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有什麼典故
擴展閱讀
上海哪裡有猶太人後人 2025-07-15 00:20:20

北京城有什麼典故

發布時間: 2022-08-28 08:53:35

1. 北京的典故

劉伯溫智修北京城
有人也許會問: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為什麼會建在這里呢?說起來, 這還是燕王掃北時的故事。
燕王朱棣在南京城居住時,打算在北方重建一座京城,於是找來大臣 劉伯溫,請教京城位置。劉伯溫說:「讓大將軍徐達辦這件事吧。」燕王 命人找來徐達。劉伯溫對徐達說:「憑你的神力往北射上一箭,箭落在哪兒就在那裡修建京城。」 徐達答應了,來到殿外,張弓搭箭,朝北方射去。劉伯溫趕緊帶人坐上船,順著大運河往北追來。
這一箭射的可真不近,一直飛到如今北 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南當,南苑住著八家小財主,看見箭落下來慌了神。他們想:在這兒建城,自己的房產、地畝不就全被佔用了嗎?思來想去有了主意:咱們把箭再射走不就行了嗎!」於是箭又被往北射去,落到如今後門橋這個地立。
據說後門橋下有個石碑,上刻「北京城」三個字, 石碑下就是當初落箭的地方。 劉伯溫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箭應該落在這兒。他找來八家小財主,逼著要箭。財主們見瞞不住,只好求告說:「只要不在這兒建城,你要什麼條件都行。」劉伯溫想了想:「好吧 ,但修建京城的錢由你們出。」財主們一核計,心想我們有的是錢,建個京城不算什麼,就答應了。
最先建的是西直門城樓,可沒想到城樓沒修完,財主們已是傾家盪產 。怎麼辦呢?
劉伯溫又掐指一算,命令手下去找一個名叫沈萬山的人.幾天後還真找到一個沈萬山,帶到什剎海來見劉伯溫。這個沈萬山是干什麼的呢?原來他是一個要飯的,渾身又臟又破,胳肢窩下夾一個破瓦盆.聽劉伯溫說找自己是要錢來的,嚇壞了,哆嗦著說:「我一個窮要飯的,哪兒有錢啊!」劉伯溫眼一瞪:「沒錢不行。來人哪,給我打!」手下人立時操起棍棒朝沈萬山狠打起來。開始沈萬山還連聲哀求,後來打急了,就把腳一跺說:「這地底下就有銀子,你們挖吧。」
劉伯溫大喜,派人一挖,地下 果然有大缸大缸白花花的銀子。修城繼續進行可沒過多久,銀子又用完, 就接茬兒棒打沈萬山。沈萬山被打急了,又往地下一指:「這里有銀子。 」大夥一挖,果然又有銀子。
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北京城終於尋起來了。那些挖銀子挖出的大坑,放進水後,就成了今天的什剎海、北海和中南海。

灶君廟的鐵獅子
北京有這么一句歇後語:「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意思是,死對頭,永遠解不開仇恨的死對頭;或永遠不能分開的死搭配,這是有好壞兩面的說法的。北京的鐵獅子不少呢,有名的鐵獅子,也有好幾對呢,為什麼單說灶君廟的鐵獅子,才是死對頭呢?這裡面有個民間傳說,說出來大家聽,聽聽它是不是迷信。
北京崇文區花市大街,有座灶君廟,廟門外有兩個鐵獅子,故事就是打這里說起。花市大街,過去是個頂貧苦的地方,住戶大部分是做紙花、做小手工藝來活著。可是,灶君老爺卻看中了這塊地方,他奏明了玉皇大帝,就在這里蓋了一座灶君廟。有人說,這不是灶君老爺自己蓋的,是信灶君老爺的有錢人,出錢給蓋的廟。灶君老爺是泥像,又沒有錢,自己怎麼蓋廟呢?不管怎麼說吧,廟是蓋起來了。灶君廟修蓋的時候,人們還說灶君老爺能「保佑一方」呢,後來,這里的住戶,仍然是那麼窮,而且越過越窮,有錢的人,是越來越有錢,大夥兒就起了疑心了。有那細心的人,天天到廟里廟外,仔細的查看,什麼可疑心的地方都沒有,大夥兒可總放心不下。
這一天,有個挑著擔子,下街補漏鍋的白鬍子老頭兒,走到灶君廟門前,放下了擔子,他左瞧右瞧,又到廟里瞧了一遍。他這個怪舉動,卻招來不少圍著瞧熱鬧的人,有那愛說話的人,就問了:「老DY,您看什麼呢?」「沒看什麼。我想:要在廟門前,給添上兩個鐵獅子,就更好看了。」大夥兒笑了,都說:「誰有這些錢哪!從打有了這座廟,我們就得出錢買香買供,就得按月送香油,弄的我們窮的更窮了,哪還有錢給它鑄獅子啊?」白鬍子老頭兒笑了笑,一句話沒說,就挑起擔子走了。第二天,灶君廟門前,多了一對鐵獅子。第三天,灶君老爺的馬沒有了,廟門前卻有一堆馬骨頭,夜裡,人們都聽見獅子吼叫了。第四天,第五天,廟門不開了。打這兒起,廟里住了做小手藝的人,人們再不給灶君老爺買香、買供、送香油了,大夥兒都少出了一筆錢。人們都說:這成雙成對的鐵獅子,一定是魯班爺給鑄的;那個白鬍子老頭兒就是魯班爺;鐵獅子把灶君老爺的馬給吃了;把灶君老爺嚇跑了;鐵獅子是灶君老爺的死對頭、鐵對兒。

辟才胡同的傳說
(一)劉琴島 整理
聽老人說,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個大紅門,大門東邊是一所中學。過去國民黨統治的時候,有個當大官的在那兒住過。
聽說這個大門里的房子很闊氣,裡面有三層院,都空著沒人敢住。對門有個賣餛飩的,叫張二,他一邊賣餛沌,一邊帶看著這院兒。這時,有一個要飯的叫李二,帶著老婆孩子蹲在門口兒。張二問他:「你在這兒幹嘛?」李二說:「想尋個宿。」張二說:「這院子挺闊,就是沒人敢住,你要住,鑰匙在我這兒。」李二說:「我一個要飯的,什麼也不怕。」就這樣,李二住在一進門的南房裡。
晚上,李二起來想看看到底鬧什麼鬼,他來到第一層院子,推開月亮門一看也沒有什麼動靜;他到了第二層院子,也沒聽到什麼,他又進第三層院子,看到門口有站崗的,正房北屋裡燈火通明。他走進去,站崗的給他打立正,他繼續往裡走,正座上坐著一個白鬍子老頭兒,見他進來了就說:「主人來啦!接主人。「這位老人來到院里一擺手,燈全著了,整個院子燈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讓到正座上說:「公子,你可來啦!你的這些財產,我們給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說:「我整天在外要飯,你們上哪兒找我呀?」老人說:「你有個朋友叫張大,原來你父親和他的父親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兒嗎?你們 的父親被奸臣所害,這些財產是他們留下的,叫我們給看著。」李二說:「聽說張大在朝陽門外魚市口。敗家以後,媳婦上弔死了,剩下他一個人。他有手藝,擺個釘鞋攤。」老人說:「你要用錢叫張大寫個紙條,寫多少給多少。」李二一聽,心想,見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飯了,直奔朝陽門外,到魚市口一打聽,真有個釘鞋的張大。張大問:「什麼事兒呀?」李二說:「別在街面上說。」倆人來到張大家裡,李二說:「我住的院子相當闊,他們叫我主人,把我讓到正座上,說那些金銀是咱們倆的,他們給咱們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錢的話,你開個條兒,你寫多少,他們給多少!」張大說:「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張大就順手撕了塊破窗戶紙,寫了白銀二百兩。李二小心地收藏起來。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進月亮門,裡面立刻張燈結綵迎接主人,把他讓到上座上。他把張大的紙條拿出來,馬上得到了二百兩白銀。第二天早上起來,他又到朝陽門外魚市口,把錢送到張大家,兩家都有錢花啦!張大又寫個條,五百兩。又取了五百兩,倆人分了花。過了些日子,又寫了一千兩,一家五百,這兩家的日子可就好起來了。有一天,老人對李二說:「你把張大請來,我們把帳給你們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張大一同來了。一進月亮門,裡面的人張燈結綵,跪下迎接他們,老人把家產一一做了交待。東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動了,哪缸沒動,一共二十四缸白銀。老人說:「你們父親死的時候有話,叫我們把這些東西看到你們長大交給你們。」後來,李二、張大就把這些財產分了。從此,這個胡同取名辟才胡同。
(二)白宜華整理
現今政協禮堂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叫劈才胡同。為什麼叫劈才胡同呢?
傳說這條胡同的西口,過去曾有座不那麼起眼的小廟。這座小廟坐南朝北。緊接著小廟的東面住著一戶姓霍的人家,這家人很有錢,多少年以來長盛不衰。而霍家附近的鄰居有不少是一天連三頓飯都吃下上的窮人。過了若干年,霍家也不知什麼原因慢慢地變窮了,一大家人有的甚至到了要飯的地步。霍家自己也很納悶兒。
有一天,一個收破爛的老頭來到霍家,問:「 你們怎麼也賣破爛呀?真窮到這份上了?」霍家對收破爛的老頭說:「我們也很奇怪。過去那麼有錢,這錢都到哪去了呢?」老頭哈哈一笑,便說,「這個我知道,原來你們為什麼那麼有錢呢?是因為你們家對面開了一家劈材廠,這樣霍家風水就好。人們買劈材燒火,火越燒越旺,所以你們霍家就越來越有錢。為什麼後來變窮了呢?因為鄰居們在你家對面,也就是劈材廠的旁邊挖了兩口水井。這一來,把你們霍家的風水給破了。你想啊,井裡的水打出來必然會澆滅你們家的火。更何況這兩口井都是苦水井,『火」被苦水澆著,燒不起來,你家怎能旺盛呢?日子怎麼不變『苦』呢?」霍家一聽,這才恍然大悟,心想,原來是這些窮鄰居挖水井把我們家挖得敗落了,得想辦法對付他們。
一天深夜,霍家老少五口人,手拿鍬鎬,乘人不備,要把兩口井填了。就在他們偷偷往井裡填土的時候,突然一陣狂風大作,把五口人都刮到井裡淹死了。
從此,這家劈材廠生意越做越大,劈才胡同也就由此得名。

故宮角樓的傳說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天安門的石獅子
北京的天安門,是沒人不知道的偉大建築物吧!天安門的歷史,天安門的建築,說故事的人不去說它了。咱們單說天安門前面、金水橋南邊那兩個石獅子,為什麼獅子肚子上,都有槍扎的一道深坑呢?這就說到闖王李自成進北京的故事了。
李闖王的農民起義軍,從打陝西延安出發,一路上勢如破竹地打垮了明朝的關口、城市,就在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打到了北京城。這時候,明朝末一個「皇上」,頭一天晚上,就在景山一棵槐樹上,上吊自殺了。守城的大官,都是些「太監」,那又管得了什麼事?李闖王的大兵打到城下了,把守廣安門的太監,立刻開了城門,迎接了李闖王。李闖王進了廣安門,不多會兒,就來到了前門(正陽門),把守城門的大將,據說就是「大戰棋盤街」的李國禎,李國禎不肯開城,雙方打了一場攻城、守城的大戰,李國禎情知是不能抵抗闖王的大兵了,就獨自一個逃跑了。守城的明兵呢?自然是開城門,迎闖王了。
李闖王一馬當先,率領著兵將進了前門,過了棋盤街,進了「大明門」 (大明門到了清朝改名大清門,民國後改名中華門,現在我們還叫它中華門。(現已拆掉)中華門的北面,就是人民英雄紀念碑。)。老遠就瞧見一座高大的、五個空的牌樓了,丞相牛金星跟闖王說:「王爺您瞧,那就是明朝的『承天門』 (承天門到一六五一年,改名天安門,廢除了牌樓,改建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天安門。),明朝皇帝苦害老百姓的『聖旨』,就都是打這門里發出來的!」李闖王本來恨透了明朝皇帝,聽了丞相的話,更生氣了,鼻子里吭了一聲,立刻摘下他那銅胎鐵背的硬弓,拔出一根鵰翎箭來。
馬往前走著,離著承天門不太遠了,已然瞧得見牌樓上的「承天之門」四個字了,闖王舉起弓來,認扣、彈弦,噌的一聲,箭就出去了。闖王喊了一聲:「我叫你還承天!」這都是同時的事:弓弦響、闖王喊,李闖王的話還沒落音,那箭早就射中承天之門的天字上了,不但起義軍的兵將喊了一聲萬歲,連明朝投降的官兵,也驚得呆了。
闖王背上了硬弓,摘下他那桿鑌鐵點鋼槍來,托槍催馬,走近了承天門。大夥兒瞧:承天門牌樓南面,有兩個華表、兩個白玉石獅子,承天門北面有兩個白玉石獅子。不提華表,單說這四個白玉石大獅子,雕刻得可好了。東邊這兩個石獅子,右爪都踩著一個綉球,頭略向東歪,可是眼睛向西看;西邊這兩個石獅子,左爪都踩著一個小獅子,頭略向西歪,可是眼睛向東看,彷彿緊緊地盯著中間這段路面。闖王正跟丞相、將軍們,往前走著瞧這些石刻,忽然一個兵頭喊起來:「王爺留神,獅子動彈了!」闖王大喝了一聲:「胡說!石頭獅子會動彈?」原來,闖王早就瞧見獅子後面有毛病了,他說著,挺槍催馬,就奔東面那個石獅子扎來,□的一聲,石獅子肚子上扎了一個槍坑,火星亂爆。只見一條人影,直奔了西面那個石獅子,兵頭們又喊:「王爺留神,有敵人!」闖王早就打石獅子爪下,瞧見獅子的西北藏著一個明朝的將官了,他裝做不知道,向將軍們招了招手,將軍們明白了闖王的意思,闖王仍舊挺槍扎西面那個石獅子。跟這同時,將軍們早把西面石獅子圍了,捉出來明朝大將李國禎。打這兒起,這兩個石獅子都有了一道槍坑。
闖王進了承天門,明朝就亡了,故事說完了。

公主墳的傳說
清代,離玉淵潭西邊不遠,有一座大墳頭,人們都叫它公主墳。究竟是哪一位公主的墳呢?
相傳,乾隆派人拆明陵給自己修陵寢,劉墉奏本,參皇上一個挖墳掘墓之罪,乾隆無法抵賴,只得准奏,自己定了個發配江南。說是發配,實際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換上便衣小帽步行罷了。劉墉、和坤一路跟著。
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間,對什麼都感到新鮮。一路上指指劃劃、問這問那,不知不覺日頭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餓。他們走進一個小村莊,來到一戶門前,和坤前去扣門,開門的是個老頭兒。老人看他們模樣不象是惡人,就把他們讓進屋裡,叫女兒為三位客人准備飯。老頭的女兒只有十四、五歲,穿的雖然破舊,但干凈利索,顯得十分可愛。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幾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和一大海碗白薯。三個人餓急了,吃的還真香。
第二天,他們一出門,看見小姑娘比昨天晚上顯得更清秀了。乾隆很喜歡這個小姑娘,就對老人說:「老人家,你要樂意,就讓您的女兒給我做干閨女吧!」老人一聽很高興,就讓女兒過來拜見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錠銀子對老人說:「拿去給孩子做幾件衣裳吧,」又從懷中掏出一塊手帕,遞給姑娘,「孩兒如遇急難,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聽皇……」,這時劉墉哼了一聲,接著說:「打聽皇家大院!」 乾隆忙改口:「對!對!皇家大院。」
幾年後,趕上連年鬧災荒。父女倆實在過不下去了,只好到京城來找姑娘的干老子。父女倆千辛萬苦來到京城,找遍北京城裡的黃家大院,就是沒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倆直埋怨自己當初太粗心,沒問清干老子姓啥名誰,住在哪條街。爺倆在京城無親無故,無錢無糧無處住。沒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飯,晚上縮在牆根或破廟里過夜。老人年歲大了,熬不過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沒辦法。
這天清早,姑娘急的實在無奈,來到護城河邊,想尋短見。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猶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只好一個人在河邊痛哭。說來也巧,這時劉墉正好出來遛彎兒,聽見這哭聲悲切,便尋聲而來。姑娘見有人來,連忙止住哭聲。抬頭一瞅,不覺怔住了:這人不就是隨乾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先生嗎?這可有救了。連忙上前雙膝一跪。這一跪倒把劉墉弄糊塗了。他仔細一看,認出來了,噢,是皇上的干閨女!於是,他問明原因,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到了府上,爺倆才知道,干老子原來就是乾隆皇上,接他們的先生是丞相劉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官。爺倆先驚,後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親呢?
第二天一早兒,劉墉帶著父女倆進宮去見乾隆。再說乾隆回宮後,早把干閨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起來,可他怕別人知道這件事笑話皇上和鄉下佬攀親,想賴親。可父女倆手中有自己的黃手帕,又有劉墉作證,怎麼賴得掉?沒轍,只好把二人宣進宮來,找了個住處。沒成想皇宮里雖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褥節多得要命,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待衛太監都是勢利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來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連驚帶嚇,沒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氣之前,囑咐女兒把他的屍骨葬在家鄉。
打這兒以後,就剩下姑娘一個人孤孤憐伶地呆在宮里,每日思念爹爹,想著老人的臨終囑咐,常常淚流滿面。姑娘有話無處說,不僅把眼淚往肚子里咽,還成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皇妃、公主見她長得漂亮,很嫉妒她,常常冷言冷語地挖苦她;王爺、太子、王孫們見她長得端在秀麗,與福晉小姐大不一樣,都對她不懷好意,總想欺侮她;太監、丫環 們也因她出身貧賤,又給不起賞錢,看不起她,時不時地也指桑罵槐地數落她一通。俗話說: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姑娘整天眼淚泡著心,日久天長,就憋出病來了。沒多少日子,姑娘就病得不行了,幾天水米沒沾牙,昏昏沉沉的。宮娥這才害了怕,回稟了皇上。乾隆無奈,只好來看她,可姑娘已經病得不行了。第二天,姑娘就死了。宮女稟報了乾隆,說姑娘臨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爹的屍骨葬到家鄉去。乾隆說:「埋了算了!」
這時,正好劉墉進宮,聽到這話心裡很不高興,搶上一步,拱手道:「啟稟萬歲,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聽,就像當頭挨了一棒,他就怕聽到劉墉這句話,他一句「一事不明」,曾經參過皇上和多少大臣。這回不知又該誰倒霉了。乾隆趕緊朝著劉墉又是搖頭,又是擺手,意思是說:咱們待會兒再說。劉墉裝沒看見,接著說:「這位公主雖說不是萬歲親生,可卻是您自己認的乾女兒啊!並且留有信物,就這么草草葬了,萬歲臉上可不光彩呀!」乾隆心想:「越怕你你越來,好晦氣呀!」有劉墉這兒盯著呢,乾隆只好傳旨,按公主的葬禮,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這地方。
人們都管這座墳叫公主墳。年長日久,周圍長滿了雜草。直到解放前,這座孤墳還孤單單地立在那裡,就像姑娘生前在皇宮里一樣凄涼、冷清。

故宮里的宮殿為什麼九百九十九間半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皇上和他的兒子燕王(朱隸)打算把宮殿修蓋得間量多點兒、大點兒,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尊嚴。這天,皇上正要傳旨宣劉伯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
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覺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量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官。劉伯溫領旨就辦去了,這事兒一下子就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挪鍾

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個「鍾王」,這就是距離西直門只有四五里地的大鍾寺大鍾。這里不但有大鍾,而且鄉名也叫了「北京市海淀區大鍾寺鄉」,它是首都八大學院的近鄰。
大鍾寺正名叫「覺生寺」,覺生寺有個鍾樓,螺旋的梯子,站在樓上,和鍾鼻子一般高,好大的鍾樓,好大的鍾啦。大鍾寺嘛,大鍾不大還稱得起鍾王?這口鍾有多麼重呢?不多不少,整整是四十三公噸半——八萬七千斤,不算小了吧!覺生寺因為有了這口大鍾,覺生寺三個字,反倒被人忘掉了,連老北京人都有的說不上這三個字,都順口叫了大鍾寺。大鍾寺的大鍾,是在這里鑄的嗎?不是的。是從別處挪來的,關於挪這么重的大鍾,大夥兒嘴裡就傳說了這么一個故事:
這又是明朝永樂皇帝時候的事啦: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後,老怕有人會推翻他的「寶座」,他為了「消滅」民間反抗的力量,就派軍師姚廣孝收集了老百姓的刀啦、槍啦的武器,鑄了一口重量八萬七千斤的大鍾,上面刻著全部「華嚴經」,說這樣,老百姓聽了鍾聲,就都不會反抗他啦。
這口大鍾,不知道因為什麼緣故,會沉到西直門外萬壽寺前面的長河的河底下去啦(這地方,在現在北京西郊動物園西邊一里多地,長河就是動物園、北京展覽館後面的那條河)。
經過了明朝,又經過了清朝前一百多年,始終誰也沒想到撈它,甚至誰也不知道有這么大的一口大鍾。這一天,誰也說不清是哪一天,忽然有個打魚的老漢,發現河底還埋著這么一口大鍾,當時就傳說開了,當然,不多的時候,也就會當做一件稀奇的事兒,傳到清朝皇帝的耳朵里去啦。
清朝皇帝知道了這件事,馬上給管工程的工部大官下了一道旨意,叫他們要把這口鍾打河底下撈出來,挪到覺生寺,修蓋一座大鍾樓懸掛這口大鍾。工部大官奉了皇帝的旨意,就派了一個監工員,幾個管工員,帶著工匠去撈鍾、挪鍾、掛鍾。鍾倒是打河底撈出來啦,掛鍾也不算是什麼太難的事,就是那八萬七千斤重的大鍾,怎麼樣能夠挪到五六里地以外的覺生寺去,真想不出好法子來。
夏天撈出來的鍾,快過了一個秋天,還想不出挪鍾的主意。工部大官就催監工員,監工員就催管工員,管工員就催工頭,工頭和工匠們,左想想右商量商量,也想不出好法子,真煩心透啦。到了九月天氣啦,外面下著小雨,工頭和工匠更愁煩啦,大夥湊起錢來,在窩棚(工棚)里喝悶酒兒。窩棚里只有一塊青條石,就當做了桌子,條石的一頭兒,坐著工頭,工匠們圍著這個石桌子坐著,從棚頂上往下漏水,漏水?還大得了挪鍾,所以大夥誰也不在乎漏水不漏水了。
石桌子這頭兒坐著的工頭,端起酒盅來,讓大夥喝酒,喝了好半天啦,工頭是越喝越煩,就對石桌那一頭的一個工匠說:「老李,你替我干一盅。」剛端起酒盅,就因為手上沾著有水,把酒盅滑倒啦,大夥兒都說:「可惜!糟踏一盅酒。」旁邊一個平常不愛說話,人都叫他「啞巴」的工匠說:「盅兒太滑,推過去就行啦。」大夥誰也沒理「啞巴」,仍然喝著悶酒。這當兒,忽然一個工匠蹦起來,拍著手說:「對!有啦。『啞巴』的話有理!」大夥問他嚷什麼,這個工匠說:「盅兒不就是鍾,它不是挺滑嗎?假如咱們打萬壽寺到覺生寺,開一條淺河,放上他一二尺水,凍上了冰,把鍾從冰上推過去,不就行了嗎!」大夥都說有理,大夥又核計了半天,第二天,就稟報了管工員。管工員一層層地報到工部大官,工部大官叫他們趕緊平地、挖槽、放水、結冰、滑鍾。八萬七千斤重的大鍾,就這樣打冰上滑到了覺生寺,現在那口大鍾,還在那鍾樓里掛著呢。
後來,有人想起這挪鍾的故事來,還說:「這出主意滑鍾的人,興許就是魯班爺。」

蜈蚣井
北京的老年老老年,不是苦水井多嗎?苦水井多,也並不是說沒有甜水井啊!不過只有不多的甜水井。這樣,人就都對這很不容易喝到一口的甜水,有了情意啦。「蜈蚣井」的故事,就是打這兒傳說

2. 北京故宮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皇上和他的兒子燕王(朱隸)打算把宮殿修蓋得間量多點兒、大點兒,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尊嚴。這天,皇上正要傳旨宣劉伯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

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覺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量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官。劉伯溫領旨就辦去了,這事兒一下子就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2)北京城有什麼典故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 北京城裡的傳奇故事很多,你都知道嗎

一、天安門前的華表

去北京肯定會去天安門,而只要你到了天安門,那麼肯定能夠看到天安門前的華表。如果我們追溯歷史,那麼在堯舜時代,這個華表就已經存在了,據說是起道路標志的作用,也是路上來往行人留言的地方。



傳說當初修北京城的時候,原本沒有這四個角樓,只是厚厚的高高的紅牆。一天夜裡,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座城,城牆四角,都有樓,樣子非常精巧,是他從來也沒有見過的。醒來,他就下令要在紫禁城的四角,修四個像他夢里看見的那樣的角樓。

4. 有關北京城的傳說

我知道一些,也就不粘貼其他網站的資源了:

1、高亮趕水:
北京城以前缺水,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高亮的人夢見有人托夢給他,說明天老龍王化裝成挑水的人從西直門進北京,如果你扎破了他的水袋,北京城就有水了,但是一定要注意,扎破後不能回頭看。。第二天,高亮就去西直門外等著,果然有一個挑水的人向城門走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著長矛就捅破了一個水袋,然後回頭便跑,到了城門洞的時候,高亮忍不住回頭看了一下,結果從水袋裡流出的大水把他給淹死了。。從此,北京有水了,但都是苦水,因為高亮扎了左水袋,而右水袋裡才是甜水。人們為了紀念高亮,在西直門外修建了一座高亮橋,後來演化成為了」高梁橋」。

2、鑄鍾娘娘:
北京鍾樓上的永樂大鍾是明永樂年間鑄造的,皇帝找來了各地工匠鑄鍾但都沒成功,因為鍾的體積太大了,那些工匠也都因此被殺。最後有一個老工匠被皇帝選中,要求他在1個月內鑄完鍾。老工匠花了20多天的時間,但始終沒有成功,正在絕望的時候,他的女兒對他說,如果爹爹死了,女兒也就不活了,然後她跳入了鑄鍾爐。。奇跡發生了,大鍾因為女兒的跳入而鑄成了!人們為了紀念工匠的女兒,把她叫做鑄鍾娘娘,把鑄鍾的地方叫做鑄鍾廠,現在5路汽車還有這一站。

3、永安寺的獅子:
北京寺廟門口的石獅子,除了北海永安寺以外,都是頭朝前的,而惟獨永安寺的獅子頭朝後。相傳康熙年間的一天夜裡,一位神仙跑到永安寺獅子面前說,我可以讓你們出去玩一玩,見見世面。獅子們一聽非常高興,急忙要求神仙幫助他們。可神仙告訴他們,必須在天亮之前回來。。隨著神仙的點化,兩個獅子活了,它們到北海裡面玩了個夠,等到天快亮了的時候,兩只獅子回到了廟門,而還有兩只沒有回來,回來的食子焦急地回頭等著同伴,但是始終沒有出現。天光大亮,四隻獅子變成了石頭,廟門的獅子頭朝後,另兩只則散落在了北海裡面。。

北京還有很多很多故事,如」黑猴商店」、」陶然亭鸚鵡冢」、」白雲觀與黑風寺」等等。北京的傳說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託的,都能在北京境內找到。。

5.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淵源呢

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別稱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如幽州、薊、燕京、北平、大都、京師等等,那北京是從何時才開始叫北京的呢?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北京的歷史。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遼國的支持,滅後唐建立後晉。938年年,遼太宗將幽州升為南京幽都府,並大興土木營建,作為陪都。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改為析津府。宋朝沒能通過武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只好花重金贖回了幽州。不過,很快金軍南下,宋朝被趕往江南,幽州落入金朝之手。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在北京建都,稱中都。

6. 老北京城為什麼被稱為八臂哪吒城有什麼故事


自稱“八臂哪吒城”,哪吒在北京的地位卻不高。元代時,大都每年二月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可元代後,相關活動便消失了。

陳學霖先生發現,清代老北京曾有哪吒廟,在先農壇西南,與陶然亭、黑龍潭(即今龍潭湖)為鄰,諸書皆不載,直到民國時才有記錄。

1946 年,有作者在《一四七畫報》上發文稱:“(哪吒廟)殿宇僅小小一間而已,殿內供奉為哪吒神像,執槍端坐,氣象亦頗生動。”後為建陶然亭公園,哪吒廟被拆除。倒是“八臂哪吒城”的傳說,在北京全市78萬多條傳說中得以保留。

7. 北京故宮 有哪些傳說、故事

1、明世宗:一個皇帝剋死三個皇後

故宮是一座超豪華級宮殿,這專給皇後居住的坤寧宮就是其中的一座。坤寧宮本意是安寧,但是明清兩朝歷史,坤寧宮內死過三個皇後。

(1)陳皇後:明世宗,嘉靖皇帝,好面子又信神鬼。這張太後,他嬸子,給他選了個皇後,陳皇後。畢竟張太後是他嬸子,自然有些不放心,懷疑是安插在他身邊的奸細眼線,就不太喜歡她。後來陳皇後懷了他的孩子,和陳皇後聊天的時候,看上了邊上伺候的宮女,就當著她和宮女親熱。陳皇後非常生氣,推倒了宮女,給這嘉靖皇帝撂臉子,嘉靖皇帝二話不說抬腿就踢,陳皇後流產而且身亡。

(2)張皇後:宮女冊封成的皇後,一直沒懷上孩子,嘉靖皇帝得到一民間寶物,靈芝。張皇後怕是什麼臟東西就幫皇帝試葯,結果食物中毒,就勸皇帝別吃,皇帝就非是不聽,生氣了,打入冷宮。張皇後在冷宮連病帶氣,結果給氣死了。

(3)方皇後:嘉靖皇帝挺寵愛一個妃子,端妃。話說這天晚上住在這兒了,但是,這天深夜,十幾個宮女因為皇帝弄宮女的經血煉丹被折磨的生不如死想要勒死他,結果失敗了。這方皇後趁機借口在端妃房裡發生的事,不幹凈,殺了端妃。嘉靖皇帝得知後生氣了。後來方皇後宮里著火,嘉靖下令不要去救她,活活給燒死了。

2、光緒在洞房花燭夜和皇後抱頭痛哭

光緒皇帝不是慈禧太後親生的,慈禧特別霸道,光緒什麼主都做不了,慈禧為了控制他,將自個侄女,葉赫那拉氏(隆裕皇後)嫁給他。光緒並不喜歡她,結果這婚險些沒結成。大清的皇帝結婚有個規矩,結婚時要過5個門,然後要在坤寧宮住兩天。婚前這故宮里著了把火,把太和門給燒了。

光緒正得意,沒想到這慈禧不想耽誤婚期,要工匠按原來太和門的制式用紙糊了一個。新婚之夜,對著這隆裕皇後,越想越生氣,痛哭流涕,這隆裕皇後也難受,越想越不是滋味,倆人相顧無言,兩眼淚千行,哭了一整夜。

3、故宮陰陽道

故宮裡面的西六宮,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場所,位於中軸線左側,與東六宮對應。西六宮主要包括包括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太極殿。而夾雜在西六宮、奉先殿、北五所與寧壽宮之間的宮道,習慣性的被人們稱作東筒子夾道,據說宮里的太監、宮女死後只能從此道抬出宮,因而很多靈異事件都是在這里發生的,因此這條路也被大家叫作陰陽道。

那麼什麼是陰陽道呢?簡單的來說就是明月當空的夜裡,在高強聳立、悠長的夾道的地面上,會出一陰一陽兩個界面(其實就是一部分是月亮光,另一部分月亮光被牆擋住了,形成的牆影子)。根據流傳,陽面是宮里人行走的,陰面是妖魔鬼怪行走的。

4、故宮珍妃井

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皇帝在慈禧太後的威懾下無奈地「選」了隆裕皇後和瑾妃、珍妃之後,他與慈禧太後的親侄女隆裕皇後的感情始終疏遠,卻漸漸地愛上了為人善良、聰穎、伶俐的珍妃。由於珍妃在政治上同情並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行動,因此她在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的同時,也遭到了西太後的極度仇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後以陰謀使得戊戌變法失敗,再度大權獨攬。此後,慈禧太後因不喜歡珍妃而把珍妃禁閉在景棋閣後面的小院里。禁閉珍妃的冷宮在皇宮東南角花園的一個小院里,完全與外人隔絕,吃喝拉撒都在太監監視之下,珍妃一天天消瘦下去了。她姐姐瑾妃有時偷偷送幾件衣服或捎幾句話,珍妃才感到有點溫暖。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後挾持也曾被單獨軟禁的光緒皇帝逃往西安,臨行前不忘對珍妃下毒手。她命二總管把珍妃從景祺閣後面的小院里放出來,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為由,命珍妃投井。

5、故宮太和殿內軒轅鏡

太和殿類正面有一個兩米高的方形平台,平台上是皇帝坐的金鑾寶座,兩旁是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在金鑾寶座的正上方雕刻著一條精美生動的蟠龍,龍嘴裡掛著一顆倒垂的大銅球——這便是傳說中的軒轅鏡。相傳是上古時代黃帝所鑄造的,代表著皇位的正統合法性。

神奇的是,據說當有冒牌貨皇帝坐在金鑾寶座上,這個軒轅鏡就會自動啟動機關,上百斤的銅球便掉落下來,將假皇帝砸成肉泥!所以沒有人敢去坐皇帝的寶座,怕的是軒轅鏡照出他是冒牌貨,從而啟動機關。

8. 北京這個地名有什麼典故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