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不是稱北京嗎看明史為何叫北平 北平不是民國的稱呼嗎
明激嫌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後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民國十七慶埋年(1928年)6月20日設立北平特別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恢復原名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明差手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
Ⅱ 歷史上把北京作為都城的各個朝代之間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講述了北京在歷史上崛起的過程,尤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五大王朝都以北京為首都,這本身就說明了北京的特殊性。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度探討一下北京能千年崛起的根源,以及關於它的幕後隱情。
而明朝定都北京的情況則與元清兩朝截然相反,我們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理由:「天子守國門」,也就是說,北京不但是國家首都心臟,同時也成了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是抵禦關外異族軍的總指揮部。明朝定都北京的目的不是有朝一日逃跑,而是皇帝前往戰爭的第一線防禦敵人的入侵。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隱藏著多少歷史興替,而在它的背後,又有多少慷慨悲歌?!
Ⅲ 明清北京城區別,看到都是放在一起說的,兩者之間有區別么
清朝沒有對北京城進行過什麼大的動作,所以清朝的北京城和明末的北京城的格局是沒有太大差悔斗別的。
但是,明中葉北京城曾增修了一碧亮磨道外羅城,就是宣武門-崇文門以南一直到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等的地方。所鍵行以明初和清初的北京城還是有比較大的格局差異的。
另外,明朝時候沒有對內城和外城進行嚴格的分管,清初則將漢人民戶趕到了外城,所以形成了宣南士鄉。到後期管制才慢慢放鬆。因此,城市的人文面貌還是有不少變化的。
Ⅳ 北京的皇宮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子的,和別的時期有何區別
故宮又稱紫禁城,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不過,你要是認為明朝時期的皇宮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差不多,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當時的皇宮規模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龐大很多。
雖然皇城范圍很大,但裡面卻很緊湊。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內分布著眾多機構,比如宦官官署就有十二監(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帆肆緩衣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鍾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此外還有十座庫房(甲字型檔、乙字型檔、丙字型檔、丁字型檔、戊字型檔、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用於存放從全國各地搜刮上來的各種物資。
如今的天安門廣場在明朝時期被稱為「千步廊」。它位於皇城以外的正南面,是整個大明帝國的行政中心。當時這里左右兩邊各有廊房一百多間,它們是各中央機構的辦公場所。按照文東武西的布局,六部(吏、戶、兵、刑、禮、工)、鴻臚寺、宗人府、欽天監、太醫院都位於東邊廊房。五府(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太常寺、通政司位於西邊廊房。兩道紅牆把五府、六部隔在牆外,一方面便於官員上朝和辦公,另一方面也杜絕了閑雜人等進入皇宮產生的安全隱患。
「千步廊」呈現「T」型結構,一條狹長的石路直達承天門前,再向左右展開。在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橋和兩座華表、石獅襯托下,承天門更顯得雄偉、壯麗,這在建築上是一種「蓄勢」手段,「九重宮禁」的氣勢就這樣被進一步烘托出來,既體現了皇宮的威嚴,也讓人加深了皇權至上的印象。
Ⅳ 明朝的首都不是北京嗎
明朝有兩個首都:應天(南京)和北京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將集慶路(今南京)改為應天府,定為首都,1378年改稱京師。
永樂十九年(1421)二月,明成祖北遷定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南京,作為留都。明朝兩京制格局形成
明代兩京制度與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機構,只是南京的中央機構的前面都加有「圓襲皮南京」二字。南京各機構的權力只限於南京和南直隸的有關事務,有的部門甚至沒有任何實際職權。南京的機構雖然同樣對皇帝負責,但是其行文大多數必須經北京相應機構轉呈,受到北京機橘差構的制禪薯約。
Ⅵ 明朝和清朝的故宮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說明朝和清朝的故宮有什麼不同的話,寒柏認為除了後來兩朝都將北京的故宮做了一番修建改造,而造成修築規模和風格上略有不同以外;換一個歷史角度來看,最主要的不同應該是兩朝最開始建都皇宮地點的不同,以及朝代更迭後入駐故宮過程的不同。
如此以歷史角度來看明、清兩朝故宮的區別和不同,不是更有空間感、更加有意思嗎?
紫禁城修在元朝皇宮的位置,但由於元宮在明洪武時期已被拆除,因此是重新修建的。北京皇宮工程先後歷時十三年,到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才完工,所耗費的人力及財力是難以數計的。
公鉛喚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改稱京師。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以南京為“留都”,並稱“南北兩直隸”。南京諸司的設置繼續存在,稱為“留守”;原諸司印信全部移至北京。
北京從此成為明朝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北京故宮也就成了明朝皇帝的皇宮。
Ⅶ 唐代長安城 宋代東京城(汴梁城) 明朝北京城 不同與相同點
地方不同,民俗有差別,但同為京城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戰略位置最好,易守難攻;
東京:余鎮是當時商業最發達,繁華的城市;漕運發達因此經濟繁榮,但地處平原,容易受到攻擊;
北京:城市建設規劃最好;戰略位置不好,容易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攻擊。
唐長安九經九緯,道路網格大,道路更寬,前橫大街和朱雀大街都是200米以卜者上的寬度,里坊制度,晚上關閉,不讓出門,沒有商業。
宋代東京依然是延續里坊制度,但管理上沒有唐代嚴格,立方之間出現了商業街市。
明北京是在元大豎弊粗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道路網格已經比唐宋縮小,管理制度已經全面的變化,完全不同於唐宋。
Ⅷ 大明京城和京都區別
北京是京城,南京是京都,北京的朝廷和六部負責的是全國性的事務,南京只是作為陪都的存在,其六部的官員屬於備用性質,說白了就是去那余宏里養老的,不像北京的官員們權利那麼大。
簡單一點想,就是一個什麼權簡毀早利都沒有的攔雀影子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