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飲食文化特點詳細點最好
一,大眾餐飲
大眾餐飲北京人以麵食為主,麵食的多樣化在北方城市中恐怕堪稱代表,諸如饅頭、窩頭、花捲、蒸餅、懶龍、絲糕、團子、糖三角、貼餅子以及面條、包子、餃子等等。
二,特色餐飲
北京的名小吃,現在還在活躍著的「爆肚馮」、「羊頭馬」、「年糕楊」、「餡餅周」、「乳酪魏」、「豆腐腦白」……幾乎全是回民創制的。除此之外,北京特色飲食中還有北京烤鴨、豆汁兒焦圈、鹵煮火燒、炒肝、灌腸,以及應時糕點、春餅、春卷等等。
三,多方匯聚
淮揚菜、粵菜、川菜、魯菜等菜系在北京的餐飲業齊聚一堂。
四,茶館特色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五,老字型大小眾多、
全聚德烤鴨店、烤肉季飯庄、鴻賓樓飯庄、東來順飯庄、白魁老號、便宜坊、都一處燒麥館、峨嵋酒家、護國寺小吃、厚德福酒樓等百年老字型大小。
⑵ 清真美食有哪些
清真美食
1、燒餅夾牛肉
色澤黃亮,外酥內綿,香酥可口,餅瓤分層,薄如蟬翼,香酥爽口。通常將剛出爐熱氣騰騰的燒餅,用刀將餅中間對開,但不切斷,然後將熬制好的肉塊剁碎,夾入餅中,再淋上肉汁。
⑶ 回族人為什麼都吃清真食品
在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等10個少數民族普遍具有清真飲食習慣。這種飲食風俗源於伊斯蘭教,但隨著時代發展已漸變為這些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組成部分。
清真食品特指依據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經營的含有動物肉類及其衍生物的食品。按照這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清真食品不含自死物、血液和豬肉等禁忌物。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地理氣候和生活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各地清真食品的范圍和標准不盡相同,而呈現出較強的地域性特徵。
但可以明確的是,凡不含肉類、動物油脂、乳類成份的食品,不應屬於清真食品,比如蔬菜、水果、水、鹽等等,也不應冠以「清真」字樣,或以清真食品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規范管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實行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切實保障各民族群眾的相關合法權利。
國家一方面堅持從民族風俗習慣的角度來規范和管理清真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杜絕「清真不清」現象發生;
另一方面也明確禁止將「清真」概念泛化到食品以外的領域,防止出現以擴大出口或其他發展經濟的名義,推動「清真產業」「清真行業」的提法和做法,不得借「清真」之名干預群眾生活、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民族團結。
在中國,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應當依法依規開展清真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目前,中國有的地方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有的地方在其他地方性法規中對清真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專門的條款進行規范,對於進一步規范清真食品生產經營和維護有清真飲食習慣群眾的合法權益提供了保障。
⑷ 北京的清真飲食文化論文
清真,(阿拉伯語:,英語:Halaal,halāl,halal),阿拉伯語原意為「合法的」。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 北京的清真飲食文化論文,歡迎閱讀。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 淺析唐代的飲食文化論文,歡迎閱讀。
一、何為「清真飲食」
「清真飲食」,指符合伊斯蘭教教義教規、符合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並按這種教義和風俗習慣進行生產、加工、經營的食品。其實,「清真飲食」這一叫法並非阿拉伯語的音譯,也非伊斯蘭教傳入伊始就有,而是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教教義長期融合的結果,是中國特有的。阿拉伯語中則把伊斯蘭教食品稱為「哈倆(HALALI)」,該詞借鑒於猶太教的Kosher[1]一詞,意為「合法的」,意指符合伊斯蘭教教法的食品。
公元6世紀,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最早出現了「清真」一詞――「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這以後,直至清朝,「清真」一詞頻頻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用以表示「純真雅潔、樸素自然」之意。例如,唐代李白《五古?避地司空原言懷》中有「所願得此道,縱然保清真」的佳句,用以表達自己素樸淡泊的尚「清」理想;宋代陸游《園中賞梅》中有「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的吟誦,用以贊美梅花純潔質朴的品格;清代薛雪的《一瓢詩話》中有「文貴清真,詩貴平淡」之句,以表明文章貴在真實自然……自元代起,中國的伊斯蘭教學者及宗教職業者漸漸使用「清」「真」「凈」等字來形容禮拜寺。明洪武元年(1368),「清真」被作為一個詞,用以表示與伊斯蘭教有關的事物。明末清初的伊斯蘭教漢學家王岱輿更是在其《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中用「純潔無染之謂清,誠一不二之謂真」對「清真」一詞進行了純伊斯蘭式的闡釋。隨後,諸多伊斯蘭教學者紛紛在「清真」一詞的原有詞義基礎上,對其進行伊斯蘭化的闡釋,使其成為中國穆斯林的一個專用術語。中國的清真飲食,在具備阿拉伯-伊斯蘭飲食文化標准應有因素的同時,也在烹飪技術等方面參照並吸收華夏飲食文化的經驗,從而形成了兼有兩種文化體系特色的獨特飲食品種,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嚴格的禁忌性、歷史的悠久性、鮮明的地域性、品種的多樣性和食用的廣泛性等方面。
二、北京清真飲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通常意義上的「北京菜」實際上由山東菜、清真菜和宮廷官府菜三部分構成。清真菜作為北京菜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其歷史非常悠久:唐永徽二年(651),第一個阿拉伯使者會見唐高宗,打開雙方互通有無的大門;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首次出現「回回」一詞,泛指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元朝時,「回回」大量湧入北京,後人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飲食市場上開始出現清真食品。當時的清真食品,主要是臨街設攤,或走街串巷,提籃小賣;明朝時,北京清真飲食的專業廚行正式形成;清朝後期,開始出現清真菜館;民國時期,清真菜已經成為非常完善的餐飲風味,是京式菜系重要的一支;1956年底,清真小吃店進行調整改組,實行公私合營,最終合並為校場口小吃店、大柵欄小吃店、南來順小吃店等17個規模較大的清真小吃店。筆者曾在《北京檔案珍藏展圖錄》一書中看到過一組由西城區檔案館收藏的《建國初期前門大街和大柵欄商業街調整規劃圖紙》檔案,檔案形成於1957年,反映的正是當時對前門大街和大柵欄兩條商業街上包括清真小吃店在內的所有店鋪進行調整的情況。正是經過如此經年累月的發展,才逐漸形成了今日集質地脆嫩、口味醇厚、汁濃不膩、原汁原味等諸優點於一體的北京清真菜系。
由於北京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遼金以來就雲集了天下各方各族人士。因而,多種飲食文化在北京都有所體現,而清真飲食又極善於博採眾長,吸收其他風味菜餚的烹調技法。因此,為適應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北京的`清真菜在傳統清真菜的基礎上兼收並蓄,融匯了九州各地不同風味菜餚之精華:從蘊含著西域風情的油炸饊子,到透露著游牧民族率真性格的涮羊肉,再到浸透著江南細膩溫情的八寶蓮子粥……可謂包羅萬象;從講究氣勢排場的全羊宴,到百吃不膩的鍋貼羊雜,再到實惠經濟的焦圈、豆汁……可謂應有盡有,可以說,它照顧到了從朱門綉戶到白屋寒門各階層的問顧者,做到了豐儉由人、應付裕如。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北京市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約25.6萬人,主要分布在教子胡同、馬甸、大興、密雲等。作為中國的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每年有許多全國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在北京舉辦,這些活動都有力地促進了北京餐飲業的發展。而且,作為中國吸納遊客最多的旅遊城市之一,北京的餐飲業也因旅遊業而受惠。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北京作為我國的國際交往中心,設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大使館,跨國公司總部、分支機構或駐京辦事處等。其中,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國家就多達四十多個。國際交流和商務往來的不斷升溫,刺激著北京餐飲業的迅速發展,從而形成了非常可觀的消費空間。僅《北京餐館指南》《中國清真美食地圖》《中華老字型大小》等書中收錄的清真餐館就多達500多家。其中,一些老字型大小的清真餐飲企業深受顧客的喜愛,如:被譽為「京城清真餐飲第一樓」的鴻賓樓飯庄,是北京唯一一家天津風味的清真飯庄,清咸豐三年(1853)創辦於天津,1955年遷到北京李鐵拐斜街,1963年遷到西長安街。郭沫若在一次用餐後,對鴻賓樓贊不絕口,題藏頭詩一首:「鴻雁來時風送暖,賓朋滿座勸加餐。樓台赤幟紅於火,好漢從來不畏難。」詩的每句首字聯起來即「鴻賓樓好」。鴻賓樓的菜餚多達數百種,其中頗具代表性的「雞茸魚翅」「紅燒牛尾」「扒駝掌」等一直廣受食客喜愛。
在過去,北京餐飲業被稱為「勤行」。「勤行」除了包括上述各種高、中、低檔的實體餐飲店外,還包括一種專門承辦民間宴席的「廚行」。當時,北京城內並不缺乏好的清真餐飲店,可在新中國成立前有一條規矩:清真飯館只應散客,不接宴席,婚喪嫁娶的流水席要由當時北京城內的二三十家廚行世家承辦,這些廚行世家主要分布在牛街、德勝門、王府井等地。廚行都沒有實體店面,而是在辦事人的家裡露天搭建簡易帳篷,應辦事人之需擺出幾桌到幾十桌不等的席面。當時廚行界有一行規,叫「不串片兒」即牛街的廚子不往北,德勝門的廚子不往南,各處的廚子不輕易跨區做買賣。一般而言,每個廚行的常備菜點有150道左右,這些菜點全靠廚行世代口耳相傳,強記硬背。 由於清真菜在用料做法上有很多禁忌要求,因此,這種流動家宴對主廚的考驗很大,從訂料、備料到砌灶烹飪,主廚事必躬親。一般而言,清真宴上的菜品上桌順序依次是:壓桌、扣菜、湯菜、炒菜。通常「從落座到起座,一起清真宴就只有20多分鍾,這一撥人吃完,緊接著就要換下一撥人。一起宴席一般要上二三十道菜,主廚要連續做出蒸、燉、炸、扣、炒等菜品,幾乎連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如果要同時開10桌以上的宴席,對菜量的要求還很大。所以,需要廚師准備充分且精神集中,否則是無法應對的。」[2]
隨著社會的變遷,城市裡平房大院兒越來越少,各類大型的清真餐飲店紛紛辦起了酒席,北京的「廚行」日漸式微,如今只留下了「廚子舍」一家。為了保留這門手藝,廚子舍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其第五代傳人舍增泰收了女兒和侄子為徒,想要培養「廚子舍」第六代傳人。但是,畢竟如今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外界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廚行也許不會再恢復昔日的盛景,也許最終將歸為一份珍貴的平民記憶,但是這不影響它曾經的輝煌,也不影響人們對其背後蘊含的行業精神及平民文化的認同。而這種精神與文化內質是可以透過人們的情感共鳴,滲透到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從而被代代相傳的。因此,從這個層面而言,作為行業的廚行衰落了,但是作為北京清真飲食文化和城市文化一部分的廚行文化卻仍然朝氣蓬勃,煥發著生命力。
三、意蘊豐富的「清真餐飲」
曾有很多學者主張,飲食文化可以作為一個界定「我族」與「他族」的外顯標志。但筆者認為,飲食文化實際上會隨著場景和賦意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固定作為一個民族或者族群區別於他族的外顯標志。很多人習慣用清真飲食作為區別「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外顯標志,但實際上不同身份、角色的人出於不同的原因,或許會有著相同的飲食選擇。穆斯林、民族信仰者、普通居民均會出於對角色、身份、利益等因素的考慮,而將食用清真飲食作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從而使得「慣用清真飲食」這一行為不具有劃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意義。因此,食物及其附帶的飲食行為只能被視為是主體表達觀念意識和心理狀態的重要媒介,而非將「我族」與「他族」進行區別的特定標志。
「清真餐飲」看似是一份被經營的生意,但其中浸潤著的卻是滿滿的人情,而用這份「人情」創造與書寫出來的,則是城市歷史與城市文化。北京清真飲食是北京城市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延續和發展的一部分,它通過所用食材和製作技藝的傳承得以保留,並將其中蘊含的智慧與精神通過人為的力量得以傳遞,從而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此,當一些「老字型大小」因城市發展規劃等原因被迫搬遷時,很多人寧願費一些周折、花一番工夫,也要重新找到它們。因為,這些「老字型大小」不僅僅滿足了食客們的食慾,也能夠幫助人們重新找回對城市的味覺記憶,使他們安心地融入城市生活。正因為如此,當昔日風靡一時的廚行在社會變遷與城市發展的歷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時,會有那麼多「老北京」感到不舍與難過。或許,約翰?S?艾倫說得沒錯:「無需生活在食物匱乏狀態下的人是幸運的,對他們而言,簡簡單單的食物就是潛在的美好回憶的來源。應當謹記,各種力量,個體的、集體的都參與塑造我們與食物相關的記憶。或許這樣能幫助我們把糟糕的事拋在一邊,而創造更多關於美食和美好時光的記憶。」[3]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白仲儉.北京老字型大小傳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
[2]楊永和口述,馬景海整理.北京清真菜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約翰?S?艾倫.陶凌寅譯.腸子,腦子,廚子:人類與食物的演化關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⑸ 為什麼北京的清真美食會有那麼多有什麼由來嗎
說起北京的牛街,應該是眾多吃貨的天堂了。各種清真小吃和優質牛羊肉,在這里都可以買到。重新開業的牛街清真超市迅速迎來了大批新老食客們的。眾多吃貨紛紛趕在周末,過來買買買。結果到了超市門口之後才發現,不管買什麼都得排隊。不得不說,北京遊街清真超市的美食是真多。這周末的人流已經堪比廟會了。你都吃過哪些牛街的小吃?
說起牛街的美食,估計沒有人不知道大益烤雞。畢竟這家店是上過電視的。而且在這方圓1里隨便找大爺大媽一問就知道。雖然說藏在小區的深處,但也不用擔心找不著。他們家的雞肉特別嫩,一點也不老。牙口不好也不用擔心。
⑹ 飲食的清真
張寶申
北京是中華各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穆斯林有20多萬人。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大都市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伊斯蘭國家的各界人士來參觀、訪問、旅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屆時將有40多個來自伊斯蘭國家的運動員參加,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穆斯林也將來北京觀光、旅遊。這無疑給北京的清真飲食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更高的要求。
北京的清真飲食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北京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清真飲食的起源,是與伊斯蘭教傳入北京而同步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元朝的宮廷食譜《飲膳正要》里,已有清真飲食的記載。元代廣為流傳的一本生活網路全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專門列有「回回食品」一章,收錄了諸多回族飲食品種。在元雜劇《豹子和尚自還俗》中,也有這樣的唱詞:「小劉屠賣的肥羊肉,一貫鈔一副整頭蹄……馬回回燒餅十分大,黃蠻子菜爛味精奇……」說明,元大都時期的北京,清真飲食已相當普遍。
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定都北京,大批回族從南方遷徙北上,落戶於北京,使南方的清真飲食製作技藝傳入北京,促進了北京清真飲食的發展。從元、明兩朝到清,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北京的清真飲食品種已十分豐富,至今仍為北京各清真飯店特色菜的「它似蜜」、「桂花羊肉」、「芝麻裡脊」、「鹽爆散丹」等,就是曾經的清宮御膳菜品。
民國時期,隨著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北京的清真飲食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在前門一帶開業的清真餐館就有:元興堂、兩益軒、同和軒、同益軒、西域館、西聖館、慶宴樓、萃芳園、暢悅樓、同居館(餡餅周)、恩元居(炒疙瘩)等數十家。另外還有中山公園的瑞珍厚、東安市場的東來順和西單的又一順等。1930年,在繁華的西單路口,清真飯庄「西來順」的開張營業,立即轟動了京城。其中原因是出任西來順飯庄經理的是名冠京城的清真廚師諸祥。諸祥原名諸連祥,是著名的清真菜餚革新家。他因烹飪技藝高超,清末曾到皇宮御膳房任職。民國初年,又到「兩益軒」等飯庄指導烹調技藝,帶出了許多高徒。諸祥見多識廣,思想開明,在清真菜的革新上,大膽吸收了西餐和中國南北菜餚的一些技藝,創制出「炸羊尾」、「生扒羊肉」、「炒甘肅雞」、「油爆肚仁」等新的清真菜餚百多種,並首創清真海味菜餚,在同行和食客中享有盛名。京劇大師馬連良是回族,經常到西來順宴客和用餐,並與諸祥結下深厚友誼。由此帶動了許多文化、戲劇界的名流,競相光顧西來順。北京和平解放以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新疆和平解放會議等許多重要會議,都曾在這里舉行招待宴會。在諸祥等許多清真烹飪大師們的革新努力下,北京的清真飲食在京味飲食文化中已獨具特色,名聞遐邇。
據現已出版的各種北京《清真菜譜》所載,北京的清真菜餚已達500多個品種。許多老字型大小,如月盛齋的醬牛羊肉、大順齋的糖火燒、餡餅周的餡餅、豆汁張的豆汁、羊頭馬的白水羊頭、爆肚馮的爆肚、年糕王的切糕等,都是歷經數百年的名吃,享譽海內外。北京市舉辦了「第二屆清真烹飪服務技能大賽」,50多家清真飲食企業的近300名選手參賽,為奧運會的清真烹飪做准備。借2008年奧運會的東風,北京的清真飲食業必將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⑺ 北京清真小吃都有那些
1、驢打滾
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老北京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2、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庄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庄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3、愛窩窩
愛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這個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4、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5、薑汁排叉兒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6、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庄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擀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干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7、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
8、麵茶
麵茶是老北京人的最愛,它和豆汁、豆腐腦一樣是老北京人早餐時的必吃,只是現在很多店得不到「真傳」故做不出它的「味兒」來,所以沒有象豆腐腦那樣的普及。麵茶是以小米麵熬制而成,盛到碗中後先澆上一層芝麻醬,然後再撒上用芝麻、鹽、花椒等研磨好的「花椒鹽兒」。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不會用這樣的吃法。
9、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10、豌豆黃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庄所制最有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庄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雲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11、蛤蟆吐蜜
又稱豆陷燒餅。豆陷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2、糖火燒
北京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13、薩其瑪
薩其瑪,漢語為金絲糕。這種食品口感酥脆,味道香甜,長時間存放也不易乾裂變質。由於傳統薩其瑪使用的糖稀均用紅糖製作,因而顏色鮮艷,似芙蓉花開,所以它又叫芙蓉糕。關於薩其瑪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傳當年努爾哈赤在一次率軍遠征中,見到了手下一名叫薩其瑪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這種點心,不僅味道好,而且能存放好長時間也不變質,十分適合行軍打仗。努爾哈赤品嘗之後大加贊賞,並把薩其瑪將軍的名字作了這一食品的名字。傳說真實與否早已無從考證,但香甜的薩其瑪真切地存在著,而且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它已經成了地道的美食了。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
⑻ 北京為什麼有那麼多回民
北京這地方自古就是漢族跟少數民族的交接處,史書上的燕雲十六州,就包含現在的北京地區。漢族朝廷力量強的時候,這地方就歸漢族統治,到了少數民族力量強的時候,就歸少數民族統治。
牛街清真寺創建於公元966年(遼聖宗十三年、北宋版至道二年),牛街清真寺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創建。公元1427年擴建,公元1442年整修。
公元1474(明成化十年),都指揮詹升題請名號,奉敕賜名「禮拜寺」,故有「明寺」之稱。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又按原樣進行大規模修葺,總共經歷8次修繕擴建。
(8)北京為什麼有清真美食擴展閱讀: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
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⑼ 護國寺小吃為什麼是清真的
護國寺小吃是北京清真小吃的代表之一,包括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麵茶、雜碎湯等八十餘種,聚集了京味小吃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