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哪裡刻碑
擴展閱讀
從淮安到廣州高鐵要多久 2024-05-04 00:38:18
福州哪裡有開光麒麟 2024-05-04 00:29:10

北京哪裡刻碑

發布時間: 2022-11-12 03:08:45

Ⅰ 到八達嶺沒有看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石」刻碑

我上周剛去了,見到了,還合影了。就在入口處,還沒有登上長城的地方呢。
你肯定是沿著右側登上長城,爬的右邊直達八達嶺最高處的吧,上長城跟我們上樓梯一樣,分左右兩邊。那個碑是在左邊。在從左側入口左拐,登上長城的路上。很多人在哪裡合影呢。

Ⅱ 高賞分 從夏朝到現代帝王陵園各在哪裡

【元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園坐落在內蒙內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面的敖包上。從這里放眼四望,碧草如茵,繁花似錦,充滿詩情畫意,是一派草原特有的瑰麗景色。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聳立,分外壯觀。
成吉思汗陵園,號稱「八白室」。八白室顧名思義是由八間白色的建築構成的,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有正殿、東殿、西殿、後殿等主要建築,並以殿廊將各殿連接。正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中心,最為壯觀。殿前有二根穿雲旗桿,旗桿中間安放著一尊塔形香爐,上面綴滿銅鈴,輕風吹過,鈴聲清脆悅耳,餘音裊裊,飄散四方。殿堂坐落在花斑絢麗的花崗岩石基座上,四周圍有雕刻精細的玉石欄桿。殿頂呈蒙古包式的穹廬狀,上面用藍、黃兩色琉璃瓦砌出渾厚典雅的雲勾浪紋,八角飛檐下懸掛著「成吉思汗陵」五個蒙漢文金色大字豎匾。殿堂內,成吉思汗巨幅畫像懸掛正中央。他銀須飄胸,目光灼灼,充分顯示出當年的英武姿態。畫像兩側豎立著銀戈紅纓長矛,前面是紫檀色的供桌,上面放著相傳是成吉思汗使用過的馬刀。殿堂四壁雕飾著山水草畜,令人神往,地面鋪著紫紅色的地毯,使殿內氣氛格外庄嚴肅穆。
成吉思汗死於征戰西夏靈州的軍中,可是靈柩為什麼安放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呢?有一個神奇的傳說: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蒙古軍西征,路過鄂爾多斯草原的時候,見這里碧草茵茵,一望無際,潔白的羊群象天邊的雲朵,在草原深處漂浮,不時鳥鳴鹿奔。成吉思汗坐在馬背上,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贊美說:這里是衰亡之朝夏興之方,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發老翁安息之鄉。我看這里很美,死後就把我葬在這里吧!說完將手中的馬鞭投向草地。成吉思汗死後,靈柩運到傳說中被成吉思汗所贊美過的伊金霍洛旗,隆重安葬。諸宗室王公接到訃告,立即從橫跨歐亞大陸的各個佔領地飛速趕來奔喪。安葬時,葬地搭起巨大的帳篷。帳內放著一木座,成吉思汗的遺體放在木座上,木座前擺著一張桌子,上面放置著各種祭品。祭品豐盛而別致,有肥美的整羊,甘甜的鮮奶,還將牝馬和牡馬各一匹栓在帳內。這種祭奠儀式是蒙古族人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在蒙古統一歷史上有卓越貢獻的大汗,每年都要舉行幾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農歷三月十七日舉行的「蘇魯錠」活動。「蘇魯錠」蒙語為「長矛」,象徵著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傳,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戰斗中被擊敗,當時他跪下給神靈叩頭求援。這是天上飛來一桿又黑又大的蘇魯錠。他高興萬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蘇魯錠卻停在半空中,他連忙給神靈許願,要用一千隻綿羊祭奠,蘇魯錠才落下來。以後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蘇魯錠」的風俗。每年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人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祭奠在悠揚的蒙古古典樂曲中開始,先向成吉思汗陵敬酒三巡,高聲朗誦贊美成吉思汗的《出征歌》、《蘇魯錠歌》等,然後由主祭人率領大家進入正殿,跪在地毯上,向成吉思汗遺像舉行參拜禮。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鳳陽縣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偉,登上陵頂環顧四方,南有丘陵綿亘數百里,北臨淮河滔滔東流去,東西二隅地勢逐漸內底。皇陵頭枕山峰,足登淮水,猶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鳳陽人,家境赤貧,沒有土地,後來這個地區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繼死去。因家貧沒有錢賣棺槨,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長抬著他們的父母的屍體草葬山莽。傳說兩人快到山麓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屍體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曉,朱元璋與兄往視,見父母屍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聳。朱元璋稱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墳墓上修建皇陵,歷時有十年。皇陵陵園規模宏偉,園內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氣勢不亞於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園內建築大部分已經毀於明末,在農民起義軍的腳下已經被盪然殆盡。
皇陵陵園前的神道石像雕體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細細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馬背負錦鞍,昂首嘶鳴,鬃毛披動,形態逼真。據說,南來北往的馬匹,遠遠望去總是掙脫韁繩跑到石馬前歡跳,真可謂以假亂真。可見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園里的石碑僅剩下「皇陵碑」和「無字碑」兩通,都是龍首龜跌,氣勢壯觀。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敘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經歷以及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崢嶸歷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濃烈。無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輩功德無量,難以用語詞表達。今碑已斷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規模的陵墓,其豪華侈麗的規制繼續了漢唐兩宋的傳統,開創了明清時代的風格,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的合葬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從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所以有「虎踞龍盤」之說。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選中這里為陵址。
孝陵規模宏大,建築突出了獻殿,以示推崇皇權,企圖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陵園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是陵寢威嚴的標志,陵前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像生十二對,有石獅子、石獬豸、石駱駝、石麒麟、石向和石馬各兩對,相立對峙,造型生動,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顯得更為壯觀。其中石象和石駱駝最為高大,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陵前還有四對石翁仲,體態高大,身手不及腰。它們和石獸一起威然列隊,長達一公里,象徵著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有「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的詩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孫陵崗」。神道轉彎,這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饒過孫陵崗,是因為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根據史籍記載,修陵時,有人曾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未准,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這樣,神道只好繞行而過。
孝陵在清軍入關的時候被毀掉了,只留下台墓和柱墓,真是「草滿故陵埋石馬,月明荒經泣銅駝」。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北十公里天壽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檢的思陵。陵區范圍約四十多公里,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重巒疊嶂,如拱似屏。南面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氣勢磅礴的大宮門坐落在兩山之間,為陵區的門戶。整個陵區得天獨厚,雄偉壯觀。從明成祖朱棣選為陵址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歷經二百餘年,陵園經過不斷修建,成為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完美的陵墓建築群。
◇長陵
長陵是成祖朱棣與徐皇後合葬的墓。
朱棣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等負責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編寫了舉世無雙的《永樂大典》並親自為此書寫了序。這部舉世空前的大部頭類書,成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的寶庫。他還責成太監鄭和六次下西洋,遍歷亞非大小三十餘國,促進了明朝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長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合理。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陵園縱貫南北,又三個院落組成。第一院落從石碑坊到棱恩門。石碑坊位於十三陵神道最南端,為漢白玉雕刻而成,晶瑩光潔。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藍天,下接白雲,遠遠望去猶如天地間浮沉的一朵彩雲,好似神化傳說中的南天門。
石碑坊北是大紅門,它是陵園的門戶,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黃瓦,單檐歇山頂,庄嚴雄偉,渾厚端莊。黃色的琉璃瓦頂與朱紅色的門牆交相輝映,色彩協調,誘人遐想。
大紅門北面是長陵碑亭,有一通龍首龜跌石碑,記敘了明成祖一生的簡歷。都是歌功頌德之詞。十三陵中,唯長陵碑亭有文字可訓,其他諸陵皆無。碑亭四角各有一個華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龍紋和流雲紋,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歸」。其意是希望君王不要貪戀深宮,應該走出去了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連忘返,早日歸朝,免得國事無人處理。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這是十三陵中最雄偉的建築,它是「藏衣冠幾杖,起居薦藏物」的地方。大典全部用珍貴的楠木所造,經過五百多年風雨剝蝕,尚未傾斜變形,這表明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
第三院落由內紅門與明樓等組成。內紅門是棱恩殿和寶城之間的一座門樓,因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內紅門的彩繪色調顯得深沉、肅穆,使謁陵的官員走進門內即產生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
長陵建築雄偉、肅穆幽深,它以獨特的建築藝術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個側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既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一片紅葉。
陵園四周繞以紅牆,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林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帛亭。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一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獨具風格。
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一條一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斗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台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一通。碑樓後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歷初一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一頭,獻果酒、點香燭,焚帛,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一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隻、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
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郁、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於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游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皇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佔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一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庄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里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後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范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陵園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梨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裡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庄,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
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辟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築歷時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綉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謚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念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後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未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中國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宮經過整理和修飾,已正式對國內外遊人開放。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陽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 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後。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後合葬泰陵,同墳異穴。
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里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
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跡。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設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麼地宏大。從這里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跡。
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里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這里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里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里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後來他弒父即位。即位之後他貪圖奢靡,開了通濟渠,便於自己坐龍舟遊玩。他三下揚州,整天杯不離手,紙醉金迷。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他還熱中建造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後來宇文華及攻入江都宮,隋煬帝怕殺頭碎屍於是自縊而死。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隋煬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後合寢,以便讓皇後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聞名的浮雕?/ca>

Ⅲ 北京香山腳下廢棄的房子

許多年前去過香山,今天因為最近因為一些文學作品忽然想到,上網查了下資料,希望所答即所問。

綠雲舫
在香山飯店(虛朗齋舊址)北側,周圍老樹參天,綠蔭布地,乾隆年間仿熱河避暑山莊之「雲帆月舫」而建,形若舟舫,內設齋堂。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時期在原綠雲舫遺址上修建了香山慈幼院圖書館,50年代改為小白樓。現被佔用不對遊人開放。

「小白樓」
在香山公園這個地方的歷史還是比較久了,整整占據香山有三十年的時間。 香山公園內的小白樓原址是「綠雲舫」(遺址)。「綠雲舫」為清代皇家園林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乾隆十年(1745年)仿熱河避暑山莊的「雲帆月舫」而建。形若舟航,實為齋室,舫外綠蔭濃郁,取泛舟煙波意境,故名「綠雲舫」。現建築為民國時期改建的圖書館,俗稱小白樓。這個小白樓在香山的的景點中算是很有特色的,屬於民國時期的仿西方建築,雖然也是老宅,但地方很多還是保存完好的。
然後可以說和小白樓相關的歷史了。1919年熊希齡創建香山慈幼院後,在「綠雲舫」遺址上修建了一棟二層小樓作為香山慈幼院院部(總院)圖書館,1926年館內藏書6萬冊,至1937年達到12萬冊,許多珍貴圖書均為熊希齡院長所贈。因其牆體白色,俗稱「小白樓」。小白樓是全院師生查閱資料、課外閱讀之所。

但這期間還有個故事,據說這位熊希齡先生在資金上有了點困難,知道了梅蘭芳先生來這里刻碑題字之後,借題發揮,就邀請他來義演,籌資建校。梅先生欣然應允,演出收入悉數捐贈建校了,一時間這個事情傳為佳話。香山慈幼院在香山三十年,靜宜園的全部設施及園地只供一所獨具特點的學校專用,就是這所香山慈幼院。

1949年3月,毛澤東主席及中共中央機關由西柏坡遷來北平,欲暫駐香山慈幼院校園。香山慈幼院將園內3000多間房舍包括小白樓、雙清別墅,全部騰給中共中央及相關單位使用。為保密起見,此時的靜宜園對外稱「勞動大學」。1949年10月以後,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機關遷入北京城內後,「小白樓」等香山慈幼院遺址均由香山公園管理處接收。小白樓為香山飯店擁有。

清乾隆皇帝對此處非常喜歡,還有詩作傳世。

乾隆原詩序稱:夫舟之用以水居無異陸處為利,而陸處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為適。然而山居水宿,無事強生分別。況載舟覆舟,為鑒又豈獨在水哉。

乾隆御制《綠雲舫》詩曰:「園中水皆涓涓細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莊內雲帆月舫齋室而經舫名之。蓋自歐陽氏畫舫而後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無異陸處為利,而陸處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為適。然則山居水宿,無事強生分別。況載舟覆舟,為鑒又豈獨在水哉」!

綠雲舫

乾隆十一年(1746)

是處綠陰稠,幾余靜憩留。

煙霞常薈蔚,魚鳥任飛浮。

不系喬松畔,將尋古渡頭。

周髀歸妙契,天地一虛舟。

Ⅳ 北京通州道觀

北京通州的道觀:

伏魔大帝宮
伏魔大帝宮位於通縣城內西大街與中山街交接處路北。伏魔大帝是關羽封號,為帝王與民間所推崇供奉。佛教祀關羽始於六朝陳末。道教祀關羽,似始於北宋,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此關帝廟、伏魔宮遍及全國。宮東向二進,明建清修。山門3間,前殿3間,南北配殿各3間,耳房各2問。後殿3間,北跨院為普濟祠,南向三合院。僅余後殿、朵殿及所遺漢白玉八角雕花座一件,為通縣重點保護文物。

以下是北京其他道觀一覽:

城裡的道觀(就不詳細介紹了,內容你都懂的):
白雲觀················
東岳廟················
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在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
呂祖閣(呂祖閣在西城區新壁街41號和明光胡同6號)
呂祖宮(金融街北京道協那個)
蟠桃宮(崇文門東大街東口)
關帝廟(在地安門西)
文昌帝君廟(北城帽兒胡同)
葯王廟(崇文區東曉市街)
一畝園娘娘廟(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大光明門東南側)
都城隍廟大殿(西城區成方街33號)
宣仁廟(東城區北池子大街2號、4號)
昭顯廟(西城區北長街71號)
火神廟(和平門外琉璃廠東街29號)
關岳廟(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

---------------------------------------------------------------------------------------------------------------
下面是郊區的道觀:

玉虛宮
玉虛宮位於房山區黃山店鄉黃山店村西北3公里的寶金山內。由前宮、後宮、塔院三部分組成。玉虛宮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光緒年間所重建。前宮四合院布局。正殿前豎碑兩座。後宮地勢與前宮殿脊齊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於後宮50米左右,有塔4座。其中3座並列成「一」字,相隔約7米。建築形式相同,八角形,磚結構,高約7米。這3座塔均為清宣統元年(1909)建。另一座距此三座塔30米遠,高約7米。五道廟 五道廟在宣武區韓家潭西口鐵樹斜街與櫻桃斜街之間的路口處。廟有玉帝殿,內有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王象乾撰記立碑,謂此處為正陽。宣武龍脈交通之地,故於廟側建玉帝行宮,率諸神以鎮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說法是諸宦官為魏忠賢所建,以祈福安。

五頂廟
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廟,亦稱碧霞元君廟,分別為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東頂在東直門外,俗呼東頂。因廟側有一株數百年的老榆樹,順義、通縣一帶人又稱為孤榆樹廟,現已無存。南頂位於豐台區大紅門外南頂村,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國年間傾記,現已無存。西頂亦稱廣仁宮碧霞元君廟,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淀區藍靛廠。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稱護國洪蕊宮,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稱廣仁宮碧霞元君廟,有大殿五進,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聖祖御制碑、乾隆御書聯額並御制詩碑。民國時曾為舍粥廠,1949年後曾為療養院,70年代辟為北京橡膠五金廠。現存山門、大殿、配殿及古柏。北頂位於朝陽區大屯北頂村。清乾隆年間整修,1976年後殿因地震坍塌,後被翻蓋為北頂小學校。現僅存山門、前殿。中頂在右安門外十里草橋,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國時又重修。現存山門、大殿以及石獅、張玉書篆額、史夔撰文石碑等。

岫雲觀
岫雲觀在房山區琉璃河中學院內。建於明代,原名恩惠寺,俗稱老公廟。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僅存皋殿、三清殿和呂祖閣。岫雲觀古建築是研究明代建築工藝的實物資料,為房山縣重點保護文物。三官廟 三官廟在西海北沿29、30號。清代始建,民國年間重修。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券門,棋盤大門兩扇。前殿3間,配殿東西各2間。西跨院有殿3間。是一座較完整的小型寺廟。為西城區保護文物。位於通州鎮西大街東口路北。明建,稱「三官廟」,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院南向二進。山門3間,硬山筒瓦箍頭脊,次間後檐嵌六角形三交六菱窗。前殿、正殿各5間。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合瓦元寶頂,次間前吞廊,如意石階3級。後院正殿前,設青沙岩制浮雕龍紋圓形花壇一座,直徑2.35米,邊寬0.41米,由數塊拼砌而成。

秀峰寺
秀峰寺位於海淀區北安河鄉鷲峰山下。明正德六年(1511)由太監高讓所建。1925年改名為修真觀。1929年復更名為秀峰寺,並予修整。寺有三進,殿房數十間。

靜福寺
靜福寺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碧雲寺北1公里許木蘭陀山麓。原名玉皇廟,俗稱玉皇頂。明天啟元年(1621)建玉皇閣,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呂祖殿,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改稱靜福寺。坐落於山腰約海拔200米處,由並排三座院落組成,有玉皇閣、呂祖殿、關帝殿等。存山門一座,無梁結構,歇山頂,石券門,門額書「靜福寺」3字。中院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修殿後日岸記》摩崖刻碑。寺內還有明天啟元年《新建玉皇閣碑記》碑、清雍正十三年(1735)《玉皇頂祭星聖會碑記》碑、道光三十年《建立呂祖殿碑記》碑,以及清代擴建關帝殿碑。寺北有金泉洞,深4.25米,高2.9米,洞底一小汪泉水冬夏不枯。洞頂有一小洞,於洞內可以望天,為寺中一奇。與寺隔洞相望的東山樑上,曾建有洗心亭。

元聖宮
元聖宮位於順義縣北牛欄山下。始建年代不詳,今碑文記載曾重修於萬曆年間。廟宇坐北朝南,前立木製牌樓一座,其後有石獅一對,為明代遺物。後面是儀門、前殿、正殿、後殿、東西配殿等建築,房屋共40餘間,均為清代建築。殿宇上分別繪有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和空彩畫。前殿月台上,又有古柏兩株,高大粗壯,直插霄漢。後殿5間,黃琉璃綠剪邊,金龍和璽彩畫,月台高大。東西配殿各5間。院中松柏參天,甬道用各色石子拼成圖案。為順義縣重點保護文物。

呂祖廟
呂祖廟位於房山區良鄉西北25公里大南峪。明代創建,坐西朝東。隨山勢而建,前低後高。中軸線四進院落。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河西村北萬壽山上。與古北口鎮只一水之隔。修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原名慈雲寺,是佛教寺廟,寺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清末宣統年間,道人郝祥麟重修,改慈雲寺為道觀呂祖廟。廟山門緊對古北口關,山下是潮河之水;廟的西部是卧虎山,北有長城為屏障,南部山下古北口河西村,古稱柳林營,中部山腰有古北口八景之一的鎮山塔和七郎墳。廟為清代晚期典型的三合院形式,佔地為438平方米,南北稍長,東西較短呈長方形。大殿內供奉著呂洞賓等泥塑彩繪神像。院內尚有3座殘碑。

慈善寺
慈善寺位於石景山區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稱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詳,最遲在清初已成廟。分中、東、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觀音像,兩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這種佛、道兩家共進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見。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約10米,傳為魔王和尚衣缽塔。每年三月十五日,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開廟三日,堪稱京西香火極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毀。寺內外石刻眾多,以馮玉祥將軍留下的石刻最為引人注目。有「勤儉為寶」、「真吃苦」、「耕讀」、「淡泊」等楷書大字,前7字3尺見方,後4字2尺見方,鐫刻在山門外東山坡和寺後北山坡上。在「耕讀」、「淡泊」附近,尚有從《周易》摘錄的「八卦謙」200餘字,每字半尺見方。
溝崖
原名溝溝崖,因溝谷內多懸崖而得名。位於昌平區北部十三陵鎮域內,為德勝口溝西側的支溝。溝口南側為德勝口村,北側為德勝口水庫,是軍都山南麓狹窄谷地之一。
溝谷由流水切割而成。入口處兩山對峙,其間距僅十餘米。溝口海拔約140米,建塘壩截流1座。溝谷呈東南—西北走向,谷內山勢由外及里逐漸高峻,溝內植被繁茂,周圍有仙人、玉女、中峰、東峰、西峰、瑞峰、岫峰、將軍、步虛、五雲、金華和紫極等22峰環拱,其中中峰、東峰、西峰、瑞峰和岫峰5座山峰最負盛名。中峰為五峰之首,海拔963米。清康熙十二年(1673)編撰的《昌平州志》曾載有溝崖八景,即「飛瀑垂簾」、「寒泉漾玉」、「危峰夏雪」、「古洞春風」、「磴道穿雲」、「松橋隱霧」、「南川午月」和「西寺子鍾」。溝崖曾是佛、道兩教勝地,有「北武當山」之稱。自元、明以後,相繼建造有玉虛觀、碧霞宮、斗姥宮、西峰庵、東峰庵、瑞峰庵、盤道庵和西王母祠等72座佛、道宮觀廟宇,現玉虛觀、碧霞宮、斗姥宮和瑞峰庵等遺址仍存。
玉虛觀全稱護國中峰頂玉虛觀,又稱北武當溝崖玉虛觀,俗稱上廟。位於溝崖中峰山腰,距溝口約7500米。明天啟二年(1622)建造,崇禎八年(1635)落成,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修葺。該觀有觀門、鍾樓、鼓樓、正殿、配殿、後殿和無上閣等建築,溝崖廟宇建築中最高、最險的一組建築。整體建築分布在4層階梯式高台上。最下層有觀門1座,保存至今。其形制為單檐歇山頂,上覆灰色布瓦,冰盤石檐,檐下嵌白色石匾額,上刻「護國中峰頂玉虛觀」。觀門內左右建鍾、鼓二樓,左為鍾樓,鍾高1.3米;右為鼓樓,鼓已散失,僅存四壁。正殿面闊10米,進深4.8米;配殿面闊9.5米,進深4米,均已不存。殿前有石碑2通,分別刻有「溝溝崖中峰頂玉虛觀碑記」及「重修碑記」,碑身及碑座均完好。觀下有銀杏樹1株,為北京市一級古樹名木。
碧霞宮位於玉虛觀與斗姥宮之間。清光緒二十四年重修。有正殿3間,左、右配殿各3間,宮門3間。正殿為硬山式六檁前廊式建築,現存後牆、左右山牆及部分柱檁,殿基寬8.5米,深5.4米。左右配殿存部分殘牆,宮門殘存台基。
斗姥宮位於東峰山腰。清光緒二十四年修葺。建有宮門、正殿、配殿。正殿右前處一巨大山石與左配殿相對。其建築均已坍塌,僅存部分牆體。正殿及左配殿均為3間。正殿寬8.8米,深4.3米;配殿寬6.3米,深4米。宮門狹小。宮門外有硬山式灰色布瓦小房,存留後牆、左右山牆及後部房頂。

聖蓮山
聖蓮山(聖米石塘蓮花山)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群山峻嶺之中,海拔930米,是道教的聚集之地。聖蓮山山勢陡峭,巍峨俊秀,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澗峰高崖陡,絕壁森森『山上流雲霧海,變化無窮『叢林茂盛,古樹參天,廟觀亭閣掩映於濃蔭崔蓋之間,山間路徑有秀的特色,舒展與騎縫古剎之間,而且還集中展示了雄、險、奧、絕、秀的特點,素有京西小五嶽之美譽。
「道家風骨佛光照,奇峰峻石聖水靈」,這是聖蓮山的真實寫照。南天門一峰分兩分院,佛門、道家兩重天。早在明朝時期,佛教便在山上建宮立廟,名為勝泉寺。相傳摩訶老祖是在聖米石塘之中,食聖米、飲聖水而得道成仙,所以佛教在當時非常興旺;隨之道教也落腳於此地,後建蟠桃宮於勝泉寺的後山北側,俗稱北廟,觀中主持善於醫道,又有聖水洞之聖水有調理百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故此名聲大噪,進香朝拜,尋醫求葯者絡繹不絕。在民國時期尤為鼎盛,當時的達官貴人、藝術名家也慕名而來,而且不惜重金建別墅於觀中,至盡舊址尚存。蟠桃宮、聖水寺、關帝祠等建築群體及眾多景點、景觀,又重新隱現於奇峰幽谷之中。
蒙古包的塞外風情;三合院、四合院的幽靜和古樸;飛檐斗拱的仿古大戲樓,可讓您欣賞到各種形勢的節目,還有讓您一展才藝的機會。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天上的星光與景區的燈光交相互應,混為一體,無不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聖蓮山風景區是一處遠離喧囂、遠離污染、遠離煩惱的奇山聖地,它以一流的服務設施恭候中外遊客的光臨。

妙峰山
妙峰山風景名勝區妙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京西門頭溝區境內,距市中心50餘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景區以「古剎、奇松、怪石」而聞名。妙峰山屬太行山脈,火成岩結構,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峭拔,花草清麗。
北京市名山之一,京郊遊覽勝地,區位於京西門頭溝區境內,門頭溝區與昌平縣界山,屬太行山余脈。位於北京西北30餘公里,距市區55公里,海拔1291米,面積20平方公里。舊名仰山,以「古剎」、「奇松」、「怪石」、「異卉」而聞名。因山勢雄峻,五峰並舉,妙高為其一,故亦稱妙高峰。山上林木蔥蘢,風景優美,古多廟宇,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有我國品質最好的千畝玫瑰花,以創建於明末的「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著名。廟踞金頂,清至民國間,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行盛大 廟會,山因以著名。抗日期間廟毀,廟會遂衰。今仍以自然風光之美著稱,尤以山南櫻桃溝景色為佳。附近澗溝多玫瑰花。現為全市重點綠化區。
久負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廟始建於遼代,三處廟宇群(靈感宮、回香閣、玉皇頂)依山取勢,參差錯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別供奉著釋、道、儒、俗各路神靈,是明清時期華北地區的民眾信仰中心。
北京的廟會起源於遼代,稱「上巳春遊」。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妙峰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開山半月余,日以萬計的香客絡繹於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滾磚、耳箭、懸燈等方式進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香會邊走邊練,幡旗飄揚,鼓磬齊鳴,觀者如潮。妙峰山廟會期,京都萬人空巷,其規模堪稱華北之首。
妙峰山傳統廟會始於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來自全國各地數十萬善男信女,幾百檔民間花會匯聚妙峰山,朝頂進香,酬山賽會,施粥布茶,場面之壯觀,信眾之虔誠實屬罕見。清《燕京歲時記》載:「妙峰山每屬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幅輳,車馬喧鬧,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香火實可甲於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對妙峰山廟會進行了專門調查,出版了《妙峰山進香專號》,此次調查開創了我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

丫髻山
丫髻山風景區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劉店鄉(距北京91公里),因山顛兩塊巨石狀若古代女孩頭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四方百姓又稱丫髻山為「東大山」。距東直門70公里,距金海湖45公里。丫髻山海拔363米,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為京東著名道觀,始建於唐代鼎盛於元、明、清三朝;丫髻山磕頭溝原有雲岩寺,分上下兩寺,始建於遼代,後經多次重修。上寺建築懸崖峭壁上,其規模之大,工程之險,古來罕見。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名山丫髻山,經過近兩年的整修,日前重新迎接遊客。丫髻山四月廟會於明時興起,京、津、魯、晉、豫等地善男信女紛紛來此朝山進香,每天多達數萬人。因此,丫髻山廟會也成為華北四大廟會之一。丫髻山景區有個狀若仙桃的巨石被兩山夾持,當地村民稱之為「神桃峰」。歷經數萬年的風吹雨打,現如今,這顆碩大的「神桃」依然能分辨出桃嘴和桃身,遊人從老遠便可看到,成為「桃鄉平谷」不可多得的一處亮麗美景。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聖地。上至皇帝後妃,宗室王爺,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東大山廟會的習俗。而廟會期間更是人如潮湧。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於此者,或輦紙帛,或升香燭,拜叩登山,名為勝會,駢肩疊跡,不可勝計」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46年。
相傳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結廬修煉,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原廟宇在1949 年前夕被毀,後經當地信眾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辦「丫髻山廟會」和9月12-10月2日舉辦「金秋金果碧霞蟠桃採摘節」。
丫髻山東大山廟會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一九九四年,丫髻山廟會被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道教大辭典》。

-------------------------------------------------------------------------------------------------
這篇北京道觀一覽是豐台大灰廠娘娘廟的桂道長整理的,道長慈悲。本人轉載,希望對喜歡道家文化的朋友有所幫助。

祝玩兒的開心。

Ⅳ 世界佛經奇觀—房山石經被譽為「北京的敦煌」!

北京房山雲居寺

北京房山石經,有著千年 歷史 ,被稱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佛經奇觀」。

那麼,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為何被奉為佛教文化、中國 歷史 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瑰寶呢?

房山雲居寺石經的千年故事要從隋朝講起。

隋朝大業年間,經歷過兩次滅佛法難的高僧靜琬,想起了佛陀所講的「末法時期」,憂慮於「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的眾生命運。

於是,高僧靜琬游歷四方,來到北京房山, 「為未來懸遠無佛法時,留為經本,開生慧目」 。

房山寺宇重重,雲靄漠漠,寺居雲中,故名雲居寺。在這里,靜琬艱難地開創了刊刻石經的事業。

石經山

他在藏經洞中,數十年如一日地鐫刻著《華嚴經》《維摩經》《勝鬘經》《涅槃經》等佛教經典,直至圓寂。

北京房山石經山藏經洞

其後40多代僧眾,歷時1100多年,在14278塊石碑上鐫刻下1122部佛經 ,封藏於石經山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中。

北京房山石經山藏經洞

自隋至清7朝之間,房山石經都是最高等級的皇家工程。清康熙年間,溟波和尚「以遵古人刻經板」,鐫刻經碑豎立在雲居寺佛殿前和地穴邊。

至此,房山石經千年刻經偉業宣告完成。

2

佛法之寶藏 文化之瑰寶

房山石經石碑拓片

房山石經共刻佛經1122部3572卷、近3000萬字,可謂是 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圖書館

《般若經》《大寶積經》《大都王經》《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佛法經藏,無所不有。

房山石經石碑拓片

如果我們將所有經碑首尾相連,竟能延綿25里之長。因此,房山石經也有「石經長城」的美譽,日本著名佛教學者藤堂恭俊就曾說:「 建造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衛國家,而鏤刻房山石經是為了保衛佛法。

房山石經石碑拓本

房山石經不僅是佛門的正法寶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人類文化 歷史 的珍貴遺產。它是研究我國古代 社會 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 歷史 和典籍的重要資料,其學術、文化、 歷史 等方面的價值不可估量。

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就曾贊嘆到:「 雲居寺是『北京的敦煌』,敦煌是『甘肅的雲居寺』。兩者皆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

房山石經

而據中國 社會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及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房山石經的最早底本可能是隋朝大藏經。

也就是說,這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大藏經典,也是當世唯一的孤本。因此,石經可以校勘後世所刻藏經中的脫誤和錯漏,意義重大。

董其昌書「寶藏」

原來,房山石經是如此珍稀、殊勝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難怪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專程前來延續刻經事業,並在藏經六洞上,書題 「寶藏」 二字。

房山石經

明朝道衍禪師也作《觀石經洞》詩雲:「峨峨石經山,連峰吐金碧。」「竺墳五千卷,華言百師譯。琬公懼變滅,鐵筆寫蒼石,片片青瑤光,字字太古色。功非一代就,用藉萬人力。」「幽明獲爾功,乾坤配其德。大哉弘法心,吾徒可為則。」

3

千年重光 庄嚴於世

考古學家發掘房山石經

1956年,正值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2500周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中國佛教協會決定以調查、發掘、拓印、整理房山石經,作為向紀念大會的獻禮。

史料記載稱,房山石經「一藏於山,一藏於穴」。考古人員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在9個藏經洞以及雲居寺南塔前的藏經穴中,發掘出房山石經,使大藏經盛世重光。

考古學家發掘房山石經

1980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開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專門設立 「房山石經整理研究小組",對房山石經進行校對編目、歸類整理、系統研究 ,先後編輯出版了《房山石經》《房山石經題記匯編》《房山雲居寺石經》《房山石經之研究》等專著,為學術研究提供最基本資料。

趙朴初老居士

1985年, 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趙朴初先生 ,受北京市政府敦請,任 「雲居寺修復委員會" 名譽主任。

房山石經拓本

趙朴初先生有感而頌:「鍥而不舍歷千年,石經寶藏冠人間。雲居昔日何巍然,護持文物集群賢。一朝頹壞哀烽煙,空留碑碣對塵寰。 今逢盛世希有緣,願觀眾力復庄嚴。

趙朴初先生為房山石經題詞碑

1987年10月,應日本佛教界的請求,「中國房山石經拓片展」在日本京都舉辦,引起極大轟動,使世界各國的石刻專家和 社會 大眾對雲居寺石經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房山石經拓本回藏紀念碑

1999年9月9日,為更好的保護石經,防止風化,中國佛教協會聯同北京市政府、中華慈善總會及有關單位, 回藏房山雲居寺石經

房山石經回藏地宮

趙朴初先生作《房山石經遼金刻碑回埋頌》頌:「遼金寶藏,應機出現。拓印流通,光騰赤縣。宏願深心,永懷列祖。功德今圓,還歸故土。」

房山石經

時隔多年,房山石經再次「走出國門」,來到「一帶一路」上的「佛教之國」緬甸,讓世界再次認識到這一中華佛經文化奇跡。

(文章內容來自網摘)

Ⅵ 李大鵬的個人簡介

1932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煙台市。民革成員。1994年1月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清華民族畫院副院長、北京卿雲詩書畫社副秘書長、朝陽區政協書畫社名譽社長及中國國際藝術家研究院藝術顧問。幼承家學,攻讀經史、研習書藝。擅長行楷、尤善榜書。所題匾額遍布於北京、煙台、威海、霸川及桂林、岳陽等地。作品輯入《北京名匾薈萃》。1957年在北京參賽獲獎後被吸收為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書法作品除在國內和澳、港、台展覽外,還多次到日本、朝鮮美國展出。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並獲獎。作品被澳門賈梅士博物館、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江蘇米芾書畫院、廣西平樂孫中山紀念館及廈門大學等單位收藏。並被「關東碑林」、「聖泉碑林」、「文峰山碑林」和煙台山公園刻碑。發表於《中國書法》、《中華兒女》雜志、《經濟日報》、《中國鄉鎮企業報》、《中國廣播報》、《羲之書畫報》、《煙台日報》《菏澤市報》、《威海日報》、《濰坊日報》等。作品和辭條輯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中國書法今鑒》、《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名作》、《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日現代美術通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Ⅶ 從北京怎麼去滄州看捷地乾隆御碑。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捷地改閘為壩。捷地閘所在地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是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捷地下船後觀看了分洪閘,並御書五言長詩,後刻碑立於捷地村西減河閘口北岸。清宣統(1911年)將壩改為溢流堰。1933年,國民政府華北水利委員會將堰改成8孔閘,至今未變。

Ⅷ 刻碑的中國書畫藝術載體之一

。碑刻是碑林碑廊類景點的核心所在。
建設碑林或碑廊需要的先決硬體設施為:保護碑刻作品的建築,建築一般多以中國古典式樣為首選,因為這樣可以與碑刻溶合一身。做建築之前一般就要考慮到碑刻作品的規格,以便在鑲嵌碑刻的時候做到美觀。建築的樣式隨場地而定,有走廊,大廳,樓閣,廣場,甚至洞穴地下室,不一而論。建築代價就要看建設單位或個人的經濟狀況了。
有了建築後,就要選擇碑刻作品的內容了。一般以書法國畫為主,當然也有年畫,版畫,浮雕等素材也可以納入碑刻內容。內容可以是有當地景點特色的,也可以是收納古代或者現代名家精粹的,這要看自己所需了。作品來源途徑也有幾種,有的是搜集整理的,比如說古代的就要這樣去搜集,可以通過十分清晰的印刷品或是復製品來實現。有的是直接花錢買來,比如現代名家的作品一般就要用錢來買了。不管什麼途徑來的作品都應該遵循「一流藝術品」的標准來收集,不然就失去了碑刻作品的價值靈魂所在了!
上述的兩項硬體達到了,就馬上要找到碑刻的石材原料來源,根據筆者多年的碑刻經驗所得,書法和國畫做好的表現石料以青石為佳,青石學名石灰岩,結構為白粉末狀,故而能充分表現書畫的飛白印章等精細效果。青石又以河南偃師鞏義兩地出產的為最上品。山東陝西等地的我也用過,但是都不如河南的效果好。找到做碑刻的石材加工地後,就根據自己的碑刻作品規格定好尺寸,到期把碑刻石材拉到工作場地,以備將書畫作品雕刻上石。
有了這三項硬體後,碑刻基本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其他的硬體設施比如工作場地建築輔料等一般都是小問題了。下面就談談碑林建設所需的軟體設施。
思路決定出路。碑林建設者要有藝術的眼光來選取碑刻作品的質量,有的建設者也可以請有實力的知名書畫家來幫助自己彌補這方面的缺憾,這點在碑刻開始之初便要定下的。有了堅實的藝術團隊才能把自己的碑林作品定位高端才能經受社會的考驗。碑刻的刻工團隊當然才是奮斗在第一線的人員,有了高質量的藝術作品後,就要靠高質量的刻工來把書畫作品雕刻上石。所以找到一個好的雕刻團隊成了碑林建設中最至關重要的一項軟實力。
碑林的碑刻作品不能和社會上的墓碑雕刻同日而語。好多碑刻工作者為了省時省力,用上了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我自己也用過,但是我在刻碑林的作品時,一般不會用機器去刻,因為那樣做的話根本不能表達書畫藝術的精神境界,一句話刻出來的就是「死」的,不是「活」的碑刻。所以在碑林建設者選取碑刻技師的時候務必要考察好對方的技術實力,(有關碑刻技術我將在另篇文章詳解)找到了一個好的碑刻團隊,就可以開始碑刻工作了,刻石的時候要大家一起研究怎麼把每一幅作品的藝術精神充分表現於碑刻作品上,以求完美!
古代碑刻
古代碑刻代表時期為先秦碑刻,代表為《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泰山石刻》。北魏碑刻,代表為《張猛龍碑》、《敬使君碑》、《曹恪碑》。隋唐碑刻,代表為《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元代碑刻,代表作品有《仇鍔墓碑銘》、《膽巴碑》、《妙嚴寺記》等。
近代碑刻
不詳
當代碑刻
當代碑刻最有代表性的是翰園碑林。翰園碑林佔地百餘畝,鑲碑三千七百多塊碑刻。代表人物是青年碑刻藝術家苗水彥。在開封翰園碑林、湖北元極碑林、蘭州碑林、汕頭蘭花碑廊、汕頭古瑩詩苑、北京抗日戰爭紀念石鼓園等都有他的作品。

Ⅸ 北京香山導游詞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導游詞,藉助導游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遊客觀光游覽。那麼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北京香山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1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峰,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雲霧彌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17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並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峰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斗艷,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迴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2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首先感謝您選擇天聖旅行團的北京香山一日游,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穆,希望大家今天會十分開心哦。好啦,說了這么多,時間也在慢慢地過去,一眨眼間已經到達了香山公園。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走,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次「香山一日游之旅」。現在我們來到了香山公園東門,有兩條道路供遊客們行走,左邊的一條是上山的道路,右邊則是看景區的道路,由於這次的旅遊不包括登山,那麼我們就走右邊的道路咯。首先直走,就是香山飯店,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香山飯店吧,那麼我就不多說了。香山飯店的前面就是松林餐廳,一會我們要在這里共進午餐。繼續往前走是聞名天下的雙清別墅,大家跟我往裡走,注意!這里毛澤東爺爺的床是一頭高一頭低的,有趣吧!

香山的景點多得是,現在就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了,

我跟大家說幾點注意事項:

1、請不要隨地扔垃圾,吐痰。

2、乘坐纜車時請注意安全

3、請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謝謝。祝大家玩得愉快

在座的各位好!我是貝兒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selina,大家可以叫我小s,在這八天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走過北京各個旅遊景點。也希望未成年人聽了我的講解,能增加更多知識。

香山公園景區簡介

香山位於北京西郊,除了賞楓之外,它還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的皇家園林。

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這里有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這里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這里有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這里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這里有世紀偉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最早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雙清別墅;這里有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靈柩暫厝地——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及孫中山衣冠冢。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郊,佔地180餘公頃,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香山早在1186年就出現了人文景觀。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靜宜園二十八景,香山、靜宜園占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園」中的一山一園。1860年、1900年,香山、靜宜園先後遭到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焚毀。1949年後陸續修復了大部分名勝。

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峰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園內各類樹木26萬余株,僅古樹名木就達5800多株,約佔北京城區的四分之一,森林覆蓋率高達98%,近年被有關部門測定為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之一。公園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這里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妝素裹。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詞時遊人倍增,曾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園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覽索道H全長1400米,落差431米),松林餐廳、香山別墅是觀光旅遊、度假休閑的理想場所。住在這里,散步即可到達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北京植物園、卧佛寺。向東數公里便是馳名中外的頤和園。往南還有八大處公園等旅遊景區。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3

相傳在七百多年以前,香山有一隻金鹿,金章宗得知此事親自上山捕捉。轉了半天未見金鹿蹤跡。時值正午,他又累又渴,依著一棵樹合眼便睡。睡夢中見到一隻金鹿突然出現在眼前,他急忙拉弓連射兩箭,都射到了地上。而金鹿也不見了蹤跡。章宗惱怒之餘拔起地上的兩只箭。箭剛拔出,兩股清泉便從箭孔中湧出。這時一陣涼風吹過,章宗從夢中醒來,於是命人在地上挖,果然挖出兩股清泉。章宗大悅賜名夢感泉。

香山「梅石」

梅蘭芳酷愛香山,每次來香山,均下榻在雨香館。1922年春,梅蘭芳住香山雨香館期間,一日,他與幾位好友在山間遊玩時發現一塊沒有刻字的大石頭,一時興起,即在巨石上寫下一「梅」字,此字高1.95米,寬1.9米,下方署名「蘭芳」,右下放刻有李釋戡的題記,全文為:「壬戌三月二十有四日,肅紫亭、齊如山、梅蘭芳、王幼卿、李釋戡同來,蘭芳寫梅,釋戡題記。香山游者雖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題記下方有「齊如山監制」五個小字。人稱「五君子刻石」,也叫「梅石」。

梅蘭芳寫下「梅石」之後,還「換來」了露天義演。因為當年熊希齡利用香山的房舍開辦慈幼院,收養了河北水災中無家可歸的兒童,為辦學經費短缺而發愁時聞知此事,便借題發揮要懲罰梅蘭芳在香山搞一場義演。梅蘭芳欣然同意,上演了《宇宙鋒》,並把全部收入都捐給了慈幼院。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4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公園內林木繁茂,還有很多古跡藏在林中,是北京的觀賞勝地和天然氧吧。每年秋季的「香山紅葉紅滿天」是景區最大的亮點,在國內幾乎家喻戶曉。

香山紅葉馳名中外,是感受北京金秋的絕好去處。紅葉以黃櫨為主,總數約十萬余株,此外還有元寶楓、三角楓、五角楓等30多個品種。每年九十月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黃櫨經過嚴霜的洗禮後,變得艷紅似火,把整個香山染成一片火紅。其中森玉笏、玉華岫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絕好之處。而深秋的雪後,連綿的青山銀裝素裹,一片潔白中點綴著片片紅霞,這正是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

香山公園創建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公園內文物古跡眾多,亭台樓閣散布於山林之間。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和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都是除紅葉外亦不可錯過的絕佳賞玩勝地。此外,坐落於碧雲寺中的孫中山紀念堂和香山寺東南坡的雙清別墅(毛主席曾在此生活和工作過),都是不可錯過的。

香山公園位於城郊,因其空氣清新、風景優美,而成為北京市民日常休閑的熱門去處。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香山歷史源遠流長,自晉代葛洪的丹井,始有記載。

金代金世宗、章宗兩朝皇帝營建香山,為其營建的寺廟賜名"大永安寺",章宗帝還先後七次到香山游幸,留下夢感泉等多處遺跡。

元代皇慶元年(1312年),仁宗帝賜鈔萬錠,重修香山大永安寺,並更名為「甘露寺」。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後裔耶律阿勒彌創建碧雲庵。形成「香山八景、碧雲十景。」

明代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司禮太監范宏出資七十餘萬,「捐貲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樓閣、廊廡、像設,煥然一新,規制宏麗,蔚為巨剎。事聞,乃賜額永安禪寺。」

清代乾隆帝在舊行宮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擴建,僅用九個月的時間就在香山建成大大小小的園林八十餘處,其中乾隆帝欽題並賦詩二十八處,成為明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帝賜名"靜宜園"。香山、靜宜園占京西"三山五園"中一山一園。1860年,英法聯軍將包括靜宜園在內的三山五園內的大量珍物劫掠一空,建築幾乎全部焚毀。1900年,八國聯軍再度劫掠,一代名園瓦礫遍山,幾近荒廢。

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羅漢堂

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香山的大部分風景區又被"達官貴人"、"軍閥巨商"建為私人別墅,多處名勝封閉。

1917年因順直(河北省)水災,在香山開辦了慈幼局,收養男女災童千餘人,水災過後,由清室內務府撥借香山靜宜園,於1920年10月3日成立香山慈幼院,收養無家可歸的災童,熊希齡任院長。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京逝世後,曾在香山碧雲寺內停靈長達四年之久。移靈南京紫金山後,在這里設孫中山的紀念堂和衣冠冢,供人瞻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毛澤東在雙清別墅工作和居住,在此指揮了著名的渡江戰役,籌建了新中國,翻開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1956年,香山作為人民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如今的香山公園不僅有峰巒疊翠的`千年名山、珍貴稀有的古樹名木、清冽甘醇的自然泉水、聞名遐爾的漫山紅葉,更有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派生機。它們向人們傾訴著香山昨日滄桑的歷史,展示著香山生機勃勃的今天和未來……

香山公園於1993年至今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區,2002年被評為首批北京市精品公園,2004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6

碧雲寺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此地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本名「碧雲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御馬監太監於經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稅收和從皇帝處所得錢財擴建了碧雲寺,並立冢域於寺後,又在冢上種植了青松作為死後葬身之所。據說這種做法叫做「青松壓頂」,實際上也是墓葬的一種標記。大概是因為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當地的人們都把這座寺稱為「於公寺」。後來於經下獄庾死,葬身碧雲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再度擴建碧雲寺,又在於經墓壙屋礎上加工擴建,作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賢也獲罪,墓穴遂廢。

在碧雲寺內,人們通常會關注孫中山紀念堂及金剛寶座塔。紀念堂面闊五間,山牆後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花紋,白底金字,上書《孫中山先生致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掛紅底金字木匾,上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正廳設孫中山半身塑像,身右停放1925年蘇聯贈玻璃蓋鋼棺一口。室內陳列孫中山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史跡。金剛寶座塔位於全寺最高點,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這種塔北京地區有三座,另兩座是西黃寺的清凈化城塔和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便在金剛寶座塔下。另外碧雲寺內的羅漢堂也值得一看。羅漢堂里五百羅漢按順序排列,坐像高約l。5米,身材大小與常人同,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有的閉目靜坐,有的低頭微笑,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老態龍鍾。五百羅漢的形象,可以說是佛教雕塑藝術的集錦。令人深思的是這五百羅漢中竟有乾隆皇帝的塑像,第444尊羅漢「破邪見尊者」,頂盔掛甲,一派英武的戎裝打扮,它正是乾隆皇帝的羅漢造像。將皇帝塑成羅漢,大約一方面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頌乾隆盛世之意。昭廟全稱宗鏡大昭之廟,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專門為接待__六世來京而建造的夏季行宮。天井中立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記,記述建廟緣由。廟百山腰處有座七層八角密檐式琉璃塔,檐端懸掛銅鈴56個,風來鈴聲清脆悅耳,餘音繚繞,更添詩情畫意。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7

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峰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園內各類樹木26萬余株,僅古樹名木就達5800多株,森林覆蓋率高達98%,近年被有關部門測定為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之一。公園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這里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妝素裹。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此時遊人倍增,曾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園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覽索道(全長1400米,落差431米),松林餐廳、香山別墅是觀光旅遊、度假休閑的理想場所。住在這里,散步即可到達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北京植物園、卧佛寺。向東數公里便是馳名中外的頤和園。往南還有八大處公園等旅遊景區。

香山名稱的來歷

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

古時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開放,清香四溢。明代王衡記載:"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之第一勝處也";明詩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宮一半白雲遮,迴廊小院流春水,萬壑千崖種杏花"之句。《帝京景物略》中有記載:"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

北京香山導游詞 篇8

見心齋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小院內建築布局極富江南情趣。院內東側為半圓形水池。泉水由龍頭吐入池內。上掛'見心齋'匾額。軒後有'正凝堂'五間,現為售品部。池東與軒相對者為知魚亭。院內池軒相映,迴廊臨水,是香山公園中的園中之園。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元皇慶元年(1312年)重修。清康熙帝在此建行宮,乾隆十年(1745年)又修葺擴建,以山名寺。《清一統志》謂寺"依岩架壑,為殿五層,金碧輝映",可見規模之大,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

西山晴雪為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碑現立於香山公園內半山亭北、朝陽洞山道右側。乾隆來到靜宜園看後寫了《西山晴雪》詩: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日,干林瓊屑映朝晴。寒凝澗口泉猶凍,冷逼枝頭鳥不鳴。祗有山僧頗自在,竹爐茗椀伴高清。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酉部。香山的主峰,海拔557米。頂峰有兩塊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爐,故名。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峰,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雲霧彌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Ⅹ 中山陵的資料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餘分別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 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 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門,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卧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 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青團6講138塊,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中山陵位於鍾山
巍巍鍾山,雄峙六朝古都南京的東郊,是南京地區群山之首。古稱金陵山,戰國時楚國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東吳時改稱蔣山。因山有紫色頁岩,遠望山頂,紫雲繚繞氣象萬千。
鍾山山體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周長達30公里,是江蘇南部茅山山脈的余脈——寧鎮山脈的最高峰。山勢整體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東段向東南方向延伸,止於馬群、麒麟門一帶;西段走向西,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隆起為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山。山勢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龍,故稱「鍾山龍蟠」。
鍾山有三個山峰,呈筆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為寧鎮山脈之最高峰。其東南第二峰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稱天堡山。環山溪流交匯,湖泊眾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負盛名。
鍾山氣象雄偉,地勢優越,自古以來,即與南京的盛衰氣息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變化與發展,幾乎都在鍾山一帶留存豐富的積淀,刻下清晰的印記。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大帝孫權開始,鍾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勛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鍾山又是江東佛教盛地;自六朝到近現代,鍾山均為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遨遊鍾山,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特別是以洪秀全為領袖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期間,多少悲壯慘烈的戰斗在鍾山開,多少英雄志士在鍾山浴血奮斗。鍾山,人文景觀眾多,歷代風物薈萃,200多處名勝史跡和紀念建築,琳琅滿目,錯落有致,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鍾山,是古都南京的驕傲,是古都南京的聖地。
鍾山風物,當以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為最。中山陵,位於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臨平疇萬里,後擁蒼崖千丈,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鍾形」 圖案,寓「使天下皆達道」之義。陵墓建設自1926年1月破土動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體工程歷時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都是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而捐資建造的。為了紀念中山先生,還在中山陵園區內建立了享譽中外的中山植物園及陵園溫室等。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與中山陵建築群前後輝映的是明孝陵建築群。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後的陵墓。陵園佔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整個建築群分為兩部分:從下馬坊開始,經禁約碑、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河橋、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欞星門,是孝陵引導部分神道。過欞星門向東北折,才進入陵園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直到寶城。地宮即位於寶城之下。明孝陵的神道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為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明孝陵地面木構建築物雖均毀於兵燹,但總體布局氣魄恢宏,尚存建築雄偉壯觀,石刻磚雕,圖案清晰,技藝高超。特別是尚未發掘的明太祖及馬皇後墓室,在數百年來『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等民間傳說、裨史雜記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點,在鍾山之陽督造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明孝陵,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鍾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書記載鍾山之陰共葬十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
在鍾山風物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為佛寺建築。在六朝時期,鍾山寺宇達70餘所,梵宮剎宇林立,鍾磬之聲相聞,「多少樓台煙雨中」。歲月滄桑,歷代迭有興廢,至今僅山左之靈谷寺猶具規模。特別是靈谷寺中的無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鍾山其餘寺廟,大多荒廢,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在鍾山絕頂興建的大愛敬寺,最為宏麗,梁武帝蕭衍曾親往游覽賦詩,昭明太子蕭統和之。該寺後毀於戰火,至今猶可見其遺址。鍾山現存宗教建築,如無量殿、寶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均為重要的歷史遺跡,唯多後代重建。然鍾山絕頂或半山溪谷之間,時見頹垣遺基,古寺廢址,六朝鍾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見一斑。
鍾山文化遺跡亦頗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作畫、大詩人李白作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志和尚像贊碑,即世稱「三絕碑」 者,素負盛名,原建鍾山獨龍阜,後隨靈谷寺遷往今址。墳頭村附近的陽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開鑿,原擬作為刻制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材,其碑額、碑身、碑座碩大無比,通高73米,總重量達1.5萬噸,堪稱「絕世碑材」。鍾山第三峰上,建有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天文台,還保存渾儀、簡儀、天球儀和圭表等珍貴文物,均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此外,鍾山北高峰上樑昭明太子讀書台、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雨中游鍾山定林寺的摩崖題刻、明代紫霞真人隱居的道家「第三十一洞天」等處,均為鍾山勝境,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鍾山蜿蜒起伏,宛如游龍,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山、湖的連接地帶以及環湖的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等若干低丘和城垣、城堡。其特點是山光與水色齊收,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自鍾山遠眺,玄武湖五洲煙柳,十里春風,燕雀湖波光牆影,紫霞湖林海明珠,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秀峰塔影,林木蔥郁。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獨運的精美建築,使得鍾山風景區成為自然美與人文美緊密結合的上乘佳作。
南京是著名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在其長達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現代為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黃金時期,而留存在鍾山的名勝史跡、紀念建築,亦以這三個時期最為集中突出。鍾山風物,是南京悠久歷史的見證,是開發旅遊資源的寶庫,是對廣大人民群鉦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我們要愛惜保護鍾山文物古跡,大力宣傳鍾山風光名勝,積極開發鍾山旅遊景觀,使之在建設融古都風貌與現代都市為一體的新南京的事業中,日益發揮其巨大之作用。

中山陵園組織機構歷史沿革
一、葬事籌備處(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
二、奉安委員會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三、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四、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五、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六、中山陵園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八、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范圍,增設鍾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鍾山區革委會。
九、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鍾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十、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跡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開放分類:
旅遊、孫中山、南京、風景名勝、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