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太廟為什麼5點關門
擴展閱讀
河南到杭州車費多少 2024-05-05 09:42:32
北京社保有哪些 2024-05-05 09:21:20

北京太廟為什麼5點關門

發布時間: 2022-11-04 00:16:55

1. 太廟的傳說

相傳,為臣不忠,為子不孝者,不許入廟。
太廟簡介
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的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太廟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此外太廟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

2. 故宮的知識

《故宮》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v6Y4GEaXk0JGNlLCReaNw

提取碼: h8vp

作品相關簡介: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3. 男子在北京太廟取景拍照,為何會被警方火速攔下並且拘留

“男子在北京太廟取景拍照被警方火速攔下並且拘留”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一陣的余貨吧,對於這樣的拍照為什麼會引發了這么激烈的行為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也是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事情的,因為對於男子在取景拍照的情況之下,也是一個破壞文物的行為,很多的時候從照片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情況是,男子為了取得一個很好的景點而選擇踩到了太廟御路石護欄內拍照,所以在看到這樣的視頻也是讓不少的網友都為之憤怒了,拍照雖然書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合理,但是對於這樣破壞文物的行為是不是有點不恰當了呢?

4. 北京的太廟上演龍吐水景觀,這一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7月12日,北京的太廟上演了“龍吐水”的景觀。其實,這一景觀並不罕見,每逢大雨,故宮太和殿、保和殿地基都會出現“龍吐水”的景觀。這種景觀主要是由古建築中建築風格與排水系統形成的。

有機會一定得去太廟看看,“龍吐水”這一奇觀,可以好好去看看北京,北京保留著一部分古代特色皇家建築,這些古代建築,包括這個龍形排水系統,是古代中國輝煌的見證,作為“龍的傳人”,作為中華兒女,我們理應去看看的。

5. 太廟往往被很多遊人忽視,不進去你永遠不知道它有多震撼

歷史 上, 楠、樟、梓、椆並稱為四大名木,而金絲楠木 被冠以其首,

現在像這樣的一根金絲楠木的大料市值人民幣20多億。

這座建築一共由68根這樣的金絲楠木大柱支撐著,如今造價幾何?奢華程度讓人無法想像,。

第一次來北京觀光的遊客第一站的首選都是故宮。遊人都是穿過天安門直奔紫禁城,與之一牆之隔的太廟常常被遊人忽視。

即使你第二次第三次來北京遊玩,太廟也很難出現在你的行程之中。

這座讓人震撼的中國最大體量的古建築就這樣與你擦肩而過。

故宮自建成以來經歷了數次天災人禍,重建了一次又一次,早已不是明朝的原裝貨,但太廟每次都幸運地躲了過去,

有人說太廟是明朝原裝,而故宮是清朝的高仿。這話一點不假。

太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祖先的靈位都供奉在此, 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定,紫禁成的左邊是太廟,右邊是社稷壇,

道先來到的是廟門,也叫五彩琉璃門,門外有幾百棵古樹。

這紅牆,黃瓦,綠樹,構成了一幅極美的圖畫。

進入廟門就是 戟門,戟門前是五座金水橋,這個規格與故宮一樣。

在戟門兩側插有120條金龍戟,象徵儀仗,有禮儀之門之稱。這120條金龍戟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全部被掠走。

過了戟門就是太廟,也叫享殿。

太廟坐落在三層須彌座上,重檐廡殿頂,它的規格不亞於紫禁城裡任何一棟建築。

故宮太和殿是皇權的最高象徵,不容超越,

那麼先帝的地位也是極重要的,如何平衡呢?

太和殿和太廟都是建在三層的須彌基座上,太和殿的三層基座非常高,而太廟的基座比較低,這樣整體上太和殿是比太廟高的。

那麼如果不算基座,只看宮殿本身的高度,太和殿的高度是27米,太廟的高度是32.5米,太廟比太和殿高了5米5。 一來一往,巧妙地解決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故宮里的大殿只能隔著圍欄向里張望,而太廟是可以進去的。

那份震撼就來自你跨進太廟大殿的那一刻。

整個大殿面積達到2240平方米,這個面積比太和殿小了100多平方米,因太廟比太和殿高出5.5米,所以在體積上太廟比太和殿大8600立方米,

人進去顯得非常的渺小,崇敬之心油然而生,這里供的是列祖列宗,巨大的空間就是為了營造這種對先祖崇敬的效果。

如此大的空間由68根金絲楠木支撐著,每根柱子粗1米多,兩人抱都有點費勁,樑上的部件也全部為金絲楠木,而且全部為本色。

而太和殿在清朝時因火災重建,因當時楠木資源枯竭,已經找不到這般尺寸的楠木大料,只好用紅松代替。

這場面你也只能在太廟才能看到。

再看地面,這里你每一步都踩在百萬之上,這種地磚叫金磚。敲擊它能發出金屬般的響聲。雖然也是泥土製成,但工藝極其復雜,一塊磚要耗時兩年才能製成。

前些年,一對永樂御窯金磚就拍出了80多萬的價格。名符其實的金磚。

600年來,這里上演了無數次的帝國禮儀。

祭祖的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就開始齋戒,不飲酒,不吃葷,不處理刑事案件,甚至不看病。

祭祖時把先帝的神位從後面的寢殿請到這里,按規制擺好,皇帝帶領文武百官開始莊重的祭拜。

公元1850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十四,道光皇帝在彌留之際,寫下一道朱諭,死後靈位不入太廟,不立神功聖德碑。

這是因為道光在位時簽署了近代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道光皇帝自感愧對祖先,更沒有顏面像列位先祖一樣接受後世子孫的祭拜,這才留下了這道親筆朱諭。

道光死後,咸豐皇帝沒有遵從父命,還是把道光的靈位放入了太廟,因為不想擔上不孝之名。

在享殿的後面是寢殿,在沒有祭祀活動時,先帝們的牌位都是供奉在這里。

再往後走,一道紅牆,隔出一座獨立的院落。這里是祧廟,這里供奉的是先祖們的牌位,像在清朝,這里供奉的是在努爾哈赤之前的四位先祖。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

600年未停的皇家祭祖的香火,熄滅了。

相關視頻:太廟,明朝原裝貨,不進去你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奢華,卻被人們忽視

6. 北京太廟在什麼地方

北京太廟

太廟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正殿矗立於太廟建築群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裝飾精美,氣氛莊重。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附屬建築。

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太廟現在開放嗎票價是多少有學生票嗎

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2元(學生票1元)。
開放時間:08:00-20:00

(1420年),後屢次修葺與擴建,面積達到了平方米。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登極、親政、冊立等告祭的重要場所。
走近太廟,就會發現門樓異常壯觀。太廟的正門位於天安門內御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御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現為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而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其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大戟門則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因為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故得名。
太廟的主體建築是三大殿:
大殿為主殿,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始建於明代,明末清初被毀但又在順治年間得以重修。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貼有「赤金葉」。殿內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三殿裝飾成紅牆,門五楹,殿九楹,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後神牌。供四代神牌,正中肇祖、左興祖、再左顯祖、右景祖,計四帝四後。
從明朝嘉靖到新中國人民執政時期,太廟的修繕和管理工作都不斷地在變化。民國時太廟仍由清室保管,直到民國十五年(1926),才一度短暫地向外開放而且北洋軍閥還曾經將之命名為和平公園。民國二十(1931年)年太廟由故宮博物院接收,改為「故宮分院」,第二年8月對外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把太廟撥給總工會,並在建國後北京的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即1950年國際勞動節),南門門口懸掛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字金匾(毛澤東題),正式向勞動人民開放了。開放後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設有劇場、電影院、球場、圖書館、展覽室等等。
這樣,太廟——這個封建帝王皇權的象徵,如今變成了勞動人民開展文化活動的樂園
從太廟再往南有1條玉帶河,河上有5座小巧玲瓏的金水橋。

*) =*">

8. 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怎麼樣

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太廟,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劃,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太廟以古柏最為著名,園內有多株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樹,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築,堪稱"天下第一廟"。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提議,政務院批准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勞動人民文化宮佔地14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牆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築,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殿內地鋪"金磚",樑柱為名貴的金絲楠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寢殿是供奉帝後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北京太廟整個建築布局嚴謹,魏峨宏麗,庄嚴肅穆。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從太廟再往南有1條玉帶河,河上有5座小巧玲瓏的金水橋。
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 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前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 構件均為金絲桶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制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
北京太廟建築群中最雄偉壯觀的是享殿,又名前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 祖大典的場所。享殿是整個太廟的主體,為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坐落在3層漢白玉須彌座上,面積達 2060平方米。殿內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為金絲楠木,柱高為13.32米,最大底徑達1.23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楠木大柱更是舉世無雙。
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和紫禁城太 和殿並稱為中國三大殿,它們的建築規模和等級相當,沒有其他的建築能夠與它們相匹敵。在長和高方面,太廟享殿甚至要超過太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四年 (1416年)的明長陵棱恩殿,面積達1938平方米,重檐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殿內金磚鋪地,殿下有3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和一層小台 基。此殿梁、柱、枋、檁、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60根楠木大柱,高12.58米,最大底徑達1.17米;太和殿建成於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面積為2368平方米,同樣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柱高12.70米,最大柱底徑1.06米,材質為松木。由於清初建築材料尤其是巨大的 楠木難以采辦,太和殿的規模和用材質量已經遠遠無法與明永樂年間建成的奉天殿相比,面積僅及它的一半。因此,太和殿與其下的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失調,而長 陵棱恩殿和太廟享殿則幾乎充滿了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更加和諧、優美,完全保持了明代建築原有的風貌。
這三大殿中,長陵棱恩殿建 成的歷史最悠久,迄今已經590年,太廟享殿次之,461年,而太和殿歷史最短,僅319年。由於楠木生長緩慢,成材需千年以上,極為珍稀,而已經絕跡, 因此從歷史文物和建築本身的價值上看,長陵棱恩殿和太廟享殿都要超過太和殿。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紫禁城中明代建築基本上都被焚毀,現存的主要宮殿建築 都建於清代。中國現存的明代大型磚木建築已經是鳳毛麟角,而像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這樣如此大型、高等級的建築更是絕無僅有,獨此二例,不可復制,它們 是中國現存的最珍貴的古代建築。
更多關於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ee9ab161573158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9. 北京太廟的由來是什麼

清時期的北京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是紫禁城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1420年,是根據我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北京太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築群。主要有宰牲亭、神廚、神庫、井亭、燎爐、配殿等。最為重要的是大戟門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俗稱大殿、二殿和三殿。

10. 北京太廟的具體位置在哪

太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是明清兩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並正式對社會開放。

太廟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的三層封閉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已劃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保護緩沖區內,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歷經明清兩朝,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太廟的建築格局

太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 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有三重圍牆,均為黃琉璃瓦頂紅牆身。

牆內主要建築均為坐北朝南,廟內主體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在第一道紅牆的西牆上有西向大門兩座,南邊的一座稱太廟街門,北邊的一座叫太廟右門,距故宮闕左門不遠的東面為太廟西北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在第一重院內的東南角有犧牲所,此所的西側建有六角井亭。

天安門與端門之間,有東、西兩廡各26間,東廡之中者為太廟門,坐東朝西。在第二重院牆內正門為三開間的琉璃磚門,左右各一門。過琉璃磚門有玉帶河,河上有七座單孔漢白玉石橋,橋北有兩座六角井亭。內院正門五間,原列有鍍金、鍍銀鐵戟120支,故又稱戟門。

戟門正中三間為三座大門,黃琉璃筒瓦廡殿頂,中有漢白玉石雕御路,分別雕有「二龍戲珠」、「獅滾綉球」、「海水江涯」。戟門正北,即為前殿。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稱寢宮。後殿位於二重院落的最北側。

在中殿、後殿間有一紅牆,牆上有琉璃磚門五座,均為黃琉璃瓦歇山頂。後殿後檐的兩側,各有隨牆角門一座。其北為一狹長院落,構成太廟的第三重院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