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鍾鼓樓值得去嗎
鍾鼓樓是位於北京的景點。鍾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的北端,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鍾鼓樓包括鍾樓、鼓樓兩座建築,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中國古代鍾鼓樓起源於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褲弊已有「冊散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鍾催人息」的晨鼓暮鍾制度。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代,在元、明、清三朝,作為當時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鍾樓懸鍾,晨鍾暮鼓循律韻通。直到現在,這里每天都還有擊鼓表演可以觀看,上午和下午每隔約1小時,各有3-4場,鼓聲胡姿族震耳欲聾,磅礴大氣。
到了晚上,夜色中的鍾鼓樓燈光亮起,顯得更加古色古香,美輪美奐。
拓展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鍾樓灣胡同臨9號。
2. 中國最受歡迎的鍾鼓樓,北京的標志性建築,含有歲月氣息嗎
你去過北京的鍾鼓樓嗎?鍾鼓樓是北京最富有特色的歷史建築,鍾鼓樓是鍾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地安門外大街,建築巍峨而富有氣勢,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鍾鼓樓也是歷史遺跡,在當地也十分著名,保留保護的很不錯,雖然歷經風雨,但是依然古樸典雅,與周圍建築相得益彰,交通便利!最近因為一些原因,鍾樓和鼓樓不對外開放。
3. 北京鼓樓在哪個區
北京鼓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鍾樓灣胡同臨字9號。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矮磚牆,門前有石獅一對,樓的高度是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鼓樓位於東城區西北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東鄰草廠胡同,西靠舊鼓樓大街,南臨地安門外大街,北依鍾樓。
北京鼓樓由台及樓兩部分組成,樓基岩雀稱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側各有券門三座,左、右側各有券門一座,台內為十態臘字形券洞,系無梁式磚石結構。
北京鼓樓形制為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屋面,三重檐結構。台東西長56米,南北寬33米。其東北隅有一北向小門,內有69級石梯,由此可達樓上。樓為木結構,分二層。
北京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1、故宮:故宮於1420年建成,距今已經600年,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在整個城市的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珍藏文物上百萬件,是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如果沒有一天半載,故宮的精華可能都走不完。
2、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字碑立在了八達嶺長城,於是前赴後繼的世界人民都趕著去當回好漢。雖然一到節假日,在城牆上只看得到人頭,不過宏閉胡還是證明了古代建築的可靠性。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地勢險要,城關堅固。
3、南鑼鼓巷:南鑼鼓蔽攔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保存著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棋盤式傳統元代胡同民居區。後來被開發成了商業街,歷史與現代文化的碰撞,使這里成為了北京的新地標。
4. 北京鼓樓景點介紹
北京鼓樓在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北京鼓樓下為高約4米的城台,北京鼓樓台前後各有券門三道,左冊散右各一道。北京鼓樓面闊5間,重檐三滴水灰瓦歇山頂。北京鼓樓是明清兩代向全城擊鼓報時之處。1924年一度胡姿族改為「明恥樓」樓,陳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有關國恥的實物。北京鼓樓現存樓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為八國聯軍所砍。
北京鼓樓位於北京市中軸線上、北京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北京鼓樓與鍾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鍾」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後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鍾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築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 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於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務一座。北牆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北京鼓樓更鼓,為報時器具,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北京鼓樓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褲弊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 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北京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北京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

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民國以後,北京鼓樓曾改名為「明恥樓」,在北京鼓樓上陳列 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屠殺和搶劫的情形,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以後還曾先 後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5. 北京鼓樓至今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北京鍾鼓樓始建於元至九年(1272),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距今已有七百四十餘年的歷史。據著名史地專家侯仁之先生主持編制的《北京歷史地圖集》載:當時,鍾鼓樓處於元大都的中心位置。另據《析津志》載:鍾樓「閣四阿,檐三重,懸鍾於上,聲遠愈聞之。」後,毀於火。現存的北京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鍾樓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兩年後竣工
明代的北京鍾鼓樓,是兩座單體的墩台式建築,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
鼓樓初名「齊政樓」(取齊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重建宮室的同時建成,樓體通高46.7米,建在高4米四面是坡道形的磚石台基上。
鍾樓應當是與鼓樓同時建成。據《御制重建鍾樓碑記》載:「皇城地安門之北,有飛檐傑閣,翼如煥如者,為鼓樓。樓稍北,崇基並峙者,為鍾樓。其來舊矣。而鍾樓亟毀於火,遂廢弗葺治。」大意是:鼓樓稍北為鍾樓。鼓樓和鍾樓的歷史很久了,可是,鍾鼓樓曾屢次被雷火燒毀,廢棄後而沒有重建。直至清乾隆十年,為了防雷擊起火,才建起了全磚石結構的鍾樓。
北京鍾鼓樓雖經幾次翻修重建,但它始終擔負著為全城報時的任務
隨著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鍾表的傳入,鍾鼓樓逐漸失去了為古都報時的功能,但「擊鼓定更,撞鍾報時」的方法,一直延續到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才徹底廢止。
6. 鼓樓在北京什麼地方
鼓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鍾樓灣胡同臨字9號。
北京鼓樓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北鍾鼓樓作為元、指巧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四周砌有矮磚牆,門前有石獅一對,樓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北京鼓樓由台及樓兩部分組成,樓基稱台,台高4米,台的段逗敗南北兩側各有券門三座,左、右側各有券門一座,台內為十字形券洞,系無梁式磚石結構。
1996年11月20日,包括北京鍾樓在內的北京鼓樓、鍾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矮磚牆,門前有石獅一對,樓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鼓樓位於東城區握顫西北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東鄰草廠胡同,西靠舊鼓樓大街,南臨地安門外大街,北依鍾樓。
北京鼓樓由台及樓兩部分組成。樓基稱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兩側各有券門三座,左、右側各有券門一座,台內為十字形券洞,系無梁式磚石結構。
北京鼓樓形制為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屋面,三重檐結構。台東西長56米,南北寬33米。其東北隅有一北向小門,內有69級石梯,由此可達樓上。樓為木結構,分二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鼓樓
7. 北京鼓樓屬於哪個區
東城區
北京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台上四周圍以宇牆。鍾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築。
(7)北京的鼓樓叫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鼓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台。
清代劃每夜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晚7時至9時(戌時)曰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時至11時(亥時 )曰二更;11時至此次01時(子時)曰三更;1時至3時(丑時)曰四更;3時至5時(寅)曰五更;五時(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後撞鍾。
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鍾不擊鼓。擊鍾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
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重建鍾鼓樓。
8. 北京鍾鼓樓有哪些修建歷史
北京鍾鼓樓,位於北京閉兆東城地安門外大街,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北京的鍾樓在北,鼓樓在南,兩樓同時坐落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擊鼓報時之處。
西便門城樓位於北京外城西南角,為明羨世清時期的北京外城七門之一,屬北京外城簡單便門之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城樓兄態肢、箭樓和瓮城組成。其中,"八瞪眼箭樓"為清代初期增建。
紫禁城角樓於1420年建成於北京紫禁城的4個城角,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東南角樓在北京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建成於1439年,是我國唯一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