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禺劇作北京人塑造的被稱為生命的空殼形象是誰
曾文清:曾家長子,三十六歲。一個「生命的空殼」。深受封建文化戕害的典型形象。被嚴格按照讀書人的模式培養了出來,其目標是為考中科舉考取功名。在社會上流行著「實業救國」的年代,他的家庭培養方式遠離了現實,具體的生活技能他一樣也沒學會,反而是經過艱苦的學習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離了別人照顧就完全活不下去的「廢人」!長期的封建傳統教育熏陶,使他親近於一些所謂的高雅的愛好,但是卻是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噱頭,只是他把自己的生命體面的消耗在了這些沒有任何實際功用的無聊行為中。這種長期處於閉關狀態的生活,使他精神頹靡,變得懶散,沒有力氣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沒有勇氣去反抗去愛;卻只能使些不痛不氧的小資手段---諸如寫些乾巴巴的小詩---來表達他的愛,處於失語狀態。全然沒有了原始的生命沖動,沒有了在家庭以外的廣闊天地翱翔的能力和勇氣,是「一隻不會飛的鴿子」。但他寬容、善良,同情弱勢力,尤其體現在他對不幸的曾霆小夫妻的維護上,體現在他對袁圓與他格格不入卻仍能寬容相待、關愛有加上。是一個「有其不多,無其不少」的人物。灌注著作者對他這樣不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正常的生存的可悲遭遇的同情。
『貳』 曹禺的《北京人》中北京人這個形象有何象徵意味如何理解曾思懿這個人物形象
《北京人》和《家》顯示出曹禺的戲劇創作在四十年代達到新的高度。 三幕劇《北京人》1941年以曾家的經濟衰落為串連全局矛盾沖突的線索與戲劇沖突,並透過這些沖突深入封建家庭這一軀體深處,著力反映出封建主義精神統治對人的吞噬,人們在這種精神統治下對人生的追求以及這種精神統治的破產。 在《 北京人》中曹禺選取了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寫了怎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勢力與精神統治的代表。他心中似乎裝滿了憂慮和煩惱,委屈與同情。在仁義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顆自私虛偽的心,用苦難哀憐遮掩了自私與虛偽,作者尤其通過他與愫方的關系將這種心靈刻畫得入木三分。曹禺塑造這個形象揭示了封建階級的衰亡,在經濟與權勢的跌落中,曾家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禮教,也正在喪失其統治威力。家庭矛盾叢生翁媳勾心鬥角夫妻性情不和姑嫂相互傾軋兒子離家出走第三代人對家庭滿懷不滿,封建家長再也不能維持傳統的家法家庭秩序。當曾浩半夜裡跪下來求兒子不要再抽鴉片,他本人心靈的支柱也傾塌了。比起封建家庭最終的分崩離析他的精神幻滅來得更早,曾家的管家奶奶雖然干練潑辣能說會道,但他的經歷卻放在控制丈夫或家人的傾軋上,促使這個家庭四分五裂。從而揭示了這個家庭走向死亡路上的種種掙扎。 曾文清與愫方是曹禺精心塑造的兩個藝術形象,他們的內心悲劇沖突與不同命運構成了戲劇沖突的主線。曾文清是劇中曾家第二代北京人他聰穎俊秀善良溫厚。他的悲劇在於封建文化思想和禮教對他靈魂的腐蝕。不說話的曾文清的悲劇中似乎悄無聲息,然而卻是驚心動魄。他盡管愛上一支空谷的幽蘭,卻只敢停留於相對無言中獲得慰籍,愛不能愛恨不能很最後沮喪得失鴉片而死。 曹禺在愫方與瑞貞這兩位受欺壓的女性身上投射了一束光輝,昭示出人類對光明自由的嚮往。曹禺細致深入的塑造了愫方這位女性形象,讓她受苦難的靈魂在周圍的黑暗中閃爍出光輝。以此賦予她更多的詩意和哲學意味。在愫方那富有人情美的憂傷那堅韌的閃光的靈魂中傾注了作者的審美理想。雖然她最終沒有避開愛情的殉情,但她把對人生的嚮往和深摯的愛情注入曾文清身上,體現出了他的人生態度。 在返回到題目「北京人」。而「北京人」在劇中也有一個原始猿人的形象。這是曹禺採取了一個戲劇象徵。他以「北京人」為劇本命名,囊括史前社會與現實社會,以及理想社會。三種北京人象徵劇本主題的豐富含義。劇本作家以原始人的生活寄託對新生活的憧憬與追述,他找到了一個戲劇象徵,從此完成了他的寫作目的。
『叄』 曹禺的《北京人》《日出》《雷雨》《原野》《王昭君》戲劇中所有小人物(次要人物)的分析以及作用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畫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於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這一悲劇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的一大貢獻,深刻地傳達出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劇中蘩漪在雙重的悲劇沖突中走完她心靈的全部歷程。在這個悲劇女性身上,閃爍出曹禺卓越的藝術才華。
『肆』 求曹禺的話劇《北京人》劇情簡介
中秋之日,天空湛藍,鴿哨聲斷斷續續地飄進曾家的花廳。透過養心齋,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這個搖搖欲墜的封建大家,雖看上去顯得很衰微,不過滿堂的紅木傢具,古色古香的裝飾陳設,卻又顯示出曾盛極一時的不凡氣度。
家中主事的大奶奶思懿,自命知書達禮,精明干練,整日滿臉堆著笑容,可又時時露出虛偽與狡譎。要說,撐起這個家也實在不易,她不光成天要對付那些個堵門要賬的,就連丈夫曾文清也讓她傷透了腦筋。
懶怠羸弱的文清,終日無所事事,偏偏又染上了抽大煙的惡癖;姑爺江泰一付十足的公子哥派,幾次做官都不得意,最後終賦閑而寄居於丈人家中,成天牢騷滿腹,喝了點酒便四處使氣,罵聲連天。而在這個家裡,更為可憐的卻是愫芳姑娘。
自來到曾家,歲月悠忽,轉眼已是三十歲的人了,但卻很少有人為她的前途想一想,只有偶爾在與文清談詩論畫中,才稍許得到些慰藉。雖然大奶奶對此常投以令人難以忍受的譏諷,可愫芳卻有著一種寄人籬下而養成的驚人耐性。
大奶奶的兒媳瑞貞,從十六歲起便胡里糊塗地被人送進了這個封建的樊籠,夫妻之間視為路人。她既不願逢場作戲,也不屑於用獻媚來討好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罵。
在這樣一個家裡,行將就木的老太爺曾皓,雖然詛咒思懿的陰險,怨恨文清的無能,但他卻終救不了這個家,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復漆了十五年的壽木,然而因無力償債,就連這樣一口棺材也終被隔壁的大戶「爭搶」了去。
望著這個即將倒塌的家,面對周圍的驕橫、自私、吝嗇和殘忍,瑞貞再也待不下去了,她決定沖出這個家庭。而愫芳最後也終於戰勝了自身的軟弱,懷著一絲絲的惆悵,悄悄地跳出了曾家,向著寬闊的天宇飛去……
(4)曹禺話劇北京人的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曹皓——在北平落戶的舊世家的老太爺,年六十三。
2、曾文清——曾皓的長子,三十六。聰穎清俊,善良溫厚,但是性格軟弱無能,雖然已是中年卻依舊沒有生活經濟來源,是一個「廢人」。從小與愫方相愛,卻未能與愫方結合,在父母的主持下與曾思懿結合,後在絕望中吞食鴉片死亡。
3、江泰——文彩的丈夫,一個老留學生,三十七八。曾經做官,後來失勢遭到通緝躲在曾家,有做實業的想法無奈未有實際作為。經常抱怨,然後喝酒自慰,說話坦率誠實,最後一幕卻欺騙了所有人拿著30元出去喝酒。
4、曾瑞貞——曾皓的孫媳,霆兒的媳婦,十八歲。與曾霆沒有愛情,後懷有身孕然後打掉,與曾霆協議離婚後瞞著家長們與袁家人一起離開了曾家。
『伍』 幫忙分析一下曹禺話劇《北京人》中曾思懿這個人物形象
曾思懿給我的感覺與繁漪有幾分相似。都生活在陰森森的大宅子里,過著缺少愛情,缺少快樂的生活。然而,繁漪是病弱的,無可奈何地順從著專制的丈夫,只能飢渴地追逐著不倫戀帶來的快感。曾思懿無疑是強硬的,她是曾家的女管家,上有老下有小,還守著一個無能無用的丈夫。殘酷的現實逼迫著她,沉重的負累壓迫著她,而她,一個女子,卻扮演著家庭頂樑柱的角色,用微薄的力量支撐著那個搖搖欲墜的沒落家族。
人們痛恨思懿,痛恨她的自私,她的貪婪,她的刻薄,她的陰險,痛恨著她的種種不是。然而究竟是什麼讓一個「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來」「自命知書達理,精明干練」的女孩變成這個模樣?是時代,是家庭,是封建禮教?
曾思懿的身上充斥著濃郁的悲劇色彩,她的不幸表現在方方面面。首先,出身士大夫家庭的大小姐嫁入了一個沒落的大家族,她無法享受到良好的經濟保障,還要整日忍受討賬人的嘴臉。她是管家,是家中真正的主心骨,她要絞盡腦汁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應付一切的困難,這樣的困難,恐怕是男人也會懼怕的。
愛情的不幸也是造成她個性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女人,她一定渴求著一段幸福,至少是平平安安的婚姻。她一定希望有一個疼愛她的丈夫,至少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丈夫,有所作為,能帶給她安全感的男人。然而,她卻嫁給了一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有責任感的人——曾文清。曾思懿曾忿忿地說:「他們看出我們家沒有男人。」的確,老太爺已是暮年垂死之人了,兒子還只是個只顧著放風箏玩的小孩子,而正值壯年的她的丈夫,卻是個連家門都不願出的「廢物」。一個本無義務承擔家庭重任的少奶奶只能挺身而出了。文清的懦弱暫且不說,他的心也並不歸屬於思懿。他愛著愫方-----一個已愛了多年的青梅竹馬式的女人。思懿要做的,還有忍受著他們這一對整日的眉來眼去和溫柔痴纏。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絕對是最大的打擊和恥辱,從而也不難理解她用刻薄的言語去攻擊傷害著她的人,那是一種控訴,更是一種宣洩。當她決定將愫方納為文清的小妾時,固然是對愫方人格的侮辱,但同時也是一種成全。真正受到傷害的只有自己,因為她已失去了愛的權力。
讓曾思懿頭疼的還有她的兒子,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他在兒時便拷上婚姻的枷鎖,與妻子保持著冷淡的關系。將生兒育女放在首要地位的封建家族自然無法允許這樣的情況,作為母親的思懿自然無奈憤怒至極。
曾思懿得不到愛情與親情,她用尖酸刻薄,冷嘲熱諷來面對不中意的人們,面對不如意的生活。她是帶刺的花朵,刺傷著他人,也刺痛了自己。然而她還是不顧一切地刺著,這是她生活的方式,是她感受自己行屍走肉般的軀殼依然存在的方式。她是一個厲害的女人,然而,當她無助地喊著「文清,你究竟是去了哪兒啊!」時,我分明看到了她的脆弱,一個女人的脆弱。
最後,借用思懿曾說過的一句話:「我也算替你曾家生兒育女辛苦了一場,我上上下下對得起你們曾家的人!」再次看待這個在絕望中掙扎的女人,所有的錯也就在這一瞬間釋懷了吧。
『陸』 曹禺先生的《北京人》大體的故事背景,以及人物性格,最簡單的概括,話劇旁白用的,求大神支招!!
三幕劇《北京人》創作於1941年。該劇以曾家的經濟衰落為串聯全劇矛盾沖突的線索與戲劇沖突發生的具體背景,展開家庭善良與丑惡、新生與腐朽、光明與黑暗的沖突。並透過這些沖突,深入封建家庭這一軀體深處,著力反映出封建主義精神統治對人的吞噬,人們在這種精神統治下對人生的追求,以及這種精神通知的破產。
故事講的是,本世紀初,北.京.城裡一個大戶曾家,曾老太太彌留之際,為沖喜迎娶曾孫媳婦瑞貞,在迎新人進門時,老太太撒手歸西,全家人亂成一團,辦喜事變成了辦喪事。 有三進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經家道敗落,但仍揮霍維持著尷尬局面。長孫文清是個頹廢、整天無所事事的大少爺。他不喜歡家裡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裡愛著寄居在他家的無依無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籬下,忍氣吞聲,像女僕一樣整日勞作,雖然與大表哥有共同的愛好和感情,卻又不敢表露出來,就這樣還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語。孫媳婦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長房長孫媳婦的地位,使她掌管著家中的財權,她內外操持,拆東牆補西牆,硬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許多新思想,但一事無成,與曾家格格不入。 曾家的朋友、人類學家袁任敢帶著女兒袁圓從國外歸來,暫借住在曾家,為曾家帶進了新的空氣。 曾霆還是個孩子,被迫娶了瑞貞,他與袁圓玩得很開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後,這個封建大家庭終於崩潰了,文清死了;愫方終於離開了這個家;曾霆與瑞貞離了婚,老太爺曾皓面對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會滅亡的命運。
曹禺選取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寫了曾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權勢與精神統治代表。他心中似乎裝滿了各種憂慮與煩惱、委屈與同情,但實際上,在「仁義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顆自私虛偽的心,用苦難哀憐遮掩了自私與虛弱。曾文清是劇中曾家的第二代「北京人」。他聰穎清俊,善良溫厚,不乏士大夫階級所欣賞的瀟灑飄逸。他的悲劇在於,他所長期生活期間、受其多年熏陶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教養,腐蝕了他的靈魂。劇中還有一個原始猿人「北京人」的形象。這是曹禺採用的一個戲劇象徵。他以「北京人」為劇本命名,囊括史前社會、現實社會、理想社會三種「北京人」,象徵劇本主題的豐富含義。
『柒』 曹禺話劇代表作和歷史劇代表作分別是哪些
1、曹禺的話劇代表作有《雷雨》、《北京人》、《日出》、《家》、《王昭君》等,其中《雷雨》是他的處女作;屬於歷史劇的有《王昭君》、《膽劍篇》;
2、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國現代劇作家以及戲劇教育家,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這個筆名是取自他本姓繁體「萬」字,拆為「草字頭」和「禺」,草字頭換為曹,「萬」就成了「曹禺」。
3、曹禺戲劇的特點,是喜好暴露社會問題,反映現實生活,愛憎感情強烈,善於描寫悲劇人物及悲劇性的生活內涵,情感豐富細膩,戲劇情節主線清晰,結構緊湊,情節曲折,精心布設懸念,引人入勝地展開戲劇沖突。他把話劇由著重情節,轉為較重人物性格,善於塑造人物,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劇中人物說話生動口語化,富於個性,語言真切明白,簡潔易懂。
4、曹禺作品:
《雷雨》(1933年):曹禺把它寫成一個悲劇,以性愛和血緣的各種巧合的倫常糾葛,來沖淡這個悲劇的社會性質。他對劇中人的經歷,都通過了精煉的對話和細膩的描寫述說出來。
《日出》(1936年):曹禺進一步求取社會問題的答案,描寫過著寄生生活的女性,投機的銀行經理、蒼白無力的知識分子、被壓榨的小職員等等。
《原野》(1937年)
《全民總動員》(1938年,與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
《蛻變》(1939年):表露了曹禺對抗戰的希望。
《正在想》(1939年)
《北京人》(1941年)
《家》(1942年,改編自巴金的小說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鍍金》(1943年)
《羅密歐與朱麗葉》(1943年,翻譯作品)
《橋》(1946年)
《明朗的天》(1954年)
《膽劍篇》(1961年,與於是之、梅阡合著)
《王昭君》(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