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地鐵運營到幾點結束
北京地鐵不同線路運營時間不同。
北京地鐵運營時間從最早4:53到最晚23:44。
1、1號線(八游和通線):起點站:古城4點57到22:51,終點站:環球度假區05點09到22:55。
2、2號內環線告培:起點站:積水潭5點04到23點44,終點站:西直門5點10到23點44。
3、2號外環線:起點站:西直門5點10到23點44,終點站:積水潭5點04到23點34。
4、4號線(M4):起點站:安河橋北5點00到22點20,終點站:天宮院05點30到22點38。
5、5號線(游和M5):起點站:宋家莊神友盯5點19到23點11,終游和點站:天通苑北5點00到22點48。
6、6號線:起點站:海淀五路居神友盯5點23到22點40,終點站:潞城5點50到22點49。
7、7號線:起點站:北京西站5點30到23點00,終點站:環球度假區5點09到22點29。
『貳』 北京地鐵晚上幾點停運
北京地鐵不是24小時運營。每條線運營時間都不同,大體上早上5點左右開始,晚上23點左右結束。最早的如:10號線,凌晨4:54開始,最晚的如:10號線,晚上23:26結束。《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嚴格建設申報條件,提高申報建設地鐵和輕軌的相關經濟指標,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由100億元、1000億元調整為300億元、3000億元。提高建設規劃質量,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融合,鼓勵探索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嚴格建設規劃報批和審核程序,確保建設規模同地方財力相匹配。強化建設規劃的導向和約束作用,已經國家批準的建設規劃原則上不得變更,進一步明確了規劃調整和新一輪建設規劃報批條件。
法律依據:《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第三十三條運營單位應當提供以下信息服務:
(一)在車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車行車時刻表及換乘指示信息;
(二)通過廣播、電子顯示屏等提供列車到達、間隔時間,車輛運行態祥行狀況提示和安全提示等信息;宴虧
(三)運用多種信息發布手段及時告知乘客運營計劃調整等信息;
(四)通過靜態標志標識系統,向乘客提供設施名稱及其位帆嘩置、設施導向、禁止行為和危險警告等信息;
(五)在車站提供問訊服務。
『叄』 北京地鐵幾點停
北京地鐵5號線的停運時間是22:49,7號線是22:25停運,8號線則是30:00停運,9號線的停運時間是在23:19,北京地鐵10號線的停運時間在0:22,北京地鐵13號線是22:42。
北京地鐵15號停運時間22:42,北京地鐵八通線停運時間則是在22:42,西直門05:35-22:42|東直門05:35-22:50」北京地鐵大多數的停運時間都控制在22:30~23:30之間,也可以根據自己想要做的地鐵路線詳細查詢。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主管部門在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及建設規劃徵求意見階段,應當綜合考慮與城市規劃的銜接、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需求、運營安全保障等因素,對線網布局和規模、換乘樞紐規劃、建設時序、資源共享、線網綜合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線路功能定位、線路制式、系統規模、交通接駁等提出意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主管部門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編制審批徵求意見階段,應當對客流預測、系統設計運輸能力、行車組織、運營管理、運營服務、運營安全等提出意見。
法律依據:
《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第三十三條運營單困明位應當提供以下信息服務:
(一)在車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車行車時刻表及換乘指汪運告示信息;
(二)通過廣播、電子顯示屏等提供列車到達、間隔時間,車輛悄嫌運行狀況提示和安全提示等信息;
(三)運用多種信息發布手段及時告知乘客運營計劃調整等信息;
(四)通過靜態標志標識系統,向乘客提供設施名稱及其位置、設施導向、禁止行為和危險警告等信息;
(五)在車站提供問訊服務。
『肆』 北京地鐵都是幾點到幾點關閉
北京地鐵5點-6點開始運行(各線路不同),晚上十點關閉。
據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北京地鐵全路網客流量已達到日均1035萬人次。
為了保證地鐵運行安全,北京市對部分大客流車站採取常態化限流措施,根據今年1月份的數據,北京地爛逗液鐵公司常態限流車站72座,京港地鐵常態化限流車站23座。這些限流車站均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限流時段主要集中在每天6點半到9點、17點到19點半的早晚高峰時段。
(4)北京地鐵什麼時間停運擴展閱讀:
北京地鐵的規飢物劃
根據指答《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4~2020年)》,北京地鐵3、12、17、房山線北延、機場線西延的設計工作已全面展開,於2015年開工建設。建成後將進一步完善「以中心城地鐵網路為主,快慢結合、主輔功能清晰」的多層次城市軌道交通網路。
北京地鐵的開通對加快周邊新城建設,優化城市布局,疏散中心城區的人口和功能,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北京地鐵的大發展便利了普通民眾的出行。
同時,緩解地面交通壓力,降低廢氣排放和雜訊污染,而且可以用其產生的土地資源增加值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提高城市人均綠地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