個甲級集團軍人數差不多,下轄的人數都在5到10萬人之間,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只有一個衛戍區就是北京衛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