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鼓樓屬於哪個區
東城區
北京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台上四周圍以宇牆。鍾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築。
(1)北京的什麼鼓樓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鼓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台。
清代劃每夜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晚7時至9時(戌時)曰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時至11時(亥時 )曰二更;11時至此次01時(子時)曰三更;1時至3時(丑時)曰四更;3時至5時(寅)曰五更;五時(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後撞鍾。
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鍾不擊鼓。擊鍾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
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重建鍾鼓樓。
❷ 請問北京的哥們什麼是鍾鼓樓鼓樓呢多謝!
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建。鼓樓是一座單體木結構古建築,共兩層,整體建築坐落在高約3米的磚石結構台基上。二層樓上原有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世事滄桑更鼓大部分遺失,現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米,用整張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處,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者的罪證。1986年初又按原狀復制一面大鼓同時陳列。鼓樓一層為服務部,二層為展室,先後舉辦過「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展」、「"90東城文物展」、「北京老店鋪招幌展」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磚石樓體的鍾樓通高47.9米,共二層,下部為磚石台座,底樓四面各有一座拱門,有石階可達二層樓。二樓四面亦各有一座拱門,門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報時用的大銅鍾懸掛在二樓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兩側吊一根兩米長的圓木,供撞鍾使用。鍾高5.4米,體厚0.27米,重約63噸,是中國最重的大鍾。鍾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純厚綿長,圓潤宏亮,京城內外方圓十數里均可聽見。過去每日早、晚各撞鍾報時一次,每次報時要撞擊108下,俗稱「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百零八」。
過去,鍾、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1924年隨著清遜帝溥儀被逐出故宮,鑾儀衛也隨之消失,鍾樓就不再做報時之用了。
❸ 北京鍾鼓樓有哪些修建歷史
鍾鼓樓,北京內城中軸線最北端的兩座建築,都與時間有關。它們是古代的報時樓,古京城從皇帝到百姓的生活起居都在晨鍾暮鼓中演繹,那皇都眾生非常熟悉的場景對於今天的我們卻已非常的陌生,時間顯出了神秘的一面。游覽參觀鍾鼓樓,您會聆聽到一部時間變奏曲,它是北京的,也是全國的,甚至是世界的。對時間的認知和馭使,人類必然的要經歷一個又一個的積極探索與進取的時代,這也是時間的歷程,是它變奏出的華麗樂章。 元朝已有這條街 過了景山,往北便是一條又直又寬的大馬路,這就是地安門內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與天安門遙相呼應,是皇城的北大門。地安門因居皇城北方水位,又稱厚載門,取「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之意。1954年為疏導北京城中交通,地安門從原址被拆除,並以原部件編號的方式運到天壇公園內准備重建,但事不遂人願,一場不期而至的大火將差不多所有的木製編號部件燒光,到2010年又想利用餘下的非木製編號部件重建時,圖紙又神秘地消失了,所以自1954年以後再也沒有人親眼目睹過這座明清兩朝皇城北門的真容。 地安門外大街的北端就是鼓樓,雖然現在街兩側已有一些二層及二層以上的樓房,但鼓樓還是顯得那麼高大。走到鼓樓之下,人們忍不住抬頭上望,太陽與高高的鼓樓讓人驚嘆時間的魔力。晨鍾暮鍾催促著太陽每天無情地遊走在北京的天空之上,就這樣一天一天從東到西,不知不覺地帶走了一代一代曾經活在這里的人,留下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來源:旅遊
❹ 北京鍾鼓樓是有什麼組成的
北京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地安門外大街,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北京的鍾樓在北,鼓樓在南,兩樓同時坐落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擊鼓報時之處。
西便門城樓位於北京外城西南角,為明清時期的北京外城七門之一,屬北京外城簡單便門之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城樓、箭樓和瓮城組成。其中,「八瞪眼箭樓」為清代初期增建。
紫禁城角樓於1420年建成於北京紫禁城的4個城角,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東南角樓在北京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建成於1439年,是我國唯一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箭樓。
北京鍾鼓樓
❺ 北京鼓樓至今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至九年(1272),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距今已有七百四十餘年的歷史。據著名史地專家侯仁之先生主持編制的《北京歷史地圖集》載:當時,鍾鼓樓處於元大都的中心位置。另據《析津志》載:鍾樓「閣四阿,檐三重,懸鍾於上,聲遠愈聞之。」後,毀於火。現存的北京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鍾樓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兩年後竣工
明代的北京鍾鼓樓,是兩座單體的墩台式建築,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
鼓樓初名「齊政樓」(取齊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重建宮室的同時建成,樓體通高46.7米,建在高4米四面是坡道形的磚石台基上。
鍾樓應當是與鼓樓同時建成。據《御制重建鍾樓碑記》載:「皇城地安門之北,有飛檐傑閣,翼如煥如者,為鼓樓。樓稍北,崇基並峙者,為鍾樓。其來舊矣。而鍾樓亟毀於火,遂廢弗葺治。」大意是:鼓樓稍北為鍾樓。鼓樓和鍾樓的歷史很久了,可是,鍾鼓樓曾屢次被雷火燒毀,廢棄後而沒有重建。直至清乾隆十年,為了防雷擊起火,才建起了全磚石結構的鍾樓。
北京鍾鼓樓雖經幾次翻修重建,但它始終擔負著為全城報時的任務
隨著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鍾表的傳入,鍾鼓樓逐漸失去了為古都報時的功能,但「擊鼓定更,撞鍾報時」的方法,一直延續到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才徹底廢止。
❻ 北京鍾鼓樓的地理位置
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兩樓前後縱置,相距百米,一改鍾鼓樓左右對峙的傳統,並且位於北京南北中軸線的最北端,前所未有。
鍾鼓樓與周邊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區成為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民俗文化特徵,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暮鼓晨鍾」現已成為市民對老北京的記憶,鍾、鼓樓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成為「老北京」的象徵。
❼ 中國最受歡迎的鍾鼓樓,北京的標志性建築,含有歲月氣息嗎
你去過北京的鍾鼓樓嗎?鍾鼓樓是北京最富有特色的歷史建築,鍾鼓樓是鍾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地安門外大街,建築巍峨而富有氣勢,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鍾鼓樓也是歷史遺跡,在當地也十分著名,保留保護的很不錯,雖然歷經風雨,但是依然古樸典雅,與周圍建築相得益彰,交通便利!最近因為一些原因,鍾樓和鼓樓不對外開放。
❽ 是北京的鍾鼓樓歷史悠久還是西安的鍾鼓樓歷史悠久
如果按照第一次建的話,那就是北京的早一些。但是北京的鍾鼓樓曽毀於火,1420年重建鍾鼓樓,這個是比西安最早建的鍾鼓樓(1380年)晚的。但比西安鍾鼓樓重修(1699年)要早。
我覺得要是從歷史悠久的角度來說的話。。應該是北京的鍾鼓樓?畢竟北京的是元代第一次建立,而西安第一次建立都要到明了
資料:(源於網路啦~)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鍾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鍾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鍾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鍾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後兩次重修。
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當時位置處於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北京鍾鼓樓外景的中心,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後又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鍾鼓樓,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後相繼毀於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樓遭雷擊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鍾樓。鍾鼓樓在清代歷經修復,所見到的鼓樓建於明代,鍾樓則建於清代。
❾ 北京鍾鼓樓的建築歷史
北京鍾鼓樓 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當時位置處於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後又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鍾鼓樓,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後相繼毀於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樓遭雷擊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鍾樓。鍾鼓樓在清代歷經修復,所見到的鼓樓建於明代,鍾樓則建於清代。1932年和1941年前後,為保護建築並有效地利用,對鍾鼓樓進行了不同規模的修繕。1984年國家撥款對鍾鼓樓進行大規模的修繕,1986年成立鍾鼓樓文物保管所,負責該文物建築的保護管理與利用。
隨著歷史的發展,鍾鼓樓的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元、明、清三朝,鍾鼓樓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鍾樓懸鍾,晨鍾暮鼓循律韻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度。過去,鍾、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鍾鼓樓便失去了報時功能。民國十三年(1924),為使民眾勿忘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國恥,鼓樓易名為「明恥樓」,後恢復原稱「齊政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鼓樓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館」,隨後鍾樓開設民眾電影院,至此鍾鼓樓開始向民眾教育功能轉變。1957年,鍾鼓樓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鍾鼓樓進行建國後的首次大規模修葺,1987年鼓樓對外開放,1989年鍾樓開始接待遊客參觀。1996年,鍾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