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北京怎樣過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八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鹽店的菜床子上添賣豐碩鮮艷的雞冠子花和綴滿豆莢的毛豆枝子。干貨店裡,增添了價錢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兒爺攤琳琅滿目,糕點鋪的月餅開始出爐。整個京城一派節日景象。
中秋節與月息息相關,人們對月的崇拜由來已久。秋分祭月始於周代,中秋賞月始於魏晉盛於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千古絕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家喻戶曉。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老北京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另外,自古以來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在南京還把中秋節稱為「女兒節」。少女拜月,還有另一層含義,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升起之時,每家每戶的女眷會在庭院的東南設一香案,供上「月光馬兒」,案上至少有三盤月餅、三盤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雞冠子花、切成蓮花瓣形的蓮瓣西瓜和九節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分吃團圓月餅,其樂融融。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馬兒(又稱月亮馬兒)是月神的神像,在長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紙屏上,用金碧輝煌的藻彩畫出菩薩般的太陰星君,下面還有月宮桂樹和搗葯的長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執杵。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為主的嫦娥和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葯玉兔並存的世俗形象。
兔兒爺起源於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馬兒」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並不一定放兔兒爺,以至後來成為一種玩具。於是兔兒爺任由民間藝術家的想像,發展為戲劇化、風俗化、人物化的藝術品。兔兒爺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戲裝,其坐騎花樣繁多,或獅或虎,或象或鹿,或鳳或鶴,或牛或馬,或孔雀或麒麟等。過去的兔兒爺是一年一棄,所以有句歇後語:「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
中秋節吃月餅由來已久,據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北宋蘇東坡有詩為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過去老北京吃的月餅主要有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即團圓餅),後來才有「翻毛」、「癩皮」和廣東月餅。過節時,老北京還喜歡自製月餅。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很可惜,這種習俗已不復存在。老北京的月餅以前門外「致美齋」所制為第一,尤其是它還現做現賣熱月餅。
B. 北京的中秋節習俗,。
這天一大早人們就開始准備過節的供品,供品有各種果子,除了梨什麼都能用。還必須有切成蓮花瓣的西瓜,過去中秋節還有護送西瓜吃獸頭的習俗。供品月餅只能用自來紅不能用自來白,自來紅是香油做的,自來白是大油(只能用來祭祖)。
這天晚上,富戶人家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擺上一個小矮桌,這是供桌。在祭拜月亮之前,家裡人先舉行家宴,搓一頓,主食是烙餅,烙餅是圓的。菜是什麼菜都成,有錢的家就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窮老百姓呢,怎麼也逮弄倆菜像個過節的樣。
吃完飯之後,月亮升起來了,這就可以祭拜月亮了。然後把從京紙鋪請來的"月亮馬兒「放在供桌後,還有的從餑餑鋪買來的大月餅,上面雕著蟾宮玉兔的圖案,這叫」團圓餅「,分量有30多斤。
因為月亮屬陰,說男的拜了不好,小孩拜就純屬是玩。祭拜完之後,把月亮馬兒請到院中付之一炬,取散福的意思。月亮馬兒大的七八尺長、三尺寬,中等的五六尺長、三尺寬,最小的一尺半長、一尺寬,顏色分紅白黃三種。都是木刻水印,神像印什麼神像都成,不過下邊都必須印廣寒宮的桂樹和搗葯的大金兔子。
C. 2022中秋節放假國務院稱中秋節「不調休」,你有什麼假期安排
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因此,每當中秋節假期來臨,我們都會感到非常開心和快樂。……這個假期也將過得非常有意義。
中秋節假期有三天。在今年的中秋節假期里,我有如下幾方面計劃:
1,中秋節是重要節日,節日來臨,要走親訪友送上祝福。
中秋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因此要在過節的當天走親訪友,送上祝福。
中秋節是團團圓圓的節日。……因此,在節日到來的時候,要帶著月餅等禮物去走親訪友,送上自己的祝福。……這將讓自己充分享受到節日的快樂,也能充分體會到親情和友情,讓自己與親友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
2,假期到來,自己有了難得的休息時間,因此要在家好好休息。
平時工作很忙,中秋假期到來,自己要在假期里好好休息。
節假日,是自己恢復工作所帶來的疲勞的最佳機會。……中秋假期有三天,因此自己可以利用假期充分休息,讓自己恢復疲勞,從而在假期結束以後能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
3,三天假期當中,我要利用其中的一天時間出去遊玩。
假期里出門遊玩,放鬆身心,會讓自己更加輕鬆快樂。
中秋假期有三天時間,除了走親訪友和在家休息之外,自己還有時間出門遊玩。……這將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鬆,自己將會因此而感到輕松和快樂。……出門遊玩放鬆身心與在家休息恢復疲勞相結合,自己將在中秋假期獲得最充分的休息,身心愉快。
4,假期過後還要上班,因此在假期結束之前要為上班做好准備。
假期過後,就要開始新的工作。
因此,自己在中秋假期里除了走親訪友、放鬆休息之外,還要為即將開始的新的工作做好准備。……有了完全的准備之後,自己就可以在假期結束上班的時候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做出更好的業績,讓自己在事業發展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以上就是自己在今年中秋假期的具體安排。……雖然假期只有三天,但是只要仔細規劃,就可以讓自己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同時還可以放鬆身心,恢復疲勞,為假期結束以後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備,讓自己在事業上取得新的發展。
D. 北京有什麼中秋習俗
一塊賞月吃月餅,吃頓飯,其實最主要是大夥兒團聚一塊兒,聊聊天事。
E. 中秋節的風俗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中秋節的風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發展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主要習俗有:
一賞月(玩月):
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盪鞦韆,喝酒,
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濱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喝酒在月下吟詩。
三賞桂:
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
婦女拜月。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只有婦女拜。《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
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六吉祥物兔爺(兔君):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七焚香:
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團圓節:
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
九月宮符:
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葯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十拜新月:
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贈銅鏡
既然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銅鏡之上出現中秋題材的月神形象紋飾也就變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賞月已是大眾習俗,而秋夜賞鏡,知之者不多。但凡知曉者,從見它的第一眼起,便會漸漸迷戀上滲透著亘古的氣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銅鏡。
相耀生輝的明月與銅鏡淵源始於盛唐時期,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鑄鏡師的當務之急便為鑄造「雙秋」鏡——千秋鏡、中秋鏡,以供佳節之用。
在中秋題材的若干個銅鏡品類中,無論是雙鸞瑞獸花鳥鏡、雙鵲月宮盤龍鏡亦或是唐皇夜遊月宮鏡,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歷史意味,凝結了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智慧,而這些銅鏡,也將成為後代永遠追慕的珍品。
中秋互贈銅鏡習俗由來已久
相傳中秋節的前身是「千秋節」,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應百官表請,將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設定為「千秋節」,舉國歡慶的節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獻美鏡珍寶,皇上亦會在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將之命名為「千秋鏡」,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進獻銅鏡和皇帝向大臣賞賜銅鏡的慣例。
唐玄宗作詩《千秋節賜群臣鏡》以紀之:「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張說的五律《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里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逐漸數年,千秋節便演化為互贈銅鏡的節日,也被稱為千秋金鑒節。這一時期的千秋鏡可分為賜鏡和獻鏡兩類,其中凡帶「千秋」銘的都屬賜鏡,裝點龍或銜綬鸞鳥,華貴大氣。孔祥星先生所編著的《中國銅鏡圖典》雙鸞瑞獸花鳥鏡,鈕左右立一鸞,振翅翹尾起舞。鈕上一賓士的瑞獸,鈕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實,一鸚鵡展翅立於葡萄串上。邊緣為兩兩相對稱的四種紋飾,一為盛開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為如意雲頭紋,三為二葉一苞折枝花,四為方勝。千秋鏡的鑄造與流行充分反映了開元至天寶初年大唐盛世下人們祈求玄宗福壽願望和渴望太平長久的心理。
惟「詩」「鏡」佐證千秋之景
唐玄宗誕辰之後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唐朝百姓迎來普天同慶的中秋節,這同樣也是銅鏡的節日,鑄鏡師將不同的中秋傳說熔於銅鏡的鑄造,誕生了不少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
如圖所示「雙鵲月宮盤龍鏡」,雙鵲夾鈕銜綬,展翅飛翔,月中有一株桂樹,兩側有月兔搗葯與蟾蜍紋,鈕下一蟠龍飛於海上,間隙飾四朵祥雲,葵花瓣緣與月餅形似。月宮鏡,鏡背紋飾主要刻畫有蟾蜍、玉兔搗葯、嫦娥、桂樹。蟾蜍因其冬眠周期與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先民視作月宮代稱;晉代傅玄《擬天問》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葯」的故事流傳,可見玉兔亦甚早成為古人對月宮的遐想代表;戰國時期成書的《歸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六朝之後,嫦娥的地位逐漸升高,美麗婀娜得嫦娥超越玉兔蟾蜍,成為月宮中最吸引人的仙子,描繪嫦娥的銅鏡也將其美麗的形象刻畫得。
表現於銅鏡之上。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乘雲漫遊月宮,並得聽仙樂,使唐玄宗終得《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後,唐代國勢轉衰,盛世千秋之景不復存在,回觀歷史,曾經的起伏波逐淹沒於時光的長流之中,如今,惟遺「詩」「鏡」佐證
;F. 老北京中秋節風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quot;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裡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里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於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麼?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著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么。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看來糕點如此,藝術作品和其他許多事情,確實也都是這個樣子。
G. 在北京過中秋節,去哪裡最適合賞月
在北京過中秋,去頤和園,北海公園,景山萬春亭,陶然亭公園,什剎海,月壇公園,盧溝橋,百花山,妙峰山,北京古觀象台。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準的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地區面積是最大的。4a級景區,全天開放,門票免費,適合夏季,球季前往。
H. 北京的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北京的中秋節有哪些習慣?北京的中秋節。也是。中國的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也是。吃月餅的日子,人們對這種節日比較重視。也是中國人民的一種。節日。是慶秋收。大團圓的日子,杏豐收。
I. 各地過中秋節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又是一年中秋來臨時,每到這個時候,在外面的遊子都想回家跟父母團聚。中秋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了,在老家,過中秋就是吃大餐。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比我小時候的苦日子,那時候,年齡小又不懂事,總是盼著過節能吃上好東西。
過中秋時,已經有粟子了,我們會拿來炒一些或煮一些當零食,水果也就蘋果和桔子,感覺已經跟過年一樣了,我們是很高興,但聽父母說,孩子就知道過節的高興,卻不知道勞動的辛苦。
如今長大了,卻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快樂了,也吃不到那個記憶中的月餅,就連我媽也說現在的月餅還沒有以前的好吃。
J. 北京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裡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