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祿壽喜的民俗情結
有著850多年歷史的北京城,地域文化濃厚,其特點之一就是在一些地名的命名上,表現出北京人濃厚的民俗情結。據統計,在京城地名中含有「福」、「祿」、「壽」、「喜」和「安康」、「太平」等吉祥字眼的達150多個,人們將自己的心願用地名這種特殊的形式表達出來。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地方的地形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已名存實亡,但一些地名因其稱謂獨具民俗色彩,還是時常被人們提起。
表現北京人民俗情結最多的莫過於帶有「福」字的地名了。新年來臨人們祈求合家幸福,於是便有了貼「福」字、到寺院里祈福和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祝福的習俗。為此北京地名中被大量嵌入「福」字,以圖吉祥之意。如多福巷、三福巷、五福里、千福巷、萬福巷、金福苑、儒福里、天福巷、定福庄、隆福寺街、納福胡同、幸福巷、幸福村、幸福大街等。
新年之際老北京最具色彩的民俗形式是除夕時燃放鞭炮、請門神等,以驅邪免災,祈求來年合家平安、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於是「平安」、「安定」、「太平」便成為許多北京地名的「主題詞」,如平安里、平安大街、永安里、永定門大街、廣安門大街、長安街、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地安門大街、太平庄、和平街、和平門等。
健康長壽是新年來臨人們的另一種希望,特別是在人們過生日的時候,吃長壽面、送賀壽禮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於是在北京地名中就出現了壽長街、壽比胡同、壽長胡同、萬壽路、安康胡同、永泰小區等。 國富民強是人們生活中的願望,只有國家昌盛,才能民眾富有,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老北京人便有在家中的櫃子、糧倉、門扉、窗戶的正中貼上「招財進寶」等吉言或單個的「財」、「富」字的習俗,以圖年年有餘,大吉大利。反映在地名上就有了興盛胡同、豐盛胡同、豐富胡同、豐華胡同、富強胡同、國興胡同、大興胡同、大興庄、興隆街、興勝胡同等。
每當新年的時候,老北京人還喜歡貼春聯、貼窗花、掛中國結、門前掛紅燈籠和穿新衣裳,以營造歡樂喜慶的氣氛,為的也是吉祥如意,盼望新的一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如意胡同、
吉祥胡同、吉兆胡同、喜慶胡同、喜悅胡同、同樂胡同、同慶街等就表示出人們喜悅、祥和、吉利的心理。
京城地名中含有「福」、「祿」、「壽」、「喜」和「安康」、「太平」等吉祥字眼的如此之多,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五是因某種忌諱而更改的地名,如東城的「吉祥胡同」,最早叫「喜來胡同」。清代乾隆年間宮內太監曾在此居住,因太監不能結婚,忌諱「大喜」字眼,故改稱「吉祥胡同」。海淀區的「豐戶營」最早叫「墳護營」,村中居住的人原為看護明代金山陵的,後來改種莊稼,於是人們就忌諱「墳」字,便取其諧音叫成
了「豐戶營」,意為年年豐收,戶戶有餘。頤和園東北面的「大有庄」明代形成村落,原名「窮八家」,清代乾隆皇帝私訪到此,惡其「窮」字,認為御園牆外緊鄰「窮八家」,實為不雅,便給改成了「大有庄」,意為福祿榮華樣樣都有。
2.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 北京的春節 的資料
北京的春節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象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象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象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
載一九五一年一月《新觀察》第二卷第二期
3. 北京的春節 是怎樣把民俗寫出來的
6 北京的春節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對詞語的理解。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南方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綵、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後,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初讀課文後可填寫以下表格:
時間
風俗習慣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准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麼,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述,有較強的畫面感,要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的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可以反映淳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關於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並著重指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裡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誇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點指導易錯的字。例如,「醋」的左邊不要少一橫,「轎」左下是提不是橫。「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課後第一題除練習快速默讀外,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面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並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本地過春節的習俗,對比談感受。本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本年段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本題宜在把握全文內容後進行,找出詳細描寫部分,有感情地朗讀,讀議結合,相互促進,切實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蘊涵著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閱讀鏈接」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目的一是擴展節日習俗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再如《除夕》,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可以讓學生和課文中的除夕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之處。
四、教學案例
第 一 課 時
一、了解單元內容,導入新課
1.了解單元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第二組課文的學習了。請同學們讀一讀單元導語,看看這組課文安排了什麼內容?
(1)本組課文主要是講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
(2)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開展調查活動,去了解節日、服飾、飲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風民俗。
2.了解課文安排。我們再看看課文的題目,看看圍繞「民風民俗」,本組教材安排了哪些內容?
3.學生回憶過春節的情景。
可以讓學生先回憶:我們是怎麼過春節的?藉此引導學生感受春節是喜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解答疑問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北京的春節》,把自然段標出來,同時想一想: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會兒提出來。
1.整體感知。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交流讀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讀懂了哪些地方?如:
臘月:農歷的十二月。臘月的最後一天,就是我們說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說的過年。
初旬:一個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個月的開頭十天。
(2)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
空竹:可以看看錄像或圖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種類,玩法很多,還能發出哨聲,很好玩。
逛天橋:不是逛我們平常說的人行天橋。天橋是老北京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當時有河也有橋,所以叫天橋。天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很多民間藝人在賣藝,有很多北京小吃,還有很多說書的,還可以買賣各種東西等。
殘燈末廟:結合注釋,聯系課文內容,可以知道是指春節結束的時候。
三、默讀填表,了解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
1.了解北京的春節有多長時間。
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課文在第一自然段開頭寫了「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最後一段又寫了「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可見北京的春節時間特別長,有一個多月。)
2.默讀課文,合作填表。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寫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老舍先生寫到的時間畫出來,填在表格的左邊;再看看在這些時間里具體有哪些風俗習慣,填在表格的右邊。填表的時候可以同桌合作,一會兒再向大家匯報。
時間〖〗風俗習慣
3.匯報交流,了解寫作的順序和春節的習俗。
(1)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對照自己填寫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做上記號,等會兒一起討論討論。(「風俗習慣」一欄不強求填得全面細致,表格內容供參考。)
(2)根據表格的提示,同學們發現了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嗎?(時間順序)
四、自由朗讀,練習難讀的句段
1.自由練讀:通過閱讀填表,互相交流,我們對北京春節的習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現在自由練習朗讀課文。如果有覺得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爭取讀好。
2.展示朗讀:剛才自己著重練讀了哪些難讀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
五、結束語與作業布置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春節的習俗,了解了課文的寫作順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練習了難讀的語句。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詞,下課後請同學們認真抄寫,准備在下節課聽寫。
第 二 課 時
一、聽寫新詞,對照課文,檢查改錯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雙美、餃子、雜拌兒、榛子、栗子、鞭炮、風箏、截然、寺院、逛廟會、張燈結綵。
二、回顧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
上節課填寫了表格,進行了匯報交流。現在回憶回憶,同桌互相說說:老舍先生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主要寫了什麼?
1.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2.主要內容: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卻截然不同,到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三、分清詳略,練習朗讀
1.分清詳略:文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1)默讀思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
(2)集體交流:明確作者詳寫的是「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個部分。
2.練習朗讀:朗讀詳寫的四個部分,注意讀得正確、流利。
(1)自由練讀。
(2)展示朗讀:你覺得自己哪部分讀得好,就讀哪個部分。在朗讀、評價、集體練習中達到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目標。
四、深入詳寫片段,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讀一讀,勾畫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做一些批註,准備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的同時,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交流重點如:
1.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1)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臘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著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兩個詞,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簡練,給我們呈現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也是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總起句「除夕真熱鬧」來體會。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來體會。「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還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足以看出人們差不多全都在慶祝除夕,當然熱鬧了。
(2)從「味、色、音」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老舍從香味,到色彩,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足見老舍先生描寫的細膩。
3.正月初一。主要通過人們的活動來體會。
(1)與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數鋪戶要到初六才開張。
(2)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在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販們在寺廟外邊擺攤,小孩子們則愛逛廟會,還有很多人參加賽馬賽駱駝的比賽呢!總之,每個人都沒閑著,或者走親訪友,或者逛街、比賽,可謂輕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過對燈的描寫來體會。
(1)勾畫出寫燈的語句,自由朗讀體會。
(2)談談自己的體會。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著力描寫燈的數量多,種類多,目的是什麼?
為了突出「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突出「元宵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這也是寫元宵的總起句和總結句,作者採用的是總—分—總的段落結構。
五、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引導學生經過討論懂得:老舍在整體介紹春節習俗的同時,著力突出「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這四天,讓春節的風俗習慣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詳略得當寫法的好處。
六、學習「閱讀鏈接」
引導學生體會到老舍爺爺在《北京的春節》里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都只寫了一句話。但梁實秋和斯妤卻寫得很詳細。同時懂得,同樣寫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在以後的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靈活運用不同的寫法,寫出個性,寫出特色。
五、相關鏈接
1.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1929年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他創作勤奮,解放後寫了20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2.老舍的語言風格
(1)北京韻味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朴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3.北京春節童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4. 從北京南苑機場怎麼去東城區的這個地方
1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610路(崇文門東-黃村火車站),在法華寺換乘60路(游樂園-黃寺),抵達亮果廠.
2 從南苑出發,乘坐485路(團河北村-北京南站),在和義南站換乘729路(東壩建材城-成和園小區),在大柵欄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3 從南苑出發,乘坐485路(團河北村-北京南站),在角門南站換乘14路(北京三十九中學-角門南站),在太平街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4 從南苑出發,乘坐485路(團河北村-北京南站),在久敬庄換乘南中軸快速公交1號線(德茂庄-前門),在前門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5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343路(虎坊路-萬源路),在四路通換乘613路(建欣苑-五路),在太平街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6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343路(虎坊路-萬源路),在洋橋換乘40路(木樨園橋北-五路),在太平街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7 從南苑出發,乘坐485路(團河北村-北京南站),在北京南站換乘20路(北京南站-北京站),在大柵欄換乘819路(二撥子新村-菜戶營),抵達景山東街.
8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343路(虎坊路-萬源路),在陶然橋北換乘102路(電車)(北京南站-動物園),在西四換乘124路(電車)(大屯-西四),抵達景山東街.
9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343路(虎坊路-萬源路),在陶然橋北換乘106路(電車)(北京南站-東直門外),在燈市東口換乘111路(電車)(崇文門外-白石橋東),抵達景山東街.
10 從新華路南口出發,乘坐610路(崇文門東-黃村火車站),在法華寺換乘116路(北京游樂園-城鐵柳芳站),在燈市東口換乘111路(電車)(崇文門外-白石橋東),抵達景山東街.
5. 北京的春節 教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對詞語的理解。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南方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綵、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後,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初讀課文後可填寫以下表格:
時間
風俗習慣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准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麼,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述,有較強的畫面感,要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的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可以反映淳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關於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並著重指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裡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誇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點指導易錯的字。例如,「醋」的左邊不要少一橫,「轎」左下是提不是橫。「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課後第一題除練習快速默讀外,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面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並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本地過春節的習俗,對比談感受。本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本年段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本題宜在把握全文內容後進行,找出詳細描寫部分,有感情地朗讀,讀議結合,相互促進,切實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蘊涵著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閱讀鏈接」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目的一是擴展節日習俗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再如《除夕》,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可以讓學生和課文中的除夕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之處。
四、教學案例
第 一 課 時
一、了解單元內容,導入新課
1.了解單元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第二組課文的學習了。請同學們讀一讀單元導語,看看這組課文安排了什麼內容?
(1)本組課文主要是講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
(2)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開展調查活動,去了解節日、服飾、飲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風民俗。
2.了解課文安排。我們再看看課文的題目,看看圍繞「民風民俗」,本組教材安排了哪些內容?
3.學生回憶過春節的情景。
可以讓學生先回憶:我們是怎麼過春節的?藉此引導學生感受春節是喜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解答疑問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北京的春節》,把自然段標出來,同時想一想: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會兒提出來。
1.整體感知。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交流讀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讀懂了哪些地方?如:
臘月:農歷的十二月。臘月的最後一天,就是我們說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說的過年。
初旬:一個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個月的開頭十天。
(2)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
空竹:可以看看錄像或圖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種類,玩法很多,還能發出哨聲,很好玩。
逛天橋:不是逛我們平常說的人行天橋。天橋是老北京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當時有河也有橋,所以叫天橋。天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很多民間藝人在賣藝,有很多北京小吃,還有很多說書的,還可以買賣各種東西等。
殘燈末廟:結合注釋,聯系課文內容,可以知道是指春節結束的時候。
三、默讀填表,了解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
1.了解北京的春節有多長時間。
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課文在第一自然段開頭寫了「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最後一段又寫了「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可見北京的春節時間特別長,有一個多月。)
2.默讀課文,合作填表。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寫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老舍先生寫到的時間畫出來,填在表格的左邊;再看看在這些時間里具體有哪些風俗習慣,填在表格的右邊。填表的時候可以同桌合作,一會兒再向大家匯報。
時間〖〗風俗習慣
3.匯報交流,了解寫作的順序和春節的習俗。
(1)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對照自己填寫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做上記號,等會兒一起討論討論。(「風俗習慣」一欄不強求填得全面細致,表格內容供參考。)
(2)根據表格的提示,同學們發現了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嗎?(時間順序)
四、自由朗讀,練習難讀的句段
1.自由練讀:通過閱讀填表,互相交流,我們對北京春節的習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現在自由練習朗讀課文。如果有覺得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爭取讀好。
2.展示朗讀:剛才自己著重練讀了哪些難讀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
五、結束語與作業布置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春節的習俗,了解了課文的寫作順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練習了難讀的語句。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詞,下課後請同學們認真抄寫,准備在下節課聽寫。
第 二 課 時
一、聽寫新詞,對照課文,檢查改錯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雙美、餃子、雜拌兒、榛子、栗子、鞭炮、風箏、截然、寺院、逛廟會、張燈結綵。
二、回顧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
上節課填寫了表格,進行了匯報交流。現在回憶回憶,同桌互相說說:老舍先生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主要寫了什麼?
1.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2.主要內容: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卻截然不同,到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三、分清詳略,練習朗讀
1.分清詳略:文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1)默讀思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
(2)集體交流:明確作者詳寫的是「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個部分。
2.練習朗讀:朗讀詳寫的四個部分,注意讀得正確、流利。
(1)自由練讀。
(2)展示朗讀:你覺得自己哪部分讀得好,就讀哪個部分。在朗讀、評價、集體練習中達到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目標。
四、深入詳寫片段,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讀一讀,勾畫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做一些批註,准備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的同時,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交流重點如:
1.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1)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臘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著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兩個詞,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簡練,給我們呈現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也是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總起句「除夕真熱鬧」來體會。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來體會。「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還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足以看出人們差不多全都在慶祝除夕,當然熱鬧了。
(2)從「味、色、音」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老舍從香味,到色彩,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足見老舍先生描寫的細膩。
3.正月初一。主要通過人們的活動來體會。
(1)與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數鋪戶要到初六才開張。
(2)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在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販們在寺廟外邊擺攤,小孩子們則愛逛廟會,還有很多人參加賽馬賽駱駝的比賽呢!總之,每個人都沒閑著,或者走親訪友,或者逛街、比賽,可謂輕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過對燈的描寫來體會。
(1)勾畫出寫燈的語句,自由朗讀體會。
(2)談談自己的體會。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著力描寫燈的數量多,種類多,目的是什麼?
為了突出「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突出「元宵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這也是寫元宵的總起句和總結句,作者採用的是總—分—總的段落結構。
五、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引導學生經過討論懂得:老舍在整體介紹春節習俗的同時,著力突出「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這四天,讓春節的風俗習慣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詳略得當寫法的好處。
六、學習「閱讀鏈接」
引導學生體會到老舍爺爺在《北京的春節》里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都只寫了一句話。但梁實秋和斯妤卻寫得很詳細。同時懂得,同樣寫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在以後的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靈活運用不同的寫法,寫出個性,寫出特色。
五、相關鏈接
1.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1929年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他創作勤奮,解放後寫了20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2.老舍的語言風格
(1)北京韻味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朴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3.北京春節童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6. 納福胡同的戶口可以上那些小學
東城區織染局小學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水簸箕胡同甲5號鐧懼害鍦板浘
7.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7)北京納福胡同讀哪個小學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