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故宮博物院有幾件虎皮釉
4件
首先是這件藏於觀復博物館的磁謹衡州窯卧虎形枕,其所屬的磁州窯系,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該瓷枕整體呈卧虎造型,通體虎皮花紋色彩艷麗,一雙虎目炯炯有神,微微向上仰望,彷彿捕獵狀,顯得栩栩如生。
磁州窯卧虎形枕
瓷枕始見於隋代,發展至唐代時,多作為醫用脈枕使用,式樣上體輕形。進入宋代以後開始大量生產,其形體也逐漸變大。慢慢地,人們逐漸認識到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開始將其作為驅火明目、延年益壽的理想夏令寢具使用。
再看這件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的清康熙釉里三色龍虎紋將軍罐,罐身上繪制著競相追逐的雲中飛龍與山間猛虎,祥橡做龍怒目圓睜,虎雄健威武,一上一下彼此呼應,形成雙雄爭斗之勢。周圍襯托流雲蔽日、山溪松柏圖案,筆法豪放,場景盡顯恢宏。
清康熙釉里三色龍虎紋將軍罐
「釉里三色」工藝始於清代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窯,燒制工藝難度較大,分別採用鈷、銅、鐵三種礦物原料作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繪制不同圖案,然後罩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制而成,成品圖案會呈現藍紅青三色,又稱為釉下三彩。
瓷器燒制技法在清代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除了「釉里三色」外,還有一如虧種叫「虎皮三彩」,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這只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虎皮三彩撇口碗。
虎皮三彩撇口碗
虎皮三彩瓷器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穎品種,器表使用黃、綠、紫、白等色釉,點染成為斑塊狀,猶如虎皮斑紋,故俗稱「虎皮釉」或「虎皮三彩」。
不同時代的陶瓷製品,所繪的虎紋樣在風格上則不盡相同,例如這件來自宋代,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瓶身外壁刻著兩只虎,一隻雙足站立,一隻伏地行走,呲牙翹尾,矯捷兇猛,搏鬥於草叢中,襯以洞石、芭蕉,近底處有一周蓮瓣紋。圖案以外空白處戳印珍珠形小圓圈,故稱「珍珠地」。
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
縱觀整體,瓶身形狀似橄欖,胎為灰褐色,表面施白色化妝土,製作規整,線條流暢,色調和諧,繪畫生動寫實,筆法蒼勁有力,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登封窯作品。
❷ 故宮瓷器有哪些特點
藝宴商城介紹明代《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內府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從這個記載中,後世得知,宋代有五大名瓷流傳於世。紫禁城所藏的宋五大名瓷,曾為宋朝皇家御用珍瓷。
哥窯釉面布滿開片,開片由深黑色派橘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
官窯瓷器,以粉青釉色為最大特點,造型典雅古樸。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燒白瓷的瓷窯。定窯瓷器講究刻花印花裝飾,它的印花水平居宋代各窯之首。
這些瓷器,目前是故宮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它們是中國瓷器製造史上的第一個歷史高峰。
中國瓷器的工藝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達到了又一個高峰。當彎羨埋雍正的兒子乾隆即位後正經歷著中國封建王埋螞朝最後一個太平盛世。而這個時候,作為陶瓷中心的景德鎮人口竟達百萬。而為皇家制瓷的御窯廠作坊多達23個。
❸ 鑒賞——首都博物館宋、遼、金時期瓷器
代形成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相繼而起,產品典雅襪拍彎精美、格調清新。遼代瓷器風格粗獷、豪放,表現出了鮮明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徵。金代所轄北方各地瓷窯在原有成就下不斷發展,形成獨特的釉色、造型及裝飾風格。北宋名窯藝術珍品,通過榷場貿易和宋遼使節在遼南京集散,宋、遼、金瓷器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
【越窯青釉劃花托盞】
北宋(960-1127) 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越窯青釉劃花鸚鵡紋碗】
北宋(960-1127) 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告悶紋執壺】
北宋(960-1127) 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越窯青釉劃花對蝶紋葵口盤】
北宋(960-1127)
【定窯白釉劃花萱草紋碗】
宋(960-1279)
【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
北宋(960-1127)北京順義遼代凈光舍利塔基出土
【定窯白釉印花蘆雁穿花紋碗】
宋(960-1279)
【定窯白釉鼓釘盒】
北宋(960-1127) 北京豐台出土
【定窯白釉提梁壺】
宋(960-1279)
【定窯白釉刻蓮瓣紋「官」字款蓋罐】
北宋(960-1127)北京順義遼代凈光舍利塔基出土
【定窯白釉爐】
北宋(960-1127)賀弊 北京豐台出土
【耀州窯青釉團花八角盤】
宋(960-1279)
【耀州窯青釉刻蓮瓣紋水盂(音於)】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青釉刻雙鶴紋碗】
宋(960-1279)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
宋(960-1279)
【醬釉蓋缸】
宋(960-11279)
【定窯白釉蓮瓣盤】
宋(960-1279)
【龍泉窯青釉凸龍紋盤】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白釉褐彩纏枝蔓草紋罐】
南宋(1127-1279)
【白釉缽】
金(1115-1234)
【黃釉鳳首瓶】
遼(907-1125)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藏
【龍泉務窯三彩菩薩像】
遼(907-1125) 北京門頭溝龍泉務窯址出土
【景德鎮窯青白釉凸花蓮紋盤】
宋(960-1279) 北京豐台塔基出土
【耀州窯月白釉刻花卧足缽】
金(1115-1234) 北京豐台烏古論窩論墓出土
【磁州窯白釉劃花蓮瓣形枕】
宋(960-1279)
【缸瓦窯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遼(907-1125)
【黑釉碗】
宋(960-1279)
【白釉雞冠壺】
遼(907-1125)
【白釉刻雙鳳紋盒】
遼(907-1125)
【缸瓦窯白釉刻蓮瓣紋瓶】
遼(907-1125)
【白釉瓜棱罐】
遼(907-1125)
【醬釉猴紐蓋雞冠壺】
遼(907-1125) 北京順義遼墓出土
【白釉雞冠壺】
遼(907-1125)
【龍泉務窯白釉刻菊蓮紋葫蘆式執壺】
遼(907-1125) 北京豐台遼墓出土
【綠釉「杜家」款瓔珞紋凈瓶】
遼(907-1125) 北京密雲冶仙塔基出土
【臨汝窯青釉膽式瓶】
金(1115-1234) 北京懷柔出土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金(1115-1234) 北京慶壽寺出土
【黑釉胡人馴獅紋枕】
金(1115-1234)
【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
❹ 故宮博物院當中有哪些清代的精品瓷器值得一觀
故宮博物院中文物眾多,有近百萬件的文物,其中瓷器就約有35萬件,故宮博物仿耐院還有專門展出瓷器的陶瓷備肢春館。在這些精美的瓷器中有哪些清朝的瓷器值得一觀呢?
1.各種釉彩大瓶
粉彩鍾馗醉酒像是清康熙年間的瓷器。它的高有16.8cm,長度有29cm。鍾馗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冥神之一,他象徵著驅魔鎮宅。這尊瓷像所展現的鍾馗與常見的鍾馗形象是不同的。人們多數見到的鍾馗都是面部猙獰,手持寶劍,是驅妖除魔的。而這尊鍾馗像雙目微閉、神色悠然,面部還微微的帶有一絲笑容。他手持酒杯,依山而坐,一副享受的樣子,讓人覺得很和藹。一般的彩色瓷像是三彩,而這尊瓷像卻是粉彩。這就顯得,更為珍貴。
❺ ┃天師說奇聞┃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竟是80元撿漏而來
撿漏歷來是古玩人的夢想,但撿漏需要的不僅僅是運氣,還有眼力,專業知識。
下塌岩面就來看看這宗撿漏奇聞吧。
這是一件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灑藍釉缽漏缺,明宣德 (公元1426-1435年),高11.5厘米,口徑25.3厘米。灑藍釉又稱青金藍釉,宣德時創燒。上釉方法是以竹管蘸藍釉汁,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勻、深淺不同的斑片,片片留白,如雪花飛舞。
在這件「灑藍釉缽」背後,還有一段古玩收藏奇事。
故事發生返衫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穿著簡朴的老太太,肩上挎著一個布包,走進了北京的文物商店,話還沒說,就先從布包中拿出一個瓷碗,說是拿來賣的。工作人員看著瓷碗看了一番,上邊滿是污泥,還有磨痕,問老人想要賣多少錢,老人也沒准確的數目,只是說,碗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看著有些年代,隨便給點錢就可以。工作人員就給了老人80元,老太太拿著80塊錢,也沒留下什麼聯系方式,高高興興地走了。
可當工作人員將瓷碗上的污泥洗干凈之後,發現這哪裡是什麼簡簡單單的破碗,碗內的「大明宣德年制」,以及淺藍色底上有水跡般的深藍色斑點,處處顯示碗的不平凡。工作人員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便請了文物商店內有資歷的專家來看,「大明宣德年制」六個字,為青花寫款,筆畫規整,少說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緊接著,不少北京的專家都慕名而來,想要看一看這件瓷碗,經過一番鑒定,專家一致認為,這是大明宣德年間景德鎮製造的上好瓷器,也就是灑藍釉瓷器,最後專家命名為灑藍釉缽。
這樣的瓷器,世界上僅有三件,私人收藏的那件,1980年的時候,收藏家轉手賣出了370萬港幣的價格。而首都博物館這一件,僅僅花了80元就買下了,好在老人不識貨,80元就賣掉了自家祖傳的古董。不過當時專家也認為,80元虧待了人家,於是想要多補償一些,但始終找不到那個買碗的老太太,所以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而今,首都博物館中的這件灑藍釉缽,已經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
首都博物館部分館藏:
預告:
你所不知道的陶瓷器釉色(三)——紅釉、綠釉、藍釉
釉下彩和釉下彩 鬥彩 琺琅彩
更多精彩,請訂閱關注老天師!