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的三個白塔 分別在什麼地方
北京的三個白塔分別在:
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白塔是藏傳佛教系古塔,全名靈通萬壽寶塔,位於北京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該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志性景點。
北海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在中國畫研究院內。20世紀40年代此處有庵因塔而名。相傳明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出南京,削發為僧,晚年來到北京,死後葬於西山,並建衣缽塔,塔訛稱建文帝衣缽塔。
(1)北京葯師塔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北海白塔塔身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塔身為覆缽式,因此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
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須彌座。塔座邊長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座上為三層圓台,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塔剎。
頂部為兩層銅鑄鎦金華蓋,下層為地盤,上層為天盤。地盤重約2000多公斤,下面鑄有4個預埋的鐵環,懸掛著4根粗大的牽桿,牢固地將整個華蓋與塔身連在一起。
地盤下面掛有16個銅制風鈴,每個銅鈴重約8公斤,銅鈴成六角形,外面鑄有六字箴言,風鈴內掛著十字懸垂,下面墜有十字交叉的風葉。
② 北京天寧寺的傳奇故事誰知道啊
北京天寧寺的傳奇故事:
天寧寺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台階可上,後塔毀。唐開元年間,弘業寺改稱天王寺。到了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於寺內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建塔歷時十個月,其造型取《華嚴經》經義。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於保大年間稱帝,帝號天賜皇帝。但僅三個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
此塔的建築師是寇世英、寇世興。金代,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並改名為大萬安寺。
(2)北京葯師塔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天寧寺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後站持杵韋馱。
山門殿後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東書金界庄嚴鈴語鍾聲流靜梵,西題運台馣靄香雲寶相現慈因。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
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後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葯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後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③ 老北京四大葯王廟現在還都在嗎
老北京四大葯王廟今何在?
1、東葯王廟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46號(現僅存山門跟廟碑,其他無存)
2、西葯王廟
地址:地安門西大街71號(現香港特區駐京辦)(明萬曆二十四年《葯王廟記》石碑一通現存於五塔寺石刻博物館,其他無存)
3、北葯王廟
地址:舊鼓樓大街西絛胡同(殘留部分現為民居)
4、南葯王廟
地址:崇文門外東曉市街(三大殿跟配殿至今保存完整,崇文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訪四大葯王廟)
http://tv.btv.com.cn/v/btv9/content/2008-10/29/content_15160.htm
④ 雞鳴寺葯師塔幾層,多高
南京雞鳴寺的葯師佛塔共7級,44.8米高。
雞鳴寺葯師佛塔系1988年動工興建,1990年落成,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層用木結構裝修。總高度44.8米,八面七級,斗拱重檐,內梯外廊。底層為副階,副階南面正門之上懸掛著藍底金字的「葯師佛塔」牌匾。底層南北各有一門,其他各面辟有佛龕,龕內供奉石佛一尊。從南門進入寶塔,佛塔底層高7米,供奉著明代銅鑄葯師佛像。八方牆壁供奉著善男信女開光的佛像。沿逆時針向上的木梯可登塔頂。二層以上每層均置有四座明代金絲楠木雕花佛龕,每座佛龕內供有一尊楠木雕的葯師佛像。每層東、南、西、北四方開有一門,其餘各面開有佛龕,龕內供奉石刻佛像。沿木梯登至塔頂,通過壺門,可至平座,在瓶座之上可觀南京全景。可從這里看到小九華山上的三藏塔,和位於玄武湖中的諾那塔。寶塔木結構飾紅漆,牆面飾黃漆,副階腰檐覆灰瓦,挑角下有黃色銅鈴。塔頂矗立著重5噸、高11米的青銅塔剎,在夕陽的照耀下,佛光金光溢射四方。葯師佛塔院內全部採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藝,青石鋪設地面,環行碑廊記載著東方琉璃葯師佛的故事。
⑤ 北京天寧寺塔有什麼建築特色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通體實心磚塔。全塔總高57.8米。是唐代建築風格的典型作品。
當初隋文帝將供奉的佛舍利分別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寧寺塔。
有史書記載天寧寺石函下葬情況:隋仁壽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兩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鏡,內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駁,又類瑪瑙,潤澤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齋行道,至三日起慶時,舍利前佛香供養。燈光焰庭,眾星夜朗,有素光舒捲在佛與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台階可上,後寺院毀於兵燹,只余孤塔,遼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塔身高57.8米,史載"其中無階級可上,蓋專以安佛舍利,非登覽之地也"。
塔建於一個方形磚徹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顯著地分為塔座、塔身和十三層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須彌座,有壺門浮雕一道,須彌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欄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承以塔身。蓮瓣初建時是用鐵制,可以注油燃燈,清代重修後才改成磚塔。由須彌座、平座、蓮瓣三層組成的塔座承托著高高的塔身,厚實且穩重。
蓮座之上的十三層密檐輪廓線呈現豐滿有力的"券殺"。每層系綴風鈴,每逢風起,鈴聲鏗鏘。據《京城古跡考》載:原塔檐上懸"有鈴2928枚,合計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層層密檐,斗栱的轉角斗栱及兩角之間的斗栱均為斜栱的形式,保留著典型的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
下部四面設半圓形券門,門兩旁高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磚柱上浮雕升降龍。所有雕飾,造型優美生動,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天寧寺塔造型秀美端莊,挺拔穩重。特別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圓形,易於減小對風的阻力。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歷史,且處於北京地區春秋兩季風的影響之下,仍然完好無損,為遼代磚塔的代表。
遼代時,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映襯著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全塔3400個風鈴齊鳴。當時北京可沒有什麼高樓,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高度也不過是30.5米,天寧寺塔絕對是當年北京的標志性建築。
明清時期,天寧寺塔的一種神秘現象"梵宮塔影",被列入當時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廣記》中稱:每天中午,天寧寺大士殿中門即使關閉,大陽光也能從門縫照進去,而此時,天寧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內會出現數十個塔的倒影。
據《帝京景物略》稱: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報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則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見,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恆在,人目體陰,避光日中,見影門隙。
寺內僧人曾傳說,天寧寺塔的飾物聲音高了,塔身就會出現光色。這種情景有時一年一見,有時數年一見。
明朝嘉靖年間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詩人王世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飾物響聲高了,只見塔身發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閃爍,到了天亮才消失。
這座塔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一。清王士禎《天寧寺觀浮圖》詩贊雲:千載隋皇塔,嵯峨俯舊京。
相輪雲外見,蛛網日邊明。
歷史上曾經記載,春節時皇帝率領百官到天寧寺燃燈供佛,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百姓聚眾觀燈,祈禱吉祥。全塔共懸掛風鈴3400個,風作時鈴齊鳴,彷彿編鍾的聲音一樣悠遠。有古詩為證: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葯師殿,西為彌陀殿。
塔院後面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若蘭"是一個非常女性的名字,據說天寧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釋迦牟尼、文殊菩薩等等廟內供奉佛像與其他寺廟有所不同,這里的佛像都有著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寧寺中"設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為有名",此外還有牡丹和芍葯等花,每到春秋兩季京城中人紛紛攜酒前去賞花野眺,文人騷客前去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篇。寺中還常有賣鼻煙的,遊人多要買些回去贈送親友,故有"天寧寺聞鼻煙"的俗語。
⑥ 白瀑寺的簡介
白瀑寺為北京門溝頭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門頭溝區田莊辦事處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遼乾統初年,昌平、玉河、礬山、懷來四縣信徒集資,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後改「白瀑壽峰禪寺」,通稱白瀑寺。遼代後期,華嚴宗高僧圓正法師遊方至燕京宛平縣金城山弘傳佛法。金、元、明及民國時期都曾重修。寺坐北朝南,前有門樓,寺內正殿3間,兩廂配殿各3間。現寺院西側為塔院,有圓正法師塔、源衍長老塔、
本勤禪師塔。圓正法師塔建於金皇統六年(1146),為密檐式塔和覆缽式塔的組合,在古塔中較為罕見;源衍長老塔為源衍長老的弟子本勤禪師於「戊申」年(1248)建立,是金、元之際盛行的石經幢式墓塔,現僅存八棱石柱形塔身及天蓋等石雕構件,塔身刻文記載源衍的行跡,已被區博物館收存;本勤禪師塔建造於元大德二年(1298),也為石經幢式墓塔,現僅存八方石柱形塔身,塔銘文中「禮」「濟」二字與現今的簡化字寫法相同。東側有龍王殿3間,屬正脊吻獸式殿堂,原供奉娘娘、關帝、龍王。兩壁均有彩色壁畫,東壁為關帝故事,西壁為龍王故事,由多組小圖畫構成。正殿後有毛石柱礎,為金代遺物。寺內存有元、明和民國時期的石碑,包括「大都宛平金城山白瀑壽峰禪寺產業之記」碑,立於元元貞二年(1296),碑文楷書,主要記述白瀑寺的各處產業,是研究元代寺院的實物資料。據碑文記載,白瀑寺廟產眾多,僅下院就有「白洋村龍泉院」「雁翅村崇興院」「芹峪村一所」「尚安東葆村燒香院」「上都路懷來縣福寺」等。
白瀑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群山環抱之中,始建於遼代,因背臨兩處瀑布而得名。白瀑寺鼎盛時期僧眾有一百人之多,正殿供奉的是全國僅有的兩尊其中之一尊的千佛繞比盧遮那佛,鍾樓的大銅鍾直徑為一米五左右,有鎮水塔、葯師塔、覆缽式密檐塔各一座。下院有十一所。但白瀑寺於民國初年,一軍閥看重白瀑寺這塊風水寶地,要遷祖墳於此,率兵搗毀了白瀑寺。臨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發心在建白瀑寺,但白瀑寺遠不比先前的白瀑寺龐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三合式院落的白瀑寺最終毀於「文化大革命」,軍閥沒敢搗毀的千佛繞比盧遮那佛被搗毀,大銅鍾被賣,買了做宣傳用的「大喇叭」,僅遺留下覆缽式遼代古塔一座。慧能法師生於臨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幼年時與眾孩童不同,冥冥中受佛教傳承,歷經種種磨難,出家,率眾居士於1998年起修路,再次建起了白瀑寺。
現在的白瀑寺行經山門起,依山梯次建有天王殿、兩序僚房、鍾樓、鼓樓、客堂、法物流通處。大雄寶殿,遼代古塔在大雄寶殿右,新建的葯師塔在大雄寶殿左,其兩側前建有伽藍殿、葯師殿、彌陀殿、祖師殿及僧僚。兩側環廊環抱殿堂蜿蜒至法堂、藏經樓。其環廊處左是方丈室,右是小石橋至放生池。齋堂及四層樓樓房。殿堂、齋堂、樓房處處貫通。寺院的西南山谷方向建有地藏殿、漢白玉觀音像,接引殿,十米高的地藏王菩薩銅像,地藏王菩薩前是存放靈骨舍利的七層舍利塔。並建有財神殿、放生池、水井房、鍋爐房。寺院的東側建有二僧院,其後是彌陀村安養院。二僧院前是觀音亭,亭內是海底樟木樹化石雕塑的六米高的觀音像。行經觀音亭是蜿蜒的盤山石階路至葯師觀音洞。白瀑寺是一座古樹參天、梯田成片、果樹成行,自然環境秀麗,寺院環境獨特。遵循傳統佛教遺軌設計建設,出家人、居士修行至臨終助念、往生、存放靈骨舍利,一條龍設置的全國少有的叢林式寺院。緣圓佛子們修行成佛道之願。
⑦ 葯師佛塔在哪
葯師佛塔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鳴寺最高處,始建於梁大通元年(507年),復建於1988年,高44.8米,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層用木結構裝修。
葯師佛塔總高度44.8米,八面七級,斗拱重檐,內梯外廊。底層為副階,副階南面正門之上懸掛著藍底金字的「葯師佛塔」牌匾。底層南北各有壺門,其他各面辟有佛龕,龕內供奉石佛一尊。從南門進入寶塔,佛塔底層高7米,供奉著明代銅鑄葯師佛像。八方牆壁供奉著善男信女開光的佛像。沿逆時針向上的木梯可登塔頂。二層以上每層均置有四座明代金絲楠木雕花佛龕,每座佛龕內供有一尊楠木雕的葯師佛像。每層東、南、西、北四方開有壺門,其餘各面開有佛龕,龕內供奉石刻佛像。沿木梯登至塔頂,通過壺門,可至平座,在瓶座之上可觀南京全景。可從這里看到小九華山上的三藏塔,和位於玄武湖中的諾那塔。寶塔木結構飾紅漆,牆面飾黃漆,副階腰檐覆灰瓦,挑角下有黃色銅鈴。塔頂矗立著重5噸、高11米的青銅塔剎,在夕陽的照耀下,佛光金光溢射四方。葯師佛塔院內全部採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藝,青石鋪設地面,環行碑廊記載著東方琉璃葯師佛的故事。
⑧ 北京天寧寺門票價錢是多少
門票是免費的。公共交通方面廣安門北站下車即可:: 19路 40路 42路 46路 49路76路 80路 390路 456路 676路 691路697路 717路 741路 844路 937路 夜20內夜20外 運通102線
天寧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前街上。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磚塔,為遼代時所建。
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天寧寺塔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創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天寧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壽年間(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業寺。相傳隋文帝未稱帝時,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後,在仁壽年間將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一。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2]
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台階可上,後塔毀。唐開元
年間(公元712年),弘業寺改稱天王寺。到了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於寺內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建塔歷時十個月,其造型取《華嚴經》經義。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於保大年間(公元1122年)稱帝,帝號:天賜皇帝。但僅三個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此塔的建築師是寇世英、寇世興。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並改名為大萬安寺。[2]
元末寺毀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末年,天寧寺遭到滅頂之災,整座寺廟隨
豪華的金中都毀於兵火,僅余孤塔,煢孑無依。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廟,依遼代原狀更換舍利塔基座磚雕,擴大寺廟規模。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廣孝,不要爵位封號,退隱雙塔慶壽寺,後來移居天寧寺。天寧寺西北角,曾有一處院落,名為宗師府,即為姚廣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更名天寧寺,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改稱廣善戒壇,不久,又恢復天寧寺舊名。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兩度修繕天寧寺,整修一新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塔後有大覺殿和廣善戒壇,西北處有宗師府。明末天寧寺再毀。[2]
清初改修
清初時塔頂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天寧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寧寺,寺中心為遼代舍利塔,將遼代鐵塔剎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
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後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2]
賞花勝地
從明朝末年始,天寧寺逐漸成為京城賞花、拜佛的好去處。到了清代,寺中設有花圃,種有芍葯、桂花,尤以荷花、菊花最為有名。[2]
民國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寺中碑刻記載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門,修復塔前殿宇。但塔後建築全部荒廢。[2]
建國後
解放後1958年對寺中文物進行普查,寺中的小碑記述了經過。1988年1月,天寧寺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1992年大修時,在塔頂拆出當時的建塔碑,此碑也印證了此塔為遼代所建。2002年天寧寺塔院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2007年7月7日,天寧寺舉行盛大的佛像開光儀式。同時,北京市宗教活動場所證書頒證儀式在天寧寺隆重舉行。[2]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523px; top: 81px; z-index: -6355984;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5 Bai - Data © NavInfo & PalmCity & 道道通
天寧寺
建築布局編輯
天寧寺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
。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後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後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東書「金界庄嚴鈴語鍾聲流靜梵」,西題「運台馣靄香雲寶相現慈因」。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後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葯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後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3]
舍利塔編輯
天寧寺舍利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個方形磚砌平台之上。平台以
北京天寧寺
上是上下兩層八角須彌形基座,下層須彌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壺門形龕,龕內雕有一尊自內向外伸出的獅頭,這些獅頭雕刻的十分精細,形神兼備。龕與龕之間雕刻纏枝蓮、蒲草茨菇、水生植物的圖案,其中蓮花和蓮葉的圖案造型各異、姿態豐富。在須彌座轉角處雕刻著金剛力士像,力士像赤裸著上身,全身肌肉緊綳,雙手承托著須彌座的上枋。[2]
上層須彌座之上為磚雕仿木斗拱承托塔台和雕有一周護欄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纏枝蓮、寶相花等紋飾姿態各異、細膩精美、典雅娟秀。平座之上是三層巨大的仰蓮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蓮瓣原為鐵質,每月初八寺僧在其中注油,點燃三百六十盞燈以供佛祖。每當此時,燈光將塔身照得通明,與天上星月相映生輝。遠近百姓聚眾觀燈,飛火流螢,共同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2]
塔身為八角形,第一層塔身較高,正面朝南,為全部塔身雕飾的重點
。八角為八個突出的半圓形立柱,與塔身連為一體。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龍首相對、張牙舞爪、吞雲吐霧盤旋的蛟龍。古龍的威武氣勢,顯示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2]
塔身的雕像是按《圓覺經》布置的圓覺道場,塔的建築和裝飾處理是按《華嚴經》經義設計的象徵大日如來的「華藏世界」,兩者結合,顯示出遼代尊崇華嚴宗,融合顯教密教的佛教特點。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手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這些浮雕大都殘損嚴重,但它仍不失為中國佛塔雕塑藝術中的經典之作。[2]
⑨ 問一下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的名字分別為妙高塔、玉峰塔,其中建於清代的妙高塔位於海淀區玉泉山道東坡上,為圓形覆體式石塔形式;建於清代的玉峰塔位於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香積寺內,為八角七層密檐式石塔形式。
玉峰塔在民國二十七年經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1949年後,靜明園為國家機關使用,作為國家領導人修養辦公的地方,這一地區有軍警站崗,不對普通遊人開放。
(9)北京葯師塔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妙高塔的由來:
乾隆皇帝在一次巡遊西郊靜明園時,發現這里的山勢高俊,景色宜人。玉泉山南北兩座山峰上,南面已建有玉峰塔(也稱玉峰塔,建於乾隆二十四年),而北面的山峰卻什麼都沒有。顯得很不協調。於是乾隆皇帝要求在北側主峰建妙高寺,寺內建一座金剛寶座式佛塔,以表示對佛祖釋迦摩尼的崇敬之情。
在妙高寺建設期間,乾隆皇帝甚至親臨現場視察,對每一個建設緩解都要求很高,並委派一位親信大臣在現場「監工」。造型精巧民間俗稱「錐子塔」。妙高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前殿、後殿、寶座塔及亭、台等組成,整個寺院為典型的中式建築,高脊飛檐朱牆青瓦。
⑩ 白瀑寺為什麼叫邪寺
白瀑寺並沒有邪寺的叫法,白瀑寺是一座始建於遼代乾統初年的遼代古寺,是北京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門頭溝區雁翅鎮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遼乾統初年,昌平、玉河、礬山、懷來四縣信徒集資,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後改白瀑壽峰禪寺,通稱白瀑寺。白瀑寺
白瀑寺於民國初年,一軍閥看重白瀑寺這塊風水寶地,要遷祖墳於此,率兵搗毀了白瀑寺。臨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發心在建白瀑寺,但白瀑寺遠不比先前的白瀑寺龐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
現在的白瀑寺行經山門起,依山梯次建有天王殿、兩序僚房、鍾樓、鼓樓、客堂、法物流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