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朝的首都在哪裡
明朝的首都在北京。
明朝初年,明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
北京的地勢地貌:
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
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貳』 明朝的都城在哪
明朝在歷史上總共有過兩個都城,一開始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又將都城遷到了順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樂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後才遷都的北京,但南京的應天府作為留都依然存在。
歷史上以南京和北京作為都城的朝代有許多,其中南京更是有著六朝古都的美名,有很多的朝代都曾經來此定都。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並取國號為大明,明朝建立。朱元璋也將應天府,即今天的中國南京定為都城。
南京是朱元璋,朱允炆在位時候的都城,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奪了朱允炆的皇位,也曾在南京短暫的執政過。不過十多年後,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的明朝一直將北京作為都城,不過南京依然作為留都而存在。所謂留都的意思就是,即便朱棣將都城遷到了北京的順天府,但是南京的應天府依然會有官員留守。
『叄』 明朝都城是什麼
明朝在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把都城定在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在朱棣稱帝以後又把都城遷到了順天府,就是現在的北京。
1368年正月,朱元璋如願在南京當上了皇帝,建元洪武,改南京為應天。但南京的風水能否撐得起大明萬年基業,朱元璋還是存有疑惑。
之前在此定都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到底定都在哪,一直舉棋不定。讓朱元璋對遷都一事直存於心間的原因,還有南京宮城的風水原因。
當時,身邊極擅堪輿的軍師劉基,將皇宮卜選在偏離南京傳統市中心的城東北角,位於當時的蔣山西南,遠離六朝的皇宮舊址,以與南朝短命氣象相絕。
最後朱元璋還是聽天由命,未能遷往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幫朱元璋完成了心願。
(3)北京現在哪個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擴展閱讀:
公元1365年,朱元璋率領紅巾軍渡過長江,佔領南京。以後,朱元璋以南京為根據地,發展自己的力量,西征北伐,統一長江中下游,最後統一全中國。
南京之所以被朱元璋選為明朝首都,首先因為這里是他賴以起家的根據地,他在此經營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基礎,開國後容易穩住局勢。
其次,南京位於全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定都南京,不需長途運輸,就可輕而易舉地解決都城的糧食和消費品供應。
由於南京存在著地理位置過於偏南的缺陷,朱元璋即位之初曾到中原地區視察,打算在傳統的建都城點選擇一個臨中夏,御夷狄的首都。
但他發現,經元末戰爭後,中原經濟殘破,人口稀少,有的城市已成空城,才決心定都南京,以便於解決軍隊糧食供應問題。
朱元璋擇都的出發點與北宋趙匡胤相同,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方便地取得都城軍民必不可少的糧食和消費品。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南京開始以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出現在中國。
『肆』 明朝首都在哪裡呢
明朝首都在南京、北京。明朝總共有過兩個都城,一開始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又將都城遷到了順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樂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後才遷都的北京,並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在北京,增設北京周圍衛所,但南京的應天府作為留都依然存在。
明朝遷都的意義
永樂遷都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遷都北京,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同時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也為北京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伍』 明朝的首都叫什麼
明朝的首都開始是南京,後來改為北京。明朝首都朱元璋時期是現在的南極(應天府),後明成祖朱棣北上遷都,改國都為北京(順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明成登記後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
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部分宮殿被李自成放火燒毀,清初又重新修復)。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
(5)北京現在哪個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擴展閱讀:
1368年,朱元璋南京登基。金陵自古為虎踞龍蟠之地,有王者之氣。以至於秦始皇都要把金陵的龍脈挖斷,這才有了今日一條穿城而過的名河——秦淮河。
朱元璋的政權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盡管元人退回了關外,但要挾無時不在,派遣由朱棣去北京主政,稱燕王。
後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為防變亂(朱棣根據地在北京),於是遷都北京,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
朱棣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長時間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臨殘缺的北京皇宮,有還都南京的慾望了。
但仁宗未滿一年就駕崩了,仁宗的遺詔中表明他期望還都的志願,但繼位的明宣宗仍是暫緩了還都的方案。等到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繼位後,正式斷定北京為明朝京師。
兩京城即一國兩都制度。「兩京制」影響了中國多個朝代都城的興建,史上的短命王朝里擁有「兩京」的更多,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北齊、北周都是兩個都城。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由於南京不是在「中國的中心」,就想到了「兩京制」。
在明亡清興以前,中國一直有兩個「首都」,一個南京,一個北京,到了清朝,滿族人延續了兩京制,首都為北京,陪都為盛京(沈陽),清朝人在沈陽建了一座一模一樣的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樂遷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陸』 明朝有幾個首都,分別是哪裡
明朝有兩個首都:應天(南京)和北京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將集慶路(今南京)改為應天府,定為首都,1378年改稱京師。
永樂十九年(1421)二月,明成祖北遷定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南京,作為留都。明朝兩京制格局形成
明代兩京制度與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機構,只是南京的中央機構的前面都加有「南京」二字。南京各機構的權力只限於南京和南直隸的有關事務,有的部門甚至沒有任何實際職權。南京的機構雖然同樣對皇帝負責,但是其行文大多數必須經北京相應機構轉呈,受到北京機構的制約。
(6)北京現在哪個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擴展閱讀
1380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親理政務,但是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制,置華蓋殿 、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朱棣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明仁宗增置謹身殿 大學士。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許可權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柒』 明朝北京是現在的哪裡
北京最早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稱北平(見《隋唐演義》
[北平]
北平
當中稱羅藝為北平王,即北平王羅藝--羅成他爹),後於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北平早於北京近600年。
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
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捌』 明朝首都在哪裡呀
明朝都城有兩處分別是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1368年-1421年)和順天府(今北京市)(1421年-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
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 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割讓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遷都北京: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玖』 明朝的首都在哪裡
應天府(1368年-1421年)(今江蘇省南京市)。
順天府(1421年-1644年)(今北京市)。
明朝有兩個首都,最初的都城是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朱棣稱帝後遷都順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遷都北京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國防的需要:
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南下奪取了皇位以後,最初的首都也是南京。不過他老爹和他哥哥看到的,他也看到了。他同樣感覺南京不適合建都,也在選擇合適的遷都地點。不過他的選擇地點一直在洛陽和北平之間猶豫,北平作為元朝時期的舊都有自己建築基礎的優勢。不過它同樣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距離草原游牧民族太近,不是十分的安全。
在朱棣在位的後期,北方的瓦剌和韃靼先後崛起,逐步威脅北方各地的安全,游牧騎兵開始時常南下,騷擾明朝的邊境州縣,甚至叫囂著要攻克北平、重建元大都。北方的局勢愈發緊張,作為北方的咽喉北平,明朝開始增派重兵防禦。
但如果選擇遷都洛陽的話,就必須在洛陽也駐扎大軍以防禦首都的安全,朱棣可不想再出現一次明朝版的安史之亂。選擇定都北平就可以同時解決邊防部隊和首都警衛部隊重復建設的壓力,於是在公元1407年,朱棣下詔命令大規模擴建北平,並將北平改成為北京,與南京首都並列。
『拾』 明朝都城在哪裡
明朝都城在北京(1421年之前在南京)。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也有學者指出逾億,也有晚明人口近兩億的說法。
明代農業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但是糧食有些地區不足,各區域之間經常調劑糧食。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