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仁和南路燒酒如何
擴展閱讀
廣州稅收優惠地區有哪些 2025-07-15 08:41:51
杭州金毛犬多少錢一隻 2025-07-15 08:15:14

北京仁和南路燒酒如何

發布時間: 2022-10-07 21:38:35

『壹』 有關老北京城門的問題

今天京都九門中雖大多無存,但回憶九門的歷史掌故,別有一番情趣。 內城九門的特殊用途 前邊講述北京的門的歷代演變過程。現在說說這些門的作用,主要講明清時期各門的特點、作用。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 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 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糧車。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之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正陽門:元稱麗正門,京人俗稱"前門",與地安門(俗稱後門) 南北呼應。瓮城中關帝廟為九門之首,故人稱"正陽關帝"。正陽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於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 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葯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庄嚴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阜城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 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瓮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 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高亮趕水」的傳說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車都走此門,故瓮城門洞中刻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德勝門: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顆粒無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勝門,時逢 大雪紛飛,除去一年之暑氣,高宗龍顏大悅作御詩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它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 "德勝祈雪"。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 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 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 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東直門:元祟仁門,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瓮城為主,但瓮城廟中的葯王雕像極為精細, 市人稱"東直雕像"。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為何"門"字都無勾?

不知您注意沒有,北京內九門城樓牌匾上的「門」字,個個都沒鉤兒。「門」字為何沒鉤兒,您猜,這是怎麼檔子事? 據傳說,皇上乃是天之驕子,是真龍轉世。所以皇上有病,稱龍體貴恙;皇上發脾氣,稱龍顏震怒;皇上高興,稱龍心大悅……龍乃是水中之物,大凡水中之物沒有不怕鉤的,釣魚呀,釣蝦呀……都得用鉤。 既然皇上是真龍轉世,皇上住的地方哪能有鉤兒呢?有鉤犯忌呀。如果皇上問:您想鉤誰呀?不就婁子了?所以,內九門的「門」字最後一筆都是直的,沒有鉤兒

『貳』 歷史問題高分求知

「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為「從一品」。步軍統領衙門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京師衛戎部隊。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發信號炮等要職。
九門指的是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統稱"內九""內城"而九門提督權力可不小,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就是掌管內城的負責人。
以前的九門提督衙門就設在崇文門里頭。辛亥革命後仍沿用。1924年其職權歸京師督察廳。
北京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您別急,咱們吶,繞著北京城東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兒,我跟您一個一個說。
朝陽門:走糧車。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正陽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於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宣武門: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葯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庄嚴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阜城門: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要不怎麼老阜城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朵梅花,老乾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這就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西直門: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德勝門: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編輯本段設立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關,定都北京,設立了軍警合一的軍事機構--「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為「步軍統領」,轄制滿、蒙八旗步軍營及九門官兵,同時節制南北巡捕二營,即綠營馬步兵。步軍營主要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營主要防守外城(也稱南城)及郊區的重要地方。
順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設巡捕中營,仍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是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1]。
編輯本段沿革
九門提督一職由於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不過康熙時期漢族官員吳六一曾任此職。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將巡捕三營(南、北、中)增為五營,皆為步軍統領衙門節制,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前的最後一任步軍統領是慈禧太後親信榮祿。1901年清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持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制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北洋政府保留了這個官職,只是將其更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轄左右翼總兵;1924年11月最終裁撤。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編輯本段八旗詳解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 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歷史上臭名遠揚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後(也稱東宮)都是。
編輯本段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
編輯本段八旗分類
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後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馬兵,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
編輯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軍,包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據說是依「五行相剋」說制訂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辯,故以藍代之。」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顏色為青,木能克土;南方屬火,顏色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屬金,顏色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屬水,顏色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屬土,顏色為黃,土能生金克水。從五行所屬的顏色和五行相剋的角度講,八旗所處的方位恰恰與五行相剋的方位是一致的:兩黃旗屬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兩紅旗屬火,火能克金,所以兩紅旗位於西方;兩白旗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兩白旗位於東方;兩藍旗屬水,水能克火,所以兩藍旗位於南方。
編輯本段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 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編輯本段八旗編制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
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編輯本段八旗興衰
八旗的興衰 清軍入關, 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清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官兵因此獲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多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清統治全國以後,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據。清王朝雖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陷於貧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叄』 二鍋頭出產的及歷史

二鍋頭原產地河北保定,解放初期停釀,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在老韓家抄家抄得釀酒配方建得北京二鍋頭酒廠,老韓家還有現存解放前二鍋頭老酒,本人有幸嘗過一口

『肆』 北京的九門是哪九門

1朝陽門 2崇文門 3正陽門 4宣武門 5阜成門 6德勝門 7安定門 8東直門 9西直門

1、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 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 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糧車。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2、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之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3、正陽門:元稱麗正門,京人俗稱"前門",與地安門(俗稱後門) 南北呼應。瓮城中關帝廟為九門之首,故人稱"正陽關帝"。正陽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於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4、宣武門: 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 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嶺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高30米。

5、阜城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 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瓮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 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

6、德勝門: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顆粒無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勝門,時逢 大雪紛飛,除去一年之暑氣,高宗龍顏大悅作御詩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它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 "德勝祈雪"。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7、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 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 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 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8、東直門:元祟仁門,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瓮城為主,但瓮城廟中的葯王雕像極為精細, 市人稱"東直雕像"。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9、西直門:元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高亮趕水「的傳說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車都走此門,故瓮城門洞中刻 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位於西城區北部。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劉秉忠為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設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設計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牆、蕭牆(即皇城牆)、大內宮殿等建築完成,其中城牆方圓28.5公里,黃土夯成,共設11門,西牆北門及為和義門.城門北側設有水關,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經翁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入水關匯入城內積水潭.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順帝為防農民起義軍攻城,下令趕築包括和義門在內的11座城門的瓮城和城外護城河的吊橋.其中和義門瓮城門洞高約6.68米,寬4.62米,採用磚砌卷券頂,青灰牆皮。城門為木質,有地堡式城樓3間,上設5孔水眼的水窩2個,可向城門灌水,以抵禦火攻。

『伍』 到大興南路燒酒博物館坐公交怎麼走

如圖所示,網路地圖查詢顯示,其周邊的公交線路如下:

『陸』 北京產45度500ml白酒南路燒酒每瓶 價格是多少

密雲三燒之燒酒,純糧酒坊,只做良心酒。無勾兌無添加。另外有酒糟贈送,可用於垂釣。我們是有酒糟的酒坊。

『柒』 「酒膩子」們看過來,咱老北京祖輩喝得那些酒,全在這兒了

老北京人愛喝酒是出了名的,小時候我的爺爺輩們每天基本上都是一天三頓酒碗不離手,即使要出門也都會拎著個小酒瓶子晃晃悠悠的走出家門。

在那時的老北京,家家兒都不富裕,趕上好幾口兒,有倆子兒的上酒館酒鋪,家裡緊巴的就打上二兩酒, 過去的老北京人家兒要喝二兩的,基本上是「老白乾」、「燒酒」或是「二鍋頭」。

以前北京城裡的那些酒館,營業時間很長,早上6點半便開門做生意了,直到晚上十點半左右才關門。那時,北京人一睜眼便趕到酒館吃完早餐便匆匆上班了,直到晚上上完夜班也趕到酒館吃夜宵。

他們在酒館里或是行酒令: 鈴鐺對錘,一根筋,哥倆好啊,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魁手啊,六六大順啊,巧七枚啊,八抬手啊,快陞官啊,滿堂紅啊。。。 玩的那叫一個歡快!

或是說說自己的心事,發發牢騷,大罵幾句,消氣後再聽聽旁人的心聲、聽聽來自不同地方的怪事,大家一樂也就回家了!

那時我家並不富裕,還不能夠天天上酒館。不過我爺爺總是有喝酒的地兒,就在四合院。

尤其等到夏夜,六七點鍾老爺子兒都下去了,涼風起來的時候,東屋的劉大哥、北屋裡的老張和南屋的小趙,就會拿著大大的蒲扇,拎點小馬扎,湊成一大桌,使喚著我們這些小的去打酒,再帶上點花生、半斤豬頭肉,就這樣喝開了。

老少爺們兒愛喝酒卻不酗酒,他們更多的是享受喝酒的樂趣!

之後經濟條件滿滿改善,爺爺們就喝上了瓶裝酒了!

桂花陳

桂花陳,原名桂花東,是御膳房釀造專供帝王內府飲用之酒,之前市面上並無此酒,所以桂花陳的名聲雖然遠大,但飲用的人卻很少。

直到解放以後北京廠獲得此酒處方,改名桂花陳酒,我們才得以喝到。爺爺說,六十年代初嘗時味道香甜,入口滑順,現在就再也喝不出這個味道了。

菊花白

菊花白也是老北京的特色酒之一,最早也是只有皇帝可以享用的帝王酒,之後傳到民間。

那時候老爺子們聽說連宮里皇帝都喝這酒,還有滋補養神、舒筋活血的功效都紛紛慕名購買。那時海淀鎮曾有個仁和酒家,專賣這種酒,很有名。

蓮花白

蓮花白酒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歷史 。到了清代,蓮花白酒的釀造採用萬壽山昆明湖所產白蓮花,用它的蕊入酒,釀成名符其實的「蓮花白酒」。相傳,清朝咸豐皇帝渴了這酒後,病弱的身體逐漸好轉,盛贊蓮花白酒為「酒中之冠」。以後酒的配方也隨之流落民間。

80年代的小酒館里,經常有一些老頭喝酒、拉二胡,哼唱京劇,在那些地方聞的最香的就是蓮花白。 目前北京已經不見這種河北產的蓮花白了。即使能夠買到,包裝、味道已經面目皆非。想起來不僅口水讒咽,而且像是丟失了寶貝的心,一陣一陣的疼……

紅星二鍋頭

1949年4月,北京市酒業專賣公司成立後,政府對酒實行專賣,停止私人經營,並要求昕有「燒鍋」關閉,只有龍泉、同泉涌、永和成、同慶泉等8家京城著名「燒鍋」與酒業公司簽訂了加工代燒白酒的合同,那時連燒鍋酒都很難喝道,直到1949年5月6日,紅星二鍋頭廠的成立。。。

70年代初的紅星二鍋頭一瓶才1塊3,原先叫的還是「百泉」,純糧食釀造的,閑暇時與朋友們喝一點、趕車時候來一點,那時的感覺很愜意!

牛欄山二鍋頭

清代時,牛欄山的二鍋頭已經叫響京城,往北京販酒的獨輪車往往將「老燒鍋」門口擠得水泄不通;驚蟄前後,一時封凍融水難以滲盡,土路泥濘難行,還能偶遇運酒車蜿蜒數里的「壯觀」景象。

此外,還有 夜光牌的中國葡萄酒等 廣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可是現在的北京人都愛喝茅台、長城干白、啤酒。。。

好懷念那時的老酒館、一家人圍坐在四合院里熱熱鬧鬧的場景,不過已經回不去了。。。

北京爺們北京大妞,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咱們隔空喝一個先

關注「 四九城大磊子 」,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捌』 燒酒的燒酒鍋

1975年12月,青龍縣西山嘴村(現更名為水泉村)一處金代遺址隨著河道開掘被發現,一件沉睡了800多年的金代燒酒鍋面世,從而揭開了金代燒酒的神秘面紗。此鍋高41.6厘米,上下兩個分體套合組成,青銅材質,經專家和學者鑒定、考證,為金代蒸餾造酒器皿。歷史追溯到800多年前。自阿骨打建立金政權以後,統治者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大金國首推行猛安謀克制。這是一種兼軍事和農業生產於一體的制度,每個猛安謀克戶平素耕田種地,當戰事發生的時候立刻變民成兵加入戰斗,此舉既鞏固了國防,又發展了當時農業生產。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女真族逐漸佔領了北部中國。大批的猛安謀克戶被遷往中原地區。……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萬人,皆築壘於村落間(《大金國志》卷十二)。遷徙後的猛安謀克戶和漢人計口授田,自行播種,自充口食。金國在攻克北宋汴京時,還擄獲了大批宋人和物品北還,不僅把北宋的先進農耕文明帶到北方,也把北宋的釀造酒和酒匠帶到北方。這種南北的互相遷徙行為在鞏固了金的統治同時,也促進了當時金人與漢人在農業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女真民族的漢化進程。而一般的猛安謀克戶在強行兼並、掠奪土地後,是不習慣農耕生活的,大多數是將土地租給漢族農民耕種,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女真人作物品種少、食物缺乏的現狀。加之一系列的減稅、免稅、抗旱和政府組織捕蝗等積極措施,更加刺激了當時的農業發展,糧食作物不僅有麥、稷、稻、菽和蕎麥,更重要的是高粱和穀物得到了規模的種植。燕山東部南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量充沛,土質肥厚,日照時間長,十分適宜農耕,尤其是適合高粱和穀物的生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決定這里能生產質量優良的高粱和穀物,上好的高粱、穀物又是釀出美酒的最佳原料。
銅器製造業是金代僅次於冶鐵業的手工業,主要以製作青銅為主。初期,盡管銅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但金境內銅礦還是很貧乏的。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於冬十月初禁銅越外界,懸罪賞格。括民間銅器,陝西、南京者輸京兆,他路悉輸中都(《金史·食貨三》),大興括銅之法。世宗即位後,更加積極籌措銅源,分別鑄出大量的正隆通寶和大定通寶。大定27年(1187年),代州、曲陽兩監歲鑄錢已達14萬余貫。28年,上謂宰臣奏曰:今者外路見錢其數甚多,聞有六千餘萬貫,皆在僻處積貯,既不流散,公私無益,與無等爾(《金史》卷四十八食貨志)。由此判斷,錢幣鑄造數量已足夠當時社會流通,且後來章宗推行交鈔與錢同行,可見到後來積累和採掘的大量的銅,只為鑄錢已綽綽有餘。有意無意中,鑄錢的匠人們已有將余銅用作他途的非份之想。 我們再來看燒酒鍋的前身。在宋金時期,人們已使用蒸餾器蒸取花露水。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描述了當時民間用蒸餾器蒸取花露水的情況:錫為小甑,實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於香。竅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貯之。畢則徹甑去花,以液漬香。這種蒸餾花露水的甑與發現的金代燒酒鍋外形極為相似,原理相同,應該就是金代燒酒鍋的前身。在日復一日的花露水蒸餾使用過程中,時人不難積累出關於液體蒸發冷凝的知識,並從中得到啟發:如果用銅鑄造蒸餾器,溫度會不會比錫質的還要高?如果將製造出來的鍋用於蒸酒,芳香會不會比花露水還要濃?正是這些當然之想與非份之想的巧妙結合,於是匠人們設計、鑄造出了青銅燒酒鍋。
當必要的造酒原料具備,當青銅蒸餾器獨運的匠心與廣納漢人文明的女真人智慧相撞,當蒸餾花露水的技術與蒸餾酒的靈感擦出火花,就會放射出燦爛的光芒,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金人造出了中國最早的燒酒,金人從以糜釀酒時代跨進了白酒時代。
這件事應該發生在金北京中路的一個部落,也就是今天燒酒鍋的出土地。這里的女真人依山而居,聯木為柵,山半腰一眼清泉,泉水甘洌,經年不衰,深情地哺育著這里的子民。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壤,200多天的無霜期,生長的高粱和穀物穗大粒飽,富含澱粉而微酸。得天獨厚的山泉水,質地上乘的造酒原料,彌足珍貴的燒酒鍋……難怪金人要選擇在這里繁衍生息,難怪中國白酒要最先在這里飄香。
辛辣、濃烈、醇香的燒酒很快就得到了女真人的推寵和喜愛。酒的清香,酒的易燃,酒對人類神經的麻醉,更加給燒酒披上了神秘和神聖的外衣,甚至女真人認為它是一種人神可以共享的飲品。北國冬季的寒冷早已讓這里的居民飽嘗風霜之苦,且遼金時代中國大陸氣候正處於近五千年氣候變遷中的第三寒冷期,燒酒一經問世,即刻風行全國,香飄萬里。《會編·政室上帙卷三》記載:當時的人飲酒無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環酌之。每逢節慶、祭祀、聘娶、圍獵、宴飲賓客,必以酒助興。女真人追求酒味皆珍美,懷面滿春風的感覺,甚至嗜酒好客,酒行無算,必醉或逃才已,此種古風至今尚在這個地方留存。金的詩人元好問在《中州集》中也寫道:青蕪平野四圍山,山郭依依柴翠間,林遠路長人去少,一竿斜日酒旗閑,好一幅和平、安逸、田園的畫面! 那麼能不能說青龍是最先造出白酒的地方呢?
我們從出土的燒酒鍋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從時間上分析,已經在中國出土的燒酒器具中沒有一件比青龍的還早,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以說,這口鍋是中國第一燒酒鍋。有人會這樣問,上海博物館不也珍藏一件東漢的蒸餾器嗎?時間不比金代更久遠?是的,該館是有這樣一件藏品。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學者認為它是一件造酒器,普遍認為它是一件蒸餾器。這里需要做一下說明:白酒的燒制必須經過蒸餾器蒸餾這道工序,但是經過蒸餾器蒸餾的卻不一定是白酒(比如用蒸餾器蒸餾花露水)。更主要的是,現有文字中沒有任何關於東漢蒸餾器用作造酒的記載。我們基本可以這樣認為,在青龍出土的這口燒酒鍋,是中國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燒酒鍋,在沒有另一口比它年歲更大的鍋出土前,它無疑是該行業的龍頭老大。一個淺顯的道理:最先有電視機的地方最先看上了電視節目,最先製造出飛船的國家最先登上了月球,同理,最先造出燒酒鍋的地方也最先喝到了白酒。
其次我們從空間上分析。林榮貴先生的所著的《金代蒸餾器考略》(《考古》,1980年第5期)一文中詳細寫道:挖土時在見到第三層灰土後露出窖口,窖口以下半米處見到蒸餾器……此外,挖土時從同一文化層灰土中出土的六鋬耳鐵鍋、曲把鐵鋤和小銅佛像各一件,以及銅錢一百多斤,專家們考證,這里是一處遼金代的文化層。在該鍋出土的西北500米左右,一戶農民在挖掘菜窖時挖出一件黑色陶罐,此罐的形狀與描述當時的儲酒器十分相似,相當於現代的酒瓶子。在瓮西的山腳下,也有金人活動的遺跡(出土了一口普通銅鍋),而北部不遠的山腰就是那眼水泉。從酒鍋、酒罐、銅鍋、泉水大三角形分布的空間位置上分析、判斷,此處方圓幾里內皆為造酒之所,且酒坊成片,產量可觀(酒罐能容二百餘斤酒)。當燒酒的產量形成規模後,必然形成酒的市場。燒酒鍋周圍出土的五十多公斤銅錢,在酒罐里發現的十數枚銅錢,及當時出土的比丘佛,都見證著這里當時酒交易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庶,而且此處酒市的繁榮也輻射了周邊,離此不遠的干溝,一直都是一個大榷場,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造酒原料和成品酒交易的集散地。 燒酒,即用高粱、大麥等穀物經蒸餾釀 制的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 也。因其釀造原料的不同,可分為高粱 燒、麥燒、玫瑰燒、茵陳燒等。醫治關節 炎、頗具療效的虎骨燒, 蓋取燒酒用虎骨 煎之,為正陽門外樂家葯鋪(即同仁堂)專 門之物。燒酒以干燒為最,其含酒精度數 高。在瓷杯內傾入少許,引火點燃,可燃燒干凈,故又名干酒,白乾酒。通常,燒酒多按其產地命名,如長樂燒、衡水老白乾、南路燒酒等等。清代時,北方所產的燒酒以南路燒酒最為著名。南路燒酒的主要產地在北京大興縣黃村、禮賢、采育三鎮。其名稱源於清北京順天府南路同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在北京近郊分設東、西、南、北四路 同知,分管順天府二十四州縣。南路廳駐大 興縣黃村鎮,設巡檢司,俗稱南路飛虎 廳,管轄霸州和固安、永清、東安、文 安、大城、保定六縣。當時,黃村鎮內的幾家燒鍋釀制的燒酒,其味辛而甘,醇香濃 郁,尤以位於海子角的裕興燒鍋(今大興制 酒廠)所釀燒酒為佳,運銷京師,獲利甚 豐,聲名大振,遂得名為南路燒酒。
南路燒酒是大興縣重要物產之一。據統計,1932年大興縣黃村、禮賢、采育尚 有6個制酒作坊。民國末期,大興縣造酒業奄奄一息, 南路燒酒已名存實亡。1949 年,河北省任丘縣溢泉涌酒廠遷至黃村 鎮,在裕興燒鍋舊址建起了黃村酒廠。1958 年正式改名為國營北京大興酒廠。

『玖』 九門指的是哪九門

北京九門是指明、清北京內城的9座城門,分別為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又稱前三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京都九門大多無存。

朝陽門:走糧車。

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運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分為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

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

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都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

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拾』 北京有哪幾種地方酒

大致列一下我知道的酒廠和品牌酒
===============
紅星酒廠(56度陳釀)
牛欄山酒廠(百年牛欄山系列)
盧溝橋酒廠(傳統小白瓶和天壇二鍋頭,以及福祿壽喜財系列)
龍徽酒廠(1910年的中國早期葡萄酒廠,夜光杯三年窖藏酒)
長城酒廠(長城干紅,以及長城集團河北張家口出的紅如意沙城老窖,比較出名)
方庄酒廠(方庄老字型大小,和百年隆興號)

八達嶺酒廠(八達嶺媯川福和八達嶺媯川貢,這兩種產品,不過我只在路過延慶時買到過)
通州制酒廠(通州老窖,古窖太貴……這個知名度不高,味道聞著卻還不錯)

同仁堂葯酒廠(壯骨葯酒……我沒喝過,葯店有賣……)
御林葡萄酒廠 (前幾年上過廣告,現在還有沒有就不清楚了)

寶昌酒廠(京華城二鍋頭,現在好像沒了,只有個皇家二鍋頭精裝版)

京古酒廠(青花瓷原漿,中國紅窖藏)

妙峰泉酒廠(這個去妙峰山看見的,沒喝過)

大興酒廠(京王子酒)
七星酒廠(七星青花瓷、全家福系列)
北京豐收葡萄酒酒廠(豐收桂花陳)
北京仁和酒業(菊花白、南路燒)
======================

金六福是四川的,怎麼就成了北京的?

以上比較有口碑的是紅星、牛欄山、方庄、長城、大興、通州、盧溝橋、豐收、仁和、八達嶺

這些基本上都是老北京知道的,不過不少現在經營不好,沉寂的比較厲害……牛二(想起水滸了)是最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