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故宮武英殿怎麼畫
擴展閱讀
深圳哪裡的貓山王便宜 2024-07-27 09:35:27
深圳素描培訓班多少錢 2024-07-27 09:33:43
廈門怎麼去廣州 2024-07-27 09:24:28

北京故宮武英殿怎麼畫

發布時間: 2023-03-27 03:50:24

『壹』 故宮的平面圖怎麼畫

故宮的平面圖如下圖所示: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配伏亮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培寬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1)北京故宮武英殿怎麼畫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

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廳困。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貳』 故宮博物院的簡單標准平面圖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如下: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譽世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

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2)北京故宮武英殿怎麼畫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館的主要構成: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里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並留存下來的。

2、中和殿

中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保和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內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等的地方。

3、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年間,曾遭火災,重修後改稱為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保和殿內懸掛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邦臣庶當思永保無疆」。

4、養心殿

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代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在此,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處。

5、乾清宮

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消虛瞎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6、交泰殿

交泰殿建於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7、坤寧宮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辟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8、文華殿

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

9、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於拿空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世稱「殿本」。

10、金水橋

位於太和門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相同。

『叄』 北京故宮 的簡單介紹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拓展資料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數據是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肆』 武英殿在過去的功能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的漢族宮殿建築,位於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 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武英殿與位於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
武英殿,北京故宮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譽桐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後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於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於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餘人,由皇帝悄滲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製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後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者一向貯於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後敬思慶運坦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
2005年故宮開始進行大修之後,武英殿區被修繕,現已完成,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館。其東西配殿為典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