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猿人(約70萬-30萬年前)
簡介
北京猿人,又稱北京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拉丁語: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其年代的爭議較大,而2009年英國《自然》期刊發表的應用26Al/10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推至68-78萬年前。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大約在6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里斷斷續續地生活了近40萬年。到約20萬年前,北京猿人才離此而去。
主要特徵
北京猿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猿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發現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這處遺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 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而在此時期所發掘出來的頭蓋骨卻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成為 歷史 上的一個謎團。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 當年參與挖掘的中方人員包括後來的院士賈蘭坡先生,隨著他的去世,一批當年挖掘的照片無人整理保管。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周口店發掘中止。50 年代後又出土若 幹人類化石 。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已經出土屬於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10萬多件石製品和骨角製品,近百種哺乳動物化石,上百種鳥類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層。這些發現使這里成為世界上材料最系統、最豐富的直立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意義重大,證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確了人類發展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91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命名
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 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特點
北京人在人類進化歷程中已走過很長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狀。
如頭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大約只及現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給人以似乎站立不穩的印象。實際上其四肢骨已與現代人接近,能夠步履穩健地直立行走。
北京人從居住地附近的河灘、山坡上挑選石英、燧石、砂岩石塊 ,採取以石擊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 、鑽具 、尖狀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來滿足肢解獵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塊根等種種需要。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
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燒焦的朴樹籽在洞內層層地發現,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還食用這種野果。鹿、羚羊,也許還有野豬、水牛等大動物,偶爾也會成為北京人的獵物,它們的骨頭常常在洞內出現,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跡。
北京人會用火,成堆的灰燼說明當時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帶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氣候一度比今日華北溫暖。隨著全球性的氣候波動,這里在幾十萬年間也曾發生冷暖、干濕的頻繁交替。北京人會用火則大大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生活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里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斗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身體特徵
北京猿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
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
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於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佔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
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 1.57米。
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所處的時代,在人類經濟文化史上屬於舊石器時代初期。他們的石器是用原始的打制方法製成的,技術還不大熟練。他們在附近的河灘上選取石英岩、綠色沙岩、火石等作原料,做成各種形狀的石器,最大的是厚刃砍伐器,較小的有雙刃尖狀器,還有刃部鋒利的刮削器和兩端刃器等。這些工具分別用於砍伐樹木、刮削獸皮和切割獸肉,同時也用作狩獵的武器。北京人在辛勤勞動和艱苦鬥爭中不斷獲得進步。
北京人化石和文化遺存在北京周口店的發現,為北京的 歷史 增添了光輝。北京人骸骨化石個體數目之眾多,文化遺存之豐富,發掘記錄之完整,在世界遠古人類發展 歷史 的研究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是我國遠古文化遺產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奇珍。
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像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時期動物
當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時候,那一帶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當時的地形,北邊是高高的群山,連接著北京的西山,西邊和西南是蜿蜒起伏的山丘。山上山下長滿了各種樹木和豐茂的野草。
早期偏冷,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兇猛的劍齒虎和狼、熊等野獸,聚生於森林中,出沒於山野間,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當時劍齒虎的形態和大小同現代的虎近似,上犬齒扁平,有的前後有鋸齒, 利如短劍。劍齒虎捕捉食物時,口張得很大,非常兇猛。
北京人因為常常同猛獸搏鬥,而喪失生命。他們成群地出去打獵,主要是獵取腫骨鹿、梅花鹿、野羊和野馬等。
發現意義
北京猿人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為後期人們 探索 人類進化史,人類 社會 變更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北京人」及其周圍自然環境的研究,表明50萬年前北京的地質地貌與現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棲息著種類豐富的動物種群。但也曾出現過面積廣闊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鴕鳥和駱駝棲息的遺跡,表明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北京曾出現過溫暖濕潤和寒冷乾燥的氣候狀況。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解決了19世紀爪哇人發現以來圍繞科學界近半個世紀的「直立人」究竟是猿還是人的爭論。事實表明,在人類 歷史 的黎明時代,從體質形態,文化性質到 社會 組織等方面,的確有過「直立人」階段,他們是「南猿」的後代,也是以後出現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處於從猿到人進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間環節。到目前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態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為准則,周口店遺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一個。周口店遺址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的寶庫。
影響
「北京人」頭蓋骨(額骨)化石真品。這件「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1966年在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主持下發掘出土的一塊額骨化石,也是目前保存在國內的惟一一件「北京人」頭蓋骨(額骨)化石真品,與失蹤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屬於同一時期。
「北京人」的發現,為人類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說服力的證據。大量事實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前到20萬年前之間,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 歷史 學和人類發展史的研究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選取岩石,製作石器,用它作為武器或原始的生產工具,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原始的工具從事勞動,這是人和猿的根本區別所在。
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里,發現厚度達4—6米、色彩鮮艷的灰燼,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學會保存火種的方法,是人類由動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標志。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48公里處,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然在進行中。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 京人的遺跡,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跡。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 社會 的一個罕見的 歷史 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
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這里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 「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遺址歷經80餘年時斷時續的發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第一地點現已發掘了40餘米,但還不到洞內堆積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跡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它遺址所無法相比的。
價值
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發現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 歷史 提前了幾十萬年。遺址中發現有5個灰燼層、3處灰堆遺存以及大量的燒骨,灰燼層最厚處可達6米。這些遺跡表明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會保存火種。遺址中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原料均來自於遺址附近,石製品多為小型器,器型種類繁多,早期石器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變小,尖刃器發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趨小型化,石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石器。
根據出土物可以證明,北京猿人在大約距今70 20萬年的時期內居住於周口店地區,過著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生活。其早期為距今70 40萬年,中期為距今40 30萬年,晚期為距今30 20萬年。北京人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 歷史 學和人類發展史研究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源自:網路
② 北京人的簡介
1929年,在北平(今北京)西南面周口店龍骨山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距今約50萬年的猿人頭骨、牙齒、下顎骨和軀干骨化石。這種猿人被定名為「北京人」。「北京人」的體質結構已經超過了一般動物的階段,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徵。他們已經知道選取礫石或石英,打擊成為有稜角的石片,當做武器或生產工具來使用。他們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裡,會人工取火,燒烤食物。不過,「北京人」身上仍殘存著原始人的一些性質。「北京人」的顴骨較高,平均腦容量僅1075毫升,是現代人平均腦容量的75%;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高約144厘米;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高突,鼻子寬扁,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他們從居住地附近的河灘、山坡上挑選石英、燧石、砂岩等,採取以石擊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鑽具、尖狀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來滿足肢解獵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等種種需要。「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更進步的舉措是會人工取火,山洞中成堆的灰燼說明當時的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和使用火。
③ 北京人 命名原因
過程簡介:首先是在北京周口考古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在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後就正式以「北京人」稱呼
④ 為什麼叫北京人不叫漢中人
北京人是專有名詞。北京人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是指上個世紀初在北京周口店發掘出的距今約五十萬年遠古人類化石並據此命名的猿人名稱。為什麼叫北京人不叫漢中人因為北京人是專有名詞。後來還在該遺址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山頂洞人化石,因為他們都是最早生活在北京地區的古人類,所以就被命名為北京人。
⑤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北京的得名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後,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北京正式得名的開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北京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等。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是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著名景點有:天安門廣場、北京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八達嶺長城、天壇公園、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奧林匹克公園、三里屯等等。
⑥ 為什麼說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
1、在世界上北京猿人不是最早發現的直立人化石。但是,它的發現卻奠定了直立人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北京人已經懂得了採摘和狩獵。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
2、北京人的出現最主要的意義是證明了火的使用,北京人所使用的火並不是自己取火,而是天然火,靠自然界的雷電引燃樹木,然後北京人用炭火保留下來,雖然無法人工取火,但是這是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3、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驅寒取暖,驅趕野獸,第一次戰勝了大自然。遺跡有灰燼,灰燼的底層多為黑色物質,經化驗是草木炭灰。遺物遺跡確鑿地證明了北京猿人已經能控制和利用火了。
賈蘭坡先生在《人類用火的歷史和火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文中說:「人類對火的控制,是人類製作第一把石刀之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件大事。這一偉大創造,在人類發展史和人類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所以可以驕傲地說: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當之無愧的。
(6)北京人如何得名的擴展閱讀:
許多人之所以接受古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是因為人們在那裡發現了400多萬年前以及150萬年到300萬年前能直立行走的人類化石。50多年來,中國考古學家先後在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安徽和縣等地發現了60多處古人類化石地點以及千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中國考古學家認為,從以北京人為代表的直立人到現代中國人,中間沒有間斷,是河網狀不斷推進附帶少量雜交而來的。因此中國的現代人類起源於本土的早期智人。北京人作為現代中國人的直系祖先之一,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⑦ 北京 名稱的由來
北京名稱是由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由於經歷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
1、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
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7)北京人如何得名的擴展閱讀:
從1153年開始,北京經歷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歷時800多年,一直都處於國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別稱,如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綜觀世界各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別稱約有60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西北端,50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動。
當時的「北京人」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但是沒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時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稱冀州;在周朝稱為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署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陽郡;遼改為幽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稱北京;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稱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恢復北京的稱號。這些名稱僅是比較常見的名稱。除此之外,北京在歷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聖都、汗八里。
⑧ 北京人最早由誰發現,發現過程
北京人最早是由中國考古學者裴文發現的。
在1921年8月遺址被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發據於1927年。遺骨在1929年12月2日被中國考古者裴文中發現。隨後在周口店發現5個相對完整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和頭骨、牙齒、下顎骨和軀干骨化石等其他的部位化石,還有石片石器等,共十萬多件。
(8)北京人如何得名的擴展閱讀
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是用天然火,所謂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打雷正好擊中乾燥的木頭,點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晚上輪流看火,他們是用灰來保存火種的。
當時北京人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常有動物出沒,如梅花鹿,野馬等,也有豐美的水草。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製作各類工具。他們製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採用不同的打制方法,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
那時的周口店一帶,深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用錘擊、砸擊的方法,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出土的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⑨ 將"北京人"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的科學家是
步達生、葛利普。
192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在周口店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⑩ 什麼是北京人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拉丁語: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其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5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另現代意義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