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和南京哪個門多
擴展閱讀
三亞怎麼回上海 2024-04-23 22:00:22
福州市區養老機構在哪裡 2024-04-23 21:47:45

北京和南京哪個門多

發布時間: 2022-08-19 16:53:36

Ⅰ 北京歷代有哪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1)北京和南京哪個門多擴展閱讀:

北京近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近代城門的建造要遲於其他城門,歷史相對較短,多為民國及民國以後建造。主要的現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和平門

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它建於1926年,並非是北京的傳統城門,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而只是在城牆上開的兩個拱形券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用來連通南新華街與北新華街,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

和平門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張作霖時期此門曾改名為興華門,後改回。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建國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而是在民國時期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後,為了出入方便,將位於東邊老城牆扒開的缺口取名叫啟明門。1945年抗戰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改啟明門為建國門,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續至今。

復興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之後,為了東西方向運輸便利,將位於城市西邊老城牆扒開的口子,當時取名為長安門意為長治久安,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將長安門改為復興門,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沿用至今。

水關門

是清末(1905)將正陽門東水關蓋板後擴建成「門」,為便利東交民巷「使館界」人員進出之用。照片為水關門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攝的南側面。經歷「庚子之變」後,擔心因「事件」再次成為「困獸」,「使館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陽門東水關被改造成了「門」,便於出入登臨赴天津的火車。

Ⅱ 是南京明故宮大還是北京故宮大

以佔地面積比較南京明故宮比北京故宮大很多,北京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面南京明故宮佔地面積達101.25萬平方米!

Ⅲ 南京多少門天津多少北京多少上海多少

南京 :中央門,中華門,集慶門,光華門,武定門,玄武門,漢中門,水西門,
江東門,定淮門,高橋門,雙橋門,麒麟門,後宰門,仙鶴門,安德門,
上元門,通濟門,中山門,清涼門,太平門,卡子門,堯化門,草場門,

北京的橋像歌里寫的一樣數不過來:金水橋,三轉橋,後門橋,玉帶橋,十七孔橋,薊門橋,東不壓橋,紫竹橋,健德橋,東便門橋,西便門橋,洋橋,左安門橋,右安門橋,積水潭橋,德勝門橋,阜成門橋,復興門橋,月壇南橋,月壇北橋,天寧寺橋,白紙坊橋,菜戶營橋,陶然橋,永定門橋,景泰橋,玉蜓橋,光明橋,廣渠門橋,建國門橋,朝陽門橋,東四十條橋,東直門橋,西直門橋,小街橋,雍和宮橋,鼓樓橋,安定門橋,方庄橋,鐵營橋,盧溝橋,劉家窯橋,趙公口橋,萬柳橋,玉泉營橋,花鄉橋,科豐橋,看丹橋,岳各庄橋,岳北橋,沙窩橋,五棵松橋,定慧橋,四季青橋,遠大橋,萬泉河橋,四海橋,火器營橋,海淀橋,聯想橋,健翔橋,安慧橋,安貞橋,安華橋,和平東橋,和平西橋,太陽宮橋,三元橋,四元橋,五元橋,六里橋,燕莎橋,農展橋,長虹橋,光華橋,國貿橋,雙井橋,勁松橋,潘家園橋,華威橋,十里河橋,分鍾寺橋,四方橋,五方橋,肖存橋,小紅門橋,大紅門橋,西紅門橋,酒仙橋,紅領巾橋,百子灣橋,四惠橋,工大橋,大郊亭橋,七棵樹橋,宛平橋,亦庄橋,大洋坊橋,平房橋,紅山橋,達瓦窯橋......數暈了,還沒數到一半,哪天不暈接著數。

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略

Ⅳ 南京有很多叫「門」的地方,一共有多少個門,都叫什麼門

南京現存的城門,主要始建於明代,開城門十三座,都與市內大街貫連,街道縱橫交織,主次分明,井然有條。城門與城池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堅固防禦體系和便利的交通網路。明朝皇帝朱元璋發現東郊的皇宮紫禁城離鍾山太近,對軍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嶺,用磚砌一部分外城牆,先後開了十八座城門。

六百多年來,內城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清末開始,隨著城區的擴大和交通發展的需要,又陸陸續續增開了很多城門

然而經歷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現在保存比較好的僅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至於外城牆和「外十八」城門,早已不在,單留下原城門名稱當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處,即改姚坊門為堯化門。

要說南京的城牆和城門,那絕對是天下第一,是所有南京人的驕傲!

朱元璋設置的內城周長約67華里,有13座城門,外郭則有18座城門,故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

而由於戰火毀壞消失,和為了城市發展新增加的,目前南京內城的城門則不止13座。從城北開始,按照順時針方向大致是這樣的:神策門-玄武門-解放門-太平門-中山門-光華門--武定門-中華西門-中華門-集慶門-漢中門清涼門-定淮門-挹江門-儀鳳門-鍾阜門-新民門-金川門-中央門-神策門(還有遺漏)

定淮門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拆城運動中,門被拆毀。如今的定淮門遺址處,已建起一座定淮門大橋。

正陽門

正陽門位於南京城的東南方,之所以被稱為正陽門,是因為它是宮城外圍的正南門,與皇城洪武門正對。為紀念南京光復,1931年國民政府將其改名為光華門。上世紀60年代初,周邊的居民和工人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磚,致使這個城門銷毀了。

石城門

石城門現僅存東、西兩面牆體和東、西兩券城門。因其正對石頭城,故命名謂石城門,入清以後,便演繹為漢西門,並一直沿用至今。1931年,在漢西門北約20米處拆城開門,並以路為名,稱漢中門。由此,慢慢地人們即以漢中門來統稱包括漢西門在內的這一地段。漢中門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辟虎踞路時拆除,但拆除後的廣場仍習慣稱為漢中門廣場。1997年3月18日,以漢西門為主體的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正式竣工開放。

神策門

神策門,今稱「和平門」。南京十三個城門中,其中十二門都只有一個門洞,唯神策門設左右兩個門洞。相傳劉伯溫認為,這里為兵家必爭之地,必須能攻能守,平時只開一洞門,另一洞門則緊閉。只有在軍情緊急、萬不得已時再開。清軍在此大敗鄭成功後,一度改為「得勝門」,1931年,國民政府認為南京諸城門的名稱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時代潮流,而將神策門改為和平門,此門現尚存瓮城券門各一,譙樓一座。和平門是現存南京城門中最為完整的城門。它有城樓(清末建築)和城門的木門,是南京諸城門中絕無僅有的。

金川門

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燕王朱棣「靖難之師」由此門攻入南京,後即閉塞。現已不存。

清涼門

亦屬明、清、民國至今四代閉而未用的城門。城門除城樓無存外保存完好,由城門一道、瓮城一圈構成。

通濟門

為南京京城13座城門中,佔地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通濟門當時是與聚寶門、三山門同等規模的大城門,共有四道城門,三道瓮城,整個城堡呈船形,1956年,在轟轟烈烈的拆牆運動中,雄偉的通濟城門被拆得盪然無存。

朝陽門

因傍皇宮且朝東,故稱「朝陽」。1929年堵塞朝陽門,在原朝陽門稍北新辟成現在的三拱券門。據說改一拱券門為三拱券門,隱含「三民主義」的含義。

太平門

曾立有牌坊一座,上書「貫索」兩字,後毀,故取名「太平」。1994年至1996年春,南京市政府修復了台城段太平門至玄武門這段3.2公里的城牆。

鍾阜門

因其遙對鍾山(亦稱「鍾阜」)而得名。根據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鍾阜門逐漸湮沒了。連接長江大橋南引橋的大橋南路正是從鍾阜門的遺址上縱橫而過。

儀鳳門

今稱「興中門」,居盧龍山(即獅子山)南麓,瀕臨長江,與鍾阜門在不足1公里的地段項背而建。垛口800座。該城門建於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洞(即涵閘)二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修築。明成化年以前(1465年)與鍾阜門一道被堵塞。

聚寶門

全部以巨大條石為基,巨磚為牆,極為堅固。傳說城門下埋有江南富戶沈萬山傳家之寶聚寶盆,因而被譽為聚寶門。聚寶門,1931年改名為中華門。

三山門

俗稱水西門,三山門於上世紀50年代被拆除。1999年8月建成以後的水西門廣場分布在水西門跨線橋(長998米,寬18米)東西兩側。

Ⅳ 北京有哪多少門啊在哪個區啊

內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話兒說的「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其中的「內九」,指的是東邊兒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兒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兒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兒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 外七」是指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門。與最北邊和內城的「前三門」平行的是東便門和西便門,東西兩邊兒分別是廣渠門和廣安門,南邊則是左安門、右安門和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 皇城四門: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南有天安門,西有西安門,北有地安門。 在各門中,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朝陽門——走糧車。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宣武門——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 西直門——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北京城裡沒有自來水,皇帝嫌城裡水苦,不喝城裡的水,專門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的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外城的城門與傳說 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對內城而稱之為「外城」,因為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三門兒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與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就像一個「凸」字;過去又因為它長得像頂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來這外城,是准備修在內城之外,真正地環繞一圈兒的,可是在四十里內城外修一圈城牆,這得多少銀子啊?花消太多,所以當時先修南邊。南城的北牆包接內城的東南、西南角樓,周長二十八里,一共開了七個門,南面正中是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側一門叫廣渠門;西面一門,起初叫廣寧門,後來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廣安門。外城北邊兒的東、西便門一看就跟別的門不一樣:北京城所有城門,惟獨兩個便門臉朝北,別的都是臉兒沖南。 到了清代,「前三門」(祟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尤其是正陽門外一帶特別繁榮。當官的上下朝多進出正陽門。正陽門外大街一帶,店鋪林立,喧囂交易,商眾雲集,摩肩接踵,是清代北京最繁華的鬧市區。六必居、同仁堂、都一處、合香樓等著名店鋪林立,牌匾相望。珠寶店、綢布店、糧食店、雜貨店林林總總,盛極一時。崇文門設有稅關,門內往西有會同四譯館,買賣人多出入崇文門。東便門外通惠河至張家灣,由大運河運來的南方貨物在這里集散。宣武門外有許多會館,當時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門。在前三門商業區中,還出現了以經營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璽古玩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街。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販都在此設攤,成為北京過年時的一大盛事。跟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南邊的永定門是整個南城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寫著永定門字樣的大匾現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館,有機會的話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您在廣安門附近住,經常能看見一景兒,「拉駱駝跑城兒」。這是當時的一種日常社會現象。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路面情況也不好,城裡需要的建材、燃料還有山貨,都要靠駱駝從山區往城裡運。「拉駱駝」的「駝戶」大多是京西、京南的專業戶,他們利用駱駝易飼養、能負重、耐跋涉、性格溫馴的特長,拉活兒搞運輸,好養家糊口。要說起這駱駝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去了。打從元大都建設開始,駱駝隊就有參與,要是算到50年代駱駝從北京的運輸行業退役,在足足700多年裡,駱駝為北京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出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里地,有一個地方叫「分鍾寺」。早年,廟里有一口奇怪的鍾,打起鍾來,聲音不像鍾聲,倒像有人在耳朵旁邊說話一樣。聽鍾的人,也是一個人聽出一個樣兒,如果是懶人聽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聽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聽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聽呢,就是「倒倉!倒倉!」,等到了麥秋時候,就是「揚場!揚場!」因為每個人聽到的鍾聲都不一樣,大夥兒就管這里的鍾叫「分鍾」,廟自然也就成了分鍾寺。 說真格地,要論起老北京的文化,那可不僅僅是十幾個老城門七八個傳說。 老一輩有老舍、蕭乾,近代的有劉心武的《鍾鼓樓》,劉一達的《人蟲兒》,翁立的《北京的胡同》,您要是抽空瞧上這么幾眼,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了解到更多關於老北京的傳說。

Ⅵ 揭秘:南京明故宮與北京故宮哪個更大

北京故宮大,這個沒有爭議,南京故宮加了太廟六部而且從洪武門開始算的,北京是從午門算的,覺得北京應該從大明門算到景山公園加上西院中南海都屬於皇家,能頂南京故宮2個!

Ⅶ 北京城門有哪九個門、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近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7)北京和南京哪個門多擴展閱讀

正陽門發展歷史: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意將都城從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遷到北京,於是下詔改北平為北京,並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並將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當時仍沿稱麗正門。

這次移建歷時兩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後,經洪熙、宣德兩代,一直稱麗正門,形制未變。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四年(1439年),大規模修建京師城垣和城門,修築了瓮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格局,並改稱麗正門為正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