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讀李紈
李紈與大觀園其他女兒不同,她有一個兒子——賈蘭。其他女兒都不會有下一代,因為孽鬼薛寶釵把花蕊給吃了,但是李紈與賈蘭胡鄭攜最後的命運也是非常悲慘的。事實上李紈影射吳三桂。吳三桂生於1612年(萬曆四十年),卒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是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一開始是明朝將領,後來投降滿清,引滿清軍入關,消滅了南明永曆政權,最後又反清起義,吳三桂一生是波瀾曲折的。賈元春的判詞裡面出現了弓,《紅樓夢》中誰人有弓,看原文(第26回):
寶玉無精打採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門,在迴廊上調弄了一回雀兒,出至院外,順著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魚。只見那邊山坡上兩只小鹿箭也似的跑來,寶玉不解其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後面拿著一張小弓追了下來,一見寶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裡呢,我只當出門去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的射他作什麼?」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念書,閑著作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寶玉道:「把牙栽了,那時才不演呢。」
這里明確指出賈蘭有弓,這個弓就是勒死元褲伏春的弓,吳三桂就是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從追殺小鹿可以看出賈蘭是個有心機的人,追鹿代表「逐鹿中原」,吳三桂一開始幫滿清逐鹿中原,後來自己逐鹿中原,也當了幾個月的皇帝。賈蘭雖然與寶玉是兄弟,但是他不幫寶玉,看原文(第9回):
這賈菌亦系榮國府近派的重孫,其母亦少寡,獨守著賈菌。這賈菌與賈蘭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誰知賈菌年紀雖小,志氣最大,極是淘氣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見金榮的朋友暗助金榮,飛硯來打茗煙,偏沒打著茗煙,便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將一個磁硯水壺打了個粉碎,濺了一書黑水。賈菌如何依得,便罵:「好囚攮的們,這不都動了手了么!」罵著,也便抓起硯磚來要打回去。賈蘭是個省事的,忙按住硯,極口勸道:「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賈菌如何忍得住,便兩手抱起書匣子來,照那邊掄了去。終是身小力薄,卻掄不到那裡,剛到寶玉秦鍾桌案上就落了下來。只聽嘩啷啷一聲,砸在桌上,書本紙片等至於筆硯之物撒了一桌,又把寶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賈菌便跳出來,要揪打那一個飛硯的。
從賈菌的名字就能看出來賈菌影射滿清人物,菌是靠水生長類似蘑菇的一類生物。賈菌與賈蘭兩人關系很好,但是賈蘭卻不幫寶玉一方,按道理來說賈蘭與寶玉是很親的,可以看出賈蘭在賈家破敗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吳三桂手中有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但沒有幫助明朝。賈蘭的名字其實就說明了這一點,第45回的回目是「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金蘭」指結義兄弟,「義結金蘭」就是這個意思。賈蘭日後肯定會求取功名,投靠皇家。1644年崇禎帝死後,吳三桂本來有意投降李自成,後來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拷打,他的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搶走,吳三桂大怒決定與李自成戰到底。李自成率兵親征吳三桂,初戰吳三桂失利,不得已就向滿清借兵。吳三桂及其部下就剃了發,雙方舉行了盟誓,滿清許諾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把皇太極的第14女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1644年農歷四月廿二,在一片石戰役中雙方合兵擊敗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可以說吳三桂確實與滿清「義結金蘭」了,而且讓中國陷入了黑暗的統治。吳三桂的行為是由他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看原文(第7回):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兒勞叨了一會,便往鳳姐兒處來。穿夾道從李紈後窗下過,隔著玻璃窗戶,見李紈在炕上歪著睡覺呢,遂越過西花牆,出西角門進入鳳姐院中。
前面說過這個夾道就是東北與北京之間的狹長走廊,明朝在這里修建了關寧錦防線和遼東邊牆。叢坦吳三桂和其父吳襄都出生在遼寧綏中縣,吳襄先後任錦州總兵、遼東團練總兵等職,吳三桂1632年20歲就任游擊,先後又任寧遠總兵、遼東總兵等職,吳三桂一家一直鎮守遼西走廊,這里明確指出李紈住在夾道中,所以再次說明李紈影射吳三桂。再看一下書中怎麼介紹李紈,看原文(第4回):
原來這李氏即賈珠之妻。珠雖夭亡,倖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今黛玉雖客寄於斯,日有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無庸慮及了。
吳三桂出身於遼西將門望族,他的父親吳襄先後擔任錦州總兵、遼東團練總兵等職,而他自己也先後擔任寧遠總兵、遼東總兵等職,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也出身於遼西將門望族,吳三桂作為名門望族之後,肯定想干一番大事。李紈字宮裁,紈是絲織品,宮裁指為宮里裁剪,說明李紈投靠了皇家,而且為皇家做衣服,做的是什麼衣服,必然是嫁衣,吳三桂一生在為滿清做嫁衣。李紈處於膏粱錦綉之中,為什麼如槁木死灰一般,這有點不合常理,李紈是賈赦長媳,而且有兒子,但是李紈不管賈家的事,李紈是不是真的對賈家事務毫不關心呢,看原文(第39回):
平兒一面和寶釵湘雲等吃喝,一面回頭笑道:「奶奶,別只摸的我怪癢的。」李氏道:「噯喲!這硬的是什麼?」平兒道:「鑰匙。」李氏道:「什麼鑰匙?要緊梯己東西怕人偷了去,卻帶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說笑,有個唐僧取經,就有個白馬來馱他,劉智遠打天下,就有個瓜精來送盔甲,有個鳳丫頭,就有個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總鑰匙,還要這鑰匙作什麼。」平兒笑道:「奶奶吃了酒,又拿了我來打趣著取笑兒了。」寶釵笑道:「這倒是真話。我們沒事評論起人來,你們這幾個都是百個里頭挑不出一個來,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處。」李紈道:「大小都有個天理。比如老太太屋裡,要沒那個鴛鴦如何使得。從太太起,那一個敢駁老太太的回,現在他敢駁回。偏老太太只聽他一個人的話。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別人不記得,他都記得,要不是他經管著,不知叫人誆騙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雖然這樣,倒常替人說好話兒,還倒不依勢欺人的。」惜春笑道:「老太太昨兒還說呢,他比我們還強呢。」平兒道:「那原是個好的,我們那裡比的上他。」寶玉道:「太太屋裡的彩霞,是個老實人。」探春道:「可不是,外頭老實,心裡有數兒。太太是那麼佛爺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應事都是他提著太太行。連老爺在家出外去的一應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裡告訴太太。」李紈道:「那也罷了。」指著寶玉道:「這一個小爺屋裡要不是襲人,你們度量到個什麼田地!鳳丫頭就是楚霸王,也得這兩只膀子好舉千斤鼎。他不是這丫頭,就得這么周到了!」平兒笑道:「先時陪了四個丫頭,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個孤鬼了。」李紈道:「你倒是有造化的。鳳丫頭也是有造化的。想當初你珠大爺在日,何曾也沒兩個人。你們看我還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見他兩個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爺一沒了,趁年輕我都打發了。若有一個守得住,我倒有個膀臂。」說著滴下淚來。眾人都道:「又何必傷心,不如散了倒好。」說著便都洗了手,大家約往賈母王夫人處問安。
李紈摸得平兒很癢,怎樣摸會摸得等一個人癢,李紈的摸法很有問題,李紈其實在摸鑰匙,而且李紈對老太太、王夫人、寶玉、王熙鳳等人屋裡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說明對賈家的事務很關心,而她摸到了鑰匙,說明她內心也想當家。寶玉說彩霞是老實人,其實言外之意是李紈不是個老實人,李紈裝出了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樣子,其實暗中還是覬覦賈家。書中對李紈的虛偽有提示,看原文(第)
說著,引人步入茆堂,裡面紙窗木榻,富貴氣像一洗皆盡。賈政心中自是歡喜,卻瞅寶玉道。」此處如何?」眾人見問,都忙悄悄的推寶玉,教他說好。寶玉不聽人言,便應聲道:「不及『有鳳來儀』多矣。」賈政聽了道:「無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樓畫棟,惡賴富麗為佳,那裡知道這清幽氣像。終是不讀書之過!」寶玉忙答道:「老爺教訓的固是,但古人常雲『天然』二字,不知何意?」眾人見寶玉牛心,都怪他獃痴不改。今見問『天然』二字,眾人忙道:「別的都明白,為何連『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寶玉道:「卻又來!此處置一田莊,分明見得人力穿鑿扭捏而成。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爭似先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於穿鑿。古人雲『天然圖畫』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未及說完,賈政氣的喝命:「叉出去,」剛出去,又喝命:「回來!」命再題一聯:「若不通,一並打嘴!」寶玉只得念道: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賈政聽了,搖頭說:「更不好。」
這是李紈居住的地方,很清幽,沒有富貴的氣像。寶玉在這里竟然與他的父親爭論,說明這個地方有很重要的意義。寶玉認為這個地方不自然,是人力穿鑿扭捏而成,也就是說是假造的,是一種偽裝。吳三桂後來反清起義,應該說是個英雄,其實作者認為吳三桂是個善於偽裝造假的人,看原文(第5回):
因二人攜手出去游頑之時,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無橋梁可通。正在猶豫之間,忽見警幻後面追來,告道:「快休前進,作速回頭要緊!」寶玉忙止步問道:「此系何處?」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亘千里,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爾今偶游至此,設如墮落其中,則深負我從前諄諄警戒之語矣。」話猶未了,只聽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嚇得寶玉汗下如雨,一面失聲喊叫:「可卿救我!」嚇得襲人輩眾丫鬟忙上來摟住,叫:「寶玉別怕,我們在這里!」
《紅樓夢》中的青溪、黑溪、黑海都影射滿清,寶玉被夜叉海鬼拖下去後,秦可卿肯定救不了寶玉,那麼木居士和灰侍者會不會救寶玉?李紈如槁木死灰一般,很明顯這里的木居士和灰侍者就是李紈,李紈會不會拯救寶玉?李紈所住的地方「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很明顯是人力扭捏假造的。這個迷津「深有萬丈,遙亘千里,中無舟楫可通」,卻出現一個木筏,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要金銀,只渡有緣人。這也很奇怪,很明顯這也是假的。這個木居士和灰侍者有可能會拯救寶玉,但是肯定是偽裝的。吳三桂確實有拯救國家的舉動,1673年康熙帝下令削藩,61歲的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宣稱要反清復明,拯救中國。口號喊得非常好,看一下吳三桂的討清檄文:
「原鎮寧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等知悉: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眾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乏顛錇,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遠夫偈可言?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干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盪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茲彼夷君無道,姦邪高漲,道義之儒,悉處下僚;斗霄之輩,咸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洋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官賣爵,仁怨於朝,苛政橫征,民怨於鄉,關稅重征,商怨於塗,徭役頻興,工怨於肆。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間,告廟興師,剋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鴕於荊棘,奠玉灼於金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囂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劃萬全之策,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習兵法,奪拔瘓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材優翟,無靳高爵厚封,起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儲倉庫,印信冊籍,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幸甚,天下幸甚!」
吳三桂也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大旗,而且在永曆帝墓前痛哭流涕,吳三桂譴責滿清「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宣稱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更要「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聽上去大義凜然,很振奮人心,但是此時距離南明滅亡已有11年,而且吳三桂勒死了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和他的兒子,現在又要反清復明,打出「朱三太子」的旗號,在永曆帝墓前痛哭,很明顯是偽裝腳假造的。事實上吳三桂根本沒有朱三太子,也沒有那麼大義凜然,吳三桂其實是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南明弘光帝曾經遙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如果吳三桂真想反清復明,為什麼從來沒有幫助過南明,反而對南明斬盡殺絕。如果吳三桂真想反清復明,為什麼不在順治帝死後康熙帝8歲的時候就起義,說白了吳三桂之所以起義是因為康熙帝要削藩,吳三桂的榮華富貴保不住了,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才宣稱要反清復明。木居士和灰侍者雖然說不要金銀,其實就是要金銀,李紈其實非常愛錢,很吝嗇,看原文(第49回):
李紈道:「我的主意。想來昨兒的正日已過了,再等正日又太遠,可巧又下雪,不如大家湊個社,又替他們接風,又可以作詩。你們意思怎麼樣?」寶玉先道:「這話很是。只是今日晚了,若到明兒,晴了又無趣。」眾人看道:「這雪未必晴,縱晴了,這一夜下的也夠賞了。」李紈道:「我這里雖好,又不如蘆雪廣好。我已經打發人籠地炕去了,咱們大家擁爐作詩。老太太想來未必高興,況且咱們小頑意兒,單給鳳丫頭個信兒就是了。你們每人一兩銀子就夠了,送到我這里來。」指著香菱、寶琴、李紋、李綺、岫煙,「五個不算外,咱們里頭二丫頭病了不算,四丫頭告了假也不算,你們四分子送了來,我包總五六兩銀子也盡夠了。」寶釵等一齊應諾。因又擬題限韻,李紈笑道:「我心裡自己定了,等到了明日臨期,橫豎知道。」說畢,大家又閑話了一回,方往賈母處來。
李紈是最年長者,但是李紈卻不肯出錢做社,是不是李紈沒錢,當然不是,看原文(第45回):
鳳姐兒笑道:「你們別哄我,我猜著了,那裡是請我作監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個進錢的銅商。你們弄什麼社,必是要輪流作東道的。你們的月錢不夠花了,想出這個法子來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錢。可是這個主意?」一席話說的眾人都笑起來了。李紈笑道:「真真你是個水晶心肝玻璃人。」鳳姐兒笑道:「虧你是個大嫂子呢!把姑娘們原交給你帶著念書學規矩針線的,他們不好,你要勸。這會子他們起詩社,能用幾個錢,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罷了,原是老封君。你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銀子。老太太、太太還說你寡婦失業的,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足的又添了十兩,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給你園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終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兒。你娘兒們,主子奴才共總沒十個人,吃的穿的仍舊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來,也有四五百銀子。這會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兩銀子來陪他們頑頑,能幾年的限?他們各人出了閣,難道還要你賠不成?這會子你怕花錢,調唆他們來鬧我,我樂得去吃一個河枯海乾,我還通不知道呢!」
王熙鳳雖然管理家務,但是自己的月前很少,李紈的月錢是眾女兒中最多的,但是李紈很吝嗇,絕不肯花自己的錢。李紈的所謂槁木死灰是裝出來的,李紈本質上是個貪財吝嗇的人。吳三桂不缺金錢,明朝的時候,吳三桂家就是鎮守遼東的將門望族,崇禎帝還賜予他尚方寶劍,封他為平西伯。降清以後,滿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其子吳應熊娶了皇太極的女兒建寧公主,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1662年吳三桂殺了永曆帝後,滿清封他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貴州,吳三桂錢糧土地極多,麾下將領鎮守各個地方,還擁有鹽井、金礦、銅礦等,可以鑄造錢幣,賦稅軍餉也很多,總之吳三桂的權勢極大。如果康熙帝不削藩,吳三桂絕對不會起義。吳三桂想像沐英一樣世代鎮守雲貴,當然滿清不會讓吳三桂美夢成真,正所謂兔死狗烹,吳三桂最終是「薄命」的人。接下來看看李紈的判詞,看原文(第5回):
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這盆茂蘭指賈蘭,這個鳳冠霞帔的美人指李紈,李紈與賈珠春風得意生了個兒子,是眾女兒唯一有結果的人。賈蘭名為蘭,到頭來不像蘭。我們知道梅蘭竹菊是四君子,蘭代表孤傲清潔、堅貞清高的精神,賈蘭名為蘭,實際不像蘭,賈蘭最後考取功名,投靠了皇家。吳三桂作為鎮邊將領,最後也變節投靠了滿清,他的兒子吳應熊還娶了皇太極女兒,和滿清成了親家。《淮南子》:「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冰迎春則泮而為水,冰水移易於前後,若周員面趨,孰暇知其所苦樂乎?」水在冬天就結為冰,在春天又化為水。吳三桂和就像冰水一樣,一開始是明朝勤王將領,後來投降滿清,再後來又反清復明,就像牆頭草一樣,反復無常,其實是妒忌榮華財富。最後成為他人的笑談,直到現在還是笑談。再看原文(第5回):
〖晚韶華〗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綉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鏡子指寶玉,賈家對李紈有恩情,給李紈的錢是最多的,但是李紈和賈蘭還是要去追求功名,投靠皇家。明朝對吳三桂恩遇極厚,出生於將門望族的吳三桂,20歲就擔任游擊,後來又擔任寧遠總兵、遼東總兵等,崇禎帝還賜予他尚方寶劍,封他為平西伯。最後吳三桂投靠了滿清,想追求更高的權勢。1644年32歲的吳三桂被滿清封為平西王,其子吳應熊娶了皇太極的女兒,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後來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貴,吳三桂一度權勢熏天,他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麾下的將領也鎮守各地,所有的官員都要聽吳三桂節制。吳三桂軍餉極多,土地也有不少,還擁有鹽井、金礦、銅山等,自己可以鑄造錢幣。吳三桂還派人做生意,開設關市。這樣又收取了很多賦稅。吳三桂還修建了豪華的藩府,准備永鎮西南。但是吳三桂的好景只持續了10餘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削藩,同年吳三桂決定反清復明,一開始吳三桂很順利,1678年農歷三月初一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農歷八月十七吳三桂因病逝世,只當了5個多月的皇帝,吳三桂的帝王霸業消散得非常快。吳三桂雖然戴上了朱冠,穿上了龍袍風襖,最後還是被滿清無常鬼所滅,1681年大周政權就滅亡了。人生莫受老來貧,1673年吳三桂61歲,按道理來說,滿清應該善待吳三桂,但是滿清確要削藩,這對於61歲的吳三桂來說是侮辱,吳三桂必然會起義。吳三桂血腥鎮壓南明,勒死永曆帝和其子,並焚屍揚灰,很明顯沒有積陰鷙。吳三桂在起義前,派人去北京接其子吳應熊回雲南,不過吳應熊拒絕了,只接回了吳應熊長子吳世璠,吳三桂起義後,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被滿清處死了,1681年昆明城破,吳世璠自縊而死,吳三桂的子孫基本上被滿清滅絕。吳三桂起義的時候,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延平王鄭經、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四川總兵吳之茂、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提督李本深等人響應,另外還有苗民、蒙古察哈爾部、青海墨爾根台吉等少數民族也響應,日本、越南、朝鮮等國也支持吳三桂反清復明。吳三桂的復明大業非常興盛,一度光復了雲南、貴州、 湖南 、 廣東 、 廣西 、福建、 四川 、 陝西 和 甘肅 等省,1678年農歷五月初一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大封文武百官,並修建了宮殿,頒制新歷,開科取士,吳三桂頭戴簪纓,胸懸金印,爵祿高登,光復中原似乎是指日可待,不料5個多月後的農歷八月十七吳三桂就入了黃泉,三年後他的大周政權也滅亡了。古往今來的王侯將相都灰飛煙滅了,只留下了一個虛名供後人欽敬感慨。
總結一下,李紈影射明末清初重要人物吳三桂,用《紅樓夢》中的一個字評價李紈——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