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言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心理語言學研究人類如何使用和學習語言,並且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進行思維。它的研究基礎主要是來自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語言學方面:
語音學及音韻學關注語言發音的問題. 在心理語言學的范疇里,則研究腦部如何理解及處理語言的聲音。
構詞學是研究字的結構,特別是有相同字根的字 (例如:dog和dogs),以及產生這些字的規則。
語法學是研究語言的規則,以及文法。喬姆斯基提出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令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視語法學為語言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
語義學則處理字詞和句子的含意。
語用學就關注語言環境對語意理解的影響。
心理學方面:
心理語言學主要集中研究認字和閱讀的過程,去了解人類思維的運作。而認知心理學中運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模型則成為心理語言學研究人類在處理語言 (聽、講、讀、寫四方面) 的研究基礎方向。
而發展心理語言學則集中研究幼兒及小童如何學習語言,通常使用實驗方法或量性研究去進行研究。(相對於讓·皮亞傑以自然觀察的方法去研究兒童認知發展)
② 心理語言學研究什麼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獲得、理解和生成語言的心理學分支。它從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語言活動特點。
最後,人類言語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復雜的社會因素直接決定了語言系統的變化,並對言語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對於人類言語活動心理機制的研究不僅依賴於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而且吸收和採納了語言學、社會學、生理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許多領域的理論和方法。
③ 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結論
首先,讓我們先來明確一下心理學這門實證科學是如何和語言學扯上關系的。
在很多人看來,語言學的學生就是學各種語言的。但是實際上,既然都已經自成一門學問了,那麼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簡單點來說,語言學狹義上就是研究人類語言的一個學科。但是接下來,又會有人跳出來說,語言學和語言有關,那就是純文科的東西啦。這就又是一個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語言學這門學科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的是諸如話語分析、畫句法樹分析成分這種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說到,狹義上,語言學是研究人類語言,但是廣義上呢?語言學還要去研究人類是怎麼學會語言的,也要研究人類在說出某些特定語言的時候大腦里是怎麼想的,甚至還有研究某些人是怎麼失去了語言這個能力的......以上列舉的這些研究分別對應到目前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便包括了語言(二語)習得研究、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等等。
心理、認知、神經?是不是聽起來畫風突變了?沒錯,屬於我們語言學狗的bigger時間到了。跨學科研究的趨勢,讓心理學、神經認知科學得以將實證科學的實驗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從目前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語言認知、雙語機制、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等方面。雖然在形式語言學、生成語法學派眼裡,與心理語言學密切相關的認知語言學(以UCB的George Lakoff為代表,對這位喬老爺的死對頭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和《別想那隻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雖然現在心理語言學的很多研究其實是心理系的人做出來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寶老劉的說法,心理語言學雖然還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但是嚴謹的實驗方法和定量分析還是給語言學增添了科學性的色彩滴~
好了,背景知識介紹到這里,往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可能會覺得有趣的心理語言學研究吧。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ces Decision Biases (2012)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的幾個學者做的關於雙語、語碼轉換和外語學習對於人們作出決定時的思維方式的影響。
那麼,大家覺得在用一門我們沒有那麼熟悉的外語進行思考和作出決定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嗎?是更容易沖動,還是更加深思熟慮?
在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過三大組實驗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首先,他們提出了兩種情況的假設:
1. 使用外語做決定時,由於對這門語言的不熟練,可能會增加認知上的負擔,從而讓我們更依賴於直覺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語的使用便會使我們的決策偏差加重;
2.使用外語做決定時,由於外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距離機制」,使我們不會輕易地啟動直覺系統,而是傾向於更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讓人們更依賴於一種系統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決策偏差發生的可能性。
然後,就是針對假設進行的實驗了。
實驗的被試人員方面,挑選的都是在課堂上進行了某門外語學習的人(為了控制條件,這些人的母語相同,所學習的外語也都相同,且被試的父母都不是這門外語的本族語者);被試還進行了前測,用來確保他們對實驗中涉及的外語掌握達到實驗所需要的程度;
實驗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語,然後被翻譯成目標外語,之後再翻譯回英語,以便確保可比性。此外,作者還請了雙語本族語者對文本材料進行了鑒定,確保翻譯的材料意義得到了准確的表達。
第一組實驗(測試的是frame-risk的決策偏差效應):作者先找來一群英語為母語,學習日語的美國大學生,然後讓他們回答一道關於「亞洲疾病」的決策題。(注意!!!這里題目的第一種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說會讓人們覺得作出的決策是讓人們可以「獲救」;第二種表述方式則是用的Loss-frame)
接著,作者又分別找來一群以英語為外語,韓語為母語的大學生,以及一群在法國巴黎學習的英語母語者,讓他們回答類似的題目,只不過這一次題目的主題從挽救生命變成了扭轉失業局面。
在這組實驗中,被試人員被隨機安排使用母語或者外語進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題目。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Medicine A,還是Medicine B,最終的收效實際上是一樣的,只不過A給出了一種確定數字的結果,B則用了概率的表述 :)
三小組實驗結果都表明,被試在使用母語作答Gain-frame時,會傾向於選擇有確定結論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時,由於表述詞從「saved」換成了 「die」,被試因此受到「框架」思維的影響,選擇Medicine A的人大大減少。相反,當被試使用外語做出選擇時,這種gain-loss的不平衡現象,即決策偏差情況得到了大大改善。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馬上得出結論說,使用外語做決定確實就能降低我們的決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訴我們:不是!
作者提出了另一個假設:有沒有可能被試根本就沒管材料是母語還是外語,只是隨意地在確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個決定呢?
基於這個假設,作者又做了一組控制實驗:
這次的被試是一群以西班牙語為外語,母語為英語的美國大學生。題目材料依舊是以改善失業問題為背景,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在Gain-frame的情況下時,確定選項A的數字比之前變少了。(也就是A和B兩個選項的最終收效不一樣了)
最終得出的結果,還是與前面的實驗一致:在使用外語作答時,被試的決策偏誤被大大減輕了;同時也表明,這一結果是不受被試所使用的母語或外語種類的影響的~
④ 心理語言學的發展前景展望
縱觀美、德、俄、中等國心理語言學的研究現狀,盡管德國的心理語言學研究學者(如JohannesEngelkamp)、前蘇聯的Vygotsky和Leontiev、中國的桂詩春等人均從各自母語(德語、俄語、漢語)的角度探討了心理語言學中相關的問題。但是,研究大都仍是基於美國心理語言學家以英語為研究客體所做的工作,而超出美國心理語言學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很明顯。特別是在「心智本質」和「語言理解」關系的深層研究方面,還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首先,以「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學習者語言行為的差異為例。英美人在單詞和語句的理解方面,其信息加工和語言理解的過程和方式與其他國家學習英語的人的理解過程就存在明顯的差異。僅以對TheAmericanDream這一名詞片語的理解為例。英美人聽到這個片語時腦海中出現的「概念連接」或「意念聯想」與中國學習英語的人的腦海中所出現的「連接」或「聯想」就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如果有人說「這是因文化差異而致」的話,那麼「文化」又是怎樣影響人的語言理解呢?我們再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所關心的「詞素換位」或「詞語換位」的現象為例。在英美人的言語中,他們有把carpark說成parkark的,但中國人就很難犯這樣的「錯誤」。這又是為什麼呢?看來,要解釋這些現象,心理語言學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語言感知、語言產生、語言理解均同語言習得緊密相關。我們知道,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母語同是英語,然而,澳大利亞人講的Icometoday常被美國人聽成Icometodie;北京人講的「旮旯兒」很多南方人也聽不懂,這是為什麼呢?這不但牽涉到「語音」和「方言」的研究,同時也為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個發展的空間。趙元潤先生是研究方言的大師,伍鐵平是研究「模糊語言學」和漢語詞源的大師,但心理語言學雖在言語感知的研究方面提到過「模糊邏輯模型」(FuzzyLogicalModel),但尚未就「模糊語言」的習得和感知作深入的探索。要說心理語言學的發展,這不能不算是另一個「用武之地」。
第三,人類的「行為語言」有同有異。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些初次來中國旅遊的美國人一見到中國人早上在大街上鍛煉身體時打「太極拳」就認為中國人在准備「打仗」呢?此外,「哭」和「笑」也是語言,而且也是各文化幾乎都在使用的語言形式。那麼,人們是如何學會使用和理解這類的「非文字語言」的呢?為什麼「點頭」的動作在絕大多數的國家意指「同意」或「贊同」,而在有的國家則表示「不同意」或「不贊同」呢?這無疑也為未來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提供了一條思路。
第四,心理語言學很多的研究成果具有指導語言實踐、語言分析和語言研究的很高的「應用」價值。比如:心理語言學在「心理詞彙」的研究方面所提出的「激活」理論在語言教學方面就有很高的指導意義,但遺憾的是,心理語言學家們尚無暇顧及對其理論應用價值進行宣傳和推廣。
總之,心理語言學要發展成為一門既能把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融為一體又有別於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獨立的新學科,還需深化人的思維和心智方面的研究。誠然,心理語言學所研究的「客體」是語言,但研究的實質不僅僅是心理學所關心的心理機制或語言學所關注的語言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而是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機制的運作過程和運作規律以及包括哲學在內的一切同語言相關的思維現象。我們相信,在近百年的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在人類上千年對「心」的研究啟發之下,心理語言學一定能發展成為一個造福於人類發展的,既具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又有很高實踐指導意義的新科學。
⑤ 心理語言學的簡介
心理語言學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行為主義的研究方向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語言學主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描寫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當時的心理語言學家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心理語言現象。他們認為言語行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為一樣,也是對刺激的反應,是聯想的形成、實現和改變,是借強化而獲得的。這樣,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基本上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言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這個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奧斯古德。他雖然不象斯金納那樣把意義排斥在語言現象之外,引用了中介過程來說明語言的意義,但他仍堅持認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可以解釋言語行為。心理語言學受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喬姆斯基的生成轉換語法產生和盛行之後,心理學界對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習理論的抨擊增多,認為行為主義不能解釋言語活動中的許多現象。
以米勒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把生成轉換語法運用到心理語言的研究中,認為人們掌握的不是語言的個別成分,如音素、詞和句子,而是一套規則系統,因此,言語活動不是對刺激的反應,而是由規則產生和控制的行為,它具有創造性。他們還認為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不是人類各種語言的不同結構,而是存在於各種語言底層的普遍規則,研究這些普遍規則如何轉化為某一種特殊的語言。
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問題包括言語的知覺和理解,言語的產生,語言的獲得,言語的神經生理機制,各種言語缺陷,言語和思維以及言語和情緒、個性的關系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學習理論、思維理論、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研究都會起很大的作用。它對工程心理、語言教學、言語缺陷的診斷和治療、電子計算機的語言識別等人工智慧的研究也都有應用價值。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在美國開展得比較廣泛。蘇聯、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也都有心理學家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其特點是力圖把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與該國的心理學傳統結合起來。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工作在中國也已經開展,主要是在兒童的語言獲得方面。由於漢語和其他各種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⑥ 心理語言學的介紹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它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以及為了掌握和運用這個系統應具有什麼知識和能力。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心理語言學是研究個體言語交往中的編碼和解碼過程。由於研究對象的特點,它與許多學科有密切關系,除心理學和語言學外,還有資訊理論、人類學等。在方法上,它主要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
⑦ 請問北京語言大學的心理學方面復試主要考什麼難嗎
北京語言大學的心理學在全國或者是北京來看,比較冷門。就是說實力上不是最好的高校。
對於復試來說,如果是對於我來說是個很明朗的問題:
1、首先要知道老師的研究方向,以及導師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不光是學術上的)。
2、你自身有沒有能力或者潛力幫助老師完成他想要乾的事情。
3、你要比別人更有用。
你現在應該多渠道的去打聽一下,復試、導師的各種信息。比如,到語言大學去問。
⑧ 心理語言學的應用和貢獻
心理語言學是從心理的角度出發研究語言,如人在憤怒的情況下的言語和平靜狀態下是不一樣的,語言心理學是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心理學,如人總有一天會死與總有一天人會落葉歸根說出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同樣人對此做出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
⑨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鑒了心理學的心理測量(psychometrics)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測量知識、能力、態度和個性的傾向。心理語言學對其所研究的對象,如語言的習得、學習和使用的心理過程所提出的種種理論都必須經過系統的自然觀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實驗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驗證,才能判明其是否有效。
1.自然觀察是心理語言學所採用的第一種方法,因為有些言語行為是自然產生的,只好在它出現的時候加以觀察,例如,兒童怎樣學講話,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怎樣講錯話。自然觀察的第一個特點是不幹預性(noninterference),觀察者對所觀察的對象必須進行客觀的紀錄,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成分。第二個特點是尋找事物的型式(pattern),從個別的、隨機的行為中找出事物的客觀規律。第三個特點是直觀性(directness),直觀比臆斷可靠,但很多心理活動不能直觀,必須根據其外部行為來推斷內心活動。第四個特點是收集數據曠日持久,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實驗方法是心理語言學更多地採用的第二種方法。實驗方法也就是自然科學所採用的方法;它和自然觀察之不同,主要體現為控制(contr01)的理念和方法。實驗方法要求有實驗組(experimentalgroup')和參照組(referencegroup)進行對比觀察。任何一種行為(例如詞彙量的增長)都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為了弄清楚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我們就必須把各個因素控制起來,即讓它們在實驗組和參照組里基本一樣(例如我們想控制性別,就讓這兩個組的男女比例大致一樣),而專門操縱(manipulate)某一個因素,即對它進行系統的改變,例如,年齡這個因素有不同的水平和發展階段:兒童、青少年、成人……我們就通過實驗方法比較不同組別的詞彙量增長的情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觀察語言心理過程時,心理語言學開拓了不少頗具特色的實驗方法,例如:(1)採用「在線」(online)的方法,收集潛伏性(即反應時的)數據來了解被試處理語言的速度;過去要使用專門的儀器,而如今則可以在普通計算機上使用專門的軟體就能收集到。(2)採用再現(recall)或再認(recognition)的方法來了解刺激保存在工作記憶里的情況,以觀察語言處理的成果。(3)採用控制輸入形式的控制方法,對刺激進行干擾,甚至歪曲,以了解語境對重建丟失信息的作用。(4)採用簡單的戴在頭上的眼動儀(tachistoscope)來觀察眼睛固視(eyefixation),以了解被試思維活動。採用雙耳實驗(dichoticexperiments)的方法,讓被試通過耳機的兩個頻道聽到不同的信息,以了解句子聽辨的過程。(5)採用有聲思維(thinkingaloud)的辦法,讓被試口頭報告他們在完成一件作業時的思想活動過程。(6)採用計算機模擬(computersimulation)的方法,把某些理論和模型程序化,然後再把得出的結果和實際試驗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驗證這些理論和模型的真實性。(7)採用電子大腦照相術的測量方法(electro—encephalographicmeasures)以直接觀察大腦對詞語刺激的反應。
3.統計方法。自然觀察和實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必須客觀地報告,這就需要用到統計手段。世間一切事物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統計學的基礎是概率論。統計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描寫統計(descriptivestatistics),例如一次投票的結果必須統計,多少人贊成,多少人通過,通過率的百分比是多少?一個班的期末成績也要統計,平均分是多少?及格率的百分比是多少?另一類是推斷統計(inferentialstatistics),我們的實驗都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的,但是其目的並非簡單地描寫這些樣本,而是想了解這些樣本的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意義,那就是從樣本推斷總體。我們在一些實驗報告里往往看到P≤o.5這樣的符號,這說明實驗者已經使用推斷統計學的方法算出,實驗的偶然性的機會低於5%,它的結果在95%的情況下是可靠的,因此具有顯著性意義。我們做實驗的目的還不限於了解實驗的普遍性,我們往往還想進一步了解事物之間的規律(結構和型式)以及多變數之間關系,這就需要做一些多元的統計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多維度量表、結構方程模型、神經網路方法,等等)。這些統計方法都比較復雜,必須應用一些現成的計算機統計程序。使用統計方法關鍵在於掌握它們的原理,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採用什麼統計方法,要防止誤用和濫用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