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老北京小吃蛤蟆吐蜜是什麼餡
擴展閱讀
北京如何找菲佣 2025-07-10 23:38:01
福州帶寶寶哪裡逛街好 2025-07-10 23:23:59
廈門世紀陽光怎麼樣 2025-07-10 23:22:37

老北京小吃蛤蟆吐蜜是什麼餡

發布時間: 2023-01-02 03:34:27

Ⅰ 蛤蟆吐蜜是什麼東西

蛤蟆吐蜜

是一種小點心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傳統小吃,早先它並不是小吃類 。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追隨燕王征戰的將士們為了軍糧便於攜帶,就把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子後萌生出製作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口感上佳的麵食的想法。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劉家人在祖輩傳承的麵食技藝的基礎上探索出工序多達26道的「蛤蟆吐蜜」,並將之完整地傳承下來。

做法

1、酵母粉與麵粉混合,倒入溫水和成面團,餳20分鍾

2、面團揉成長條,分成劑子,每個約50克

3、包入豆餡,收口包緊,輕輕壓扁,要將收口處朝外

4、面坯周圍一圈沾水,再沾滿芝麻(收口朝外,即收口處也會沾滿芝麻,這樣烤焙時收口會裂開)

5、烤箱預熱200度,烤至燒餅表面發黃、收口裂開吐出豆餡即可,約8~10分鍾

Ⅱ 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老北京炒肝

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Ⅲ 真正的老北京特色食物是什麼

咯吱盒也稱純綠豆豆酥卷,俗稱咯吱盒是北京通州區特有的傳統食品。每逢過大年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並食用咯吱盒。至今在通州地區仍流傳著一句老話:「饅頭大發,咯盒脆炸」,有著象徵著家庭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的寓意。咯吱盒以優質綠豆為原料,做工講究,口感酥脆、香味濃郁,老少咸宜。

Ⅳ 4 北京小吃中的常見的蛤蟆吐蜜,是因為裡面有什麼餡兒而得名的

北京小吃中的常見的蛤蟆吐蜜,是因為裡面有豆沙餡兒而得名的。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漢族傳統糕點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製作難點

蛤蟆吐蜜最難的步驟就是讓它吐蜜,因為地道的蛤蟆吐蜜這個吐口不是用刀切,也不是用手撕,也不是被裡面的豆餡擠破的,而是和面到一定程度自然開裂。蛤蟆吐蜜單單和面這一項就有26項傳統工藝在裡面。

Ⅳ 傳統小吃蛤蟆吐蜜的餡料是什麼

傳統小吃蛤蟆吐蜜的餡料是豆沙。
蛤蟆吐蜜,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傳統小吃,主要食材是麵粉,酵母,白芝麻,豆餡,溫水,而且早先它並不是小吃類,而是更高級的「小貨兒」類。
蛤蟆吐蜜的歷史已無從考證,但是據傳,蛤蟆吐蜜是明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追隨燕王征戰的將士們為了便於攜帶軍糧,就把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後,便開發出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好吃的麵食。經幾代人的研究,劉家人便製作出多達26道工序的「蛤蟆吐蜜」,並將之傳承下來。

Ⅵ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怎麼做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介紹

1、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2、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3、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4、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軟綿香甜,十分可口。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葯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葯。

5、豌豆黃: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6、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7、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8、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嘗麵茶的風味有關。

9、焦圈: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10、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

11、奶油炸糕: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

12、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3、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14、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Ⅶ 蛤蟆吞蜜作法和配料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漢族傳統糕點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展開)
(一)食材
主料
麵粉
300g
豆沙餡
500g
輔料
小蘇打
2g
芝麻
適量
步驟

1.麵粉加入2克小蘇打,加入適量的清水和成相似包餃子面的面團。

2.面團揉好後餳至15分鍾。

3.准備好豆沙餡。

4.餳至好的面團分成50克的小面團。

5.取一小面團擀成薄片,將豆沙放入。

6.用虎口將收口包緊,揪去多餘的麵皮。

7.要將收口處朝下,輕輕壓扁。

8.將餅坯則面朝下滾圓。

9.面坯周圍一圈沾水。

10.再沾滿芝麻。

11.逐個做好後,全部碼放在烤盤中。

12.烤箱 手動設置 200° 20分鍾,將近10左右,燒餅就可以裂開了。裂開後稍烤。表皮微黃即可。
小貼士
燒餅的麵皮要薄,豆沙餡要大,這樣通過高溫加熱,燒餅自然破裂,豆沙餡流出。

(二)用料
主料

麵粉500克

輔料
酵母(干)
1克
豆沙
適量
白芝麻
適量
調料

320克
蛤蟆吐蜜的做法
1.酵母粉與麵粉混合,倒入溫水和成面團,餳20分鍾
2.面團揉成長條,分成劑子,每個約50克
3.包入豆餡,收口包緊,輕輕壓扁,要將收口處朝外
4.面坯周圍一圈沾水,再沾滿芝麻(收口朝外,即收口處也會沾滿芝麻,這樣烤焙時收口會裂開)
5.烤箱預熱200度,烤至燒餅表面發黃、收口裂開吐出豆餡即可,約8~10分鍾
飲食小常識
其實就是豆餡燒餅,因為在烤在過程中裂開了口,露出了誘人的內餡,就被人取了這么個形像的名字,看它裂口的樣子的確很像青蛙的一張大扁嘴。吃的時候,最好把自己的嘴張得比它更大,一下一大口,才過癮~~~

Ⅷ 北京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北京特色小吃有北京烤鴨、鹵煮、驢打滾、老北京炸醬面、炒肝、爆肚、涮羊肉、麵茶等等。

拓展資料】:北京的驢打滾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具體來歷已經無從考究,只是在古代廟會的時候,驢打滾是必會出現的特色小吃。驢打滾的製作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復雜的,秀安永優質的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為主要原料,在經過制坯,和餡,成型這三道工序,所製作而成的驢打滾外面呈金黃色,內含豆沙餡,入口綿軟,香甜適口,吃起來別具風味。儼然已經成為了北京古老的特色小吃,到了北京一定要品嘗一下。

Ⅸ 蛤蟆吐蜜裡面有什麼餡而得名

蛤蟆吐蜜裡面有豆沙餡兒而得名的。

蛤蟆吐蜜其實就是豆餡燒餅,因為在烤在過程中裂開了口,露出了誘人的內餡,就被人取了這么個形像的名字,看它裂口的樣子的確很像青蛙的一張大扁嘴。吃的時候,最好把自己的嘴張得比它更大,一下一大口,才過癮。

相關來歷:

蛤蟆吐蜜,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傳統小吃,早先它並不是小吃類,而是更高級的「小貨兒」類。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追隨燕王征戰的將士們為了軍糧便於攜帶,就把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

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子後萌生出製作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口感上佳的麵食的想法。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劉家人在祖輩傳承的麵食技藝的基礎上探索出工序多達26道的「蛤蟆吐蜜」,並將之完整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