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鍾鼓樓為什麼在故宮外邊
擴展閱讀
福州b2駕照去哪裡報名 2025-07-17 01:46:07

北京鍾鼓樓為什麼在故宮外邊

發布時間: 2022-12-20 12:44:13

Ⅰ 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是什麼

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

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建築從南往北依次為:

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

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鍾樓。

從北往南依次為,鍾樓、鼓樓、萬寧橋、地安門、景山、故宮(神武門、順貞門、欽安殿、御花園、坤寧門、坤寧宮、交泰殿、乾清宮、乾清門、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中華門、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正陽橋坊、天橋、永定門城樓和永定門箭樓。

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為連接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在二環路鍾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後改名為北辰路,這條路成為北京中軸線的延伸,西邊建造中華民族園,東邊則是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建造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則是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過奧林匹克公園,到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在中軸線上。

Ⅱ 故宮中軸線上的經典建築,這背後到底有何奧秘

我們都知道故宮是我國歷史的文化瑰寶,通過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國的興衰歷史,同時,在2021年的9月5日上午10:00~11:30,故宮古墓,把開展了輝煌的故宮中軸的奧秘網路直播活動,也是讓每個人感覺到非常的震撼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經故宮至鍾鼓樓結束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中軸線格局的實現與傳承體現出了各民族對中國固有文化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見證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座里程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有機會去故宮遊玩。

3、中軸線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個地方?

我們都知道,中軸線是一個很長的線,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太和殿,太和門到太和殿之間的路總共破了55塊路時,55是周易所言,1~10天地數之和,這也是對於天地之和太和的表現。

Ⅲ 這里是北京:皇權的象徵--紫禁城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紫禁城,這座中國最後的皇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文化在建築形態上的集中呈現,是中國帝制文化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也是中國帝制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高度統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統一。如同所有帝王一樣,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業承傳萬世,但他絕對想像不到,幾百年之後,他的宮殿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成了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游覽勝地。

紫禁城不是在建築美學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禮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說古老文化、政治體制、社會結構、禮制理念左右了建築審美取向,這正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審美的獨特性、根底性所在。紫禁城既是一個實體,也是一個象徵體,更是一個成為圖像之後能夠激發無限想像的空間。

紫禁城源自一個偉大的構思、一個偉大的規劃、一個偉大的設計。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剛剛落成後,像以往歷朝歷代的皇宮落成後一樣,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頌德的詩賦。永樂皇帝朱棣讓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各自寫了《皇都大一統賦》,李時勉寫了《北京賦》,從那些華麗鋪排的辭藻中,大體可以知道一些關於紫禁城的規劃設計觀念。

「應天以順時,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載經載營;貫天河而為一,與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東臨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極閩越,西跨流沙,東涉溟渤;勢拔地,氣摩空;梢橫青天,根連地軸;包絡經緯,混沌無窮;仰在天之神靈,隆萬古之尊號……」

這些詞句看起來很玄虛、縹緲,其實,這樣的大思路、大視野對於紫禁城的營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人是相信天地相應,天地感應的。在永樂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參與其事的人們心中,他們將要建造的和將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間溝通天地的形象與標志。北京城所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只有紫禁城是高大的,可望不可即。距離足以產生高貴,神秘方可保持至尊。

紫禁城的佔地面積,紫禁城的建築群落與建築體量,以護城河為界,佔地足足72萬多平方米。據說房屋總計是9999間半。但是紫禁城的內部布局卻是最講究突出核心與服從核心的。所有高達的建築都由中軸貫穿起來,中軸上最重要的是三台之上的三大殿,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築,所有的空間,一律以太和殿為核心,強化和渲染天子宮殿的穩固、崇高與至尊。連色彩也是這樣。整個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獨紫禁城是黃色的、紅色的。

紫禁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達鍾鼓樓、穿過紫禁城的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那條偉大的軸線被稱為王者的中軸線。許多年以來,只有皇帝本人,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沿著中軸線進入紫禁城,進入太和殿。現在,所有人都可以像皇帝那樣沿著這條中軸線進入紫禁城。

那條引人入勝、偉大神聖的中軸線像一束強光那樣照向這座城市裡最重要的建築。所有重要的建築都由這條大道一一貫通。御道是用巨大的青白色石塊鋪就的,據說每塊石頭重達萬斤。御道之外的東西都變化了,唯有這些石塊紋絲不動的存在著,見證著全部歷史。沿著筆直的中軸線走,通過重重門、層層牆才可到達太和門,九開四進、敞開宮殿式的太和門,這座天下規格最高、最尊榮的大門,這座明朝的皇帝們御門聽政的大門,這座清朝入主紫禁城的第一個皇帝即位的大門,才是天子宮殿的大門,穿過太和門,直向巍峨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確認皇帝的身份,確立皇帝的地位,所以必須把這座宮殿建成坐擁天下的宮殿。當年的皇帝刻意站在中央,坐在中央,天地之間唯他獨尊,沒有旨意、沒有召喚、沒有允許,不可上台,不可入內。太和殿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是一處坐擁天下的位置。太和殿比中軸更重要,像一個人的心臟一樣,四面八方的建築群落將太和殿團團圍定。

為了它的坐落,2.6萬平方米的「土」字形台基拔地而起,它在「土」字的「十」字交匯處。地基深入地下8.5米,高出地面8.13米,16.63米厚的堅實基礎牢牢鎮住近600年間所有強烈的地震,泰然自若地守護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不可動搖的地位。1453根雕龍雕鳳的漢白玉望柱,1142個漢白玉螭首,72根合抱的森林般的大木柱和更多數不清的木料撐起高達35米的殿宇,構成唯一一座面闊11間、進深5間、面積2377平方米的最大木構單體建築。正中設一座高台,高台上只有一個寶座,那就是凌駕一切之上的孤零零的皇帝的寶座,與孤獨的寶座日夜作伴的是遍布殿宇內外的13433條金色的龍。太和殿最重要的用處也就是皇帝即位、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冊立皇後,元旦,冬至等慶典,真正的作用就在於它坐擁天下的地位、標識、符號、象徵性的意義。誰爭到這個位置,就是爭到了天下。

說到底,紫禁城不是為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為皇帝建造的,是為了可以坐擁天下的那個位子建造的。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確切一些應叫作宮城,已是城中之城的城中之城了。盡管如此,皇帝們還是要為他們的皇宮做一道又厚又高的牆。於是,南北長約960米、東西長約760米,高11.2米,底寬8.62米、頂寬6.66米的紫禁城城牆矗立起來了。城牆上可容四馬並馳,成百上千的衛兵可以在四面圍合的牆體上環繞奔走。而環繞城牆的是總長約3300米,寬52米,深達6米,三合土夯底,條石砌幫,岸築矮牆,引玉泉山水的盪漾碧波的護城河。紫禁城的河與牆把帝王宮殿的奢華繁復、宏偉壯麗、鋪排交錯及神秘擋在裡面,把單純樸素、方正肅穆、安穩安靜及其詩情畫意留給每一位觀望者。雖然無聲,但卻時時刻刻提醒著你:任何人不得攀爬,不得逾越。

有城就有門,有牆就有門。最高大、最威嚴的自然是前後、左右對稱開的紫禁四門——南門午門、北門神武門、東門東華門、西門西華門。午門為最,通高35.6米,比太和殿還高一點。午門是歷朝歷代的獻俘處,也是處罰不聽號令者的地方。明清的紫禁城一如其名,門禁森嚴。而在現在的紫禁城裡,遊客散盡,沉重又清晰的關門鎖門聲起落於千門萬戶之時,才彷彿真切聽到和感覺到來自哪個年代的聲音。那是一種足以把人心揪入歷史深處的聲音。

進入紫禁城內部,發現在紫禁城外部獲得的那種強烈的整體感並沒能立即減弱。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星羅棋布無邊無際的散漫。紫禁城外迎接我們的是開闊的廣場、整齊的紅牆,和整齊的紅牆間的一條條筆直的通道。上萬間房屋就是被這樣的紅牆和通道,圍合和分割成近百座大小不等的整齊的院落。紫禁城作為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連綿鋪排地佔據了72萬平方米的巨大地盤,但它絕對不是幾何狀的等分切割,平鋪直敘。一處又一處,一進又一進,一層又一層,庭院深深的精緻與婉約就這樣被輕松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裡,吸引著我們從偉大與輝煌中尋找細小的隱蔽和神秘。

紫禁城給了建築家限定的自由,從造型到色彩,而門窗卻給了建築家充足的空間。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築集中在中軸線上。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大窗窗欞造型全都是最高級別的三交六椀菱花形狀。其次為雙交四椀菱花形,大面積鋪排、鋪排出紫禁城最炫目的艷麗與輝煌。除了這些重要建築的窗戶一定要營造出至尊庄嚴的輝煌來,其餘大小建築的窗戶在等級的范圍之內,還是可以生出不少的花樣來:圓形的、方形的、如意形、燈籠形、松形、竹形、梅形窗出現了,窗欞組成的回紋、球紋、冰裂紋、「卐」字紋、「壽」字紋、「福」字紋、竹葉紋出現了。這些皇家窗戶,總是讓人感嘆裝飾的華美而不大關注甚至忘卻了它們通風、採光的實用功能。屋裡屋外、裡面外面,也就是一窗之隔,但這一隔非同一般。

 紫禁城內所有的牆面,所有的建築外立面,連色彩也獨有獨尊,行走其間,觸目皆紅,紅色的柱子、紅色的門窗、紅色的牆,說是被淹沒於紅色海洋也不為過。而最給我們視覺大沖擊的,除了大片的黃色大屋頂,還是大片的黃色大屋頂。連綿鋪排的黃色大屋頂,流暢著清晰的一條條黃色龍脊壟溝。而道路的地面、院落的廣場、房屋的根基則是灰色系列,灰白的石、灰的磚、深灰的「金磚」。這些色彩極端的鋪張、反復地渲染、張揚到極致。

 但紫禁城並不滿足只擁有這樣最奪目的色彩,它還需要有在這樣大紅大黃中更為出色的色彩,它需要在最暗淡的地方有最能出色的色彩,這就是能使最暗淡的地方成為最亮麗、最繁華之處的皇帝的彩繪。紫禁城建築佔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有彩繪的建築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在異常繁復的木結構上作異常繁復的油飾彩繪,繁復復繁復,奢華無以復加,極端的顯示出至尊與榮耀,還有無與倫比的華麗。

 或許是出於安全的角度考慮,更多是為了營造庄嚴肅穆的皇家氛圍,除了幾處花園,紫禁城不大鼓勵花草樹木的生長,更不準豢養狗啊、貓啊之類的寵物。皇家規制下的造型色彩也不允許隨心所欲,那麼在覆蓋著所有屋頂的琉璃上做文章就是最佳選擇了。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著黃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多少年過去了,我們在高處依舊能夠看到在金色的太陽照耀下恍恍惚惚浮動著黃色光芒,就是那些被琉璃覆蓋起來的連綿鋪排的一座又一座大屋頂放射出來的。在紫禁城裡,開得最旺、最盛,怎麼開也開不敗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琉璃花,高風亮節的蓮花;花朵碩大的富麗的大麗花;富貴的牡丹;安居的菊花;纏枝卷草也是隨處可以看到。

圖案的精緻、比例的適當、色彩的和諧、造型的典雅成全,在浮光掠影中分享著感官視覺的愉悅。天下最大的皇家大院是倫理的空間,也是極具特色的建築審美文化。紫禁城的偉大、紫禁城的輝煌就是這樣產生的。

紫禁城最北靠近神武門有一處園子叫御花園。皇城、宮城的營建還是很講究環境、風水,很有生態意識的。所以一定要建一處御花園,東西130米、南北90米,佔地將近1.2萬平方米的御花園,讓皇帝、尤其是皇帝的女人們、孩子們有一個接近花草樹木的地方。御花園是供宮里的大小主子們休憩游賞的。在紫禁城西邊鬱郁蔥蔥的18棵古槐樹西邊的慈寧宮花園供太後太妃們修心養性,拜佛誦經。而位於紫禁城東部的寧壽宮花園,則是乾隆皇帝心造的一個幻影,並千方百計地將其打造成具有江南園林風味的花園。因為是為乾隆自己修的,所以也叫乾隆花園。

因為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一時謙虛,說了句「予不敢上同祖皇,至六十年即擬歸正」的大話,所以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就開始修建這個太上皇宮殿。乾隆花園更像是他眼裡心裡一個大好山河的微縮版。他雖然讓出帝位,但他仍然要端坐在中軸線上三大殿的旁邊,眼睜睜地盯著他的繼任者。25年後,當他真到了該住進去的時候,他卻依舊住在養心殿把持著朝政,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也未曾在寧壽宮居住過。

 對於沒有幾處綠蔭的巨大無比的紫禁城來說,最北面的御花園、東邊的乾隆花園、西邊的慈寧宮花園和武英殿東側十八槐一帶,真是毫無生氣的紅色紫禁城裡僅有的幾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彌足珍貴。紫禁城西北角的英華殿左右兩側,樹葉茂盛的菩提樹鋪排了半個院落,據說是明神宗生母李太後親手栽植,秋天籽粒落地,棕黃色,光滑瑩潤,大多成了宮里人誦經的串珠。所以乾隆命名為菩提樹,其實它的真正名稱是小葉檬椴。御花園里有名的絳雪軒,是因為軒前的五株古海棠得名的,康熙春日賜宴在內苑,就曾「觀花於絳雪,玉樹臨風」。可惜這樣的好景緻早已消失了,古海棠變成了一叢不怎麼惹眼的灌木太平花了。雖然開出的是素雅清甜的小百花,可是比起香雪海的氣勢就差了很多。可宮里的人卻很看重,把太平花稱作「瑞聖花」,並把它與命運連接在一起,花若繁盛,天下太平。可惜花不遂人願。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廢墟間竟有太平花開放。1911年,太平花開得格外繁盛,可是沒過多久,末代皇帝就簽發了「退位詔書」。

紫禁城中這些蒼老的生命無聲地撫慰著寂寞的宮殿,而它們也最能震動人們。它們看遍了紫禁城裡的24位皇帝一個個怎樣的走來,一個個又怎樣的離去……還有無數的後妃、宮女、太監,一個個怎樣的走來,一個個又怎樣的離去……

當紛紛揚揚的雪花在紫禁城裡舞動起來,似乎一切都消解了,一切都消失了。蜿蜒起伏的金水河也在飛雪中舞動了。紫禁城被覆蓋得靜謐、安逸、干凈,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只留下偉大的建築在純潔的世界裡盡情地展現它的完整與完美。太陽更亮、白雪更白、紅牆更紅、黃瓦更黃。在這座宏大無比的中國宮城中,再大的雪也不顯得沉重,再厚的雪也不顯得冰冷,上下一體,河山共色,天地莽莽原本就是紫禁城的景象。

Ⅳ 中國最受歡迎的鍾鼓樓,北京的標志性建築,含有歲月氣息嗎

你去過北京的鍾鼓樓嗎?鍾鼓樓是北京最富有特色的歷史建築,鍾鼓樓是鍾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地安門外大街,建築巍峨而富有氣勢,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鍾鼓樓也是歷史遺跡,在當地也十分著名,保留保護的很不錯,雖然歷經風雨,但是依然古樸典雅,與周圍建築相得益彰,交通便利!最近因為一些原因,鍾樓和鼓樓不對外開放。

Ⅳ 故宮三大殿為什麼建在中軸線上

因為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全長約8公里,也不是特意把故宮三大殿建在中軸線上,是因為故宮的三大殿在原來是紫禁城,一個國家的首都的中心,是皇上居住的地方,所以就把紫禁城建造在北京的中心,代表著民心所向在一個心,後來漸漸的有了中軸線的別的建築物,經過地理學家的研究,這么多的建築物都在一條線上,所以就有了北京城的中軸線,正好故宮的三大殿就在中軸線上的中心,以突出皇權的威嚴、

Ⅵ 請問北京的哥們什麼是鍾鼓樓鼓樓呢多謝!

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建。鼓樓是一座單體木結構古建築,共兩層,整體建築坐落在高約3米的磚石結構台基上。二層樓上原有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世事滄桑更鼓大部分遺失,現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米,用整張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處,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者的罪證。1986年初又按原狀復制一面大鼓同時陳列。鼓樓一層為服務部,二層為展室,先後舉辦過「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展」、「"90東城文物展」、「北京老店鋪招幌展」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磚石樓體的鍾樓通高47.9米,共二層,下部為磚石台座,底樓四面各有一座拱門,有石階可達二層樓。二樓四面亦各有一座拱門,門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報時用的大銅鍾懸掛在二樓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兩側吊一根兩米長的圓木,供撞鍾使用。鍾高5.4米,體厚0.27米,重約63噸,是中國最重的大鍾。鍾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純厚綿長,圓潤宏亮,京城內外方圓十數里均可聽見。過去每日早、晚各撞鍾報時一次,每次報時要撞擊108下,俗稱「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百零八」。

過去,鍾、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1924年隨著清遜帝溥儀被逐出故宮,鑾儀衛也隨之消失,鍾樓就不再做報時之用了。

Ⅶ 北京十大標志性古建築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 歷史 文化名城,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國最後三個封建王朝成為世界最宏偉的都市,被譽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單項工程」。時至今日,盡管北京的古都景觀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壞,但仍為全國文物古建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城市,以規模宏大的皇家建築聞名於世,這些建築金碧輝煌,等級森嚴,是北京古建築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標志性古建築。

一:天安門

誰也無法否認天安門的特殊地位,它已不僅僅是一個建築,而是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 權利從 數百年前延續至今,作為皇城正門,在封建時代,天安門是皇帝頒詔的場所,皇帝的神聖權威通過天安門向天下播揚;作為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講台和新文化運動的見證者,天安門又成為新中國的標志。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 歷史 ,原稱承天門,初建時僅為三層樓式木牌坊,成化年間重修,始建城樓,清順治八年重建為今天的寬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頂城樓樣式,城樓長60餘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城樓為重檐歇山殿頂,上覆黃琉璃瓦,60根巨柱高聳,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門前的雄偉的石獅和精美的華表都是明永樂年間的古物,白色的石獅和華表與紅色的天安門城樓構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組成了完美和諧的建築整體。

二:紫禁城建築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與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美國的白宮並稱「世界五大宮」。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共有宮殿近9000間,被譽為「殿宇之海」,宮殿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 歷史 ,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共居住過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眾多國內外建築學家認為紫禁城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人類 歷史 上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紫禁城的主體建築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殿高28米,東西長63米,南北寬35米,建在8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偉壯麗的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中華第一殿」。

三:天壇祈年殿

天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與紫禁城同時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它是一座三重檐攢尖頂 圓形 大殿,採用青藍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顏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禮神」的「天數」而建,殿頂周長三十丈,表示一個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徵一年的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象徵一日的十二個時辰;中外層共二十四柱,象徵一年的二十四節令;三層相加共二十八柱,象徵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加上頂部的八根童子柱,共三十六柱,象徵三十六天罡;大殿的鎏金寶頂有一根雷公柱,是「一統天下」的象徵。

祈年殿是北京的標志性建築,是中國古典木製建築的巔峰作品,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世界建築之林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四:正陽門城樓

北京城以其城門的巍峨雄偉聞名於世界古城之林,擁有「外七內九皇城四」諸多的雄偉城門,在北京的眾多城門中當然以天安門最具知名度,其次即為正陽門,即人們俗稱的「大前門」,為京師內城九門的正南門,封建時代只有皇帝才可由此出入,是北京舊城的最高建築,取「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是北京內城九門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

正陽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規模和建築工藝都是京師九門之首,由城樓、箭樓、瓮城等組成,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中國典型的城防建築,是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城樓面闊七間,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朱紅梁木上飾金花彩雲,三重檐重樓閣,通高42米,進深24米,正陽門的建築形制及結構,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風格,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創造力,具有極高的科學、藝術、文物價值。

五:景山萬春亭

景山 坐落 於北京紫禁城北門外,是聞名中外的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這座經歷三個朝代,一直為帝王妃嬪御園的景山公園,總佔地面積為23萬多平方米。園內四季凝翠,翠綠成蔭,蒼松翠柏,古樹參天,萬余株形態各異的樹木中約有近千株樹齡百年以上,是北京 歷史 最悠久的皇家御園之一,如今則列入北京市十大公園。

景山中峰頂上的萬春亭為北京城中軸線的最高點,是全城唯一可以俯瞰紫禁城全貌的地方,它建於清乾隆十六年,亭高17.4米,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黃琉璃瓦綠剪邊,外20內12的雙重方柱撐起三層穹頂,磐磐方基,氣勢雄偉,造型優雅,巍峨雄健,是我國的古典建築瑰寶。

六:鍾鼓樓

鍾鼓樓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最北端,封建時代是北京的報時中心,所謂「暮鼓晨鍾」即是指此,始建之年可上推到元代,今天的鍾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後多次修繕,鍾樓於乾隆十年重建,改成了今天的全磚石結構。

鍾樓為單體磚石結構,黑琉璃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通高47.95米,樓體高33米,檐下為訪木單昂單翹五踩斗拱,底座四面各有一座拱券式大門,樓中央的八角木架上懸掛著建於明永樂年間的重約63噸的全國最重的大鍾(比馳名中外的「永樂大鍾」還重10餘噸)。

鼓樓為單體木結構,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通高46.7米,面寬34米,進深22.4米,單昂單翹五踩斗拱,梁枋繪有旋子彩畫,朱紅色樓體,內置大鼓。

鍾鼓樓這對雄偉建築相距約100米,一灰一紅,協調典雅,雄據於傳統中軸線的最北端。

七:雍和宮建築群

雍和宮位於北京內城的東北角,是北京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喇嘛寺院,整座寺院南北長400米左右,佔地約6.64萬平方米,因曾經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曾把雍正的靈寢停在雍和宮內,因此把主要建築全換為了黃琉璃瓦,整座寺院既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又有皇家建築金碧輝煌的華麗。殿宇雄偉,樓閣巍峨。

雍和宮具有將漢、滿、蒙、藏等各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建築風格,整座寺廟坐北朝南,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五進殿堂自南向北逐漸升高,而又層層封閉,密集緊湊,前面的牌坊、草坪與後面的殿堂、迴廊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布局和諧壯觀,是一組富麗堂皇、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它既是一座包羅萬象的藝術寶庫,又是一座奧妙神秘的宗教聖殿,在全國乃至世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八:德勝門箭樓

德勝門是明清京師九門之一,與安定門遙相並列成為舊都北城的重要門戶,德勝門命名於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 歷史 ,是明開國大將徐達攻破大都,為了加強防禦所築,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如今德勝門城樓、瓮城都 已不再 ,只有箭樓保留了下來,矗立在車流滾滾的二環路旁。給現代化的環路增添了幾許古典的氣息。

德勝門箭樓坐南向北,前樓後廈,建在12.6米高的城台上面,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鋪頂,綠琉璃瓦剪邊,面闊七間,進深二間,抱廈五間,內分四層,牆體東、西、北三面上下設四排箭窗,共82孔,城台上沿築有雉堞和女兒牆,整座建築灰牆綠瓦,巍峨壯觀,剛勁古樸,是十分典型的古代城防建築。

九:北海白塔

北海是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家園林,始建於遼代,歷朝歷代均有擴建,後逐漸形成「一池三仙山」的格局,碧波盪漾,樓宇錯落,花樹紛呈,是數個朝代風景名勝薈萃之地,是我國最精美的皇家園林之一。

位於北海瓊華島山頂的白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是一座潔白色的藏式佛塔,高35.9米,呈寶瓶狀,由塔基、塔身和寶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塔身為磚、石、木結構,上有306個通風口,塔身南面有時輪金剛門,塔肚最大直徑14米,鎦金寶頂分為天盤、地盤、日月火焰三層,地盤周圍掛有銅鈴,寶頂下有銅鑄華蓋,塔內有一根通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頂金盒內有 兩個 高僧的舍利子。整座白塔庄嚴巍峨,神聖純潔,是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十: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豐台區宛平城西,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 歷史 ,橋長266米多,寬8米,宛如一道長虹,橫跨兩岸,11個拱券洞門,每個橋墩前的分水尖都像一柄利劍,指向河水,叫做「斬龍劍」,橋東西兩端有四根高4.65米的精美華表,橋身兩側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橋上共有石獅485個,形態各異,橋西端有兩只石制大象,造型生動。

橋東端碑亭中立有乾隆御筆的「盧溝曉月」碑,橋西端立有康熙親題的詠永定河詩石碑,整座石橋美麗大方,是罕見的建築藝術珍品。

Ⅷ 北京故宮周圍景點

1、《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管理處隸屬於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公園中有銀杏園、海棠園、牡丹園、桃園、蘋果園、葡萄園、柿子林。全園坐北朝南,紅牆黃瓦圍牆,佔地23萬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長1015米。園內花卉草坪佔地1100 平方米。

2、《有瓊華島》

瓊華島,位於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瓊華島,元代為萬壽山(或稱萬歲山)。

清順治八年(1651年)於山頂建白塔,始稱白塔山。瓊華島簡稱瓊島,因島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稱「白塔山」。島高32.3米,周長913米。瓊華,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

3、《北海公園》

北海公園(Beihai Park),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

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佔583市畝,陸地佔480市畝。這里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白塔》

北海白塔,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志性景點。北海白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5、《團城》

團城位置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南門外西側。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嶼。 元代在其上增建儀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並在島嶼周圍加築城牆,牆頂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團城的規模。

乾隆年間進行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時,團城為御苑的一部分。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團城橫遭洗劫,衍祥門樓被擊毀,白玉佛左臂被擊傷,團城上的珍寶文物也被洗劫一空。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團城多次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將團城及北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什剎海》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

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準的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地區面積是最大的。

7、《鍾鼓樓》

北京鍾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結晶,鍾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鍾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鍾鼓樓規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築。

Ⅸ 北京鍾鼓樓重開 · 打卡最美中軸線


「 北京鍾鼓樓重新開放 」

打卡北京中軸線風光

與故宮同歲的鍾鼓樓

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終於重新開放參觀了

永樂年間的古鍾之王

氣勢磅礴的擊鼓表演

還能眺望中軸線風光






北京鍾鼓樓重新開放了

「與故宮同歲的北京地標建築 」

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當時位置處於在大都城的中心,後來在火災中損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鍾鼓樓,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


在城市鍾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鍾鼓樓規模最大,形制最高。兩樓前後縱置,一寬一窄,這樣的設計在全國鍾鼓樓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與故宮同歲的鍾鼓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見證了元、明、清三朝 歷史 的恢弘變遷。


20世紀80年代,國家對鍾鼓樓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並相繼對外開放。鍾鼓樓內部進行了改造升級,劃分出多個展覽區域,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向大家講述鍾鼓樓悠長的 歷史 故事和文化內涵。

不完全鍾鼓樓參觀指南


Part.1

鍾樓

鍾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築。

























樓外環繞的漢白玉欄桿、精美的雕磚暗窗、石雕斗拱,古色古香,別具韻味。


整個建築強調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多處敞開的半圓形券洞作為聲道,能夠最大程度上傳播鍾聲,「十有餘里,莫不聳聽」。



「古鍾之王,永樂大鍾」

鍾樓二層時隔多年終於對外開放了,展廳中央陳列的永樂大鍾,通高7.02米,直徑3.4米,重達63噸,鍾聲渾厚,方圓數里都能聽見 ,堪稱中國的「古鍾之王」。


周圍的木雕版畫生動地還原了當時製造銅鍾的場景。





Part.2

鼓樓

鼓樓通高46.7米,共兩層,三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築。



鼓樓二層大廳展有25面更鼓,包括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氣),均是根據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製的。


「氣勢磅礴的擊鼓表演」

旺季期間,每天有四場擊鼓表演,三名鼓手身穿特色民族服飾,雄渾有力的鼓聲回盪在大殿內,頗為震撼。


「殘存主鼓」

僅存的一面主鼓已經殘破不堪。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展」

周圍還陳列有各種古代計時器,碑漏、銅刻漏、日晷和圭表,展示了中國古代計時儀器的發展變化。

鍾樓有75級樓梯

鼓樓有69級樓梯

坡度大,樓梯陡

登樓時千萬注意安全

Part.3

登高遠眺中軸線風光

鍾鼓樓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鼓樓與景山公園的制高點萬春亭遙遙相對,登上鼓樓便可以俯瞰庄嚴、壯美的中軸線風光。



由近及遠,老城新景在眼前依次鋪展開來,低矮但充滿 歷史 厚重感的古建築與遠處筆直聳立的摩天大樓遙相呼應,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感。


北海水域已經結冰,清晰可見的湖心島、圍起來的冰車場,是北京冬日限定的快樂。


高樓林立的CBD建築群,摩登現代的新地標建築,儼然成為北京高大上的代名詞。

LOOK時長:3小時左右

鍾鼓樓周邊有眾多居民區聚集,鈴鐺胡同、豆腐池胡同、草廠胡同等街巷遍布。鍾鼓樓廣場更是周邊居民休閑 娛樂 的好去處。


鍾鼓樓的魅力不僅在於方正的建築、悠長的 歷史 ,同樣也在於這里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人們。它們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記錄著這里的溫情和煙火。

北京鍾鼓樓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鍾樓灣胡同臨字9號


- 門票 -

鍾樓票價:15元/人

鼓樓票價:20元/人

鍾鼓樓通票:35元/人


- 時間 -

周一至周日 09:30-17:00

(17:00停止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