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只長鬍子的兔子叫什麼
【魚】兔爸爸
B. 八月十五,為什麼要有兔爺爺和兔奶奶呀
兔爺兒就是月宮搗葯的玉兔。被做成泥偶,北京民間的老玩意兒,一種吉祥物。 老北京中秋節的吉祥玩偶 一個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裏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葯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女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C. 兔爺爺和兔奶奶的作者簡介
迪克·布魯納,1927年出生於一個出版商家庭。他的父親擁有荷蘭最大的出版發行網路,並希望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但迪克對此不感興趣,他努力成為了一個作家和畫家。
1955年,他被一歲多的兒子賴著天天要講寵物兔子的故事,於是講出了《小兔兔與海》的故事。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米菲兔。
布魯納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形象,顏色通常用一種或兩種。故事情節也非常簡單,通常認為8個月以上的孩子就能夠接受。他還特別要求自己的書要做成小開本,因為他強調應該讓孩子知道,他的書是特意給孩子的,而不是給爸爸媽媽的。
布魯納將圖畫視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他專門為小小孩做圖畫書,他的目標是讓出生在任何一個語言國度的孩子都能輕易「讀懂」他的書。他的圖畫語言採用最為簡單的元素,線條單一,粗而且勻,顏色採用最簡單的幾種色塊,最常用的是紅色、綠色、藍色、黃色和白色,而且是純色。他追求故事簡單直觀,貼近生活。幾個月的小孩子都能讀懂他的圖畫故事。
D. 怎麼供兔兒爺。
八月十五供兔兒爺
--------------------------------------------------------------------------------
2005-09-16 14:36:11
一年一度又到中秋節了,各大商場、超市擺滿了五花八門的月餅。但我總覺得缺少點過節的氣氛和樂趣。
小時候我家裡很窮,時常吃了上頓愁下頓。然而每到中秋節這天,母親哪怕是東摘西借也要買回一兩斤豬肉,還有果料,蒸個很大的團圓餅。至今我念念不忘母親親手蒸的團圓餅,既美觀又香甜松軟,遠比當今市場上賣的月餅好吃。母親蒸團圓餅是為了祭月,希冀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團圓餅直徑近一尺,五六層摞起來有巴掌那麼厚,每一層放上紅糖、桂花露,最上面的一層碼上杏干、梨乾、葡萄乾、核桃仁、瓜籽仁、大紅棗,再點綴上青絲紅絲,花花綠綠,煞是好看,散發著濃郁的桂花香味,讓人看一眼就流口水。團圓餅蒸好了,我們幾個孩子誰也不能摸一下,母親要先用來祭月,就是供兔兒爺。在小院當中的棗樹下,借著月光,母親擺放一張小炕桌,桌上正中放上冒著熱氣的團圓餅,再擺上一盤盤梨、棗、桃、葡萄、香果什麼的,還有不可少的幾枝綠茸茸的毛豆。在小炕桌的上方擺上半尺高的兔兒爺塑像,母親點上三炷香,磕頭膜拜,口中念道:「求兔爺爺保佑,我全家人沒災沒病,平平安安!」而後要我們幾個孩子一個個跪下磕頭。
舊京每到進入農歷八月,大街上便會出現賣兔兒爺的小攤,也有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兔兒爺的。那時我家住在東花市一帶,花市一條街有十幾個賣兔兒爺的小攤,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兔兒爺。這兔兒爺就是神話傳說中月宮里搗葯不止的玉兔,人們供奉他是對美好願望的企盼。
兔兒爺一般是黏土做的,也有的在黏土中摻入紙漿,填入模子里翻塑而成。待到翻塑出來的兔兒爺八九分干時,配上用另外模子翻塑出來的耳朵(俗稱犄角),干透後在其身上塗上一層膠水,再勾輪廓、上色、描金就是成品了。兔兒爺有大、中、小三種,大的高三尺左右,買者得抬回家;中等的有一尺高,可抱回家;小的僅三寸,托在手掌即可。兔兒爺無論大小,均為人形兔臉。臉為粉白色,三瓣嘴,帶著幾分稚嫩而和善。頭戴金盔,身披綠色戰袍,威風凜凜,有的懷抱搗葯杵,或左手托臼,右手扶杵。大的兔兒爺背後插著寶蓋式的羅傘,中等的兔兒爺背後插著護背旗。有的兔兒爺還有坐椅,如虎、獅、鹿、麒麟等,一副大將風度,也有的是坐在蓮花寶座上,或做飲酒狀或做跳舞狀。還有的極為簡單,僅是小白兔搗葯而已。
供完兔兒爺之後,便進入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母親拿來刀子給我們分吃團圓餅,還要留出一部分送給街坊四鄰。兔兒爺一年一度享受一次香火,不過誰也不真正把他當神,撤供後就成了孩子的玩具了。
八月十五供兔兒爺
--------------------------------------------------------------------------------
2005-09-16 14:36:11
一年一度又到中秋節了,各大商場、超市擺滿了五花八門的月餅。但我總覺得缺少點過節的氣氛和樂趣。
小時候我家裡很窮,時常吃了上頓愁下頓。然而每到中秋節這天,母親哪怕是東摘西借也要買回一兩斤豬肉,還有果料,蒸個很大的團圓餅。至今我念念不忘母親親手蒸的團圓餅,既美觀又香甜松軟,遠比當今市場上賣的月餅好吃。母親蒸團圓餅是為了祭月,希冀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團圓餅直徑近一尺,五六層摞起來有巴掌那麼厚,每一層放上紅糖、桂花露,最上面的一層碼上杏干、梨乾、葡萄乾、核桃仁、瓜籽仁、大紅棗,再點綴上青絲紅絲,花花綠綠,煞是好看,散發著濃郁的桂花香味,讓人看一眼就流口水。團圓餅蒸好了,我們幾個孩子誰也不能摸一下,母親要先用來祭月,就是供兔兒爺。在小院當中的棗樹下,借著月光,母親擺放一張小炕桌,桌上正中放上冒著熱氣的團圓餅,再擺上一盤盤梨、棗、桃、葡萄、香果什麼的,還有不可少的幾枝綠茸茸的毛豆。在小炕桌的上方擺上半尺高的兔兒爺塑像,母親點上三炷香,磕頭膜拜,口中念道:「求兔爺爺保佑,我全家人沒災沒病,平平安安!」而後要我們幾個孩子一個個跪下磕頭。
舊京每到進入農歷八月,大街上便會出現賣兔兒爺的小攤,也有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兔兒爺的。那時我家住在東花市一帶,花市一條街有十幾個賣兔兒爺的小攤,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兔兒爺。這兔兒爺就是神話傳說中月宮里搗葯不止的玉兔,人們供奉他是對美好願望的企盼。
兔兒爺一般是黏土做的,也有的在黏土中摻入紙漿,填入模子里翻塑而成。待到翻塑出來的兔兒爺八九分干時,配上用另外模子翻塑出來的耳朵(俗稱犄角),干透後在其身上塗上一層膠水,再勾輪廓、上色、描金就是成品了。兔兒爺有大、中、小三種,大的高三尺左右,買者得抬回家;中等的有一尺高,可抱回家;小的僅三寸,托在手掌即可。兔兒爺無論大小,均為人形兔臉。臉為粉白色,三瓣嘴,帶著幾分稚嫩而和善。頭戴金盔,身披綠色戰袍,威風凜凜,有的懷抱搗葯杵,或左手托臼,右手扶杵。大的兔兒爺背後插著寶蓋式的羅傘,中等的兔兒爺背後插著護背旗。有的兔兒爺還有坐椅,如虎、獅、鹿、麒麟等,一副大將風度,也有的是坐在蓮花寶座上,或做飲酒狀或做跳舞狀。還有的極為簡單,僅是小白兔搗葯而已。
供完兔兒爺之後,便進入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母親拿來刀子給我們分吃團圓餅,還要留出一部分送給街坊四鄰。兔兒爺一年一度享受一次香火,不過誰也不真正把他當神,撤供後就成了孩子的玩具了。
E. 我老爸今年53歲,職業是司機,身體狀況還不錯,人挺瘦,近幾年突然變得挺喜歡吃白砂糖,吃糖與什麼疾病有關
2001年春節,不少報紙都刊出了這樣一條新聞:一位94歲的北京老人從大白兔誕生之時就開始吃大白兔奶糖,這一吃就是幾十年,人們都笑稱他為兔爺爺。老人愛吃糖,因為他喜歡那種甜的味道,他在桌上、床頭和口袋裡都放滿了大白兔,也將這種簡單的快樂放滿了自己的生活。老人愛吃糖,其實也是因為吃糖的不易。五十年代,"大白兔"為國慶十周年獻禮而誕生,在那短缺經濟的年代,它成了一種奢侈品。
老壽星不管是聲名顯赫的名人,還是普通的芙芙眾生,他們的養生經驗有些地方相近。這些相近的東西,恰恰帶有規律性,對我們的養生健身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也有些老壽星的養生喜好,與有的養生理論相悻逆,如有的壽星偏好吃肥肉,有的老人愛吃糖,有的老人吸煙、飲酒成解等。這恐怕是因每個人的身體條件的不同、生活條件有異而導致的一種特殊的需求。
建議你定期(每年)讓老爸體檢一次,如果沒有問題,一切ok.
F. 兔爺爺與中秋節的來歷
兔兒爺的起源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G. 兔爺爺和兔奶奶的故事簡介
「米菲和她的朋友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圖畫書作家之一的荷蘭畫家迪克·布魯納創作的經典圖畫書作品。故事把米菲在學校、米菲過生日、米菲第一次坐飛機等種種生活片斷一一展現給我們。同時,觀眾們也能看到布魯納筆下的其他可愛的動物形象,如小狗史納菲、波比豬,鮑里斯熊和他的女朋友小熊芭芭拉等。他們經常在房子和花園里以及周圍地方進行各種探險活動。
我們和米菲一起透過放大鏡看事物,知道了什麼是圓形,還可以分辨出哪些動物大,哪些動物小。像刷牙、穿衣服和騎自行車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都是通過可愛而又簡潔的畫面表示出來的。全世界各地的兒童,都從布魯納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們自己身邊的世界。
是以兒童為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