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
擴展閱讀
廣州為什麼老是路面下陷 2025-07-21 01:48:34
廈門冰淇淋有哪些 2025-07-21 01:39:07

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13 21:13:16

㈠ 乾隆時期北京叫什麼

也叫北京,又名紫禁城

㈡ 北京古代是什麼名字

你沒說哪個古代, 古代他有很多名稱。
如:燕京、薊城、涿郡、幽州、北平
金朝時 :金中都
元朝:大都。
明朝 和清朝: 京師。

㈢ 清朝的北京叫什麼

京師。

京師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時期的稱呼。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時期,則因皇帝個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還曾一度由首都,降為君主暫幸之行在,復稱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明英宗正統時才恢復燕京京師的地位。

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管理,而漢族、回族事務則交給順天府衙門管理。

清代京師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了明代北京的格局,對皇城內規制有所裁撤,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大量的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將內城劃作滿城,內城成為八旗專屬居住區,令漢人統統遷往外城居住。

清朝還在北京城內添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城池的設施、形制在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後清人再未對北京城池布局進行過改動,北京內外城「凸」字格局自明嘉靖後一直延續了近500年,再沒有變動。

㈣ 乾隆皇帝時的都城是哪

北京紫禁城。

(4)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擴展閱讀

全盛極隆

1735年弘歷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後世界的浪潮。

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中國、開發邊陲作出了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清朝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清朝。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

㈤ 北京在清朝時叫什麼

北京在清朝時叫京師。

京師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時期的稱呼。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仁宗的部分時期,則因皇帝個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還曾一度由首都,降為君主暫幸之行在,復稱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明英宗正統時才恢復燕京京師的地位。

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管理,而漢族、回族事務則交給順天府衙門管理。

(5)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擴展閱讀

清朝京師的城防體系:

清朝時期,北京駐軍主力為驍騎營(旗營),分區駐扎於北京內城: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各旗均撥有官廳、營房和堆拔房(哨所)。除驍騎營外,北京城防駐軍還包括前鋒營、護軍營、步軍巡捕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咸豐十一年設)、虎槍營此外,自雍正朝起,在圓明園至香山一帶設有圓明園八旗護軍營,以拱衛御園。

㈥ 北京古代叫什麼名字

北京古稱先後有: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3、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6)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擴展閱讀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㈦ 北京在清朝以前是叫什麼的

北京清朝以前稱呼:薊、幽州、燕都、日下、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師、宛平、京兆、廣陽、涿郡、漁陽、析津和順天府。

資料: http://ke..com/view/2621.html?wtp=tt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㈧ 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叫什麼

就叫北京。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8)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擴展閱讀:

從秦朝到五代,北京先後做為前燕、大燕和中燕的都城。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被游牧民族所佔據,建立了很多政權。其中有一個政權叫做前燕,是慕容儁所建,定都於此。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稱帝,也都以此為都,一個叫做大都,一個叫做燕京。五代時期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守光以幽州(今北京)為都城。

到了宋代先是遼佔了此地並以此為陪都改名南京,後長期稱之為燕京,後女真人建金,建都上京(哈爾濱),後遷都於此並改名中都。自此北京開始正式稱為皇都。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遷都於此並開始興建大都。明朝建立的時候最早定都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把首都遷到他的根據地北京,並開始興建北京城。後來一直延續到清朝。

㈨ 清朝時,北京叫什麼

清朝時稱現代的北京為京師。

京師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時期的稱呼。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管理,而漢族、回族事務則交給順天府衙門管理。

(9)乾隆時期北京城叫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營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建設大城作為元都,於世祖至元四年(1264年)下詔,在原金中都東北方向營建汗八里,是為元大都。

明清時期皇帝非常重視北京城池的保護和修葺,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果發生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時進行維修。

㈩ 乾隆時期的國都在哪

乾隆時期的國都在北京。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