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慈什麼寺
擴展閱讀
杭州買房徵信去哪裡拉 2025-07-11 01:03:34

北京慈什麼寺

發布時間: 2022-10-23 06:54:04

A. 慈門寺內的位置、歷史和建築布局是什麼樣的

慈門寺,就是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是朱家角著名古剎,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1571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民間稱為新殿。

據傳,正殿如來佛的一對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樣,夜裡還會發光,是用「貓兒眼」寶石鑲嵌。在如來佛坐墊下有一暗室,直通澱山通靈泉。大殿朱檐石柱,內塑十八羅漢、二十諸天,無所不有,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剎。

B. 慈勝寺的人文歷史

河南省溫縣城西二十二公里的番田鎮大吳村,是溫縣、孟縣、沁陽三縣交界地帶,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偏僻的村莊。通往大吳村的路兩旁簇擁著無邊的青紗帳,青翠的玉米棒結結實實地長在玉米稈的「腰」間,暗紅色的高粱穗隨風輕盈地搖曳。那段柏油路是三十多年前修的,路面坑坑窪窪,大坑小坑連成了片。
在焦作豐饒的黃(河)、沁(水)沖積平原上,這是個最尋常不過的村莊。但這個小村莊有一座千年古剎--慈勝寺,走進這座古建築,讓人恍然走進了大吳村的前世,也讓人不能不感嘆河南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厚。
慈勝寺,為五代時創建,歷代又多次重修的古建築群。寺內現存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其後的延壽殿、毗盧殿已無存。
元代繁華「隱」小村
在外行人看來,慈勝寺實在是個不起眼的寺院。這座寺院既沒有青山拱衛、綠水環繞,更未處於繁華都市。
雖然有人稱慈勝寺「前臨黃河,後有太行作屏,隔河與古代著名的關隘虎牢關相望。遠處邙山,歷歷在目,景色優美如畫,清幽異常」,但看著眼前的溫縣番田鎮大吳村慈勝寺,僅是平原上的一個普通村落,離黃河幾十里遠,太行山就更看不見了。
慈勝寺不起眼,還在於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築,規模也稱不上宏大,並且其中的一座還是十多年前重建的。但這座古寺肯定有不尋常的地方,那麽多名滿天下的寺院都不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小村中的慈勝寺卻赫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不會是沒有來歷的。
據慈勝寺文管所所長謝公社介紹,慈勝寺之所以能成為「國保」,是因為有三件「寶貝」∶兩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後晉石經幢。慈勝寺現存的兩座古建築,是嚴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築的營造法則建造的。可以說,這是令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感慨不已的元代繁華為數不多的遺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築藝術。
該寺山門原名金剛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單檐懸山頂,上覆灰瓦。正脊與垂脊皆用黃綠色琉璃。整個山門造型和建築結構系後人按照元制仿造,顯得古樸大方。
天王殿也叫「無梁殿」,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跡的元代建築。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上覆綠色琉璃瓦,不少還是元代建築構件。殿內西壁現存元代所繪「四大天王」壁畫,那彩色人物畫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兩米左右,各執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節隆起,強壯有力。他們衣飾迎風飄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脫壁而出的生動。據專家評價,其繪畫手法達到了純熟地步,是罕見的元代壁畫珍品,是研究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之所以叫「無梁殿」,是因為這個建築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鉚相連,將屋頂的重量傳到中柱上,極其穩固,體現了高超的建築藝術,是中原地區充分利用力學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築。很多大學的古建教材上,都把這座建築當作範例介紹。
大雄寶殿,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結構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翹,酷似大鵬展翅,造型莊重優美。殿內前牆與東西壁,尚存有人物、樓閣、城廓、山水、樹木、花卉等彩色壁畫,表現了元代民間畫風;內檐的拱眼壁間,皆有彩繪坐佛,結跏趺坐於雲層中,其後有項光與背光,可能是明代重修時所繪。這大雄寶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築,沒有任何修補的痕跡,杜先洲、祁英濤等著名古建專家來看的時候擊節贊賞,認為是中原地區「結構最純正的元代建築」。大殿前門額上方有「風」字形牌匾,上書「大雄之殿」四個字,筆力剛勁,落款為「大元至元五年(一三○四年)」,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現存寺院牌匾中時代最早的。
慈勝寺現存的建築是元代的,但其實創建於更久遠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場戰火曾將這座寺院化為廢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那麽這座古剎的歷史能夠追溯到什麽年代?慈勝寺現存的碑記為人們提供了線索。
石經幢上「五代史」
慈勝寺大雄殿前古碑羅列,斑駁的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跡,顯示著歲月的痕跡。仔細端詳,可看到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勝寺大雄殿記》、清順治六年的《重修毗廬殿碑記》等等。
明代的石碑記載∶「慈勝寺,溫之古剎地,肇自五代,歷宋、元,...入國朝香火始盛。宮殿森然,其大雄藏尤為奇絕..」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則雲∶「邑(溫縣)西四十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模宏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後毗廬,其最後曰延壽殿。晉天福二年奉敕創建,嗣後,鄭王一修於弘治,廬江王再修於萬曆..」這則碑記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慈勝寺遠比現在大,建築物也遠比現在多。
大雄寶殿右側,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雕刻精美的石頭摞成一個形狀特別的東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這是五代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幢。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是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築。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豎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中國經幢多為石質,大的有數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間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碑」、「八佛頭」、「寶幢」、「花幢」等。慈勝寺的這個陀羅尼經幢高五.四米,共有十七層(十七塊石頭)。上部為石雕的火焰、寶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經文的八柱,下部是浮雲、須彌座、伎樂飛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暢,姿態華麗生動,被公認為經幢中的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最難得的是,十多塊大小粗細不同的石塊交錯著壘起來,竟然非常穩當。這經幢可不是砌的,石塊間沒有任何東西粘連,就那麽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鐵片墊一下。按照落款的記載,這石經幢建於後晉天福二年(西元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是住持僧寶林及邑主吳寶等「添修」的,至今已經將近千年,其間發生過一次八級地震,其他天災人禍難以盡知,慈勝寺其他的五代建築全都無存,只有這個石經幢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穩穩地矗立在寺院內。
這個石經幢上保留了寺院內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認為慈勝寺創建於後晉天福二年,就是以此為依據的。但也有人認為,既然石經幢是「添修」的,那說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實際興建於唐朝貞觀年間,但這種說法沒有找到直接的依據。
後晉的建立者是那個出賣燕雲十六州落下千古罵名的石敬瑭,這是一個僅僅存在十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痕跡非常少,這個石經幢因此被認為更有價值。
·石敬瑭創建此寺廟?!
清朝的碑記說,慈勝寺是「(後)晉天福二年奉敕創建」,果真如此的話,這個千年古剎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創建的。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動盪的時期之一,而石敬瑭又是那個時代最齷齪最可恥的人物。五代的皇帝,基本上是靠武力劫奪的帝位,雖然造成了極大的社會震盪,也還是軍閥本色,倒也不丟人。石敬瑭卻是個例外,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他竟然拜比他小十一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親」,換取一個兒皇帝的稱號,並且出賣燕雲十六州的廣大土地,另加歲貢帛三十萬匹。這樣的角色在當時也十分為人所不齒。
西元八○九年,范希朝被唐王朝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他帶了一千二百名沙陀武士先後平定了多次叛亂,建立了累累功勛。沙陀人的首領朱邪赤心因此被皇帝賜國姓為「李」,其後他以李國昌知名於世。其子即是名聞史冊的李克用。身為河東節度使的李克用,剿滅了龐勛和黃巢兩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逼得黃巢最後在?山東境內自殺,沙陀英雄李克用由此成為唐晚期勢力最強的諸侯之一。
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大破後梁,攻下洛陽,加冕稱帝,建立後唐,這就是韓愈筆下那個喜歡演戲為樂的唐庄宗。在矛盾叢生的後唐,沙陀人石敬瑭先追隨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後來的唐明宗)反叛成功,後為爭帝位向契丹求援∶請求稱臣,以父事契丹,約定事成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契丹。對這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他的親信大將劉知遠也表示反對∶稱臣也就可以了,當兒子似乎太過分;多拿錢賄賂,就能請來援軍,不必出賣國土,只怕以後成為中國大患,後悔就來不及了。但石敬瑭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帶了三萬騎兵增援他,大敗後唐軍隊。那是西元九三六年,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三十萬匹。燕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以後燕雲十六州成為遼國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貽害長達數百年。
歷史上最黑暗最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佛教極其興盛的時期,這或許是現實的痛苦和無奈,讓人們更容易產生遁入空門的念頭。有史料記載,那時全國共有寺院三四萬所。是時,佛教寺院佔有土地和勞力,僧尼不耕不織,虛耗國力。同時,寺院還銷熔大量銅器乃至錢幣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石敬瑭很多方面照著後唐庄宗的「規矩」辦事,天福二年,他多次重申「此後不得輒造寺院」的話,而石經幢的落款也是這一年,因此有人認為清朝石碑所說的慈勝寺「奉敕創建」有很大可能。
那時眾多的寺院,經千年的歲月,已經難覓蹤跡,石經幢和它所棲身的慈勝寺,也算是那個時代留在大地上的見證。
五代不是一般的兵荒馬亂。那時的國都不在開封就在洛陽,於是這兩座城市間的黃河自然成為征戰殺伐的戰場。朱溫掘開黃河阻止李克用東進,而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最終殺過黃河,下洛陽,陷開封,建立後唐。此後石敬瑭、耶律德光、劉知遠、郭威等等都先後用兵黃河。中原文化是跨越黃河的文化,而開封、洛陽都是黃河岸邊的城市,依賴這段黃河為天塹,那麽黃河的渡口,自然就是軍事要沖,自然就是交通要道。
而慈勝寺就處在這樣的交通要道上,它的南邊,有孟津渡等著名的古渡。我們今天看這個地方偏僻,那是因為黃河古渡盡廢。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勝寺曾經的輝煌,是黃河古渡所造就的。
焦作黃河橋修建以前,溫縣是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如今一橋架通南北,溫縣暢快多了,鄭州和洛陽都在一小時車程內。古代的慈勝寺,就彷彿守著一座「黃河橋」,它所有的輝煌和滄桑都與此有關。
·元朝風韻昨失卻
著慈勝寺後圍牆外五六十米處的電線桿,這寺院以前可大了,那豎電線桿的地方都在院子里,寺院的中軸線上有五個大殿,兩邊還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刻著這樣的話∶「邑(溫縣)西四十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模巨集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後毗廬,其最後曰延壽殿。」最大的建築是延壽殿,其闊九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多難,社會混亂,大吳村附近的流氓無賴為了弄點兒小錢花,竟把古建築一座座拆毀了,倒騰出磚瓦木石零賣。慈勝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鳳凰,越來越不成樣子了。最後在村民極力保護下,總算留下了山門、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築。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吳村建麵粉廠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將寺院的山門拆了,倒騰出的柱子被鋸成板兒,搭在了麵粉廠的機器上。在大吳村早已倒閉的麵粉廠,房屋破舊簡陋,院子里被種上了成片的玉米。就為了這麽個地方,慈勝寺的千年門面毀於一旦。
倖存的慈勝寺建築,看起來也有點兒像「脫毛的鳳凰」。大雄殿過去也叫「三絕殿」,這座元代建築的寫、畫、塑號稱三絕,特別是殿內四壁工筆重彩的元代壁畫曾經久負盛名。牆面很「素」,基本看不到傳說中的壁畫。在謝公社的指點下,分別在三面牆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殘餘的手提電腦大小的三小片壁畫,有的畫殿閣,有的畫城郭和人物。謝公社說,別小看殘餘的這點壁畫,在專家看來,其畫技之高超、題材之豐富,在河南現存元代壁畫中,「當以此為冠」!技法多樣,「所畫山石、雜樹、人物、動物和圖案,筆法細膩,構圖緊湊完整,人物服飾精緻,透視准確合理。從著色看,這些畫也有獨到之處,不但用色富於變化,層次有序,花團錦簇,色彩繽紛,而且十分調和...」
其餘的壁畫哪兒去了?如果都保存下來,元朝的流風餘韻不是更能撼動世人?謝公社給出的答案很簡單∶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發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時候,大吳村老人吳來先、吳學古曾經跟人這樣口述事情的經過∶當時慈勝寺東邊駐有國民黨巡警局,局長褚北宣和巡警吳德勝、李文成勾結寺內和尚先後兩次盜竊壁畫,賣給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個北京奸商帶二三十名工匠來寺內取畫,村民發現後到溫縣巡警局上告,巡警局局長李振江帶人到寺院,把取下來的壁畫毀壞一部分,並把北京來的奸商痛打一頓帶回縣城。
但兩天後,這名奸商又回到大吳村取畫,並用木板夾住取下來的壁畫運走了,原來他已經用錢「搞定」了縣城的李局長。從留下的痕跡看,那些人偷壁畫是分塊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開槽至牆體,四周都開槽後,選用等面積的木板從外面緊緊扣住,用又薄又長的鐵片從上面的槽往下鏟,是個非常有技術的活兒。鏟離牆體後,再用木板從裡面貼住分夾,捆好後用草席包裝運走。壁畫被偷走後就沒了下落,到現在沒有人知道這些壁畫在什麽地方。
不知什麽原因,三小片壁畫躲過了那些竊賊的黑手,幸運地留在了原處,讓人還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像一下慈勝寺曾經的輝煌。但疑問也接踵而至∶一個三縣交界的偏僻村莊,怎麽會有一個如此宏大的寺院興旺數百年?
·南北僧侶此中轉
慈勝寺更詳盡的歷史很難尋覓,除石碑外沒有更多的文字資料留存下來。這里曾經有哪些著名的和尚,曾經有過什麽樣的往事,統統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認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座寺院曾經是個僧侶中轉站。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溫縣、孟州與黃河南岸的孟津、鞏義、滎陽之間的黃河古渡口很多。前幾年小浪底搬遷時進行搶救性發掘,在三十多公里長的黃河岸邊發現了密密麻麻的棧道、糧倉和碼頭遺址。
由於最近幾十年水位急劇下降,黃河如今幾乎失去了運輸功能,但在歷史上,卻為東西交通提供了黃金水道,但同時卻也是南北交通的天塹。黃河在孟津沖出峽谷,漸漸收束性情,水流平緩起來,便於建立渡口。黃河通過這些渡口與南北各地聯結起來,渡口同時成了黃河上下航行的碼頭,因此人們習慣上稱其為「水旱碼頭」或「水陸碼頭」,一些著名的古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如今看起來極其偏僻的慈勝寺,在古代卻有著巨大的交通優勢,站在滔滔黃河邊的這些渡口向北看去,慈勝寺就遙遙在望了。說這座寺院因黃河古渡而生,可能並不為過。這里是豫北和豫西之間,甚至是北京與西安之間的交通要道。而在佛教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地圖」上,這個寺院的位置也顯得很重要。謝公社介紹說,有專家研究認為,從山西五台山到山東泰山,從安陽修定寺到登封少林寺,來來往往的遊方僧大多路過慈勝寺,在這里休息、講授佛法。可以說,這座寺院的特色就是一個遊方僧的中轉站。或許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從五代(也可能上推到唐代)到宋,再到元明清,黃河北岸的這個寺院歷代都得到整修,得以傳承到了現在。

C. 慈門寺在1611年和1628年分別有哪些改造

1611年,明朝廷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一尊烏斯藏大士像和20部經卷。為此,寺院又特別建造了觀音閣和藏經閣,以珍藏這兩件御賜的鎮寺之寶。此後,慈門寺名聲大振,香火旺盛。

1628年,大殿左側增建一座高20米的鍾樓,鍾重1250千克,鍾聲在10千米以外都可聽到。每當風晨月夕,鍾聲隆隆,震於太空,聞者肅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惡而興善,作警世之教,也深有裨益。

D. 北京的寺廟有哪些

·北京寺廟大全——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京西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余脈寶珠峰南麓,因廟後有龍...
·北京寺廟大全——暘台山大覺寺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遼咸雍四年(106...
·北京寺廟大全——昌平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位於北京市昌平縣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
·北京寺廟大全——居庸關雲台居庸關位於昌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五十餘公里,是長城的一...
·北京寺廟大全——石經山雲居寺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里,距北京約75公里,背...
·北京寺廟大全——翠微山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
·北京寺廟大全——東城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
·北京寺廟大全——宣武法源寺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1983年,被...
·北京寺廟大全——後海廣化寺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叢林,也是北京...
·北京寺廟大全——廣濟寺
廣濟寺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

E. 高分求北京最著名的寺廟

廣濟寺
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西城阜城門內西市路口,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

廣化寺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叢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法源寺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

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潭柘寺」。

戒台寺
戒台寺又名「萬壽禪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區35公里。因為寺內一座全國馳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所以一般人均稱此寺為「戒台寺」或「戒壇寺」。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距縣城約10公里。該寺初建於冬晉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寺內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所以人們都習慣地稱它為「白塔」,而將搭下的寺廟稱為「妙應寺」或「白塔寺」。

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靜,景色宜人,峰巒綿亘,松林蔥郁。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里,距北京約75公里,背後以朱山為依託,對面以石經山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雲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經而聞名於世,是京郊具有金石、書法、美術、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跡,在北京以至全國諸多古寺名剎和佛教界佔有重要地位。

智化寺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

大覺寺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遼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為「靈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年)重修,改今名。

卧佛寺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山餘脈聚寶山(又名壽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開闊的田野,離城約20公里。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甸「壽安寺」。以後各代有廢有建,寺名亦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

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

長安寺
長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處」之一。西山八大處,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這里山勢蜿蜓,峰巒疊翠,四時景色綺麗迷人,是箸名風景區。

靈光寺
靈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東麓,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三山庵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靈光寺以西數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稱「麻家庵」。清乾隆年間(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大悲寺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處,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龍泉庵
龍泉庵又稱「龍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龍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該寺地下發現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香界寺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是八大處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寺院,因這里山勢平緩,又名「平坡寺」。

證果寺
證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盧師山腰綠蔭深處,與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遙相對應。證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壽年間,名「屍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天寶年間,因盧師又叫「感應禪師」,改稱「感應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聖寺」,明下統景泰年間又易名「清涼寺」和「鎮海寺」,天順年間改稱今名。

柏林寺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別重建。它位於雍和宮東側約150米(戲樓胡同一號,舊柏林寺四號),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黃寺
西黃寺位於北京安定門外黃寺大街,距內城約三公里,與東黃寺並稱「黃寺」或「雙黃寺」。

大鍾寺
大鍾寺正名「覺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佔地三萬多平方米。大鍾寺原為清帝祈雨場所,1985年被辟為古鍾博物館。

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初建於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並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

慈壽寺塔
慈壽寺塔原名「永安萬壽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八里庄慈壽寺內,仿天寧寺塔而建。寺為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後於萬曆四年(1576年)所建。慈壽寺舊址現已改建成公園,因慈壽寺塔在歷史上曾名「玲瓏塔」,故該園被命名為「玲瓏公園」。

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於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約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金剛寶座塔」。

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位於昌平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上。

萬佛堂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龍泉寺」。

寶應寺
寶應寺在宣武區登萊胡同29號。相傳是唐代建制的古剎。原有明萬曆中編修顧秉謙重修寶應寺碑及萬曆三十二年銅鍾1口。寺旁有明司禮監王安墓。清末改為山東登萊義園。現四大殿及偏院仍在,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通教寺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的一條小街深巷針線胡同中,是北京市著名的尼眾寺院。

F. 北京慈善寺怎麼去啊

慈善寺位於北京石景山區天泰山,有24處殿堂,100多間房舍,是道釋合一的古寺廟,為舊日京城百姓進香求子求福、許願還願的地方。因其環境秀美、幽靜,愛國將領馮玉祥曾三次隱居慈善寺。 慈善寺主要包括正院、東跨院兩大部分。正院殿堂三進;前有韋馱殿,二進正殿大悲壇,三進後殿藏經閣。韋馱殿很有趣。在別的寺院,韋馱殿一般供奉彌勒佛、四大金剛。可在這里就不同了,這里是關羽、韋馱共處一殿,彌勒佛則請到寺外,另建一座彌勒佛殿。 大悲壇是昔日供奉千手千眼佛的地方。 藏經閣又稱魔王殿,它是慈善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年3月18開殿一次。大殿五間二層。一層塑有魔王坐像,,身穿黃袍,面向東南;二層是過去僧人藏經之所。電話:、乘車線路:乘336、959路汽車在五里坨下車,走潭峪路,挺遠的門票價格: 8元,學生4元 開放時間:早9:00—16:30郵政編碼:地址:石景山五里坨天泰山

G.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寺院新建落成時,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

H. 北京有哪些知名的佛教寺廟

1、西山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來這里求成佛做祖、開悟成就、
開智發慧、健康長壽、治病消業、超度故人的最多。另外,八大處四處
的大悲寺的白衣大士觀音非常靈驗,在那裡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

2、法源寺(中國佛學院,在宣外教子胡同)。最後一個殿有一尊神奇
的千手觀音銅像,大概是元代的;雖然密閉在玻璃罩里,可是看上去身
上潮潮的,據說有時候滴水。到那裡求子(法源加持嗣源嘛)、求智慧
(佛學院嘛)的多。

3、雍和宮。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來這里的商界人士居多,大概
求財吧。

4、廣濟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在西四)。這里圓通殿(觀音殿)
的觀音很靈,來這里求結善緣(包括姻緣)者多。

5、廣化寺(北京佛教協會所在地,在後海邊)。來這里超度,發焰口
,做水陸最為殊勝。

6、通教寺(北京尼眾佛學院)。這里都是尼師(俗稱尼姑),她們戒
律精嚴,修行刻苦。這里為女性信眾做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據說效果相
當好。

7、卧佛寺。有人把這里叫做「Offers」,據說這里求工作,求升學出國
考試通過者居多。

8、白塔寺。也是藏傳佛教寺院,據說來這里繞元大都標志建築--大
白塔(塔中曾藏有舍利子無數)可以治病。旁邊就是白塔寺大葯店,買
葯也方便,可以聖葯凡葯一起吃。

9、香山碧雲寺。這里是古代名剎,其「五百羅漢堂」尤其出名,據說
在裡面找到自己的相應羅漢,可以得到護持。另外,那裡還有孫中山
先生衣冠冢,孫中山先生是「活菩薩」啊,也要拜的。

10、大覺寺、戒台寺、潭柘寺等。這些都是古老名勝,靈氣襲人,而且
都有度假客房,適合在這里短期住宿療養或者閉關禪修,搞寫作、創作。

..................................................................................................
柏林寺 普渡寺 北京文博交流館(智化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 宣仁廟 凝和廟
通教寺 廣化寺 廣濟寺
護國寺 福佑寺 火德真君廟(火神廟)
圓廣寺 昭顯寺 萬壽興隆寺
報國寺 法源寺 慈悲庵
隆安寺 黑龍潭、龍王廟 秀峰寺
金山寺 摩訶庵 金仙庵
海淀龍泉寺 香寺 蓮花寺
興善寺 實勝寺 玲瓏公園(慈壽寺)
萬壽寺 靜福寺(玉皇廟) 西禪寺
定慧寺 碧雲寺 大覺寺
卧佛寺 大慧寺 三聖神祠
法海寺 雙泉寺 承恩寺
慈善寺 石景山龍泉寺 龍王觀音禪寺
潭柘寺 戒台寺 白雲禪寺
靈岳寺 仰山棲隱寺 寶峰寺
崇化寺 三家店龍王廟 大悲岩觀音寺
小龍門觀音堂 大村娘娘廟 白瀑寺
雙林寺 白衣觀音庵 靈嚴寺
雲居寺 萬佛堂 鐵瓦寺
弘恩寺 白水寺 十字寺
圓通寺 磨碑寺 蟠桃宮
環秀禪寺 瑞雲寺 靈鷲禪寺
長春寺 常樂寺 延壽寺
和平寺 靈照寺 密雲葯王廟
紅螺寺 曇雲寺 觀音寺
鳳翔寺 王土廟 靜安寺

I. 慈勝寺的介紹

慈勝寺又稱法性禪院(金·泰和七年敕賜),是山西省旅遊名勝景點之一。位於孝義市高陽鎮蘇家莊村,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J. 北京有哪些道教聖地

最有名的是白雲觀。市區內還有:
東岳廟(朝陽區朝陽門外神路街)
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在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
呂祖閣(呂祖閣在西城區新壁街41號和明光胡同6號)
呂祖宮(金融街北京道協那個)
蟠桃宮(崇文門東大街東口)
關帝廟(在地安門西)
文昌帝君廟(北城帽兒胡同)
葯王廟(崇文區東曉市街)
一畝園娘娘廟(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大光明門東南側)
城隍廟大殿(西城區成方街33號)
宣仁廟(東城區北池子大街2號、4號)
昭顯廟(西城區北長街71號)
火神廟(和平門外琉璃廠東街29號)
關岳廟(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

下面是郊區的道觀:
伏魔大帝宮。伏魔大帝宮位於通縣城內西大街與中山街交接處路北。
玉虛宮,位於房山區黃山店鄉黃山店村西北3公里的寶金山內。
五頂廟,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廟,亦稱碧霞元君廟,分別為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
岫雲觀,岫雲觀在房山區琉璃河中學院內。
元聖宮,元聖宮位於順義縣北牛欄山下。
呂祖廟,呂祖廟位於房山區良鄉西北25公里大南峪。
溝崖,原名溝溝崖,因溝谷內多懸崖而得名。現玉虛觀、碧霞宮、斗姥宮和瑞峰庵等遺址仍存。
聖蓮山,聖蓮山(聖米石塘蓮花山)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群山峻嶺之中,海拔930米,是道教的聚集之地。
妙峰山娘娘廟,位於京西門頭溝區境內,距市中心50餘公里。
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為京東著名道觀,始建於唐代鼎盛於元、明、清三朝
秀峰寺,秀峰寺位於海淀區北安河鄉鷲峰山下。
靜福寺,靜福寺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碧雲寺北1公里許木蘭陀山麓。原名玉皇廟,俗稱玉皇頂。
慈善寺,慈善寺位於石景山區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