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秀才進京趕考要多久,包括來回的時間和考試的時間
1、舉人才可以進京參加會試,秀才要先到省城參加鄉試,中舉才能在來年參加會試。
2、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秀才考舉人),而明代成祖於永樂年間遷都之後,一直實行兩京制度,分別是北京與南京,所以除了以上兩地的考生外,其餘省份的都必須前往京師參與考試。
3、全國各地的舉人進京趕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離。
都城地域問題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確定了。
隋唐時都城在長安,各地人到長安考試,但是有時候皇帝也會臨時讓人到洛陽考試。就像唐玄宗在位時,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
宋朝人考試當然在開封,河南人順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劃船過江,同樣被黃河攔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麼好過,也得轉過頭,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過黃河。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臨安,蘇南浙北的人撿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過江,四川人只能順長江飛流直下,沿路山高峽深,浪高礁尖,危機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學子就會「拍在沙灘上」。
而金國、元朝也都舉辦過科舉,這兩朝均擁有三個首都,元朝的上都(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大都(今北京)與中都(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勢,金國的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則成為一條狹窄的長帶,不管如何,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到了明清時,除了南北直隸(南京、北京)的舉人可以在當地考試,其他地域的舉人都得趕到北京參加考試。
根據查閱史料,我們能初步斷定幾個省份抵京趕考的大概時間:
湖南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從道光十三年(1833年)開始,22歲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趕考的旅途,由於前兩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進京趕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達京城,大致三個月的時間。
四川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參加光緒十五年(1889)舉行的會試,於光緒十四年(1888)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從家中出發,坐船到重慶。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順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在正月二十日到達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達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時間。四月二十六日,他離開北京回家,回家路線相同,七月回到重慶。丁治棠到北京參加會試,前後一共用了8個月的時間。
雲南
從雲南省城昆明上北京會試,有兩條道路可走。如沒有特殊原因,人們都選擇
出雲南勝境關進入貴州再北上。
這條道路上有很多驛站,最大的幾個驛站之間的路程為:昆明滇陽驛(今昆明東北波羅村)到貴陽府城(今貴州省貴陽市)1040里,貴陽至平溪衛(今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590里,平溪衛至羅舊驛(今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羅舊鎮)210里,羅舊驛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880里,澧州至孫黃驛(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130里,孫黃驛至荊州府城(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120里,荊州府城至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490里,襄陽至衛輝(今河南省衛輝市)1030里,衛輝至北京順城門(宣武門)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個月。
廣州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里提到過鴉片戰爭時上奏道光的奏摺從廣州到京城的時間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別走了57、56天。這二位都是被「抬」著走的,軍情奏摺自然是快馬驛站傳送,普通的舉人速度應介於二者之間。舉人在鄉里屬於「頭面人物」,交通工具應不會太差,還有很多書需要帶。認為應該在25——35天之間。
這可以從古代官員赴任的標准行程來算,明清兩代,從南京沿運河至京城是3個月,從南京至廣州大約也是3個月。因此如果走運河路線,一個古代廣州人,到京城大約要半年時間。
創造以上因素的前提
1、盤纏是否夠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舉者劉蛻曾在一篇文章中訴說了赴舉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里。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道路。……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發,田園變荒蕪。」劉蛻所說的「半歲為往來程」,雖然訴說了趕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間巨大的經濟壓力。半年間不僅收入全無,還有旅途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等盤纏,是一筆大開支。
古代考試還有一項開支,學生考試用的每套試卷都由考生來支付,加上置辦一些考試裝備,如脂燭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來不是小數目。
就像之前提到過的丁治棠,在8個月的時間內,盡管他沒有將每筆開支都記載下來,但他在落榜後,曾經傷心地說:「費銀數百,如泥牛沉海,毫無消息」。他花十兩八錢銀子買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錢雇車從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後又花了一筆錢捐了一個教諭的職位,從天津返回上海的輪船費是九兩八錢。
2、是否太平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搶劫趕考舉子的事件雖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很少發生。這是因為,舉人上京趕考所帶路費都不太多,而官府對搶劫舉子的土匪追查很嚴,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著冒很大的風險,去干獲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會搶錯,因為上京趕考的舉子大多用黃布做成旗幟,其上大書「奉旨會試」等,結伴招揺上路,識別很容易。
3、疾病
進京趕考的舉人,最大的擔心和麻煩就是在路上生病。劉鳳騫便是在去會試的路上生病的,不過他生的只是一點小病,雖然影響了寫詩,卻仍能吹簫解愁和繼續趕路。若生了重病,輕則耽誤考期,重則病死異鄉。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舉人,晉寧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緒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舉人)兄弟倆,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雙雙赴京會試。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風寒,到京城後卧床不起,沒等到會試便病死京城。兄長李承祜忙於料理胞弟的後事,又要扶柩回晉寧,只好放棄這次會試。此後,李承祜也沒有考中進士,享年79歲而病故。
4、天災
進京路途太遙遠,無論走路、騎馬、坐車、乘船,有時也會發生事故。如昆明舉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會試,走到距京城不遠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縣時,他圖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運銅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灘時被大風吹翻,可憐這位飽讀詩書的尹尚廉竟溺死異鄉。
Ⅱ 清代國子監的學生們,都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入仕的
科舉制創立於隋代,後被歷代沿襲。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發展到頂峰,成為讀書人入仕的主要渠道。但同時在科舉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官學,這些官學的學生也通過考試、舉薦進入仕途。本章節就詳細地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和學校選官。
附帶也說一下舉人選官問題。清代舉人的選官就不樂觀了,進士基本上都可以授官,只是時間長短而已,舉人就不一定了,終生不得官的不在少數。
舉人所授官,有知縣、州縣佐貳等官,還有教職官。乾隆中期,實行「大挑」之制,一般是六年至九年舉行一次。凡會試幾科落榜者,上報吏部,一等者可授知縣,二等者可以補為州縣佐貳等官。但舉人較進士人多,候補問題十分嚴重,雍正、乾隆時,知縣缺動輒二三十年才能等得到。
Ⅲ 清朝的科舉制度,秀才到進京趕考要經過哪些考試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
清代的學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舉事務的官員,其制源於宋代。
清代的學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鄉試之年的八月簡放,其基本任務有三個:第一是主持「院試」(詳下文),錄取各府、州、縣學的生員;第二是主持各地檢驗生員學業的「歲考」;第三是主持作為鄉試預備考試的「科考」。
(一)生員(秀才)系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縣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歷;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家清白,不屬於優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後方准應考。縣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一場錄取者准應府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於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一場錄取者即准應院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迴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後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惟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較嚴。
(二)舉人系列的考試,即鄉試。
清代通過鄉試選拔舉人,是取古代「鄉舉」之義。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鄉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過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是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後一年舉行。《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故鄉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鄉試於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於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考試內容,順治初年規定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謂之制義,亦稱制藝、時藝、時文;第二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後,改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策問五道,題問內容為經史、時務、政治。
(三)進士系列的考試,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
「進士」一詞,始見於《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後為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後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1.會試。
清代會試於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舉行;遇鄉試恩科,翌年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後一年舉行。會試考試、閱卷、場規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於鄉試,惟第一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
2.復試。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復試。清初貢士本不進行復試,康熙五十一年因發生科場案,會試後進行了復試。雍正、乾隆兩朝,復試間行之,至嘉慶初始成為定製,地點在皇宮保和殿。復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日交卷。第二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參加殿試。
3.殿試。
殿試於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布名次),著為定製。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干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
(四)武科考試。
清代科舉考試除文科外,還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樓前廣場舉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員的童試,其縣試、府試略同於文科;其院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於歲試文童考試時舉行武童考試,科試之年不考試武童。武科的童試分內外場,第一、二場為外場,考試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場為內場,考默寫《武經》,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靖問對》《黃石公三略》和《姜太公六韜》等。
(五)制科。上述生員、舉人、進士系列的考試,均為科舉制度中的常科考試。除常科外,清代科舉也有制科,或稱制舉,舉行的次數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親自進行。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兩次開博學鴻詞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舉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均可應考。其試題為詩、賦、判等,成績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舉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試,也屬於制科。
Ⅳ 清朝江南科考大案
清朝大的科場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順治14年的丁酉科場案。這個案子發生在江南,江南的鄉試主考官,姓方,叫方猶,副主考官姓錢,叫錢開宗。考完了之後,士子大嘩,集體到文廟去哭廟,毆打簾官,巡邏的,門簾的「簾」,毆打簾官。甚至有人還寫了《萬金記傳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嗎?方字去了那一點不就是「萬」嗎,副主考官姓錢,錢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嗎,《萬金記傳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簾之後坐了船走,士子在河邊沿著這個船追,一邊追,一邊唾罵,往船上扔磚頭,可見氣氛之極。事情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怒,來年春天正月,把已經取中的舉人統統到北京,在太和門前復試,重新考試。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們衣服比較單薄,在太和門前面,一個個在那兒做文章,答考卷,旁面還有大兵夾著,有的人是又凍、又害怕、又緊張,就哆嗦寫不出字來。其中有一個人叫吳兆騫,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沒有作弊,學問也很好,但這個時候,他太緊張了,就沒答好。那就懷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發配,把吳兆騫流放到寧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這個朋友認識納蘭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跟他父親講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錢提前把吳兆騫贖回來了。吳兆騫在邊塞時間寫了很多的詩,他是一個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來出了一個集子叫《秋笳集》。後來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個錢開宗等徇私舞弊,順治下令把他們一律處斬,就把副主考官有關的人處斬,這是當時震動全國的順治丁酉科場案,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場案。還是在江南的鄉試,這個科場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趙,叫趙晉。考完了之後,也是士子嘩然,抬了財神像到府學去遊行示威。事情鬧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牽扯到江蘇的巡撫,張伯行和總督噶禮。噶禮和張伯行就是總督和巡撫互參,康熙說減職,把總督巡撫減職,查,查到最後呢,查清楚了,交通關節是這個趙晉,有人花了錢在卷子身上寫了三個字,答卷上藏了三個字,「其實有」三個字,考官看到這三個字就給他點中了這個舉人。結果趙晉,就是副主考官趙晉等五人斬首。因為這件事情跟張伯行沒有關系,康熙也了解張伯行是清官,過去我在康熙時候講過,張伯行,沒有對他進行處分,這是一個案子。
第三個大案件,咸豐八年,戊午科場案。這是發生在北京順天科場案。事情很簡單,就是有一個人叫平齡,他考中舉人了,這個人是票友,到場子唱過戲。當時的規定是優伶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第二,就說你是優伶,你怎麼能得中舉人了。這里邊必然有交通關節,後來就查,越查越大,最後把責任追到大學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關到獄里頭,嚴刑拷打,然後給死了,死無對證,這個事情當時是端華、肅順他們主政,奏到咸豐那兒,咸豐覺得證據不足,他們一定要殺,因為柏俊和肅順他們不和,咸豐含淚殺了大學識柏俊。是中國有史以來因為科舉考試作弊,殺了最高的一個官員大學士。咸豐死了之後發生了辛酉政變,慈禧掌權了,有一些人就出來說,說柏俊這案子是冤案,應當昭雪。慈禧說先帝咸豐他定的呀,沒法昭雪呀,就讓柏俊的兒子給他一個小官,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這個科場案應當說是一場很殘酷的政治斗爭,不完全是科場的事情。
這三個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場的案子,就是科場裡面也有腐敗的事情,交通關節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總體來說許多貧寒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考中了舉人,考中了進士,有一個參政的機會,參政的一條途徑,也有它積極的一面。
Ⅳ 我想問的是古代舉人進京趕考,身上有什麼憑證嗎
我就拿清代的說一下吧
每逢科舉考試,各地讀書的寒門學子都要歷盡千辛萬苦,艱難跋涉,參加縣試、府試,府試通過稱為童生,才有資格考院試,院試由省級學政親自對童生進行考試,通過後,便由童生變成了秀才。取得秀才資格後,如若再考,就要繼續參加鄉試,鄉試每隔三年一考,逢子、午、卯、酉之年為大比之年,鄉試錄取了,由秀才變成了舉人。有了「舉人」身份,再要「進士出身」,然後再赴京參加會試。清朝科舉除按常制舉行考試外,每逢皇帝生日、登基慶典時,還要額外加科考試,稱為恩科。
簡單的說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才能實現金榜題名。
所以如果想要中狀元進京考一定要先過了前面3關才有資格
至於憑證到沒怎麼聽說過
不過我幫你找到了一個網站 說是在四川成都發現的清代科舉考試准考證 下面上網站你自己進去看
http://www.e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kejuzheng.htm
Ⅵ 清代科舉制度
清朝科舉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登上歷史政治舞台而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在封建時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進士科考試是明清科舉的主要形式,它共分為三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不過,在此之前,讀書人必須通過由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以取得童生的身份,取得了童生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這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在清朝,縣試多在二月舉行,而府試則在八月。
院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稱學政,學台或宗師,清沿明制,一年舉行歲試,後一年舉行科試,再後一年舉行鄉試,三年一循環。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光緒二十二年,十七歲的陳獨秀和哥哥陳慶元就考中了秀才,不僅「母親樂得幾乎掉下眼淚」,而且幾家富戶都爭先恐後託人說親。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闈指考場)。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陳獨秀參加鄉試時和哥哥及其他一幹人坐船同行,船頭扯著大旗,上書「奉旨江南鄉試」。
鄉試有正式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根據陳獨秀後來的描述:「每條十多丈長的號筒都有幾十或上百個號舍,號舍的大小彷彿現時警察的崗棚,然而要低得多。長個子站在裡面是要低頭彎腰的,這就是那時科舉出身的大老以嘗過『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齊八不齊的磚牆,當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過,裡面蜘蛛網和灰塵是滿滿的,好容易打掃干凈,坐進去拿一塊板安放在前面,就算是寫字台,睡起覺來,不用說就是得坐在那裡睡。一條號筒內,總有一兩間空號,便是這一號筒的廁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桂榜」。 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命叫做會元。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
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必須進行一次復試,復試結果,按成績分為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很重要的關系。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命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明清兩朝的殿試都只考策問一場。
出榜分為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有若干名,第一名稱為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也有若幹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李尋歡他們家就所謂「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後根據貢士的復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後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金庸所在的家族,浙江海寧查家,在清朝時號稱「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就表明就有中過狀元、榜眼、探花或者傳臚、朝元。
Ⅶ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那麼遠的北京考試的
如今,我們從南方到北京,坐飛機只需幾個小時。那麼在從前,要從南方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這些學子都是怎麼去的呢?他們都要經過哪些地方呢?是否真的很慢呢?
下面,就讓我詳細地給大家講講明朝福建人是如何從福州到北京去參加會試的。
明朝的交通事業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就被列入重點建設項目,明朝陸路水路算起來將近二百條。道路的順暢,不僅是對各地方能否及時有效反饋信息的保證,更是帝國霸業的基礎之一。
當時福建境內主要有四條主要驛道:
1、從福州府經延平府(今南平市)到建寧府(今建甌縣);
2、從福州府經泉州府至漳州府;
3、延平府至邵武府(今邵武縣);
4、延平府至汀州(今長汀縣)。
京杭大運河
但是!!你以為京杭大運河有那麼好走嗎!!那可是要收費的!!
從杭州到北京,路程約為1700多公里,要過十多個收費站,彼時稱為「鈔關」。每個鈔關都要收取過路費,雖然只有少少幾錢,擱到現在也就十幾二十元,但一路下來,還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且鈔關也負責收稅,明朝稅制是三十稅一,如果船上運了一萬多銀兩的貨物,便得交三百多兩的稅費。也因此,沿路各關的榷使那個個滿手皆是肥油呀。但是這個規定也有特殊之處,即1、官府的船不收費。2、太監的船不收費。3、進士、舉人、秀才的船不收費。也因此有些民營商船最喜歡招呼一些舉人秀才一起上船,遇到鈔關便將秀才推出去一看,過路費便能省下來,至於稅費,就看各家本事了,中國人的經商之道可不能小覷。而事後只需給秀才些功勞費,順帶路上伺候吃喝,好生得意。還好我是個舉人,不用交錢,出門在外,褲頭得勒緊呀,先吃包辣條壓壓驚,順便看看有沒有商船停泊。
解決了收費的問題後,就只要舒服地躺在船上,溫習溫習功課,做做八股文,萬一考試就剛好考到了呢。然後一睜眼一閉眼,一睜眼一閉眼……就到京城了,大運河的終點相當於現在北京的什剎海、後海那一帶。到了京城後,便是等待次年二月份的會試啦。
京杭大運河上的船隻在經過黃河長江時會使用船閘,具體的東西建議各位看官去網路,在這里你只需知道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許他們無法橫跨長江黃河建一座橋,但是他們總有船可以通過吧。
哦,對了,還沒告訴你們交通工具。我們那會哪有什麼火車、飛機輪船,用的都是畜力車,什麼馬啊牛啊驢啊騾啊都行,而且馬車還是有錢人的玩意。再窮點的就只能靠走了,風餐露宿,餓了就在路邊旅店打打尖,喝點下午茶。有時趕路趕過頭了,結果還沒到下一個村落就天黑了,那隻能找路邊的村民借間草屋睡覺了。
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真不是說著玩的,明朝讀書人之多,科舉之興盛,也帶動了全國道路交通的發展。如果能一次就考中進士倒還好,如若落榜,還得回程,等待下一個三年又要繼續進京趕考,走的路沒有萬里也有千里了吧。
Ⅷ 進士科考試地方鄉貢舉人幾月集中到京城
頭年鄉試結束,舉人第二年二月進京城參加禮部考試,稱為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